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商業布局原理



  第一節 商業的特點和作用

  商業是專門從事商品流通的經濟部門,是社會再生産過程中的中間環節。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工業、農業等部門生産出來的物質産品,只有經過商品流通,才能從生産領域進入消費領域,社會再生産纔可能繼續進行下去。生産是交换的基礎,生産决定流通,但交换也反作用於生産,是商品生産發展的必要條件。如果商品流通渠道堵塞,生産出來的産品銷售不出去,需要的原材料和設備買不進來,勞動者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就不可能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參加生産,企業的再生産就不可能進行下去。所以,商業是整個社會再生産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是聯繫生産和消費、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橋樑和紐帶。在當代社會分工日益深化、地域分工不斷擴大的情况下,商業在國民經濟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商業是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産業部門,但它不同於工業和農業。它主要不是從事物質産品的生産和加工(附屬的商辦工業除外),不生産新的物質産品,因而不屬於物質生産領域,而是通過商品流通過程將工農業生産出來的物質産品從生産領域轉入消費領域,爲工農業和國民經濟各部門以及居民生活提供商業服務,屬於第三産業(廣義的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商業的這種重要職能,决定了它和工農業生産有着不可分割的物質内容和數量上的聯繫;而商品的購銷和流轉,又必須藉助於交通運輸,全部商品的購、銷、儲、運,離開交通運輸,就無法進行,商品交换,就不能實現,故商業活動與交通運輸形成了血肉聯繫,不可須臾分離;由於商業還爲整個社會消費服務,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人迹所至之地,必然也有商業活動與之伴隨,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從經濟發達地區到經濟落後地段,都分佈着規模不同、性質各异、各具特點的商業點(或商業中心),形成普遍分佈的商業網。商業的這種遍在性,搆成它區别於其它部門的另一個特點。

  商業的起源,由來已久。在原始社會末期就開始出現了商品交换,到奴隸社會初期,由於商品交换的擴大,産生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换的商人。經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以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爲契機,形成了一些城市。早在古代時期,不僅發展了地區性、全國性的商業,而且發展了國際間的貿易。我國偉大曆史學家司馬遷在其所著《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大量關於商業的記載。中國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是溝通歐亞的陸上商路,而唐宋以後與西方的貿易,則主要通過海上商路來進行,這是商業發展擴大、加深的明证。但封建社會由於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業的發展仍受到很大限制。中世紀末海上新航路的發現,引起了16世紀以後歐洲商業革命的發生,隨着生産力的發展,商業活動向海外廣大地區大規模地擴展,使世界各地經濟聯繫大爲改觀。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産的集中與社會化大大加强,商品生産得到空前的大發展,壟斷資本的對外掠奪,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商業活動來進行,不僅從事商業的人員日益增多,一些以介紹世界各地商品生産、銷售、市場狀况、運輸綫路、城市港口爲主要内容的商業地理作品,也相繼出現。商業發展成爲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部門,而商業地理也應運而生,成爲經濟地理學的先驅。現在發達國家的商業部門職工一般約占社會就業總人數的15%左右,比農業部門還要多一些。

  我國在解放前,商品經濟曾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解放後由於對商品經濟重視不够,商品生産没有得到很好的發展,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對外開放、對内搞活的政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商業有了迅速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商業,擔負着組織商品流通,引導和促進生産發展,繁榮城鄉經濟,積累建設資金,爲社會和人民群衆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服務,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重要任務。當前加强商業地理研究,促進商業網點的合理布局,改善商品流通的地域組織,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節 影響商業布局的因素

  商業分佈或布局,主要包括商品産供銷的地域分佈以及與其緊密聯繫的商業網點布局;商品流通過程的合理組織與調整;商業中心與商業網絡;商業經濟區劃與商品調撥。整個商品流通過程包括商品的收購、銷售、調撥、儲運四個環節。其中收購和銷售是商品流通的兩個基本環節;調撥和儲運是爲收購和銷售服務的中間環節。整個商業經營過程就是組織商品貨源,通過調撥和儲運,進入市場銷售的過程。這當中,商品貨源和市場是影響商品流通和商業分佈的兩個基本方面,商品調撥和儲運則是影響商品流通和商業分佈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都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而,影響商業分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商品貨源就是生産和提供商品的地方,包括商品的種類、數量和質量。由於商品生産總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直接或間接利用,所以商品産地、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都受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各國各地區商品生産的自然、技術、經濟諸因素不同,其所能提供的商品種類和數量也不同。研究商品流通和商業布局,首先必須研究商品貨源,研究它的種類、數量、質量及其地理分佈。同時也需分析影響商品貨源的各種因素。

  商品市場就是商品交换集中的地方。市場受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又受到居民數量及其分佈的制約。研究商品流通和商業布局必須研究商品市場,同時也必須研究居民的數量及其分佈,居民的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習慣,以及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民族分佈及其他社會歷史因素。

