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國華僑華人社團的新變化



  美國華僑華人社團林林總總,數量多,類型全,包羅萬有,僅在舊金山一地便有900多個各類新老社團。走進唐人街,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社團的牌子掛在建築物上,甚至一幢大樓的外面就有七八個社團的牌子。這已成爲唐人街的一大風景。盡管有着悠長歷史的唐人街表面上看是波瀾不興,但是通過深入的調研,我們還是感到了當前美國華僑華人社團出現的一些新變化。本文試圖從所接觸的幾個社團的情况,來管窺當前美國華僑華人社團出現的若干新變化。

  一、“老”社團通過革新焕發新活力

  一般來説,美國華僑華人社團(特别是廣東籍人士爲主的)歷史較長,許多社團出現人員老化,後繼乏人,影響衰弱的情况。但是,在考察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有一些社團能與時俱進,通過自身的改革獲得新的發展,焕發出生機與活力。其中華盛頓廣東同鄉會可説是“老樹發新枝”的一個典型。

  美國華盛頓廣東同鄉會前身是1987年9月成立的美京廣東同鄉會,2002年3月17日更爲現名。華盛頓地區的廣東鄉親約有2萬人,大多屬於“老僑”及其後代。美京廣東同鄉會成立時,以老僑爲主,以團結鄉親、聯繫鄉情爲宗旨,在唐人街老僑團中有較大的影響力。 近幾年來,各類華僑華人專業社團如雨後春笋般涌現,越來越顯示出其作用和影響。相反,老社團則顯活力不足,而且新老社團之間缺乏往來及合作。有政府高級職員背景的劉平中先生曾在廣東同鄉會任職多年,又與新華僑華人團體有較多的接觸,深知同鄉會如不改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因此他接任同鄉會會長後,大力推行會務的革新:

  一是吸引中青年專業人士入會。首先把新華僑華人尤其是中山大學的留學人員都吸納爲同鄉會的成員,這就爲同鄉會輸送了“新鮮血液”,從戰略上解决了後繼無人的問題。同時,打破“論資排輩”的舊觀念,把新華僑華人中的精英人士推向領導層。在2002年美京廣東同鄉會改革爲華盛頓廣東同鄉會時,把時任大華府地區中山大學校友會會長的黄河選爲秘書長,進入執委會,由此帶動了一批中青年專業人士入會並成爲骨幹。

  二是加强與各方面聯繫,擴大影響。除了加强與駐美大使館和國内僑務等有關部門的聯繫外,注意加强與新生的華僑華人專業團體、留學人員團體的聯繫,增進感情,樹立威信。該會的正副會長及骨幹與大華府地區中國大專院校留學生團體、專業團體的領袖經常保持信息互通,建立友誼,這爲後來合作舉辦活動打下了基礎。

  三是積極籌辦爲僑服務的活動。同鄉會雖然没有會所,但是開辦了電腦培訓班,並籌辦中文補習班,爲新移民子女提供服務。這些都以同鄉會裏的新華僑華人爲主籌辦。

  在做好社團的革新的同時,同鄉會的主要負責人尊重前輩,注意作好與老前輩的溝通協調工作。同鄉會中很多 “元老” 雖然文化水平低,但在團結鄉親、與其他傳統鄉團組織間的聯繫方面有着相當的優勢,要使同鄉會革新發展,必須做好老僑的溝通協調工作,争取他們的認同。正因此,同鄉會的許多改革措施得到了老一輩的認同和支持,使改革得以順利進行。

  通過改革,華盛頓廣東同鄉會已成爲一個推陳出新、承前啓後,而且新舊結合得比較好的社團,其成員雖然具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教育水平,却又可以相互尊重與合作。改革後,社團面貌焕然一新,2003年9月由該會承辦的“華盛頓中國文化節”取得巨大成功,既是同鄉會與其他社團合作的結果,也是對同鄉會實力的大檢閲。此舉擴大了華盛頓廣東同鄉會的影響力,特别是得到了新興專業團體人士的高度評價,同鄉會已成爲大華府地區華人社會的核心社團之一。如果没有改革,同鄉會要承辦“中國文化節”這樣的活動是難以想象的。

