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蘇與發展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這一著名詩句來比喻印尼的華文教育,是最恰當不過的。

  印尼約有中國血統的華人1000萬,是全世界華僑華人人數最多的國家。印尼的華文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初處於鼎盛時期,據印尼文教部1957年統計,全印尼有華校1669所(也有統計1850所),在校學生45萬多人。〔1〕1966年“九·三○”事件後,印尼政府禁止使用華文,封閉華校並没收校舍,禁止華文書刊,使華文教育慘遭封殺。雖然有少數華文教師仍在地下堅持開展華文家教,但30多年封閉的結果,導致了當今45歲以下的華人大多不懂華語文。1998年蘇哈托下臺後,特别是瓦希德執政以來,印尼政府在對外進一步發展與中國關係的同時,在國内對華人采取了較爲開明和寬鬆的政策,從而使被禁錮了30多年的華文教育重現生機。

  筆者先後於1997年3月和2000年9月兩訪印尼,對印尼華文教育情况做了一些考察。本文試圖探討印尼華文教育復蘇、發展的情况、動因,並就今後協助印尼開展華文教育問題談些淺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印尼華文教育復蘇發展的歷程

  1997年3月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和廣東省科委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展覽館聯合舉辦規模較大的“廣東省新技術産品展洽會”。筆者作爲副團長先期赴印尼作準備工作,當時要求承辦商納班集團在展覽館外及舉行開幕式的會場内製作張掛“中國廣東省新技術産品展洽會”的中文、印尼文横幅(中文可小於印尼文),因涉及中文,承辦商特向市警察局申請,但最終警方不同意出現中文字,使我們感到很無奈。當時的印尼,在公衆場合絶少見到漢字,就連旅遊勝地巴厘島,也只有個别旅遊表演場所因向遊客介紹印尼民族舞蹈劇情内容的需要,才有用繁體漢字寫的内容簡介。幾年後的2000年9月,筆者再訪印尼,情况已然天壤之别,不僅街頭店鋪可見用漢字書寫的大紅招牌,就連被禁錮多年的華文報刊也如雨後春笋,華文教育更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發展勢頭迅猛。

  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蘇是在蘇哈托下臺以後,但在此前,即1994一1998年,華文教育已開始醖釀準備。其時,中印兩國已復交數年,兩國關係發展較快,加上臺港地區投資的增多,印尼朝野已感到漢語人才的缺乏。爲發展經濟和旅遊業,印尼政府在1994年7月局部開放使用華文,允許與旅遊部門合作舉辦培訓旅遊業需求的華語人才。盡管當時政府對華人和華文政策尚未做調整,但華文教育已開始在一些地方悄然進行,其主要表現是仍處隱蔽狀態且規模較小的家教和個别經特殊批準的華文補習班。1998年蘇哈托下臺,哈比比執政,印尼政治開始朝民主化方向發展,以哈比比1999年5月5日發佈的第4號總統令爲標誌,印尼華文教育開始“解凍”,步入復蘇期;瓦希德執政後,印尼社會環境進一步寬鬆,華文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時期華文教育的主要表現,是家教的擴大、華文補習班的興起和部分國民學校華文課的設立。

  當前的印尼華文教育,歸結起來有如下幾種類型:

  1.華文家教遍地開花。所謂“家教”,即由華文教師在家中或租用場地進行的規模不大的教學活動。這種形式經歷了從“地下”到“公開”、從少到多的過程。由於靈活多樣,家教發展很快,家教老師“如螞蟻”一樣遍佈城鄉各地,一個家教老師招收的學生從幾名到幾十名不等。“家教”是中印(尼)復交後印尼華文教育的最初形式,在目前仍是主要形式,並將在一定時期内繼續存在。但隨着華文補習班的興起,華人對華文教育要求的提高,家教在今後印尼華文教育所起的作用將會逐步下降。