  商品在地區上的流通是由於商品生産和消費的時空差异所引起的。具體來説,有的商品産區分散,但消費比較集中。例如,農業生産一般比較分散,而城鎮、工礦區非農業人口集中,是農産品——糧食和各種農副産品消費集中的地區,特别是大中城市是糧食和各種農副産品的巨大消費中心,因而引起農産品從農村向城鎮的流動。經濟作物比糧食作物的生産分佈相對集中一些,如棉花、油料、糖料、茶葉、菸草、果品和藥材等,都有其集中産區,但多數須經過加工才能提供給居民消費,因而有一個從農村到城鎮集中,經過加工,又從城鎮分散到城鄉各地的流通過程。工礦業生産一般都比較集中,其中某些産品往往由於資源條件的限制,集中性更爲突出。其産品從城鎮工業區流向城鄉各地消費。從時間方面來看,有的商品,如各種農産品大都是季節性生産、常年消費;有的商品,如大多數工業品常年生産,其中有的常年消費,有的季節性消費(如冬裝、夏裝、節假日供應物資等)。商品生産和消費的時空差异,决定商品産銷地區分佈的差异和不一致性,而更多的商品由於各地區自然、技術、經濟因素的不同,商品生産地域分工的擴大,商品生産趨向於條件優越的地區集中,商品流通更趨於復雜化了。爲了適應這種復雜狀况,適應商品收購、銷售、調撥、儲運等環節的需要,便要設置相應的商業機構,並使它們相互協調,形成一定的商業布局體系。由此可見,商品貨源和商品市場,以及二者之間的商品流通過程,是各種商業機構網點布局的基礎。而商品貨源、市場、流通(特别是商品運輸)又受着自然、社會經濟諸因素的制約。

  商業本身技術經濟的變化是影響商業布局的又一重要因素。隨着商品儲運工具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商品的購、銷、儲、運過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零售商業從早期的個别商販經營發展到近代的大型綜合商店和各種專業商店,以及新近興起的超級市場。商業經營上的變革和商品品種、規模的擴大,不僅使零售商業企業大量增加,而且商業内部也産生了許多不同的行業,如糧油食品、日用百貨、五金交電、油漆化工、文教用品、醫療器械和藥材等專業公司。它們的經營特點不同,布局選址的要求也互异。由於大型、快速運輸工具和冷藏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商品的銷售範圍大大擴大,特别是魚、肉、蛋、蔬菜、水果、花卉等鮮活農副産品的遠距離運輸和銷售成爲可能。顯然,商品流通和商業分佈與商業本身技術經濟的變化有密切關係。

  各國各時期生産資料所有制以及商品流通體制也是影響商業分佈的重要因素。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由於生産資料所有制不同,商業經營目的有原則的區别,因而影響到商品流通和商業分佈。社會主義國家各個時期商品流通體制的變化,也會影響到商品流通和商業布局。近年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農貿市場和個體商業遍佈城鄉各地,使我國的商品流通和商業分佈發生很大變化,這就是生産資料所有制和商品流通體制變化帶來的影響。

  第三節 商業分佈與商品流通

  一、與工農業的發展和分佈相適應

  研究商業分佈及其地域組織,必須利用一定的商業統計資料。世界各國各地區商業管理體制和商業統計指標的含義並不一致。本節主要聯繫我國實際,闡述商業分佈及其地域組織的基本原理。這裏,先説明我國商業組織管理和主要商業統計指標的含義。

  我國1980年代初期的國民經濟管理與統計中,生産資料工業品(如鋼材、煤炭、石油、水泥、機電設備等)主要由物資部門負責内部分配和調撥。生活資料和農村生産資料才由商業部門經營。我國商業部門包括商業部系統、糧食部系統和供銷社系統。國營商業是國内消費品市場最重要的流通渠道。糧食部系統是國内糧油食品的主要流通渠道。供銷社系統是我國農村市場的主要流通渠道。此外還有工業企業及其它行業企業的商品零售,合營商業企業、個體商業、農民對非農業居民的零售等流通渠道。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指標包括各種經濟成分的商業、飲食業、工業及其他行業直接售給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售給農民的農業生産資料,以及農民直接售給非農業居民的消費品總額。生産資料工業品流通即物資流通,包括售給國營農場的農業生産資料均未統計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之中。從表中可以瞭解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搆成。社會商業國内商品純購進額包括各種經濟類型(全民、集體、合營、個體商業等)在内,爲總體的國内商品純購進額。社會商業國内商品純購進總額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之和搆成我國社會商品購銷總額。

  現在根據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商品購銷總額以及其它有關資料對我國商業分佈狀况進行分析。

  從我國解放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與工農業總産值增長趨勢的比較來看,兩者接近同步增長。我國1952年至l 987年工農業總産值增長了18.76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了20.02倍。兩者增長倍數大致接近。

  根據我國人口和工農業分佈的地區差异特點,把全國分爲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土地面積西北部分占全國面積的54.49%,略多於東南部分(占44.35%),但東南部分人口、工農業總産值却占全國絶大部分(分别占93.83%,96.42%),而西北部分僅占全國的極小部分(分别占6.17%,3.58%)。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地區分佈也是這樣,東南部分占全國的94.73%,而西北部分僅占全國的5.26%。這反映了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地區分佈與人口、工農業總産值的地區分佈基本一致。

  社會再生産是由生産、交换、分配、消費這四個環節所組成,它們之間必須協調發展。上面對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與工農業總産值的歷史發展和地區分佈的比較分析説明,從較大的地區範圍來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與工農業總産值在發展趨勢和地區分佈兩個方面都基本相一致。可見,國内商業的發展和分佈必須與工農業的發展和分佈相適應,是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 

  二、地區商品購銷總額與商業密度

  研究商業分佈及其地區差异,還可以采用地區商品購銷總額和商業密度指標。地區商品購銷總額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的商品純購進額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之和。商業密度是各地區商品購銷總額與該地區土地面積之比值。通過各地區商品購銷總額和商業密度的統計和比較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業的地區分佈及其地區差异概况。以我國各地區1987年的商品購銷總額爲例(見表8-4)。

