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生活在向他微笑




  ——訪信宜縣玉雕工藝個體户、僑屬曾志昭

  初夏,信宜縣城北公路邊一座樓房裏,我拜訪了當地頗有名氣的玉雕工藝個體户,今年四十三歲的僑屬曾志昭。

   辦廠獲得成功

  曾志昭首先領我參觀他的“南橋玉器廠”。這是一座4層的樓房,面積300多平方米,既是住家,又是工廠。樓下是“加工車間”,20臺機器“沙沙”作響,工人們正在加工玉石。在3樓客廳的産品櫃裏,擺放着杯、碗、人物、動物等小件玉雕工藝品。4樓是“裝配車間”,工人們正在組裝仙桃盆景,地上擺放着許多做好的仙桃盆景,有的高達一米多,但見用南玉做的杯、碗等晶瑩剔透;用南玉做樹葉、北玉做桃子的仙桃盆景,造形逼真,栩栩如生。

  在3樓的會客廳裏,曾志昭興奮地給我介紹生産情况。他的廠現已能生産30個品種,其中主要是杯、碗和仙桃盆景。産品通過省外貿部門全部出口,銷往美國、日本、香港及東南亞國家,深受客商歡迎,産品供不應求。去年,他的廠産值達68萬元(其中代銷30萬元),向國家交納税款5萬元,盈利7萬元。在今年的春交會上,他又與外商簽訂了價值40萬元的合同,預計今年産值可達100萬元。隨着辦廠的成功,原來默默無聞的他,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今年,他當選爲縣政協委員。

   説服海外親人投資

  然而,生活對曾志昭並不總是微笑的。他向我談起了他的經歷和辦廠經過。

  曾志昭父親是馬來西亞華僑,只有他一個兒子。妻子也有親人在美國、香港、臺灣等地。曾志昭和妻子及四個子女,原來一直在遠離縣城的農村生活。在極“左”的年代,有“海外關係”只能給他們帶來苦頭,種田、縫紉、做碗……他低頭做人,默默的生活,承受着命運給他的重荷。1970年,縣氮肥廠招工,他被招到了氮肥廠。他工作表現不錯,本來可以在1972年轉正,但有關部門硬是不給他辦手續,原因是他有“海外關係”。直到1980年,縣有關部門出面干預,他才成爲正式工人。由於氮肥廠連年虧本,縣在1983年决定停辦氮肥廠,職工停薪留職,自謀出路。生活又一次把他推到了十字路口。

  這時,縣正在興起開發玉雕工藝。南玉是信宜特有的資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開發龢利用。曾志昭分析市場行情,覺得玉雕工藝大有搞頭。他想,父親在國外,有一定的資金,何不利用父親的資金辦個玉器廠呢?他把想法告訴了父親,父親雖然希望兒子能够自立、有所成就,但對國内過去的做法仍心有餘悸,擔心共産黨政策變,將來再被打成“資本家”,將財産“充公”。他反復向父親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和一些勤勞致富的事例,終於解除了父親的疑慮,父親先後給他匯來了4萬元。利用父親的資金,他建起瞭樓房,購買了機器設備和玉石原料。終於,“南橋玉橋廠”在1985年6月開工。妻子及子女也在這時由農村遷居縣城,協助他辦廠。

  開始,工廠只有5臺機器、10個工人。他苦心經營,刻苦鑽研,注重質量,講求信譽,穩步發展,使玉器廠越辦越興旺。現在,他擁用2輛5噸加長貨車和20臺玉器加工機具(價值2萬多元),雇請工人40人。在該縣300多家玉器廠中,他的玉器廠是私人獨資辦的最大的一間。

   感謝僑辦關懷

  談到他的事業發展,曾志昭特别感謝省、市、縣僑辦的關心和支持。辦廠兩年來,省、市、縣僑辦的領導都到過他的廠參觀,給予指導和幫助。特别是縣僑辦,經常給他出生意,提供信息,並幫助解决一些具體問題。回顧辦廠的過程,他不無感慨地説:“如果没有僑辦的支持,我的廠要辦成這個樣子是很難的。”

  現在,曾志昭已今非昔比。最近,他借到香港探親的機會,考察了香港的玉器市場,對未來有了新的謀劃。現在他已着手準備新建廠房,打算擴大玉器的生産呢!

  

   (原載《廣東僑報》1987年6月24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