  2.華文補習班迅速崛起。華文補習班在1995年開始出現,但只有個别經政府同意的特别人士才能舉辦。1999年哈比比發佈第4號總統令後,在短短的一兩年時間内,華文補習班得到了迅猛發展,估計目前全印尼有幾百個補習班,其中既有僑團辦的,也有華校校友會辦的,還有國民學校辦的。據印尼“華文教學協調小組”主任徐敬能先生介紹,到2001年3月止,雅加達有華文補習學校130多間,其中向政府正式申請的有28間。〔2〕在泗水,華文補習班有17間,其中獲得政府準证的有13間(2000年9月止)。補習班的學生,少的幾十人,多的幾百人。如泗水僑中互助基金會開辦的華文補習班,學生從1999年開辦時的3個班發展到2000年的12個班,學生400人,有教師8人。陳誦林2000年8月在雅加達興辦的“中國語言教育中心”,有5位兼職教師,設“會話班”和“速成班”,分爲晚上的“成人班”和白天的“少年兒童班”,開辦半年多,兩班招收學生約180名。〔3〕從總體看,補習班的教學水平比家教高,對學生吸引力更大,影響也更大。從家教到華文補習班的蓬勃興起,表明印尼華文教育已從自發性走向自覺性,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3.國民學校開始設立華文課。在蘇哈托時代,只有國立印尼大學和私立的達爾瑪勃沙達大學獲准開設漢語課程。近幾年來,隨着“華文熱”的昇温,其他一些大學已陸續和準備開設中文系,一些印尼國民學校(中小學)也不甘寂寞,開設了華文課。由基督教組織在全印尼19個城市創辦的52所聖道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教會領導已决定在全部學校推行華文教學,目前正積極培訓師資,以便除了在首都5間學校已教學華文外,其他聖道學校都進行華文教學。〔4〕由11名原雅加達華中校友於1980年底創辦的國民學校Cahayasakti,是雅加達知名的獨立中小學,現有1200名學生(華裔占80%)。該校從1999年開始設立每周1一2節華文課,還購置了50多臺有中文軟件的電腦,讓全體高中商科學生都學會使用中文電腦。〔5〕筆者曾考察的當格朗孔教忠孝學院等3間國民學校,每周都開設了1一2節的華文課。雅加達一間國際學校,甚至以開華文課作“賣點”,該校原只計劃招幾百名學生,但傳出開華文課的消息後,報名者激增,達1500人。據印尼華教界知名人士徐敬能透露,印尼教育部已决定把學習華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作爲高初中的選修外語課程。另外,在西加裏曼丹、廖内、蘇北、占卑、巨港和巴厘等地區,華文將列爲中小學的主要選修課程。〔6〕全國範圍内的國民學校課授華文如成爲現實,將是對印尼華文教育的極大推動。華文教育從民間行爲逐步變爲政府行爲,從華人圈子走進印尼族群,這既是印尼華文教育發展的新趨勢,也是印尼華文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

  4.華文學校正在“催生”。目前除了在九十年代初經印尼政府特準設立的雅加達和泗水兩間“臺商子弟學校”(只準招收臺北簽發的《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子女)爲正規華文學校外,個别地方已出現華校性質的學校。2000年3月2日,“培育新苗華文補習學校”在峇厘島登巴刹市創辦,成爲第一間經印尼政府批準建立的正規漢語補習學校,開設有成人、初中、小二、小一、幼兒、托兒多個層次的學習班,有學生150多人,其中華人占80%,本地人占20%。〔7〕一些比較執着的華人認爲,創辦華文學校是華族的合法權益,只有創辦華文學校才能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因此籌謀創(復)辦華文學校。在目前印尼政治還不太穩定,政府尚未取消對華校的禁令的情况下,復辦華校是一個值得慎重考量的問題,因爲如果把握不好,有可能被一些極端分子作爲“排華”的口實,從而對印尼華文教育的進程産生負面影響。

