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群體初探



  1978年12月26日,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批留美人員70人赴美,由此拉開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學子出國留學的序幕,並逐漸形成了我國近代以來又一次出國留學潮。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赴美留學人數有20多萬,大約占我國留學人員總數的40%。 

  留美學子學成後大部分選擇留美發展,他們走上各種工作崗位,並逐步取得所在國國籍或長期居留權,形成了在美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群體。本文在對舊金山、華盛頓、紐約、休斯頓等地區幾十個新華僑華人專業社團、留學人員社團(校友會)進行訪問的基礎上,對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群體作一粗淺的分析。

  一、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分佈及主要社團

  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群體主要集中在美西加州的硅谷地區、美東的大華府地區(弗吉尼亞州、馬裏蘭州)、紐約地區(新澤西州、賓西法尼亞州)及美南休斯敦地區。此外,西雅圖、洛杉磯、波士頓、芝加哥等地也是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比較多的地方。

  (一)美西(加州硅谷地區)

  美西是華僑華人的主要聚集地,僅舊金山灣區就有華僑華人60萬,其中硅谷地區新華僑華人約有12萬左右。硅谷是美國信息産業的“心臟”,在當地信息産業的從業人員中,中國人和印度人幾乎占了一半。硅谷約7000家高科技公司中,由華裔創辦或管理的占了2000家。目前,在硅谷創辦了自己的企業或擔任各類公司職員的華裔人數已經接近兩萬人,集中在信息技術和生物工程領域。

  硅谷地區有衆多的各類華僑華人團體,其中有活力、影響較大的專業團體有十幾個,其中有:硅谷中國工程師協會、華源科技協會、北美中華聯網、北美中國半導體協會、華美半導體協會、亞美科技協會、中華信息網絡協會、硅谷科技協會、中華資訊網路協會、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協會等。

  國内幾大著名高校的校友會,如北加州清華大學校友會、北京大學北加州校友會、硅谷清華聯誼網、舊金山灣區南開校友會、中國科技大學校友會、浙江大學校友會等會務也比較活躍,分别聯絡了一大批留學人員和專業人士。

  (二)美東(大華府地區、紐約地區)

  大華府地區是以首府華盛頓特區爲中心,輻射到相鄰的弗吉尼亞州北部、馬裏蘭州南部的區域。隨着美國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在最近短短數年間,弗吉尼亞州北部成長爲僅次於美西硅谷的信息技術基地,馬裏蘭州則是當今美國著名的生物技術、生命科學、人類基因工程和醫學研究的核心地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門人才。據瞭解,10年前大華府地區華僑、華人不過三五萬人,而現在則已增加到15萬人以上,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約占一半左右。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多從事科研、教育、醫療衛生或金融、法律等專門事務,或在聯邦、地方政府部門任職,其中有一大批生物醫藥領域及部分IT界的精英人士。比如在美國最高醫學研究機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一萬餘名研究人員中,華裔專業人士、科學家占了10%,有1000多人。

  大華府地區的專業團體較多,其中影響大的聯合型專業團體有華盛頓中國大陸大專院校校友聯合會、華盛頓華人專業團體聯合會,此外,各校校友會多達30餘個。馬裏蘭州主要的華人生物醫藥專業團體,有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美國華人生物醫藥科技協會(CBA)、美國華裔醫學科學家協會等,聚集了一批生物醫藥方面的精英。

  紐約地區是以紐約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爲中心,延伸到周圍的新澤西州、康州以及費城的廣大區域。這裏是證券、銀行、保險、風險投資等金融領域的華人專家聚集地,其中不乏國際著名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活躍的金融專業團體有中國旅美金融協會、旅美銀行家協會、旅美投資家協會等。此外,旅美科協紐約分會是本地具有相當實力的一個團體,中山大學美東校友會、中山醫科大學美東校友會分别聯繫了一批粤借專業人士。

  (三)美南(休斯頓地區)

  據介紹,美南地區(這裏指駐休斯敦總領館領區範圍)旅美學人有4萬多人,其中三分之二已經在當地就業,有26萬人左右。休斯敦地區是美南專業人士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依託着德州的石油化工工業、航天工業以及德克薩斯醫學中心,一批相關專業的華僑華人聚集在此。僅休斯敦的美國太空總署就有幾百名華人專業人士,太空總署的首席科學家黄振春就是華人。相對美西、美東地區,美南的專業人士群體和團體歷史較短,力量比較單薄。比較活躍的團體主要有:中國旅美專家協會、華夏學人協會、休斯敦中國校友聯合會。

