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古道,一個誘人探究的課題,一個老生常談的熱點,亦是一段見仁見智的不老傳奇。廣東省政府參事、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黄偉宗教授通過多次考察認爲:西京古道是目前嶺南發現的十多條古道中,有文字記載、歷史最長、保存最完好的連接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從旅遊的角度講,這更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話題。現時背景下,如何認識西京古道厚重的歷史文化内涵,做好古道“開發爲了保護,保護爲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協調發展的旅遊開發?如何擦亮其在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的嶺南印記?
筆者認爲,要成功開發西京古道旅遊,必須立足旅遊産業發展這個基準點,基於市場資源、産品、可持續發展等自然角度去解讀西京古道。尤其要立足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經濟發展這三大視角,方能真正展現其靚麗的神采。
一、在自然與景觀視角下的兩種風采
在兩類人群的眼中,西京古道呈現出不同的風采。
(一)對地學研究者,這是一條生動鮮活的“地學修學旅遊帶”。
獨特的地理環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南嶺山脈横亘,山巒連綿,縱横交錯,溶蝕地貌顯著,切割强烈,懸崖峭壁,地勢險峻的地質結構,古道是地學修學旅遊的課堂。
(二)對大衆遊客,這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值得深度探奇的、可游可憩的、傳奇動人的山河畫卷。
高山、峽谷、溶洞、天坑……令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道沿途,有廣東最高峰石坑崆,有廣東最美的峽谷乳源大峽谷,有中華第一洞通天籮,有人間仙境仙人橋……還有一個又一個的天然溶洞和奇峰异石,以及湖水、瀑布、温泉,更有那孕育了獨特民族風情的莽莽瑶山和佛教名山雲門山。這些以西京古道爲中軸綫連接起來的自然景觀,就是一幅壯美的動人畫卷。
二、在人文視角下,凝聚厚重的内涵
(一)古今巧遇的“通京”之路。
西京古道開鑿於東漢建武二年(公元26年),距今已近兩千年的歷史。當時由桂陽太守衛颯奏準朝廷主持開鑿,自英德浛洸至湖南宜章,崇山峻嶺500餘裏之遥,工程浩大,開成後是一條嶺南直接通往京都西京的主幹道。時隔兩千年,京珠高速公路從北京南伸直到珠海,成爲當今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古代的西京路和現代的京珠高速公路,其起止點都一頭接京都,一頭接嶺南。京珠高速公路甚至有不少地方還是沿着西京古道走。其走向、功用等方面,兩千年古今輪逥,古今巧遇。這無論如何,西京古道有意無意的給了開京珠高速公路予實際操作上的參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二)軍旅征戰之路。
軍旅是西京古道開通並得以持久暢通的必要條件之一。西京古道是否在秦軍10萬鐵騎的踩踏下形成雛形?東漢衛颯是否在原有雛形的山道上開鑿修築?至今衆説紛紜。從戰略意義上講,《孫子兵法》雲:“計險厄遠近”。意思是説,要研究地形的險隘,計算道路的遠近。所以,西京古道的開通,在歷朝歷代的軍旅征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北宋開寶三年,即南漢大寶十三年(970年),宋將潘美、尹崇珂統兵10萬,從連州經西京古道支綫(西綫)横插韶關,與駐守廣州北大門的南漢守軍决戰韶關蓮花山下。此役是南漢亡國的生死决戰,是西京路上不可泯滅的一頁戰史。