  華文教育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一定的中華文化的社會氛圍的孕育。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目前印尼華文教育的社會文化氛圍已初步形成。中華文化開始在印尼推行,中國的文藝團體經常應邀在印尼進行商業性演出,氣功、中醫藥等受到歡迎,舞龍、舞獅、武術表演等已經恢復,在2000年印尼國慶期間,印尼政府首次邀請各地華人社團組織文藝團隊到雅加達參加文藝會演。華文報刊迅速發展,近年創辦了逾10家華文報紙和華文雜誌,總發行量達5萬份,其中部分報刊開闢了學華文的專欄(版)。中文書店也開始出現,由華人楊兆驥先生開辦的首家中文書店“聯通書業”2001年2月20日在泗水正式開業,展賣來自中國的2000多種中文書籍和中文音像製品,内容包括漢語學習、文學、醫藥保健、歷史、電腦、哲學、詞典等。〔8〕由於印尼政府實行新聞自由政策,華人可收看中國的衛星電視節目,華語電臺和電視臺也已出現。一些華人社團舉辦華語歌曲比賽,如2000年4月8日,泗水中中曙光基金會兒童歌咏組爲慶祝成立一週年,就舉辦了泗水甚至全印尼前所未有的第一次兒童組卡拉OK華語歌唱比賽,共有54名兒童參加。

  此外,隨着華商到印尼投資貿易的不斷增多,華文的經濟價值不斷提高,懂華語的人才在找工作及薪酬方面比其他人占優。加上各國華人到印尼旅遊人數的增多,印尼對漢語人才需求的潜力也刺激着“漢語熱”的昇温。

  這些都表明,印尼華文教育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氛圍已初步形成。這些對華文教育的發展無疑起着推動的作用。當然,印尼的華文教育近幾年雖然有較大發展,但總體而言還處於起步階段,百廢待興,困難和問題不少。當前的問題主要是:

  1.缺乏法律的有力保障。時至今日,印尼總統和各部長針對華族而立的帶有種族歧視性内容的14項政令,除了1967年第14號總統令有關華人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的禁令和前商業部長於1978年所實行的有關進口與發行華文書刊及印刷品的禁令被撤消外,其他的仍具法律的約束力。當前,印尼政局仍未根本穩定,極端排華分子不乏其人,因此,針對華人的有關禁令,尤其是禁制華文學校的法令一日未除,印尼華文教育的陰影依然存在。

  2.缺乏全國性、權威性的華教組織。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内影響了向政府争取自身的合法權益,統籌協調華文教育問題,對外影響了與同行的聯繫交流。

  3.缺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目前華文教師緊缺,且青黄不接。有關人士估計,如國民學校都開設華文課,每個學校配一名華文教師的話,全印尼起碼缺8萬名華文教師。現有的華文教師普遍年齡偏大,華文水平不高。許多華文教師没有學過漢語拼音,連漢語拼音都不過關,更不懂現代教學法、現代教育心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進行一般的華語教學已顯力不從心,能進行高水平教學及充當學術帶頭人的就更寥寥無幾。

  4.缺乏適用的華文教材。目前在印尼使用的華文教材可謂五花八門、各顯神通,既有我國廣州、北京和臺灣、香港地區編寫、出版的教材,又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教材,也有自己編寫的教材。與學華文相關的音像資料和字典(新華字典)也非常難覓。

  二、印尼華文教育復蘇發展的動因

  印尼華文教育在20世紀末得到復蘇發展,是印尼政府對華人政策的調整、印尼華人的執着追求和中國的幫助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印尼政府對華人和華文教育政策的調整,是印尼華文教育復蘇發展的關健所在

  1.印尼政府撤消了部分針對華人的禁令,准許開辦華文教育補習班,爲華文教育的復蘇發展提供了法律根據。1998年5月22日蘇哈托下臺,哈比比接任總統後,印尼政府對華人的政策在某些方面開始“解凍”。1998年9月6日,哈比比總統簽署了取消在公民身份证上標注原住民和非原住民區别的第26號命令。1999年5月5日,哈比比總統又發佈批準復辦華文教育的第4號總統令,在某種程度上爲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興提供了法律依據。1999年10月14日,印尼文化教育部部長頒發了《關於興辦實用漢語培訓决定書》,就舉辦漢語培訓的目的,興辦漢語培訓的條件、教學負責人應具備的條件、教師應具備的條件、漢語教學課程設置内容、漢語培訓教材、開辦漢語培訓班的申請、對漢語培訓班的組織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由此,印尼華文教育拉開了復蘇的序幕。

