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迅速形成的意大利華僑社會



  意大利共和國地處歐亞非大陸交匯之處,地中海之濱。面積 301318平方公里,人口 5768萬,主要是意大利人。

  意大利政府對非歐移民采取比較寬鬆的政策,在近10多年來吸引了大批中國人進入意大利,從而迅速形成了意大利華僑社會。〔1〕

  一、華僑社會,初具規模

  (一)歷史短

  在馬可.波羅時代,中國人與意大利人已經開展了雙向文化交流。但中國人移民意大利,有歷史記載的是從清朝末年開始,最早到意大利的是湖北天門人和浙江青田人,但爲數不多。從1900年至1980年的80年裏,中國人移民意大利的極少。“一戰”前僅有華僑10多人。“一戰”期間,法國招募大批華工,戰争結束後部分人流落到意大利。據我們在米蘭調研時,當地華人反映,1930年代,米蘭華僑僅30多人,那批華僑現仍有5人在世。“二戰”期間,中、意爲敵對國,有200多名華僑(一説80多名)被法西斯當局關進集中營服勞役,戰後一部分人與當地婦女結婚定居,大部分華僑獲得賠償後回國,後又陸續重返意大利。文成縣籍華僑華人是意大利華僑華人中數量最多的,但據《文成縣誌》記載,1948年時該縣旅居意大利的華僑僅120人。〔2〕

  1960年代,旅意華僑上昇到800多人;1970-1980年代,一些臺灣人、香港人到意大利任職或經商,另有3000多名印支華人難民移居意大利,但有些又移民他國。據統計,到1980年代初,意大利華僑只有1000多人。 〔3〕

  (二)發展快

  1980年代後,隨着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和出境政策的調整,中國人到意大利人數逐步增加,到1990年初時華僑已增到大約2萬人,主要居住在米蘭等地。進入九十年代中後期,意大利華僑人數呈井噴式增長。尤其是意大利1995、1998、2000、2002年實行大赦,吸引了周邊國家非法移民大量涌入,使華僑人數迅速增加。據意大利全國移民協會統計,1998年大赦就有10972名中國非法移民在意大利獲得合法居留。〔4〕到2004年,意大利華僑人數已增到約20萬,其中合法居留(在册)的約10萬人。〔5〕華僑華人成爲了意大利第四大移民團體,華僑大本營從米蘭擴展到羅馬、都靈、佛羅倫薩等大城市及其衛星城市。在米蘭和羅馬等地,甚至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中國人聚集從事經營、生産的區域。普拉托是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區毗鄰佛羅倫薩的重要省份,在1987年時僅有幾户中國人。但過了10多年後,普拉托已經形成了名副其實的華人社區,在17萬人口中,華人的比例已超過10%,是全意大利華人密度最高的一個城市。在佛羅倫薩附近一個叫白郎當的小鎮,總共只有一萬一千居民,但中國人就有七千多,而中國人中90%以上是温州人,所以温州話成了那個小鎮的“通行語”。 

  (三)來源窄

  在意大利華僑華人中,80%是浙江人,其中又以浙南温州市所屬文成、青田、瑞安三縣以及青田的農民爲主。此外20%主要來自東北地區和山東、福建、上海、北京、安徽等地。廣東(包括香港)人在意大利可謂鳳毛麟角。筆者在意大利停留一周,走訪了米蘭、羅馬、佛羅倫薩等地,竟無見到一個廣東人,詢問所訪温州人,也稱没有見到廣東人。

  (四)分佈廣

  華僑華人分佈在意大利各地,但主要集中在米蘭、都靈、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熱亞那、那不勒斯等城市。如從中國駐意大利使領管的領區劃分,則駐意大使館(羅馬)、米蘭、佛羅倫薩三個領區(亦即南、中、北部)呈三分天下之勢,即各領區約有6—7萬華僑華人。

  意大利華僑華人呈現出地緣性聚居的特點,如米蘭、佛羅倫薩主要是文成人,其次是瑞安人、青田人。羅馬主要是温州市區和郊區人。都靈主要是瑞安人。文成人多姓吴,在意大利有3-5萬吴姓華僑華人,因此吴姓成爲意大利排行第3(一説第5)的大姓。青田人在意大利也有3萬餘人。在米蘭、佛羅倫薩等地的華僑華人社團中,人際之間往往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兄弟姐妹、親戚朋友、老鄉戰友、師生同學等關係。有的家族,在意大利及其周邊歐洲國家,就有親戚等300-500人,形成龐大的關係網;據説在米蘭有一吴姓家族嫁女設宴,參加者達五六百人,在米蘭城裏竟無容納得了的酒樓,最後只好浩浩盪盪地到郊外的一間酒樓去擺酒。