清咸豐年間,洪秀全的太平軍由西京古道北上,沿途今尚流傳“村莊堅壁清野”,“大軍如蟻”在西京古道“過了七日七夜”而秋毫無犯的傳奇故事。近現代史上,1928年初,朱德、陳毅經西京古道進軍湘南。1931年2月,鄧小平、張雲逸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由連縣東進,到老坪石後經西京古道南下乳源北部梅花(今樂昌市梅花鎮),與國民黨軍展開一場惡戰,雙方傷亡慘重,譜寫了一頁“古道梅花壯英烈”的慘烈壯歌。戰鬥結束後,紅七軍400多名傷病員由西京古道南下,在今大橋鎮鐵龍頭村留下44名重傷病員隱蔽養傷兩個多月。新中國成立前後,西京古道成了當時的戰略要道,留下了無數革命先烈的足迹和鮮血。這是西京古道上戰火硝烟、聯營軍帳、旌旗號角的重要元素,也是古道長久暢通的必要條件之一。
(三)商旅文化、驛站文化體驗之路。
從旅遊開發角度看,西京古道商旅文化開發過程中,需要重點突出供奔波商旅休整的憩所——古道驛站。西京古道,既是軍道,也是官道,但更主要的是商道。它曾經是“上通三楚,下達百粤,必由之路。”“其間商賈奔施,冠蓋輻輳,往來行人不知凡幾!”南來北往的公差快馬、旅人學子、鎮村平民川流不息,他們來去匆匆,有不少披星戴月,火把松明與流螢交織,在古道的夜空中閃爍。更有無數商賈,押運着一批批貨物,在“挑擔脚夫”的肩膀上,日夜不停的南流北運。古道曾留下運送荔枝的“一騎紅塵”和“萬擔鹽籮過古道”等等傳説。另外,西京古道沿途出土的古銅錢,也給今人傳遞了古人商貿往來和貨幣流通的一些經濟信息。古代的郵鋪、公館、茶亭、食鋪各有不同的功能。然而就是這些在路旁道邊檏素得幾乎簡陋的鋪館,却是如此執着的伴隨古道,“不辱使命”發揮着其應有的作用。在古道旅遊帶開發建設中,它擔負着必要的食宿接待設施功能。在當今都市人厭倦喧囂鬧市,向往清静悠閒返璞歸真田園生活的時代,打造古驛站文化體驗旅遊帶氛圍,提昇西京古道旅遊檔次是重要的環節。
(四)民族遷徙、融合之路,民族風情體驗之路。
充分反映西京古道是民族遷徙和融合之路,是開發古道旅遊的又一重要内容。秦代以來,嶺南就是朝廷流放“罪徒”的基地。除此之外,中原人民爲避戰亂幾度南遷。北民南遷給嶺南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説:“在中國歷史上,南遷是移民的主流。正是南遷,才使華夏文化擴大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海外,才使中國南方的疆域得到擴大和鞏固,才使中國南方形成以華夏(漢族)爲主、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局面。”中原文化的傳入,使土著俚人與北方流民相互融合。澤橋山隋唐六朝墓是北民南遷,卜地而居,生息繁衍留下的文化遺存。沿途已發現的南朝磚室墓也充分證明瞭這一點。明初,乳源“招民承種,湖廣、江西、汀漳之民占籍於乳”。今在乳源居住的客家人,大多數是此時遷居乳源的。清初,又有不少客家人,乘“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大潮,移居四川。其中,朱德元帥的祖先就是沿西京古道北上入川的。西京古道,留下了祖輩遷徙的足迹,留下了先人别離故土時的無限思鄉情懷。開發西京古道紀念民族遷徙爲内容的旅遊項目,爲旅遊者追懷民族歷史、尋根訪祖、敬祖睦宗提供平臺,將給西京古道文化内涵的提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另外,必背瑶寨又是世界過山瑶祖居地,民族風情體驗是搆築西京古道旅遊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撑。
(五)古迹探尋之路。