  1999年10月20日瓦希德就任總統後,對華人采取了更寬鬆的政策。

  2000年l月17日,瓦希德簽署第6號總統命令,取消1967年禁止華人保留民族風俗習慣的第14號總統命令,允許華人可以不需要申請準证而公開歡度農曆新年(春節)。2001年8月3日印尼宗教事務部長托哈哈山頒佈第383號政令,正式規定春節爲全國公共假日,這是印尼政府首次規定華人春節爲公休日。2001年2月21日貿工部長潘賈丹發出第62號政令,撤銷前商業部長於1978年所實行的有關進口與發行華文書刊及印刷品的禁令。這些政策的調整,有利於華文教育的發展。

  2. 印尼政府推行睦華政策,逐步改變了對華人的看法,形成了有利於華文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中國與印尼復交後,蘇哈托、哈比比、瓦希德重視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係。瓦希德更把中國作爲上任後首個出訪的國家,在1999年12月與中國領導人會談時,明確表達了改善印尼華人地位、維護印尼華人合法權益的立場和態度。瓦希德還對華人作出了正面的評價,認爲華人應擁有自己的文化。他上臺近兩個月首次接受華文媒體《亞洲週刊》專訪指出,全球華人必須效忠他們所出生或成爲公民的國家,但絶對不能放棄中華文化。他説,華人不論出生在印尼、中國大陸、新加坡或臺灣,即使當地的生活方式各异,但他們必須成爲“文化上的華人”,有權分享中國文化的特色。〔9〕2000年4月,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印尼雅加達召開,各國代表300多人出席。瓦希德邀請會議代表到國家的“獨立宫”會議廳舉行開幕儀式,并親自主禮,他在講話中表示,華人對印尼國家有貢獻,不但不應受到歧視,還應受到愛護。〔10〕他還呼吁華人恢復自己的姓氏,而且公開説他的祖先是來自中國的陳姓人家。瓦希德總統對華人的親善態度,必然影響内閣及社會對華人的態度。

  3. 印尼政府文教主管部門開始介入華文教育。印尼文教主管部門最初對華文教育大都睁一眼閉一眼,放任自流,到2000年華文教育發展較快後才被動介入,並逐步主動參與和推動。2000年,印尼文教部成人教育司司長决定成立“全國華文教學綜合協調處”作爲統籌全國華文教育的官方機構,共有成員11人,由達爾瑪勃沙達大學中文系主任伊妮當主席,成員包括印大中文系、國際語言培訓中心、東方語言教育研究中心、聖道教育基金和補習學校代表。〔11〕2000年8月25日,印尼教育部有關部門召集了全印尼17個省的華文教師代表到雅加達開會,商討華文教育有關問題。進入2001年,則逐步加强對華文教育的管理,對有關師資作出三項規定:教師必須具有中文系大專以上或同等學歷、最少通過華文水準考試第六級(中級C),並持有國内外華文教師專業培訓證書。另外,規劃在全印尼範圍内把華文作爲初中的第二選修外語。〔12〕還謀求中國的幫助,在2001年2月與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等簽定了在印尼共同舉辦華文教師培訓班的協議書,在2001年4月與中國教育部簽定了在印尼聯合舉辦“漢語水平考試”的協議。爲了協助參加者掌握及提高華文水準,印尼教育部有關執行小組决定從7月l日起在雅加達和各大城市開辦爲期兩個月的華文考試輔導班,對擬參加首期漢語水平考試的考生提供輔導。印尼教育部門的參與和推動,使印尼華文教育得到了順利發展。

  綜上所述,印尼政府對華人和華文教育采取寬鬆的政策,爲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蘇和發展打下了基礎。而印尼政府之所以改變對華人和華文的政策,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國内政策改變的必然反映。蘇哈托後的印尼政府領導人,注重民族和解,推行宗教、言論自由,其對華人和華文教育政策的調整,實際上是其國内政策的具體反映。