  (五)層次低

  意大利華僑華人出國前的職業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爲主,他們一般受教育程度低。進入90年代後期,陸續有中國人到意大利留學,但人數不多。2002年中國在意留學人員約600名,公派留學人員100餘名。〔6〕目前中國留意學生只有800人。〔7〕

  (六)未入流

  意大利華僑華人多是近10年到意大利的第一代移民,按照意大利國籍法,要在意大利定居10年才能申請入籍,因此意大利華僑華人大多數仍是華僑身份,意大利華僑華人社會還主要是華僑社會。由於許多人與國内關係密切,加上“中國城”的形成,他們一般尚未樹立落地生根的思想,在許多方面並未認同當地,更未主動融入當地,形成自我封閉的圈子。雖然有些在經濟上成功的人士與當地政經界關係密切,甚至佛羅倫薩省、市各有2名華人擔任省市議會的外籍議員(省議員爲張紹武,市議員爲繆友誼、賴華林),羅馬也有一名華人擔任議會的外籍議員。但總體看,華僑華人仍主要在自己的圈子裏生活和活動,不太關心和參與當地事務,融入當地社會仍比較差。

  (七)生存環境寬鬆吸引大批中國人涌入意大利

  在短短10年左右時間内中國人大舉進入意大利,有幾方面原因:

  1.意大利不定期對非法移民實施大赦的政策,刺激了包括華人在内的人群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意大利。

  2. 意大利比較寬鬆的環境適宜低層次的華僑華人生存和發展。在歐盟内部,意大利政府對外來人口所執行的控制政策是相對寬鬆的,這就使得歐盟内部意大利周邊國家的華人能够陸續遷入。此外,意大利法制不够健全,執法不够嚴厲,往往對企業雇傭黑工打擊不力,或睁一眼閉一眼;容易鑽法律空子,偷税漏税。一些政府部門存在腐敗現象,華僑華人可以通過行賄收買政府公職人員達到某些目的,解决某些問題。

  3. 歐洲經濟共同體及歐盟相繼成立後,歐洲各國的經濟朝着一體化的目標前進,作爲成員國之一的意大利在經濟政策上逐漸向歐盟統一標準的方向邁進,出現了新的發展契機,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這有利於華僑華人在當地生存和發展。

  判斷華僑華人社會是否形成,一般來説要看華僑華人社區及其經濟、文化、教育和社團的發展情况等因素。隨着意大利華僑的增多,“中國城” (中國人社區)的出現、華僑華人社團的增多、華僑華人經濟和文教事業的發展,可以説目前意大利華僑社會已經基本形成,並頗具規模,成爲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意大利華僑社會的形成,給意大利以至歐洲社會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並在促進中意、中歐友好往來與經貿合作交流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團蜂起,“僑領”衆多

  據有關資料,1938年在米蘭成立的“華僑工商聯會”,是意大利最早的華僑社團,該社團於1941年解散。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没有新社團出現。1961年,米蘭華僑工商總會成立,至1990年的30年時間内,總共只有7個華僑華人社團:

  進入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後,隨着華僑華人人數的增多,意大利華僑華人社團猛增,據有關資料,目前意大利各類僑團達60個左右。以下是米蘭領區部分華僑華人社團名單:

  1995年成立的社團只有3個,1995年後成立的18個,占857%,其中2000年後成立的11個,占了總數的 524%。

  (一)社團類型

  目前意大利僑團,有以下幾種類型:

  1.地緣性社團:以祖籍地爲聯繫紐帶、冠以祖籍地名稱的社團,如米蘭浙江華僑華人聯誼會、意大利羅馬浙江華僑聯誼會、旅意青田同鄉總會、意大利福建華僑華人聯誼總會、意大利福建華僑華人中西部聯誼會、意大利上海聯誼總會、旅意安徽同鄉會、意大利文成同鄉會、意大利南部瑞安同鄉會、意大利北部瑞安同鄉會、意大利青田同鄉總會。