古迹探秘是西京古道旅遊帶的重要招牌。我們的祖先世代相傳,丈量着這條千年古道。這些穿越時空的文物,印記着歷史的滄桑。古道沿途,古迹衆多,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碑刻,還有古樹等等,都將是遊人探秘的重要内容。走進古道,使遊人宛如跨越了時空隧道,感受到兩千年前“古道西風瘦馬”,“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意境。古遺址顯示的也許是古道昔日的繁華;古墓葬包括古代造型獨特的磚室墓和歷史名人墓,將激起人們對先人的經濟生活、民情風俗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面的沉思。古建築是古道探秘涉及最廣泛的内容,這裏,兩千年前鑿山開道的古迹猶存,明清以來重修的大青石板路面蜿蜓在險峻的山巔坳口,與長滿荒草的古亭詮釋着古道悠久的歷史。還有古橋、古村。其中大橋鎮的通濟橋,建橋時采用當時先進的“睡木沉基”技術,至今仍巍然挺立,是大橋地區歷史文明的象徵。沿途的古村,承載着千年中國傳統的家族制度和文化理念。如洲街、大橋、石角塘、長冲等古村,這些古老的村莊記叙了西京古道沿途先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尊嚴。它不僅僅是一個古建築群,更是民族濃厚歷史和傳統的記憶和載體。它以古老的物質元素,凝固的建築藝術,反映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過程。鮮明地折射出悠久的歷史龢民族文化傳統,真實紀録了傳統的建築風貌,優秀的建築藝術,傳統民俗民風和原始的空間形態。每一處古老的村莊都藴藏着古老的故事,每一間古老的宅院都遺留着歷史的韵味,是民族精神的再現。再有古道邊和古村前後的古樹,古樹很多又是早於古建築物或與建築物同齡的“活文物”。這些古樹曾見证千百年曆史滄桑,有些古樹甚至成爲一方的標誌性植物或因樹而産生一個個優美的故事。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的“迎客鬆”,就成爲當今乳源“喜迎八方賓朋”的標誌性古樹。大橋下圭村前的那棵紅豆杉,也因京珠高速公路爲其“讓道”而傳爲佳話。許多遊人在探幽訪秘中,總是與古樹聯繫在一起,追尋、瞭解歷史、生態方面的知識。
(六)佛教傳播之路。
在西京古道旅遊帶,早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佛教的傳播就在古道邊扎下深根。六祖慧能七傳弟子文偃在雲門山下創建了雲門寺。與雲門寺同時期,文偃大師二世法嗣廣悟禪師又在雙峰山下創建了雙峰寺(1972年毁)。雲門寺還成爲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至今時越千年,仍然香火旺盛,是至今一直沿襲農禪並修的佛教寺院,是遊客的祈福寶地。
(七)詩文鑒賞和名人芳踪尋覓之路。
古道詩文意境悠遠,詞句鏗鏘,情真意切,與景與地結合緊密,具有很好的軟開發價值,可以爲西京古道沿綫旅遊增添許多韵味。古道沿途,碑刻林立,簡直就是一條古碑長廊,許多古亭的門楣和兩邊又有門額和楹聯。每通碑刻均有序言,這些序言,很多宛如一篇遊記,有些又象是描述古道或當時當地情景的散文,是今人研究古代歷史,追溯古風、古學、古貌、古禮等等的詩文。其中有很多寫得生動感人,是絶妙的篇章、聯語和詩詞。如今存大橋鎮鹿子丘爛泥坳樂善亭的《萬古流芳碑》序中,就有建亭是爲了避免行人“過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薰蒸,逢秋露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句。詞句描寫了當地一年四季的氣候情况,言簡意賅。梯雲嶺亭北門石刻楹聯“挑負宜息肩,何妨濡滯停步脚;來往當思路,切莫蹉跎誤前程”。聯語情真意切,告誡行人:你肩挑負重,一路兼程,鞍馬勞頓,“請客静坐片時”;你前路茫茫,驛道迢迢,要一路小心,一路好走,不能躭誤。聯語不但在荒山辟野的漫漫長途中,給人予安慰、關懷和啓迪,由此還可引申到人生道路也該如此。古碑還留下不少有關名人芳踪的記述。如《重修梯雲嶺碑》有“昔唐昌黎韓公,宦遊嶺南,道經此地”的記載。白牛坪有以紀念韓愈而命名的“藍關”(今毁)、“心韓”、“仰止”等古凉亭。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縣誌》也録有不少爲西京古道而作的詩詞。