  二是復蘇印尼經濟的需要。華僑華人一向在印尼經濟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亞洲“金融風暴”後,印尼經濟受到重創。1998年“五月暴亂”,更給印尼華人以沉重打擊,使印尼華人對印尼失去信心,轉移資本到海外發展,同時也使其他地區華商對到印尼投資貿易持觀望態度。調整、放寬對印尼華人的政策,有利於挽回印尼華人的信心,調動印尼華人的積極性爲印尼經濟復蘇出力,吸引外來華資。瓦希德在1999年12月訪華期間接受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國報導》欄目的記者采訪時説:“華人是我們社會的一部分,盡管社會上對華人有一些看法,對他們不理解,因爲這些看法降低了華人的重要作用,但我認爲華人社會很强大,我認爲憑藉他們的力量,他們會爲印尼社會的未來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因此我呼吁他們加入到建設印尼的未來行列中,這樣他們就會爲印尼做出更大的貢獻。”印尼貿工部長潘賈丹就表示,他是考慮到國際經濟上的合作互動,提高工業生産效率和促進商業活動的需要,而决定撤消對進口華文報刊的禁令的。他在接受《亞洲週刊》記者采訪時認爲,解除對華文報刊的禁令有兩項最大的意義:一是它表示印尼的經貿政策將比過去更開放;二是促進印尼與東南亞、東亞國家,特别是跟中國的經貿關係,朝向一個好的方向發展。〔13〕

  三是多年來强行推行的同化政策並未成功,相反禁錮華文已嘗惡果。印尼大學高級講師貢多莫諾在一個“語言和文化在改善印尼和中國關係中扮演的角色”的研討會上,就用“惡有惡報”這句成語,來形容蘇哈託政權禁止使用中文給印尼帶來的惡果。他認爲,不能有效使用中文使印尼蒙受重大損失;印尼不能忽略一個有十多億人口的鄰國的文化,印尼可從中華文化中學習到許多東西,得到迫切需要的經濟、政治、文化、旅遊和教育等領域的漢語人才。〔14〕時代的演進、情况的變化和惡果的品嚐,使印尼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其華人政策。

  四是發展與中國關係的需要。中國和印尼都是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互補性强。印尼遭受 “金融風暴”沉重打擊後,中國伸出援手。1999年12月瓦希德訪問北京,雙方簽定了聯合公報,中方在經濟上爲印尼提供50億美元的援助,並給予2億美元的低息長期貸款以購買糧食;雙方還答應開展“物物對换交易”,印尼將以壓縮天然氣兑换中國産品。經濟的密切必然反映到其他方面,如何正確處理好過去一直被視作兩國關係“敏感”問題的華僑華人問題,是兩國政府不得不考慮的。印尼華人雖然99%加入了印尼籍,但他們畢竟是中國的親戚,他們的處境受到中國政府的人道關注。在1998年“五月暴亂”中出現排華向題,中國政府就作出了某些必要的反應。1999年12月江澤民主席在與瓦希德總統舉行會談時也明確表示,印尼華人早已是印尼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長期以來爲印尼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應該享有同其他印尼公民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印尼政府重視發展印中關係,不能不考慮其對華人的政策,以有利於兩國關係的發展。

  (二)印尼華人的大力推動是重要原因

  印尼老一輩華人對祖籍國有深厚感情,對中華文化有執着的追求,他們對自己後代不懂華語文、不了解中華文化憂心忡忡,因此一旦環境許可,他們便“鐵肩擔道義”,挑起了復興華文教育的歷史重任,一步一個脚印地把印尼華文教育的車輪推向前進。

  1.印尼原華校學生是印尼華文教育復蘇發展的群衆基礎。畢業於五、六十年代的原華校學生,是華文教育的熱心支持者、全情參與者,據説印尼現有華文教師約有四、五千人,他們幾乎是原華校的學生,他們對印尼華文教育的復興和發展功不可没。

  2.華校校友會是推動印尼華文教育發展的中堅力量。近年開辦的華文補習班,許多是由華校校友會辦的,泗水市有8間僑校的校友會開辦或籌備開辦華文補習班,其中新中、僑衆校友會開辦的補習班規模較大。有的校友會甚至還舉辦了師資培訓班,如泗水新中校友會成立的SHHS基金會在2000年5月中旬就舉辦了首期漢語教師培班。爲了支持國民學校開辦華語課,有的華校校友會派教師(並給予經濟補貼)到國民學校上華文課。