  二、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類型

  (一)行業尖子(領袖)人才。即所謂“高層次人才”,是在專業和學術上有所建樹或掌握關鍵技術並有所創新,有較高學術知名度,能帶領一支團隊,有較大社會影響者。這批人包括:在較高水平大學被聘爲終身教授以上職務者;在科研單位取得主任研究員(PI)以上職位者;獲得創造性科研成果或擔當重大項目主持人的科學家;在著名大公司企業任主管以上職務;在政府和非政府機構中任一定領導職務者。這類人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據推算,他們約占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總數的5%。

  (二) 專業領域高級人才。包括:在較高水平大學被聘任爲副教授(或相當)以上職務者;在科研單位獲得中高級以上職務成爲技術骨幹者;在公司企業中任中高級職務者;在政府和非政府機構中任一定職務者。這類人才約占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10%。

  (三)專業技術人才。他們一般經過在美求學,取得碩士或以上學位,在美國公司或有關科研機構充當技術人員,他們熟悉本專業技術,但不掌握本專業領域關鍵技術,工作和生活比較穩定。他們在美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群體中約占25%。

  除此三類專業人才外,約有60%的在美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仍處在生存奮鬥階段,部分人更受到就業、居留等問題的困擾。

  三、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特點

  (一)無錢無閑、網絡相聯。與在唐人街開店的傳統老僑相比,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大多數隻身一人來美留學,畢業後白手起家,受雇靠薪生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打拼。他們一般就職於研究機構或公司企業,經濟上剛剛站穩,還處在事業奮鬥中。同時工作時間相對固定,空閒極少,可以説“無錢無閑”。這種生存狀態加之普遍對高科技的掌握,網絡成了他們的連接綫。大大小小的專業團體,會所幾乎是網上會所,會員也是電子會員,開的是網絡會議,發的是電子通告。由此帶來了社團組織上的鬆散性、會員的廣泛性、信息發佈與傳播的快捷性。

  (二)流動獨立、無關地域。與老華僑一輩子在一個城市甚至一個社區一條街道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不同,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往往流動性極强,哪裏有發展機會就流到哪裏。因此,他們不似老僑般倚賴地域性關係和團體,顯現出個體性强、團體性弱的特點。

  (三)注重實際、低調行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關注與所在專業領域的技術、個人職業發展這些實際的東西,對於無關專業的政治性活動,則表現低調,興趣不大,甚至拒絶參與。越是進入高層及與主流社會有密切關係的,越淡化政治色彩。

  四、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自我認識和對我認知

  (一)自我認識

  1.身份問題。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雖然拿了緑卡許久,或者加入美國國籍多年,但許多人還認爲自己是留學人員,並未意識到自己身份的轉换,即並不認爲自己是“華僑”或“華人”。之所以如此,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他們是第一代移民,父母家人、親戚朋友還在中國,加上在美時間不長,這影響了他們對自己身份的認識;此外,有關主管部門仍視他們爲“留學人員”,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他們對自我身份的定位。

  2.作用問題。總體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希望回國服務或爲國服務,但由於去國多年,對國内情况並不很瞭解,不知道國家希望他們做什麽,自己回國能做什麽,或在國外能爲國家做些什麽。因此他們非常希望國内能提供相關的信息。

  (二)對“我”認知

  1.對“僑辦”的認識。除了少數曾參加國内僑務部門主辦的交流活動的專業人士外,在美接觸的大部分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並不知道“僑辦”是什麽機構,“僑辦”能爲他們提供什麽服務。客觀上看,在美的專業人士大部分從内地非傳統僑鄉出國,在出國前對“僑辦”没有概念,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説明僑務部門過去與他們聯繫還比較少,對外宣傳不够。

  2.對廣東的認識。 在美專業人士一般對北京、上海的情况比較熟悉,并且表示兩地對自己有吸引力,把上海、北京作爲自己回國發展、創業的首選。他們對廣東的認識非常有限,除了廣東借人士或經常往來廣東的少部分人,大多數表示對廣東情况不了解。即使表示對廣東有所認識的,也多認爲廣東是製造業基地,廣東適合做商貿,不適合搞高新科技的創業,因爲廣東缺乏相應的人才。對於廣東各地,他們表示知道最多的是深圳,其次是廣州,此外是東莞和珠海。

  有關機構2002年對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意願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回國工作地區選擇”一項的結果是,參與調查的642人中超過40%的人選擇北京,選擇上海的也有2631%,選擇深圳的爲748%,選擇廣州的僅爲312%,選擇西部的爲265%。北京是廣州、深圳地區的4倍,上海也是這兩地的24倍,就連西部地區的吸引力也在加大,基本與廣州接近。這種情况與我們在美國所瞭解的情况大致相近。