  2. 區域性社團:以所在地或一定的區域爲聯誼範圍的社團,往往冠以所在地名稱,如意大利雷焦愛米利亞華僑聯誼會、羅馬華僑華人聯合總會、羅馬華僑華人聯誼總會、都靈華僑華人聯誼會、威尼斯地區華僑總會、普拉托華僑華人聯誼總會、佛羅倫薩華僑華人聯誼會、佛羅倫薩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意大利西西裏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意大利佈雷西亞華僑華人聯誼會、旅意中區華僑華人聯誼會、意大利東區華僑華人聯誼總會等。

  3. 商會組織:帶有商會性質、冠以商會名稱的社團,如意大利華僑總商會、意大利華商總會、意大利米蘭華僑華人工商會、意大利米蘭温州華僑華人商會、意大利米蘭華僑華人商業總會、意大利米蘭華人商貿聯合總會、意大利羅馬華商會、羅馬温州工商總會、意大利那波裏華商會、意大利那波裏華僑華人貿易總會、意大利普拉托華商會、意大利亞得裏亞海華商會、那不勒斯商會、意大利坎柏尼亞華商會、意大利馬爾凱大區工商聯誼總會、意大利熱内亞華人工商聯誼會、意大利杭州企業家協會等。

  4. 行業性社團:如意大利中華醫學會、意大利米蘭華僑華人餐飲協會等。

  5. 留學人員社團:如旅意中國學人協會。

  6. 其他社團:如羅馬華僑華人婦女聯合會、米蘭華僑華人婦女聯誼總會、意大利都靈中國文化協會、意大利和平統一祖國促進會等。

  從以上社團名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意大利許多華僑華人社團名稱相近,不容易分清楚。以上的分類僅僅是從形式上的,由於意大利華僑華人主要是浙江人,且大多從事商業活動,因此從實際來説,地緣性、區域性社團也可以看成是商會組織,商會組織也可以看成是地緣性、區域性社團。

  (二)主要特點

  筆者對意大利華僑華人社團作一初步分析,發現其有以下特點:

  1.會長副會長比較年輕。少數移民時間長、年紀較大的僑領已逐步退居二綫,現任會長一般40-50多歲,很多副會長年齡在30多歲。這同其他傳統移民國家普遍存在的領導層年齡偏大的情况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 副會長人數特别多。一個社團的正副會長,少者10多人,多則幾十人。如羅馬華僑華人聯誼會,據説只有70人,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就有60多人。意大利羅馬華僑華人貿易總會,有會長、常務副會長、副會長40多人;米蘭華僑工商協會有副會長30多人;普拉托華人華僑聯誼會第三届領導成員有會長、副會長等20多人。

  3. 交叉任職:一些社團負責人在不同社團交叉任職,如米蘭華僑工商會的負責人,也是米蘭華僑華人商業聯合會、文成同鄉會等社團的負責人。

  4. 領導人文化素質比較低。意大利華僑華人總體文化素質較低,因此,“僑領”總體文化素質也比較低,這就導致了社團在運作、活力、團結、影響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曾看到一篇文章甚至這樣形容:“有些社團領導層素質低下, 國語也不會, 更有不會寫中國字的,只能在駐外機構人員來訪時陪喫飯傻笑。”這話雖然説得有點難聽,難免以偏概全,但也確有其事。我們在佛羅倫薩調研時,就聽一位老僑領説,現在有的僑領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5. 與國内關係密切。許多會長、副會長與國内有生意往來,部分人經常在國内。

  6. 一些“僑領”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有“原罪”或“涉黑”。據説有的知名僑領曾做過“蛇頭”, 有的是偷渡出國的,有的在當地有違法行爲被警方監控或拘捕起訴,有的涉嫌在國内搞“坑蒙拐騙”。