  3.華人社團是促進華文教育的重要力量。隨着印尼政治的開放,印尼華人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社團,他們争取自身合法權益,推動政府取消對華教的禁令。2000年10月21日,印尼的華團和學者就發動全國簽名運動,要求瓦希德總統下達3項政令,其中之一是撤消1978年印尼貿易合作社部長關於禁止進口、發行和買賣有關中文字體的印刷品的决定書。華團的争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華人政策。華人社團還出錢出力,積極參與華文教育的組織和發動工作。此外,宗鄉社團對華文教育也很重視,有的社團專門設立了文教組負責華文教育,並利用會所開辦華文補習班。一些社團爲協助“廣東漢語專家團”舉辦教師培訓班,成立了專門機構和基金會。最近,作爲印尼主要華人社團之一的印尼華裔總會及其地方分會,與幾間大學簽署了合作興辦漢語系的協議書,將通過該會的穿針引綫和提供合作,幫助大學在今明兩年成立漢語系。

  (三)中國的幫助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江澤民主席在2000年9月爲北京華僑補校成立50週年題詞:“發展海外華文教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這既是對僑務部門的要求,也宣示了中國推行華文教育的目的。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始終把開展對外漢語教學作爲發展與各國友好關係,促進合作交流的大事來抓。隨着中印(尼)兩國關係的發展,語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幫助必然擺上日程;而印尼因漢語人才的缺乏對雙邊關係的制約,使雙方在華文教育方面的合作成爲可能,並在2001年邁開了實質性的步伐。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等先後邀請了多批印尼華文教師到北京、廣東等地的大學進行短期培訓,提高了印尼華文教師的水平。爲擴大教師的培訓面,廣東省海外交流協會根據與印尼教育部校外教育司簽定的在印尼合作舉辦華文教師培訓班的協議,在2001年4月至6月派出由8名教師組成的“廣東漢語專家團”赴印尼進行教師培訓工作,3個月時間内在雅加達、泗水、萬隆、棉蘭4地舉行了5期教師培訓班,共有1039名華文教師參加了培訓,其中806人經考試合格,獲得了由印尼教育部校外教育司與廣東省專家團共同簽署的結業證書。到印尼幫助培訓華文教師,此舉得到了印尼政府部門、印尼華人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中國駐印尼大使陳士球説:“這次師資培訓班的成功舉辦,是兩國在教育領域交流與合作的良好開端。”印尼教育部官員稱贊“培訓工作幫助印尼緩解了漢語師資緊缺的嚴重矛盾。”印尼華文報紙也一片讚揚聲,説培訓工作是“緩解了華教緊缺的燃眉之急,造福一大片的務實舉措”,稱贊廣東漢語專家團是“拓荒團”,是“解旱的及時雨。”臺灣僑務機構也派專家到印尼舉辦師資培訓班,提供中文教材,對印尼華教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對協助印尼推廣華文的幾點思考

  2001年7月23日,梅加瓦蒂取代瓦希德出任印尼第5任總統。當前,梅加瓦蒂政府的新内閣剛面世,其華人政策尚未明朗,但相信不會倒退到蘇哈托時代,而只會朝着更加寬鬆和更加有利於華人的方向發展(雖然不排除以後會出現某些障礙或反復的可能)。因爲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日益强大、華語文的經濟和資訊價值走强的今天,禁制華文顯然不合時宜。印尼作爲一個人口衆多、又是華人最多的國家,無論是從促進中國與印尼兩國友好關係發展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合作交流看,還是從與華人的親戚情誼考慮,中國都有必要協助印尼推廣華文教育,提昇印尼的華文水平。發展印尼的華文教育,是有利於印尼、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印尼人民(包括印尼華人)的“三贏”事業。但是,在開展印尼華文教育工作時,要立足於一個基本事實,即是印尼華僑社會已經演進爲華人社會,當今99%的印尼華人加入了印尼國籍,成爲印尼公民,他們認同、效忠於居住國。因此,印尼華文教育工作應根據印尼的國情、政情、僑情及其需要而進行,以推動國民學校的華文教學爲基礎,以幫助華人社會的華文教育爲補充,多渠道、多層次、多領域地進行,以滿足印尼多元化的需求;在具體工作上,則以師資培訓爲基點,以協助編寫教材爲重點,以建立基地爲依託。在今後幾年,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1.加强與印尼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繫與合作,努力推動兩國政府間達成教育、文化方面的協定,爲華文教育的發展與中印(尼)的文化交流提供法律保障。