  全國各地區商品購銷總額是從總量上反映商業的分佈及其地區差异。我國分省區商品購銷總額最多的前十位依次是江蘇(含上海市)、河北(含北京市、天津市)、廣東、山東、四川、遼寧、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它們占全國商品購銷總額的69.46%,是我國商業分佈比較集中的省區。商品購銷總額最少的是西藏、寧夏、青海、貴州、甘肅、新疆、内蒙古。這七省區僅占全國商品購銷總額的6.02%,是我國商業分布較少、較分散的地區。商品購銷額最大的江蘇省(包括上海市在内)仍等於最少的西藏自治區的145.6倍,可見我國商業分佈省區差异之大。

  商品購銷總額指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業分佈的地區差异,但因它没有與省區面積聯繫起來,不可能反映單位土地面積上商品購銷總額之多少、進一步揭示商業分佈的地域差异。因爲商品購銷總額相同的省區,往往由於它們的土地面積不等,單位土地面積上的商品購銷總額差异很大。

  我國各省區商業密度最高的前十位依次是江蘇(含上海地區爲149.67萬元/平方公里,不含上海地區爲87.42萬元/平方公里,均爲全國各省區之首)、浙江、河北(含北京、天津爲53.33萬元/平方公里,不含爲27.20萬元/平方公里)、山東、廣東、遼寧、河南、安徽、湖北、福建。最高的江蘇省(上海地區除外)仍是全國商業密度的7.7倍。商業密度最低的省區是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甘肅、寧夏,均低於全國平均商業密度的一半。最低的西藏只有全國平均商業密度的0.77%。

  由上述兩項指標對比可見,我國各省區商業密度前十位與省區商品購銷總額前十位不完全相同。特别突出的是浙江省商品購銷總額居第七位,而商業密度上昇到第二位。相反,四川省商品購銷總額居第五位而商業密度則下降到第十五位。由此可見,商業密度指標比地區商品購銷總額能較準確地反映商業分佈的地區差异實際。

  當然,按省區計算的商業密度,也只能反映省區内的平均狀况,而不可能反映省區内部商業分佈的地區差异。爲了更充分地反映商業分佈的地區差异,應當采用盡量小的地區爲單位計算商業密度。考慮到收集商業統計資料上的方便,可以較小的行政區(例如縣)來計算商業密度,以便更充分反映商業分佈及其地區差异。最好是根據實際調研的結果,找出商業分佈地域差异確切的界綫(商業地理界綫)爲依據,確定計算地區商品購銷總額和商業密度的地域單位。城鎮是商業分佈密集的區域,按城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或商品購銷總額繪製商業分佈圖,是較有效地反映商業分佈地區差异的基本方法之一。

  三、地區商品購銷比和商品流向

  商品在地區間的流通是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是商業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節從地區商品購銷比和商品流向兩方面研究商品在地區間的流通。

  通過地區商品購銷比指標,可以從商品價格總額上反映出地區間商品流入與流出的差額,從而反映商品在地區間的流通。如商品購銷比爲1,即該地區商品純購進額等於該地區社會商品零售額,購銷相扺後没有商品流出;購銷比大於1,即該地區商品純購進額大於該地區的社會商品零售額,有一定數量的商品可供調出,屬於商品價值總量有餘的地區;購銷比小於1,就是該地區商品純購進額小於該地區的社會商品零售額,本地區商品總量不能滿足該地區市場需求量,需從外區調入一定數量的商品,屬於商品總量不足的地區。可見,地區商品購銷比是反映地區間商品流動、研究商業地理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我國各省市自治區中,1987年購銷比大於l的依次是上海、天津、江蘇、山東、廣東、雲南、北京、浙江、遼寧、湖北10個省市。它們的商品純購進額大於社會商品零售額,屬於商品總量有餘、可供調出的地區。其餘19個省市自治區購銷比小於l,其商品純購進額小於社會商品零售額,屬於商品總量不足、需從外區調入商品的地區。在商品購銷比大於1的省市中,上海最爲突出,商品購銷比爲2.07,其商品純賄進額减去在該市社會商品零售額外,仍有246.1億元商品餘額可供調出,占全國各省區商品純購進額與當地社會商品零售額之差額總數的52.5%,是全國可供調出商品量最多的地區,可見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生産和供應基地。天津的商品購銷比爲1.67,僅次於上海,有66.5億元商品量可供調出,占全國同類商品量的14.2%。上海、天津兩市共占全國各省市區商品純購進額减去當地社會商品零售額之後的餘額總數的66.7%。可見上海、天津在支援全國各省區商品消費品中佔有的重要地位。從各省區來看,江蘇省的商品購銷比爲1.143,占全國可供調出的商品量的12.0%,是全國各省區中商品可供調出量最多的一個省。其次是廣東(7.2%)、山東(6%)、浙江(2%)、遼寧(1.9%)、雲南(1.7%)、北京(1.5%)。在商品購銷比小於1,也就是本省區商品調出量小於商品調入量,屬於商品總量需要調入的省區中,缺額最多的依次是四川、河北、内蒙古、黑龍江、山西、江西、湖南、陝西、甘肅等省區。分析其原因,有的是由於重工業比重大,如四川(大三綫工廠多)、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龍江、陝西、甘肅;有的是由於當地輕工業比較落後,如江西、湖南、廣西等省區,因而本地生産和收購的消費品不足當地市場銷售需要,因而從外區調入商品量大。全國各省區中商品購銷比值最小的是西藏(0.163)。西藏是我國商品生産最落後的省區,可供收購的商品消費品極少,當地市場需要的輕工業品大部分(83.7%)須從外區調入。此外,青海、内蒙古、寧夏、山西、甘肅、江西等省區所需工業品、消費品的20一36%須從外區調人。