  造成這種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一是大部分人在國内讀書時(80年代初)廣東還没有發展起來,或出國前没來過廣東,對廣東情况不了解。二是在全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特别是90年代中後期以後,廣東原有的一些優勢弱化,而北京、上海等地則迅速發展,在專業人士中形成廣東不如上海、北京的印象。三是廣東在美推介不多,尤其是面向廣大專業人士的推介更少。

  五、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對來華(回國)發展的認識和訴求

  對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來説,來華發展是全球化浪潮中專業人才流動的一個環節。他們回不回來,主要取决於回來後對個人的未來發展是否更加有利。可以説,“葉落歸根”和“海歸情結”等情感因素不是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來華發展的主題精神。

  從我們瞭解的情况看,當前在美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有意來華發展。這首先是經濟因素的影響。正如2003年8月美國《丹佛郵報》的一則報導指出,諸如印度、中國、新加坡等國家的就業成長率和經濟成長率有時比美國高出一倍到兩倍,這導致越來越多的移民不再把美國視爲充滿機會的土地,他們正返回他們的祖國。經濟因素對於人才流動起到促動作用。前幾年美國經濟低迷,許多科技公司倒閉,相關從業人員大量失業。相比之下,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業、投資環境大爲改善,這成爲吸引海外人才來華尋找發展機會的有利因素。其次是種族因素。美國社會貌似公平,但由於種種原因,種族歧視仍然存在,旅美華人專業人士特别是中高層專業人士的發展道路存在着“玻璃天花板”問題,限制了他們事業的發展。尋求發展突破的新舞臺成爲他們來華(回國)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此外,當然也有部分人是出於愛國情懷而回國。

  不管出自何種原因,各類專業人士來華(回國)發展各有不同訴求,歸結起來有三種情况:

  一種是功成身就者,來華進行二次創業發展。特别是部分專業人士在當地利用自己的技術創業成功,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並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他們希望通過來華創業合作,利用國内的低成本進行擴大生産,或打進國内市場。

  第二種是有科技優勢者,希望來華創業發展。其中的科技高級人才希望利用自主專利來華合作創業,尋求低成本國内轉化;管理軟科學人才希望通過學術交流等,尋找合作機會,特别是金融方面的高級人才,希望能參與國内的銀行管理、風險投資、證券、保險、信用卡等方面的業務。

  第三種是有知識優勢者,希望回國就業,尋找發展出路。特别是自費出國留學成爲一種投資並蔚然成風後,這個龐大群體看重的是隨之而來的經濟回報;他們學有所成,但並没有發明創造,希望利用自己的“留洋”經歷和知識優勢而在國内尋求到理想的工作。此外還有一些行業人才在美過剩,難以找到合適工作,所以選擇來華就業。

  2002年有關部門對進行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意願的調查,其中“回國工作形式”的調查統計結果爲:642人中有529人選擇回國就業,占總人數的8240%;選擇回國創業的有76人,占總人數的1184%;選擇項目合作的有34人,占總人數的530%;選擇回國投資的僅有3人,占總人數的047%。這組數據表明,80%以上的回國留學人員是要就業而不是創業。

  雖然許多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有意來華(回國)發展,但是仍有許多因素制約着他們邁出回歸的脚步:

  一是不了解當今中國的真實情况。海外專業人士並不經常回國,不居住在華人社區,由於工作等關係,看的是英文報紙,上的是英文網站,也缺乏信息渠道,對國内日新月异的變化缺乏感同身受,對於國内的認識尤其是軟環境與體制的認識,還停留在出國時的印象。

  二是不清楚來華後的職業前景。由於對國内有關專業、行業需求和職業發展不了解,以及可倚靠社會關係的欠缺,他們無法預期回國後的職業前景,這使部分人放緩了來華的脚步。

  三是已有的事業基礎和家庭的牽絆。對於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已有的事業(包括高薪、科研條件等)是最大的考慮因素。在一些專業領域,國内研發條件相對落後、技術人力資源支持相對欠缺,成爲一種制約。他們的家庭和擁有,如配偶、子女、房産、高薪等因素,也使得部分人放棄來華。

  總的看,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的實力和潜力都相當巨大,做好其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開展美國新華僑華人專業人士工作,要以人爲本,本着“互利雙贏”的原則,把立足點放在爲他們的生存發展服務上。要加强與專業團體的聯繫,經常合作組織有關活動;要從他們的不同訴求出發,因“才”施“引”,因“需”引才;要加强對他們的宣傳和信息提供,增進他們對祖(籍)國的瞭解。

  

  (注:本文與段燕合作,收入吕偉雄主編、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2004年8月第一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