  除了華盛頓廣東同鄉會,在舊金山的聖何塞加州華僑相助會是另一個成功革新發展的例子。

  聖何塞加州華僑相助會是華人慈善福利團體,1982年在聖何塞市成立,主要由印支華人組成,其中以廣東潮州籍、廣西籍華人爲主。1987年籌資20萬美元購置土地、房産作爲永久會址,1998年投入巨資將會所改造成爲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派的社區活動中心性質的館所。現爲美國南灣最大的華人非牟利組織,現任會長鄧大成。

  該會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突破鄉親界限,立足社區,多元服務。該會聘任有現代管理知識的專人負責會所的管理,依託現代化的會所,把該會改造成爲一個集聯誼、文化教育、社會輔助培訓、宗教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團體。該會除了設有中文學校、宗教場所、文藝場所外,還舉辦英語、音樂、美術、舞蹈、武術等學習班,並根據情况舉辦有關華僑華人參選和融入主流社會的輔導學習班。爲提高中文教育的質量,該會正在籌建多媒體教室。參加學習或到該會所活動的不局限在會員,而是對整個社區開放,甚至不少當地白人也參加文體活動。每到週末,經常有數百甚至近千人匯集在那裏,熱鬧非凡。因此該會實際上變成了一個社區活動中心,成爲社區活動的組織者,增强了對華僑華人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並逐漸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有着良好的發展前景。

  從以上兩個社團可以看出,老社團通過革新可以焕發生機活力,革新是老社團繼續在華社保持應有位置,繼續發揮作用和影響的根本出路。

  二、新社團整合資源優勢迅速崛起

  近10年來,美國華僑華人社會成立了數量衆多的各類社團,有的幾無影響,有的甫面世即引起各方關注,並迅速成爲當地華社的中堅力量。在休斯敦的美國德州廣東總會,就是這樣一個新成立、有實力、影響大的社團。

  德州廣東總會是在當地僑界元老黄仕遠和活躍人士徐鬆焕等的策動下,於2003年8月2日正式成立的,由陳灼剛先生(現任休斯頓中國人活動中心副董事長) 任會長,付慶農(現任WINCA集團總裁,曾任休斯頓中國人活動中心首届理事長,曾任華夏中文學校校長)、徐鬆焕(現爲中國人活動中心理事和美國德州五邑同鄉會副會長)、何家楠(現任休斯頓市公務局副局長,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院士)和黄安祥(現任糖城市市議員) 任副會長。另有其他十餘名僑界知名人士擔任董事會成員。總會之下設立了7個理事會和法律顧問。 在總會成立的新聞發佈會上,陳灼剛指出,美國德州廣東總會的宗旨是凝聚與廣東有緣人士,推動華僑華人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積極參加美國當地的社會活動,提高其經濟和社會地位,爲社區和華人服務,争取福利;組織聯誼、科教文體等活動;推動美中友好關係的發展,推動德州與廣東省之間的友好往來與經濟貿易合作,推動和幫助中國特别是廣東省貧困地區的教育和經濟發展。 

  該會的成立,是在更高的起點上對當地僑社資源的新整合。會長陳灼剛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主流社會政界、商界關係密切,與我國一些省市在商務、文化交流等方面有着密切聯繫,此次任總會會長爲首度接受社團職務。副會長何家楠現任休斯頓市公務局副局長,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院士,與當地政府部門有着密切聯繫。兩人出任總會正副會長職務對擴大總會在社會的影響力以及與主流社會的溝通起着重要作用。副會長徐鬆焕在華人社區活動能力强,善於組織社區活動及與媒體打交道。“友好交流理事會”理事長黄仕遠,曾先後任安良工商會、五邑同鄉會等社團領導人,在傳統僑社有相當的影響力。以上幾人以及其他幾位人士組成了一個綜合能力很强的總會領導層。