  地區商品購銷比是從商品價值總量上反映地區間商品餘缺和調出、調入。實際上,由於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异,社會生産地域分工的發展,每個地區都既有商品調出,又有商品調入。要反映衆多的商品(使用價值)在地區間的流通,就必須進一步具體研究各種商品的流向。商品流向是指一定時期一定品種和數量的商品流經的方向、路綫和目的地。它包括三個要素:1. 商品的種類、數量。2. 商品的發貨點、收貨點和運輸距離。3. 商品流經的方向和路綫。由於商品生産和消費的時空差异,各種商品的産銷特點和消費特徵不同,各種商品有各種商品不同的流向。另外,由於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形成不同的傳統産品和土特産品;地區之間需要彼此交流,調劑餘缺,從而形成一定的商品流向。例如,我國南方的大米、蔗糖、茶葉、熱帶亞熱帶水果大量流向北方,北方的小麥、棉花、温帶水果大量流向南方;東部沿海地區的食鹽、水産、輕紡工業品流向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的棉花、羊毛、菸草大量流向東部沿海地區。這些商品種類、規格繁多,産銷地域各异,形成縱横交錯的商品流通網。

  交通運輸是商品流通不可缺少的條件。商品流向除了受産銷地域這個基本因素的制約外,還受交通運輸條件的制約。産銷地區之間往往有多種運輸途徑,利用哪種運輸方式,通過哪條綫路,不僅要看商品種類、數量及其運輸特點和要求,還要看各種運輸方式的成本和速度,從而選定運輸里程短、成本低、速度快的商品運輸路綫。在歷史上長期的商品流通中,商品從産區到銷區往往形成比較固定和合理的商品流向。這是商品的自然流向。在組織整個國家或地區的商品流通時,爲提高商品流通的經濟效益,必須研究制定商品調撥計劃,確定商品流向,這是商品的計劃流向。確定商品計劃流向要對商品貨源、市場需求以及交通運輸狀况作深入的調查研究,並進行技術經濟論证。商品流通往往由於人爲的原因,出現過遠運輸、相向運輸、迂逥運輸等不合理現象。商品的自然流向則是確定商品計劃流向、克服不合理運輸的一個重要依據。爲解决商品合理流向問題,可將商品流向諸要素繪在地圖上,作出商品流向圖,從中分析對比,選取經濟效益高的方案。商品流向圖是研究商品合理流向、縮短運輸距離、降低運輸費用、提高商品流通經濟效益的一項有效方法。

  四、商業中心

  商品交换是擁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所有者雙方進行的商品所有權轉移的經濟活動。隨着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换的擴大,參與商品交换的人和商品越來越多,漸漸在地理位置適中、交通運輸方便的地方形成商品交换集中的場所——市場。  這時商品交换的雙方——賣者和買者,以及各種各樣的商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市場,成交之後大量商品和人員又分散到各地。市場商品交换集中、商品成交額大。市場是一定區域範圍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换中心——商業中心的雛形。隨着商品生産和流通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和商業機構(各種商店)。與此相適應,飲食、旅店、建築、運輸、金融、郵電通訊等也漸漸發展起來,逐步形成商業中心。商業中心的市場需求和各種商品信息起着調節周圍地區的商品生産和流通的作用。它是商業活動集中的地方,其商品來自四面八方,同時又流向四面八方,成爲一定區域範圍内的商品流通樞紐,起着組織商品流通、調節商品生産的作用。城市一般都是一定區域内的商業中心、經濟中心。所以,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爲中心,統一組織生産和流通,是合乎客觀規律的。

  商業中心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第一節中,我們曾簡略地回溯了商業與城市發展的關係,這種城市,其實就起了商業中心的作用。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各地商業中心也逐步增多起來。影響商業中心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1.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商業中心形成的基礎 

  商品流通量(商品購銷額)和吸引的區域範圍是衡量商業中心的兩個主要標誌。商品流通量愈大,吸引的區域範圍愈廣,商業中心的規模愈大,發展也愈快。商品流通量和吸引區域範圍大小,主要取决於商品經濟和地域分工發展的程度,只有商品經濟廣泛發展,才能形成衆多的商業中心。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封建社會的商業中心比奴隸社會要多,但在當時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商業中心仍然不是大量的,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特别是産業革命之後,商品經濟占統治地位,商業中心才大量涌現出來。商業中心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産物,也是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

  2. 人口和工農業分佈狀况是影響商業中心的重要因素

  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地區,生産的商品多,需要消費的商品也多,因而商品購銷額大,容易形成商業中心。如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密集,占全國人口的94%,工農業占全國工農業總産值的95%,因而我國絶大多數商業中心也分佈在東部地區。據1987年統計資料,全國50萬人口(指非農業人口)以上的商業中心城市共55個,其中50個分佈在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5個商業中心(蘭州、烏魯木齊、包頭、呼和浩特、西寧),也是分佈在人口比較密集、工農業相當發達的地帶。工農業分佈狀况在商業中心形成中的作用,還集中表現在新工業基地很快發展成爲商業中心。因爲新工業基地的興起,不僅工業生産規模迅速擴大,生産的商品大量增加,生産地域分工隨之擴大,而且帶來非農業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密度增大,消費的各種商品多且集中。因而新工業基地的商品購銷額大,吸引的地域範圍擴大,很快發展成爲新的商業中心。我國解放後新建的一批工業基地,大都成爲規模不等的商業中心。

  3. 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是影響商業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