  7. 除米蘭華僑工商總會和羅馬的意大利華商總會外,基本没有會所。米蘭華僑工商總會的會址雖然“廟”小,但作用大,有點像國内的居委會。

  8. 社團活動限於聯誼,一些社團活動不正常。

  9. 同一地區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社團存在不團結現象。

  三、經濟崛起,輻射力强

  “二戰”前,意大利華僑以原始的經營方式——提籃叫賣爲業,經濟水平和經濟地位十分低下。此後逐步發展到加工服裝、皮革等小手工業和餐館業。進入1995年後,特别是21世紀前後,意大利華人經濟逐步轉型,經濟實力和在當地的影響力大大增强。據羅馬商會和意大利社會福利機構CARITAS的最新統計,羅馬移民企業達到13367家,其中中國國家移民企業數量位居首位爲1284家,主要從事貿易和餐飲業。〔9〕意大利華僑華人經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批發貿易業一枝獨秀。進口和批發貿易業是在近七八年間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集中在羅馬、米蘭、佛羅倫薩等地。在米蘭,有横竪七八條街道經營中國商品的批發貿易業務,形成了中國商貿城,有華人商店600多家。在羅馬火車站附近的維多利亞廣場周邊區域,住有七八千名華人,華人商店多達600多家,每個月有1000多個來自中國的貨櫃扺達這裏。據説僅2003年春節期間就有2萬5千個貨櫃積壓在那不勒斯港口,中國商品進入意大利的規模可見一斑。

  批發貿易業迅速發展,有幾方面原因:首先,隨着華人和其他國家移民人口的大量增加,意大利消費市場擴大。第二,大量的移民多是低收入人士,中國物美價廉的産品適合這一群體的消費需要。第三,隨着中國産品進入西歐市場的競争力增强,華人成爲引進中國商品的最佳媒介,意大利華人發揮其地理優勢和商業網絡,把部分中國産品批發到周邊國家,在某種意義上説,意大利成爲中國商品進入歐洲的中轉站和集散地。目前,批發貿易業在意大利仍有發展空間。一些華人表示,2005年歐盟取消紡織品入口配額,會對他們開展進口業務有利。

  2. 加工業低水平發展。意大利華僑華人的加工業主要是服裝和皮革加工業。

  服裝業:主要集中在普拉托。普拉托位於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區,是在意大利有着舉足輕重經濟地位的紡織重鎮,是歐洲著名的紡織工業中心,號稱歐洲的第二盞“紡織明燈”。普拉托現有居民17萬,在1987年時僅有幾户中國人,現在華僑華人約爲2萬。普拉托1997年底就有華僑華人經營的大小制衣廠近千家, 截止2000年底接近1200家,承擔該地區95%以上的服裝加工。華人制衣業已成爲當地經濟支柱之一。 〔10〕

  皮包業:大多是自産自銷,或由其他華人批發,工場主要集中在佛羅倫薩一帶, 大部份爲瑞安楓嶺一帶的僑胞,規模有大有小, 也有家庭式3-4口人的小作坊,一般是一起承租大廠房, 再幾家或幾十家分用,或是由老闆把廢棄的廠房租下,簡單間隔後再分租出去,看起來有點像國内的市場。所生産的是中低檔産品。

  由於意大利華僑華人服裝、皮革業都是低端産品,因此遇到了較大的挑戰和困難。相比較而言,從國内進口産品比在當地生存成本低,因此部分人轉到國内辦廠,而停辦在意大利的工廠,或停止在當地入貨批發;加上國内産品的衝擊,也導致部分工廠的倒閉。英國廣播公司記者史密斯在一篇報導描寫道:“掛着鮮艷的襯衣和裙子的衣服架掛在一排排的廠房外。而廠房内,人們日夜坐在縫紉機前生産着大量的廉價服裝。至少這裏過去是這樣。如今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普拉托,很多這樣的家庭經營的服裝廠紛紛倒閉。〔11〕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華僑企業呈增長勢頭。佈雷西亞省手工業會和商會最新統計,該省非歐移民企業2004年有較大幅度增長,1-6月在商會註册的移民企業有646家,其中中國移民企業增長比較明顯,從199家增加到377家,其中紡織企業爲340家,位居第一位。〔12〕

  3. 餐館業每况愈下。餐館業是意大利華僑社會發展較早的行業,1990年代初,全國有中餐館800多家,主要集中在米蘭、羅馬等地。但九十年代後期,隨着貿易業的興起,餐館業逐步萎縮。2003年“非典”的打擊,令中餐業元氣大傷,雪上加霜,盡管意大利一些政要親自到中餐館用餐以給中餐館打氣,但中餐業依然一蹶不振,復蘇無望。現在中餐館只剩下300多家。在中國商貿街,越來越多的餐館讓位於貿易批發店。我們在羅馬中國街及周邊街道,看到的中餐館也不過10家左右。當然也有生意不錯的,如米蘭的胡光利先生開的東亞酒樓,專做婚宴生意,每月有25場左右的婚宴,可説生意火爆,以至一些人擺婚宴要排隊輪候,因此胡先生正謀劃開第二間酒樓,也準備專做婚宴生意。米蘭的一些華人餐館業主希望國内派厨師去培訓,培訓時間甚至可以長達幾個月,以協助振興餐館業。