  在社團的成立及運作方面,該會體現出與以前或其他社團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1.樹立“大廣東人”的觀念。打破狹隘地域觀念,吸納非廣東人入會。陳灼剛代表總會在該會成立的新聞發佈會上發言時强調指出,該會的名稱雖有“廣東”字樣,但會員不限於廣東省出生的人士,“任何自認爲與廣東有緣的人,都歡迎加入本會。”

  2. 體現民主、法治精神的管理制度。首先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章程,從辦會宗旨、組織原則到領導職務設立和權責、財務制度等均做了詳盡規定,使會務有章可循。其次是制定了比較合理的組織架構,對會長、副會長定職定責,各有分管事項;下設7個理事會——文教理事會、工商理事會、友好交流協會、科技交流協會、廣東校友會、紅棉曲藝社,專人專職,負責不同的具體事務;財務制度透明,可操作性强。

  3. 注重會員素質,確保會費穩固。該會不同於其他鄉親社團,對要求入會者必須經過一定的審核,要求成員有一定的層次和事業基礎。“出錢者要出力,出力者也要出錢”,凡吸收爲會員的,需交納1000美元的入會費。有錢但不合條件的固然不一定能成爲會員,但不交或交不了會費的則入不了會。這就從源頭上保证了會員的層次,也保证了活動經費。目前該會正探尋“以商養會”的新路,期望通過經營積累更多的會務經費。

  德州廣東總會在成立後的短短幾個月時間裏,與我國駐休斯敦總領館和國内僑務部門建立了友好關係,與當地傳統社團(如越棉寮同鄉會、潮州會館、五邑同鄉會等)、新生團體(如休斯敦旅美專家協會、大專聯合校友會、華夏學人協會等)加强聯誼,注重與當地主流社會政界、商界的溝通,積極支持當地福利、教育事業,從而迅速得到各界的認可,成爲休斯敦華社的中堅力量,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德州廣東總會的崛起説明,社團的作用、影響不在於其歷史的長短、人數的多少,而在於是否有實力,是否有完善的運作機制,是否在團結服務華僑華人、促進中美友好合作中發揮作用。

  三、文教機搆成爲團結聯繫華僑華人的新基地

  在華僑華人聚居的美國各大城市,近10年來出現了許多中文學校,據説全美有600多間中文學校。中文學校吸引着華僑華人尤其是新華僑華人的關注和參與,是華僑華人經常要去的場所。同時,近10年來新形成的文化活動機構如中華文化中心、中國人活動中心等也陸續出現,吸引了衆多的華僑華人。中文學校、中華文化中心等教育文化機構在團結聯繫華僑華人,發展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獨特的作用,成爲團結聯繫華僑華人的新基地。

  這裏僅以休斯敦中國人活動中心爲例。

  休斯敦中國人活動中心是1995年成立的華人非牟利文教機構。中心的宗旨是以提供文化教育培訓設備、各類交流活動場地爲主要方式,促進華人社區的溝通聯繫和中華文化的傳承。中心運作費用來自社區捐助;中心由理事會負責管理運作,全體理事均爲義務服務,現任理事長李允晨。

  中心大樓是一座兩層建築,雖然没有富麗堂皇的裝修,但却因其功能齊全,活動豐富,而吸引各方面人士,成爲華僑華人社區聚合點: 

  1.通過主辦各類活動,增强對華僑華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成立“紅棉粤劇社”,吸引中老年粤劇愛好者。 舉辦中國舞蹈、美術、音樂、武術及華文、英語、電腦網絡班,成立“姚明華裔球迷俱樂部”,吸引華裔青少年新生代和新華僑華人。舉辦、承辦各類活動,成爲各華人團體特别是新生專業團體的會議中心和交流中心。該中心平均每年承辦約30場各類講座、新聞發佈會、産品展銷會、社區聯誼會等,如2003年,就有國際海洋工程師協會舉辦專題技術講座,中國旅美專家協會舉辦"如何申請美國一流大學和如何適應大學生活"講座。另外,中心還承辦僑界慶中國國慶活動、春節招待會,主辦中國民族歌曲新年音樂會等。