  商業中心是一定區域範圍内的商品集散地和商品交换中心,大量商品和人員流入和流出,從而形成穩定的人流和貨流。因而要求地理位置適中、交通運輸方便,有利於人員的往返和商品運輸,節約時間和運費。所以商業中心一般是在地理位置適中、交通運輸方便的地方開始形成,并且始終受着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如上海在鴉片戰争後逐步成爲我國最大的商業中心,這與上海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是分不開的。河南省主要商業中心鄭州、洛陽、開封、新鄉、安陽都分佈在京廣和隴海鐵路沿綫,這説明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在商業中心形成中的巨大意義。

  4. 行政區劃和其他政治、歷史因素在商業中心形成中的作用

  行政區劃是影響經濟發展,影響商業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高級行政中心,往往也就是商業中心。因爲高級行政中心是高級政府機關所在地,它集中了相當多的人口,擁有較高的消費水平,需要消費大量的商品。另外,政治中心引起大量的流動人口,增加商品消費量和購物活動。其三、政治中心的政治作用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商品調撥和商品交换。現在世界上各國的首都都是或大或小的商業中心,只不過吸引範圍和規模大小不同罷了。我國首都北京,解放前工商業的發展遠不如天津,新中國定都北京後,30多年來不僅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工農業有了巨大發展,而且商業也獲得巨大發展。北京作爲全國的政治中心吸引着大量流動人口,帶來龐大的購買力;而高級商業管理機構集中北京,也影響到商品調撥和商品流通。30年來北京市的商品購銷額增加50倍。據統計,北京市1949年社會商品零售額僅2.8億元(遠不如當時的天津),而1987年達到176.6億元,約爲天津市的1.72倍,成爲我國僅次於上海市的第二大商業中心。 

  我國解放後由於長期實行按行政區劃層次調撥商品,故省、地區、縣行政機關駐地也往往成爲該地區的商業中心。隨着省、地區、縣行政機關駐地的變化,也引起商業中心的變遷。如湖北皂市解放前是江漢平原著名的米市,建國後因不是行政區的駐地,僅是一般的縣轄鎮,因而商業顯著衰落。而咸寧以前只是小小的療養院所在地,1965年成爲咸寧專區機關駐地,迅速發展成爲3萬餘人口的城市,成爲該專區的商業中心。

  商業中心按其在組織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和吸引區域範圍的大小,可以分爲區域性的商業中心、全國性的商業中心和國際性的商業中心。我國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沈陽、武漢、西安、重慶等八大城市是全國性的商業中心,各省省會一般都是該省區的商業中心,省級以下還有地區級、縣級的商業中心。這些商業中心吸引的區域範圍不等,規模和作用不同,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在商品流通中緊密聯繫,組成商業中心等級體系。級别愈高,商業中心數目愈少,級别愈低,商業中心數目愈多。它們分工協作,組織着各個區域和全國的商品流通。

  第四節 商業經濟區域和商品調撥區劃

  一、商業經濟區域

  商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進行,商品貨源、商品運輸、商品市場都與地理環境因素有密切關係。商品流通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逐步形成比較穩定的産銷地域聯繫和商業中心。商品從一定的産區,匯集到商品市場、商業中心,經過調撥、轉運,又流向各個銷區。這種比較穩定的産銷地域聯繫、商品流向和商業中心,就搆成一定的商業經濟區域。一般地説,商業經濟區域就是商品收購、銷售、調撥、儲運等商業經濟活動相聯繫的地域空間。

  整個商業包括許多行業、經營許多商品,各種商品産銷地域不同,各有一定的産銷地域聯繫,因此商業經濟區域可從單項商品和多種商品流通來考察。綜合商業經濟區域是包括多種商品流通在内的商業經濟地域單元,是以該區域中大型商業中心比較穩定的吸引範圍爲基礎的。産銷地域聯繫、商品流向是商業經濟區域的基礎,商業中心是商業經濟區域的核心,起着組織商品流通的作用。商業經濟區域範圍,取决於人口和工農業的分佈狀况,商業中心的經濟實力及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條件,以及政治、歷史等因素。衡量商業經濟區的範圍,應分析商業中心與周圍地區商業聯繫的密切程度(表現爲商品流量和貿易額),它對周圍地區的有效吸引半徑,加以確定。隨着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商業經濟區域亦將隨之發生變化。

  商業經濟區域是在一定的地理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商品在地區間流通規律性的具體反映。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由於商品競争規律的作用,促使商品經營者不得不考慮到影響商品流通的各種因素,分析商品産銷地域聯繫和商品流向的合理性,力圖縮短商品運輸里程和時間,减少中轉環節、運輸費用及其它流通費用,以取得較大的收益。經過長期的商品流通形成的商業經濟區域,往往具有産銷直接掛鈎、近産近銷、就近購進、就近銷售的特點,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支配商業經濟區域形成的商品流通的内在規律,就是在區域具體的商品流通條件下,以盡量少的勞動消耗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所以按商業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通,是符合商品流通的客觀規律的。

  在我國的商品流通中,在一段時期内商品曾按照行政區劃系統進行分配和調撥,不顧商業經濟區域的客觀存在,結果造成商品的迂逥、對流、倒流等不合理運輸,增加了運雜費開支和整個流通費用,而且形成了少渠道、多環節、地區分割、封閉型的商品流通體系。商品流通規律要求打破任何地區或任何部門的封鎖和分割,形成上下左右、縱横交錯、四通八達開放式的商品流通網絡。我國近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已逐步糾正過去不合理管理體制,實行按商業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通,跨行政區調撥和進貨,逐步形成多渠道、少環節、開放型的商品流通體系,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據統計,1979年我國調整商品不合理運輸路綫,縮短了運輸里程160多萬公里,節約運輸費用2億多元。雲南省過去有44個縣按行政區劃進貨,造成迂逥運輸6 000多公里,僅鋼材、水泥兩項就多花運費500多萬元。近年逐步調整22個縣的進貨路綫,僅昆明附近9個縣就减少迂逥運輸1476公里,1981年鋼材、水泥兩項就節約運費82萬元。可見,按商業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通具有重要經濟意義。