  4. 超級市場陸續出現。華人超市多以小雜貨店形式出現。但也有規模大的超市。看上去40歲上下的楊先生在米蘭近郊開的鞋帽、服裝超市,是規模較大的華人超市之一。其聘請的服務人員全部是當地人(非華人)。目前楊先生正準備在另一個地方興建一間規模更大、更現代化的超市,已獲有關部門批準並征地,將於明年建成開張。 

  此外,近年來華僑華人開始涉足一些新的行業,從事如保險、金融、房地産、電腦、旅行社、金銀首飾等行業。

  意大利華僑華人經濟雖然發展快,但從總體上看,實力還不强,甚至部分新移民生活貧困。但也不乏事業成功者,如在米蘭的胡氏集團、王氏集團、周氏集團等,都有較强的經濟實力。由周立康五兄弟組成的周氏集團,旅居意大利10餘年,成功地實現了從餐館——進出口貿易——超市連鎖店的“三級跳”。現在,集團在羅馬、米蘭等地開設了四家大型超市,並擁有一座12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倉庫,經營的商品有服裝、絲綢、紡織、食品、玩具、工藝、家用電器等;集團每年上交税款40多萬美元,成爲意大利華人納税大户。在米蘭的胡小秋也是一個成功者,其胡氏集團主營批發貿易,在米蘭有批發部、門市部及一間1萬多平方米的倉庫和冷凍庫,在都靈和羅馬分别有門市部、批發部,此外還在國内投資合辦冷凍廠。

  意大利華僑華人經濟能在短期内得到較快發展,有幾方面原因:

  一是刻苦耐勞的中國人精神。有一句形容温州人的名言:“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説的是温州人早期創業的艱辛,也是温州人精神的生動寫照。温州人這種精神實際上也是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精神的反映。2004年5月温家寶總理訪問意大利在羅馬接見華僑華人代表時説:“温州人能幹,有點像威尼斯商人。意大利人説,他們九個人中,就有一家企業。我説,我們温州人一個人也能辦一家企業。其實,温州人這種精神是一種創業精神。我知道出來的中國人都很艱辛,今天大家穿得整整齊齊,但當年出來時不知吃了多少苦,到今天這一步相當不易。中國人能喫苦,而且喫苦不叫苦,這就是中國人力量之所在。旅居海外的中國人不僅能喫苦耐勞,而且合群,善於團結人,對外國人友善,所以能在象意大利這樣的地方站住脚。”温總理的這段話,對温州人精神做瞭高度概括,也道出了意大利華僑華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是勇於創業的温州人傳統。温州人有自主創業的傳統,“寧爲鷄頭,不爲鳳尾”。他們在國外,只要站穩脚跟,便想方設法創業“當老闆”,而不願意“寄人籬下”當“打工仔”。

  三是相互扶助的籌資方式。據説,許多意大利人對華人新移民在短時間内就能創業感到不可思議。事實是,許多意大利的新華僑,以國内鄉村傳統的“做會”方式籌集創業的第一筆資金,解决了創業資金不足的困難。

  四是“中國因素” 的充分運用。意大利華僑華人絶大多數是新移民,熟悉國内情况,與祖國、家鄉關係密切,善於運用國内的關係和資源來發展事業,把在中國和意大利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從而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浙江的服裝、鞋帽業及小商品市場等十分發達,意大利華僑華人多來自浙江,他們早期多發揮人緣優勢,與家鄉做生意,對他們事業的起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媒體創辦時間不長,影響較大

  意大利華文媒體歷史不長,以前只有米蘭華僑工商會的《華僑通訊》,屬於會刊性質的小報。1997年,羅馬的廖宗林籌資80萬元人民幣,辦起了意大利第一張正式發行的中文報紙《歐華時報》。1999年第2家中文報紙《新華時報》在羅馬面世,接着在米蘭先後創辦了3家華文報紙。目前意大利有6份華文報刊,其中米蘭、羅馬各3家。報紙都是彩色對開報紙。雖然創辦時間短,但發展較快,其中《歐華時報》發行量較大。報紙競争也比較激烈。