  2. 通過與當地各類新老團體、華文傳媒及中國新聞出版機搆合作,收集各類信息資源,成爲當地僑社的信息資源中心,同時成爲宣傳介紹中國發展情况的窗口。

  中心的靳寶善圖書館經過5年的發展,現有圖書超過35000册,期刊雜誌30多種,音像作品近10000盤(盒),已成爲全美國規模最大的公共中文圖書館。2002年,中國駐休斯敦總領事館胡業順總領事曾代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贈送1800册中文書籍給該圖書館。2003年6月,中心主辦了大型中國圖書音像製品展覽會,展出來自中國的3000種圖書共8000册,各類音像製品3000套。隨着新移民、留學生、美國本土人士對中國書籍、音像製品需求的不斷增加,中心圖書館的信息中心地位將進一步增强。

  3. 通過主辦有關活動,搭建華僑華人與主流社會溝通的橋樑。中心在促進中美友好方面做了許多實際工作,尤其是倡議發起並連續3年主持休斯頓僑界表彰對美中友好作出重大貢獻的美國朋友頒發“杰出中國友好人士奬”的活動,在增進休斯頓新僑與美國主流社會的聯繫、鼓勵高層次的美國友人爲促進美中友好多作貢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獲奬者中包括休斯頓市前市長李布朗、貝殻石油公司副總裁馬克、萊斯大學校董奥康諾、亞洲協會德州分會會長查理等社會知名人士。

  中國人活動中心與各類新舊團體都保持了友好合作關係,由於其超越地緣、血緣、業緣的性質,成爲各層次華僑華人聚集、交流的場所,而在華人社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爲不是僑團的僑團,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説,其功能、作用和影響已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僑團。

  四、傳統社團“改旗易幟”蔚成風氣

  這裏所謂“傳統社團”,是指成立歷史長,原來“親臺反共”,甚至得到臺灣方面資助的各種社團。傳統社團的“改旗易幟”可以説是近兩三年來美國華社最引人矚目的事件。隨着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際地位的大大提高,以及臺灣當局一意孤行搞“臺獨”等種種倒行逆施不得僑心,使得美國傳統社團近幾年來大面積轉化,“改旗易幟”成爲風氣。據瞭解,舊金山唐人街華僑華人社團1998年時只昇掛3面五星紅旗,到2003年底已增至19面,還有一些社團則把“青天白日旗”摘下,换上美國國旗。一個個“傳統社團”的“改旗易幟”,每次都在當地華社引起震盪。華僑華人社團由過去以“親中”“親臺”劃綫變爲以“統獨”劃綫,華僑華人社會的活動出現了“左派”社團和傳統社團一起主辦,或一方主辦另一方參加的情况,形成了聯繫、團結、互動、合作的新局面。傳統社團的轉化,使我愛國友好力量進一步增强。

  當然,也有一些主要傳統社團由於長期以來與臺灣方面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改旗易幟”問題仍持觀望態度。盡管没有“改旗易幟”,但他們許多人亦紛紛表明反對“臺獨”,支持祖國和平統一的立場。

  結語:美國華僑華人社團在團結聯繫華僑華人,增進與祖(籍)國家鄉聯繫,促進中美友好,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面對美國華僑華人社團的新變化,僑務部門要加强對社團的引導,推動其革新發展,使之焕發生機活力;要大力扶持新興的或經過革新有發展潜力的社團,促使其發展壯大;要大力加强與華僑華人文化教育機構的互動合作,發揮其基地作用;通過鄉情、親情、商情的聯繫,加强對傳統社團的工作。

  

  (注:本文與許明陽合作,原載國務院僑辦《僑務工作研究》2004年,吕偉雄主編、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海外華人社會新觀察》2004年8月第一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