三、經濟視角下的開發潜力
西京古道不但具有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從區域旅遊經濟發展視角看,又具有連接其它旅遊景點的綵練潜能。
(一)整合貫穿縣境南北的古道資源。
文獻記載西京古道在兩千年前是從今英德浛洸經乳源至湖南宜章,全程500餘裏。經過兩千年的變遷,可謂“天變地改”。乳源現保存下來的基本上是明清重修的路面。主幹道由南至北有侯公渡大東牛尾嶺段。有洲街段,在乳城鎮,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縣誌》記載:“南關,洲頭街,舊名西京古道”。洲街和洲横街共有約500米,雖然其路面已看不出很多的“古道”痕迹,但其原綫路並未改變。有臘嶺段,在風門亭遺址北面,今大坪至大壩公路旁往南水水庫邊還保留有約1公里的清代重修的青石板路面。有梯雲嶺段,還較完整的保存有3公里,包括鑿山開道的雲梯石級。旱坑背段,在今大橋鎮旱坑背(即長興街遺址至蚊帳石下)保存有約1.5公里。有猴子嶺段,在大橋鎮猴子嶺,保存約2.5公里。
其支綫較完整保存下來的西支綫有洛陽鎮天景山仙人橋段,西北支綫有大橋鎮的烏鶉嶺段,西山嶺頭段,鹿子丘爛泥坳段和核桃山老虎冲段。這些古道段落散存於縣境南北。沿途自然、人文景觀目不暇接,而且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風俗、宗教等内容,具有古迹分佈廣、景點多、内容豐富等特點。只要將這些“散件”加以修復和整合,在旅遊開發科學發展中,足可以起到“貫串全篇”的“軸心”作用。
(二)打造以古道爲軸心的旅遊帶。
“高山、峽谷、瑶家源;古寺、古道、紅豆杉”的乳源旅遊大壞境,能作爲主軸而可以貫串其它所有景點的“軸心”,只有古道。打造以西京古道爲軸心,使“大南嶺生態文化旅遊”這個“驅動輪”産生連動的古道旅遊帶,不但可以更好地順應旅遊市場的運作規律,也是旅遊者所希望調節的“口味”和祈盼得到的旅遊效果。這是因爲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關係密切,有很多景中見物,物隨景生,有文物古迹的襯托才出現了自然美景。在自然景物中,很多正因爲有了文物古迹,才使自然美景注入了文化内涵。無論是“高山”、“峽谷”,無論是“瑶寨”、“古寺”,只有注入文化内涵,旅遊才有生命力。依託西京古道的厚重内涵和軸心作用,乳源的旅遊品牌在原來的基礎上,完全有條件打造“西京古道”、“朱德元帥祖居地”以及“温泉”等新的品牌,增添新的活力。
四、讓古道閃現其不滅的光輝
文物具有不可再造性,破壞一件,即少一件。因此,未來在打造西京古道旅遊帶的過程中,必須首先處理好“開發爲了保護,保護爲了更好的開發利用”的辯證關係。充分認識文化遺産是歷史的載體,保護文化遺産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的重要意義。開發,必須在重點保護文物的前提下進行,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只有這樣,才能使西京古道這條跨越悠悠兩千年曆史長河的海陸絲綢之路所遺存的珍貴段落,通過旅遊開發傳承其寶貴的記憶和豐富的文化,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才能隨着年輪的變遷向着未來而去,以閃現其不滅的光輝。
(本文作者簡介見本書第26頁)
主要參考資料:
[1]《後漢書·循吏列傳》卷七十六,中華書局。
[2]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縣誌》,裘秉鈁纂修,1957年10月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複印。
[3]《乳源瑶族自治縣誌》,乳源瑶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4]《乳源文物志》,乳源文物志編輯出版工作辦公室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