  在内容上,這些華文報刊主要刊登意大利新聞、歐洲新聞、中國信息、僑鄉信息、華人社區信息、經貿信息,以及文藝、娱樂信息等。除少數關於華社活動和當地信息自己採寫外,多從網上下載。報紙有較濃厚的地方特色,如《歐華時報》設有“温州新聞”專版,《歐洲僑報》有“鄉音”專版。

  在版面上,除《新華時報》顯得稍欠靈活外,其他3份都有相當的專業水準。

  在經營上,華文報紙的創業基金來自華僑,除羅馬《新華時報》由社長陳成基先生獨資外,其他幾家采取董事會制度,以入股或贊助的形式注入資金,一般有10-20個董事,《歐洲僑報》則有30多個董事。《歐洲僑報》和《歐華時報》基本上做到自我維持、收支平衡。

  在採編力量上,由於意大利華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辦報專業人才奇缺。各報編輯部人員不多,記者更少,每家報紙只有一兩名記者。因此,報紙靠大量編譯網上信息生存。

  目前,有的華文報刊開始與國内新聞機搆合作,開拓當地以至歐洲市場。根據全歐洲有50萬温州人的情况,2004年7月3日,温州日報報業集團與歐華傳播有限公司(《歐華時報》社)簽署合作協議,在意大利合資組建“歐洲聯合時報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協議,將在當地經營、出版《歐洲聯合時報》、《歐洲華人》雜誌,向全歐洲發行,並創辦《歐洲華人網》。《歐洲聯合時報》現已成立籌委會,擬出報40個版,每周2期,全年100期,總部設在羅馬,在歐盟有關國家設分社或辦事處,在國内有關省市設聯絡處。目前已出版樣報。

  除報紙外,其他如電臺、電視媒體少,廖宗林2000年在澳門回歸時籌資200萬元成立了意大利第一家中文電視機構一歐洲華聲中文電視臺,辦公地點設在意大利國家電視臺内。每周播放兩次中文電視節目,面向意大利全體華僑,觀衆達十六七萬。此外,一些社團辦有網站,但内容不多,很少更新。

  五、文化教育,正在起步

  意大利華僑華人同其他國家華僑華人一樣,爲使自己的後代不忘根,非常重視華文教育,相繼辦起了中文學校,中等以上城市、華人居住集中和條件較好的地方一般都有中文學校或中文班;一些條件較差的地方,華人社團也在想辦法創造條件辦校,有條件的華人還把子女送回祖國家鄉學習中文,有的華人社團還組織華僑子女回國參加夏令營活動。米蘭華僑工商總會中文學校設立小學班、初中班,每周六上課,現有學生200多人。國務院僑辦和國内一些地方對意大利華僑的華文教育給予教材、師資等方面的支持,佛羅倫薩中文學校成立以來,已經有4批國内派出的教師到該校任教,最近任教的2名教師是由瑞安市教育局選派的。

  在米蘭,由米蘭華僑華人工商總會、米蘭華僑華人商貿聯合總會、意大利米蘭華僑華人婦女聯合會、意大利北部瑞安同鄉會、米蘭文成同鄉會、《歐洲僑報》社等聯合創辦了“米蘭華僑華人文化活動中心”,開設鋼琴、美術、舞蹈、書法、武術(包括太極)等項目,爲在米蘭地區的華僑解决孩子下午及業餘時間的活動問題。該中心還於2004年12月27日舉行迎新年慶祝晚會,於2005年組織“第一届旅意小華僑尋根之旅”夏令營活動,成爲當地華僑華人開展文化活動的一個基地。

  選美活動也在興起,2004年在米蘭舉辦了首次“中華小姐”選美活動,豐富了華人的生活。

  六、愛國愛鄉,作用初現

  1.促進中意兩國的友好交往。意大利一些省市與我國一些省市結爲友好省市,華僑華人從中起到了牽綫搭橋作用。如意大利羅馬光華集團董事長、全歐温州華僑華人聯合會副主席、意大利浙江華僑華人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劉光華,2003年頻頻奔走於意大利有關部門和温州、瑞安政府之間,牽綫搭橋,促成了意大利S.Gioseppe Vesoviano市和浙江瑞安市結爲友好城市。