  2.推動印尼華社形成全國性、權威性的華文教育組織,推動華社成立華文教育基金會,爲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在組織和經濟上提供有力的保证。

  3.協助編寫適用的華文教材。華文教育復蘇以後,能否取得效果,有賴於好的教材。教材問題對印尼華文教育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印尼華文教育急需解决的問題。教材應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編寫,如基礎性教材(國民學校幼兒到中小學使用)、實用性教材(商務、旅遊業務用)、師資培訓教材,等等。爲瞭解决教材的敏感性、適用性問題,要改變過去單純由中方專家編寫的做法,可采取與印尼教育主管部門洽商,由當地專家組成編委會,共同研究,分工合作的辦法。教材經印尼教有主管部門審定後,在當地印刷發行。

  4.繼續幫助培訓華文教師。對印尼華文教師的培訓,應該采取多渠道、多形式進行。一是短期培訓,可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做法。“請進來”進行的應是高層次的培訓,對象是那些年紀較輕、有一定基礎、有發展潜力,將來可成爲業務骨幹的教師。“走出去”進行的是基礎性、普及性培訓,面向廣大的華文教師,幫助他們解决漢語拼音、語法等基本問題,這樣做可照顧到廣大華文教師的實際需要和困難,擴大培訓面。二是通過國内大學開展的函授教育進行長期培訓,使華文教師通過函授教育獲得相應的學歷,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和教學能力。

  5.幫助印尼的學校物色和輸送教師。根據印尼學校或華社的需求,物色部分有水平、有經驗、有奉獻精神的印尼歸僑退休教師或青年志願者到印尼進行華文教學工作。

  6.籌建華文教育推廣基地。本着公開合法的原則,依託印尼華人社團或學校設立若干華文教育推廣基地(或中華文化中心)。該基地應集華文補習、技能訓練、師資培訓、教材資料提供於一體,具有綜合性、服務性、指導性,並對周邊地區華文教育具有輻射功能。

  7. 推動國内大學與印尼的大學建立友好合作關係,開展華文教育研究,爲印尼培訓高層次的華語人才。

  8. 推動新聞、文化、藝術等方面的交流。組織文化、體育、中醫藥、氣功等團組赴印尼訪問演出。加强與印尼華文報刊的聯繫,爲他們提供有關新聞資訊。

  

  注釋:

  〔1〕範如鬆主編:《東南亞華僑華人》,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49頁。

  〔2〕李卓輝:《東南亞華人系列·印尼》,2001年3月13日馬來西亞《星州互動網》 。

  另據香港《亞洲週刊》2001年11期東木、尤蓮娜、胡興榮《華文教育枯木逢春》介紹,“據不完全統計,單有100萬華人的雅加達就辦有200個補習中心,競争相當劇烈。”

  〔3〕東木、尤蓮娜、胡興榮文《華文教育枯木逢春》,香港《亞洲週刊》2001年11期。

  〔4〕〔5〕李卓輝:《東南亞華人系列——印尼》,2001年3月13日馬來西亞《星州互動網》。

  〔6〕李卓輝:《印尼將華文列爲高初中選修課》,新加坡《聯合早報》2001年6月22日

  〔7〕《培育新苗華文補習學校簡介》,中國海外交流協會《華文教學通訊》2001年第4期。

  〔8〕李卓輝:《印尼35年來首家中文書店開業》,《聯合早報》2001年2 月20日。

  〔9〕餘歌滄:《瓦希德:華人絶對不能放棄中華文化》,《星州日報》1999年12月18日。

  〔10〕鄭赤琰:《印尼華人重見天日》,《聯合早報》2000年5月1日。

  〔11〕〔12〕同〔2〕

  〔13〕《獨家采訪:印尼貿工部長魯胡特·班查伊丹——撤消歧視經貿打頭陣》,香港《亞洲週刊》2001年11期。

  〔14〕《印大高級講師:禁用中文給印尼帶來惡果》,《亞洲週刊》2001年8月23日。

  

  (注:本文原載《華僑與華人》2001年第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