  二、商品調撥區劃  

  在組織一個地區的商品流通過程中,如何根據商品的性能特點、産銷關係,選擇最合理的運輸方式、運輸綫路,是實現各地區産銷平衡的重要問題,爲此,要制定商品調撥區劃。貫徹按照商業經濟區域組織商品流通原則必須有具體的商品調撥方案。由於各種商品有不同的性質、用途,如糧食、油料、蔬菜、肉類、糖果、烟酒、藥材等,它們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有各自的産銷區域。所以在合理組織商品流通這個總任務中,還要進一步具體研究和確定各種商品的單項調撥區劃。商品調撥區劃主要是那些大宗計劃商品,如糧食、煤炭、石油、鋼材、木材、食糖以及其它品種單一而又笨重的商品。地方性、時令性强的小商品,可根據市場供求狀况按商品自然流向組織商品流通。商品調撥區劃是根據各個産區商品可供量和銷區的需求量,按照分區産銷平衡、近産近銷、直接調運、减少中轉環節和運輸里程的原則,把全國劃分爲若干個産銷區(如石油調撥區劃中分爲大慶石油産銷區、勝利石油産銷區等),並確定商品采購和調撥中心,規劃商品的合理流向,選定商品的運輸方式和運輸路綫,提出合理的調撥方案,以體現消除各種不合理運輸,降低商品流通費用,提高商品流通的經濟效益的要求。

  第五節 商業企業布局

  商業機構是商業活動的基本單位,按其職能區分,可分爲管理機構和經營機構。通常所説的商業企業主要是指商業經營企業(機構)。經營企業(機構)又可分爲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合理部署批發企業和零售企業,是商業合理布局的一項基礎工作。總的説來,商業企業布局,應服從於商品流通的需要,按照商業經濟區域,通過統一規劃形成批發與零售緊密聯繫、互相協調的商業服務網。整個商業網點的布局要與人口和工農業布局相適應,從而發揮商業服務於生産和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批發企業的布局

  商業批發企業的經營活動主要是從生産單位或其它商業單位購進商品,然後供應商業零售企業、生産單位或下一級批發企業。批發企業是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是産銷之間、城鄉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商品流通的橋樑和紐帶。它不同於零售企業的主要特點是大宗商品的調撥,每次交易的數量大,但交易的次數比較少,而且多按行業設置,經營品種比較單一。批發企業擔負着組織貨源和調撥商品的任務,是整個商品流通的關鍵。因此,批發企業主要應配置於各級商業中心和商品集中産區,特别要求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   

  工業品與農産品的流通特點不同,工業品流通一般是從城市到農村或其他城市,從集中到分散,而農産品流通一般是從農村到城市、從分散到集中。因而工業品與農産品的收購與批發企業布局也有所不同。工業品收購企業應設置於接近工業企業和交通運輸方便的地方,這樣便於商品在最短距離内進入倉庫;農産品收購應充分考慮保管,儲運條件便於商品的調撥和運輸。倉庫是批發企業的重要設施,其布局應盡量靠近運輸綫和發送對象。

  我國工業品商品流通長期來是按照行政區劃層次設置“一、二、三、零”級商業機構。其中,一級批發站是全國性的商業批發企業,二級站是省級的批發企業,三級站是地區級的批發企業。商品要經過一、二、三級批發站才能進入零售商店,這就增加了商品流轉環節,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往往同時有一、二、三級站三層批發機構,造成機構重叠、商品流轉速度减慢,增加商品流通費用,很不經濟合理。批發企業要擺脱行政區劃層次的束縛,按照商品産銷地域聯繫、商品流向和商業經濟區域來布局,按照商品調撥區劃來設置。這樣就可以减少商品中轉環節和運輸里程,從而節約流通費用。近年來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許多省市商業管理機構權力下放,合併批發機構,成立企業性的貿易中心(公司),執行一、二、三級站的批發業務,有的還同時兼營批發和零售,實行跨(行政)區調撥、跨區進貨,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這是商業批發企業設置與布局的一大改革。但是,不同級别的批發企業,其職能和服務範圍互有不同,仍應根據該級批發企業的服務特點進行配置。

  二、零售企業的布局

  零售商業企業的主要經營活動是從批發企業進貨後向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各企事業單位)直接銷售各種商品,直接爲城鄉廣大居民提供商品服務,因而點多面廣,並成爲商業服務網點的主體。它與批發企業比較,具有交易頻繁、數量零星、品種復雜、綜合經營等特點。

  影響零售商業企業布局的因素,除了其本身的經營特點和内部行業的差别外,最基本的是服務的居民數量、分佈及其消費需求,其次是地理位置、交通運輸和流動人口等因素。

  零售商業企業布局要與居民數量、分佈及其消費需求相適應,因而往往形成由多種商業行業,高、中、低檔商品,大、中、小型商店相結合組成的商業服務網。無論從一個城市或者從一個擁有較多居民的區域範圍來看都是這樣。

  在一個大城市中,零售商業布局一般是由全市性商業中心、市内區域性商業中心、居住區基層商業中心以及分散的零星小商店所組成的商業服務地域體系。全市性的商業中心集中着各種零售商業企業和批發企業,其特點是:行業齊全,吃、穿、用、服務等應有盡有,而以穿、用爲主;商品經營品種高、中、低檔都有,而以高、中檔爲主;大、中、小型商店都有,而以大、中型商店爲主;提供高級服務的名店、專業店多。可以概括爲:“高、大、全、名、專”五個字。這類商業中心,一般大中城市只有一個,特大城市往往有二三個。如上海市的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北京市的王府井、前門——大栅欄——珠市口、西單,都是全市性的商業中心。市内區級(二級)商業中心,特點是高、中、低檔商品均有,吃、穿、用、服務行業齊全,市内每區都有一個,數量比全市性的商業中心多,也比較接近居民。基層商業中心,主要經營居民日常生活普遍需要、購買次數多、挑選性不大的糧油、食雜、肉類、蔬菜、糖果、烟酒、日用百貨等。其特點是最接近居民,小店較多,服務級别較低。大中城市商業中心一般可分爲三級,特大城市商業中心則可分爲四級或五級。除了這些商業中心外,還有分散在居民區内部或居民數量較少的各個居民點的零星小店,作爲商業中心的補充。

  城市商業企業,由於服務的人口數量多且集中(各種流動人口多),又加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方便的特點,因而除擔負本市居民的商業服務外,還擔負一定區域範圍的商業服務,組織區域的商品流通,起着區域性或全國性商業中心的作用。城市商業既有各種批發企業,又有衆多的零售企業,與周圍地區存在着復雜的商品流通關係,是商業企業布局比較復雜的區域,也是商業企業布局研究的重點。

  從一個較大區域範圍來看城市商業,無論是批發企業還是零售企業,都不僅服務於該城市居民,而且服務於外圍一定區域的人口。隨着服務地域和人口數量的不同,各個城市的零售商業也與批發商業相類似,在規模大小、服務級别各方面都呈一定的等級系統,即由大的零售商業中心——較大的零售商業中心——小的零售商業中心,零星分散的小店等組成區域的商業服務系統。其中高一級的零售商業中心,服務的地域較大,人口較多,高級職能商店較多,其下面又有若干個比它低級的零售商業中心。

  零售企業和整個零售商業服務網點的分佈,與位置、交通、旅遊、人流等因素有密切關係,總的説,都是與人口這個最基本因素相聯繫着的。零售企業的位置,主要應聯繫人口的數量、分佈以及交通道路狀况來看,也就是與各個居民點、居住區以及交通運輸的相對空間關係來看位置是否適中。交通運輸因素不僅影響到商品物資的進出運輸,同時也關係到顧客來往是否方便。因而零售企業要盡量接近居民點,一般多沿街道、特别是主要道路兩旁布置,形成商業街,一些主要道路的十字路口更容易形成商業區。近年我國不少城市隨着商業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市區街道兩旁建築物(主要是建築物的第一層)普遍爲商業服務業所利用,這也反映出城市零售商業沿街分佈的特點。市中心區既是人口分佈的重心,又是交通要道集中通過地,流動人口特别多,是商業利用率最高的地段。所以國内外大城市中心區往往都是“尺土寸金”之地,地價特别高昂。

  隨着城市規模和吸引範圍的擴大,市中心商業區有相應擴大的趨勢。應當根據商業地理上的這種客觀規律性擴大市中心商業區,改變一些老城市市中心區仍然被空曠的廣場、庭院龢利用率不高的倉庫、廠房所佔用的狀况,以適應城市居民和流動人口增加的需要。

  流動人口是影響零售商業布局的一個重要因素。隨着流動人口的增加,消費和購物量相應擴大。在人流密集的地段,如客運車站、碼頭和各種娱樂場所,出入人口很多,也是零售商業網,特别是流動售貨車和攤位較密集的地方。旅遊是促進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旅遊中心、旅遊區、旅遊點應設置與遊客消費和購物需要相適應的零售商業網點。

  零售商業内部各行業的地理分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日用消費品,如糧油食品、肉類蔬菜、糖果烟酒等零售網點應盡量接近居民點、深入居住區,而不宜在市内主要街道兩旁。花色品種和規格繁多、挑選性强、又無須天天購買的服裝、百貨、電器這類商店,不同於一般日用消費品商店那樣接近居民點,多設於市區,愈是高級商業中心,這類商店愈多。滿足較少人數所需的高級消費品,如珠寶、首飾、古玩等零售商店多分佈在市中心商業區或其它鬧市區。而煤炭、木材、鋼材、水泥、磚瓦等品種單調、體積龐大、笨重且易污染環境的一類商店一般應布置在靠近車站、碼頭的馬路兩旁或市區邊緣地帶。

  商業企業的布局近來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如隨着貿易和旅遊的發展,和適應當前人們生活的多方面需要,出現兼營商場、旅店、飲食(餐廳)、游樂(音樂茶座、舞廳)以及金融、郵電等綜合商業服務設施。新建的大型賓館、商場多按綜合經營設計,原有的大型賓館、商場也從單一經營轉向綜合經營。主要爲旅遊設置的大型賓館,由於實行綜合經營,也無須擠進市中心鬧市區,而主要取决於環境和交通。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些老城市,由於市中心區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富裕階層往往遷移到郊區,於是在郊區出現新的商業服務業中心。這種現象稱爲郊區化。

  三、商業網密度

  考察商業網分佈是否合理,可從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由於零售商業網要與人口數量及其分佈相適應,因而反映商業網點與人口數量對比關係的商業網密度是分析商業網分佈是否合理的一個重要指標。

  我國解放後30多年來,商業網密度經歷了由多——少——多的過程。1957年縣城以上城鎮商業零售、飲食、服務網點共有100萬個,平均每1 000城鎮居民有10個網點,即平均每個網點負擔100人左右。那時商業網點顯得“小、密、多”,與城鎮居民和城市流動人口的需要比較,相對適應,購物、吃、住都比較方便。1958年和十年動亂期間兩次對集體所有的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組實行關、停、並、轉,個體商販被取締;商業網點大爲减少。1978年全國縣城以上城鎮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只剩下17萬個,平均每1 000城鎮居民只有一個網點(也就是説每個零售網點負擔1 000人),相當於1957年的1/10。商業網點由過去的“小、密、多”變成“大、稀、少”,與城鎮居民和流動人口的需要很不相適應,出現“買東西難”、“喫飯難”、“住宿難”等問題。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後,商業網點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到1980年全國城鎮零售商業網點已達到202萬個。爲了進一步解决商業網點與居民需要不相適應的狀况,“六五”計劃規定1985年全國城鎮零售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達到440萬個,比1980年增加280萬個,增長1.2倍,這樣,全國平均每1 000人擁有4.3個網點,比1980年增加2.2個,從而使零售商業網點與城鎮居民需要進一步相適應。

  第六節 中心地學説

  中心地學説創始於德國。德國地理學家W·克裏斯塔勒(Walter Christaler,1893—1969年)在20世紀30年代對德國南部商業服務業和城鎮分佈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屠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的經濟活動區位原理和科學抽象方法,於1933年出版的《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中創立了中心地學説(central place theory)。

  中心地學説是對商業服務業經濟活動區位和城鎮分佈體系進行抽象分析的結果,他假定在一塊自然和人文環境條件相同的均質平原上,人口均匀分佈,各地具有扺達中心地相同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及合理的消費行爲。以此爲基礎,他從商業服務業經濟活動特點和居民、距離等因素研究商業服務業的分佈及其地域組合規律性和城鎮體系的規律性,從而提出商業服務業區位和城鎮體系的一種理論模式。由於商業服務業是爲居民提供各種商品和服務,並在一定地域範圍人口數量及其分佈的基礎上形成各級商業服務中心,因而商業服務中心與居民點和城鎮體系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克裏斯塔勒的中心地學説又被看作居民點區位,即關於居民點的等級——大小分佈體系的理論,關於一定區域城鎮職能、規模及其分佈體系的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美一些國家在經濟恢復和發展過程中,依據克裏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進行居民點和城鎮及交通網的規劃設計,從而這一學説在實踐中得到應用。1960年在瑞典隆德舉行的國際城市地理學討論會和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國際地理學聯合會上,對中心地學説進行熱烈的討論,並給予高度評價,譽爲“克裏斯塔勒模型”。60年代以來中心地學説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應用。下面我們着重從商業服務業區位方面加以介紹。

  克氏的主要思想,是從服務職能出發研究城鎮體系問題,中心地體系的形成,其一取决於市場、其二取决於交通。居民生活需要多種多樣的商品和服務,其中日常生活消費品,如糧油、蔬菜、糖果、烟酒、日用百貨和柴煤等,價值低、用量大,需要經常購買,要求在就近的市場供應。一些耐用消費品,如手錶、自行車、電視機、電冰箱等,價值高、用量少,一次購買可使用很長時間,可以到較遠的市場去購買。故不同種類的商品,由於其消費特性不同,從而有不同的銷售範圍。居民爲了得到某些商品和服務需要通過的距離稱爲商品的服務半徑。商業服務設施的設立必須有最低限度的營業額,從而獲得一定的利潤收人,以便能繼續維持其經營活動。對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産生足够維持其繼續經營的需求量(營業額),稱爲臨界值。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量(營業額)與居民的數量和分佈等因素密切相關。居民愈多,所需的商品和服務就愈多,營業額就愈大;居民分佈愈集中,需求量也就愈集中。維持商業和服務業活動所需最低限度的人口數,彌爲門檻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貨物和服務的等級愈高,所需的門檻人口愈多,吸引範圍也愈大,愈集中分佈於少數的高級中心地;反之,貨物和服務的等級愈低,所需的門檻人口愈少,吸引的範圍也愈小,愈廣泛分佈於較低級的中心地。商品和服務到居民消費者,往往需要經過若干中間環節(層次),如商品從大批發中心——次一級的批發站——零售商店,最後到達消費者手中,中心醫院——醫院——醫療所,郵電中心——郵電局——郵電所等。不同層次的商業服務網點,其規模大小、服務等級和服務範圍都不同,中間有一定的空間距離,但它們在商業服務業經營活動中緊密聯繫,共同組成商業服務中心地的空間體系。以上商品服務範圍、臨界值、門檻人口、服務等級等都是關於商業服務業區位的基本概念。影響商業服務業區位的基本因素是居民數量、消費需求及其分佈、商業服務業網點與居民之間的距離等。支配商業服務業區位選擇及其地域組合的根本宗旨是一定的利潤——經濟效益。

  克裏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説主要是根據商業服務業區位因素和市場銷售原理建立起來的,其基本模式是以城市爲中心的六邊形市場區的重叠關係,如圖8-2所示。

  我們認爲:①克裏斯塔勒的中心地學説是運用科學抽象分析方法的結果,即以一定的假定條件爲前提,從而揭示商業服務業的分佈及其地域組合的規律性。根據中心學説對現有的商業服務業網點合理性進行分析,可爲商業服務業網點的數量、規模調整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②中心地學説只能反映商業服務業網點分佈的部分規律性,主要是關於居民生活消費品商業及其它服務業分佈的部分規律性,它没有包括全部商業分佈規律的内容。商業地理研究的内容比中心地理論要廣泛得多。③克裏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説在地理學上是一個杰出的貢獻,對地理學的發展特别是地理計量方法、系統分析方法的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