  2. 促進中意兩國經貿往來。意大利華僑華人通過其在意大利和歐洲的商業網絡,促進了部分中國産品進入意大利和歐洲;同時,他們發揮在國内的人脈關係,引介了意大利産品進入中國,起到了雙向溝通的橋樑作用。除了促進貿易外,部分成功人士還到國内投資合作,如米蘭的胡氏集團,就投資寧波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冷凍廠。劉光華在浙江投資開辦了喬利浦服飾有限公司,在廣西北海興辦了銀灘大酒店,還在温州甌海等地投資興辦了企業。米蘭華人企業家周立康在杭州投資興辦“依邦超市”,占地面積達1萬平方米,已於2004年下半年開張。現在許多意大利華僑華人開展貿易業務和投資辦廠已逐漸從浙江擴大到廣東。

  3. 支持家鄉公益福利事業。意大利華僑華人雖然經濟實力總體上還不强,但他們桑梓情深,紛紛捐贈在家鄉興辦公益福利事業,或開展慈善活動。在米蘭的文成縣老僑領、意大利華人聯合總會主席胡守近,捐資幫助文成玉壺的公路建設和青田山口的大橋建設,還捐資支持温州大學、温州華僑中學、青田中山中學的教育事業,捐資建起了文成縣胡守近圖書館。1998年國家發生特大洪澇灾害,意大利華僑舉行了多次義演募捐活動,紛紛捐款支持灾區救灾重建。2004年福建南平遭受歷史罕見的洪澇灾害後,意大利福建華僑華人中西部聯誼會會長林朱慶召集意大利中西部的華僑華人社團負責人開會,動員旅意鄉親開展賑灾募捐活動,短短幾天便收到意大利福建華僑華人中西部聯誼會、普拉托華人華僑聯誼會、佛羅倫薩華人華僑聯誼會、西部六省一市華僑華人企業家的捐贈款1萬歐元(折合人民幣近8萬元),並及時匯到南平。 

  此外,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方面,意大利華僑華人也做了一些工作。

  七、存在隱憂,不容忽視

  1.經濟不景,就業困難。近年來意大利經濟不景氣,出現勞動力過剩的問題,部分非法移民就業困難,生活貧困。

  2. 良莠不齊,治安堪虞。華僑華人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意大利,一些在國内作姦犯科的人也混迹其中,華人社區出現搶劫、燒殺等案件。9月8日下午,米蘭市發生了4名中國人到一個中國家庭搶劫,捆綁女主人和兩個兒子,搶走1800歐元現金和一些首飾後逃跑的惡性事件,造成了很壞的影響。〔14〕

  3. “中國製造”,當地擔憂。華人大量進口銷售或批發中國商品,對當地市場造成一定衝擊,引起部分意大利人不滿,出現過火燒華僑倉庫的案件,至今還没有破案;部分進口産品侵犯外國包括意大利品牌的知識産權,部分産品質量較差,影響了中國産品的形象。筆者在米蘭胡氏集團的倉庫裏看到,其從廣州某家電公司進口的一批室内空調器,由於存在質量問題,多次與廠家聯繫協商賠償未果,現仍堆放在倉庫的中間。

  4. 違法經營,屢被查處。一些華僑企業雇傭黑工,或衛生條件惡劣,被警察局、衛生部門查處。據報導,意大利南部地區AVELLINO省衛生警察和憲兵9月對21家中國工廠進行檢查,發現兩家中國制衣廠問題嚴重,許多中國人吃、住、工作在工廠内,工廠條件非常惡劣,因而被指控,其中一家衛生條件極差,並雇傭10名非法移民,被罰款4萬歐元。〔15〕 還有些企業,偷税漏税被有關部門查處。

  5. 生態改變,居民反感。米蘭和羅馬市中心形成“中國城”後,大大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經營格局,在“中國城”内,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家中國超市買中國的香腸,却找不到一家意大利肉店賣本國的生火腿,加上因太多批發店引發的交通問題,給當地居民造成生活上的種種不便,因而引起當地居民的多次遊行抗議,他們甚至不希望羅馬的維多裏亞廣場有更多的中國色彩。2004年春節前後,有的華商在自己的店前掛上了紅燈籠,就引來了一些意大利人的抗議,要求政府部門干涉。羅馬市政府挖空心思,翻出了一部20世紀20年代制定的法律,根據其中禁止外國文字標識大於意大利文字標識的規定,派出警察查禁了華商的紅燈籠裝飾。羅馬市政府也不希望維多利亞一帶及其所在的埃斯奎利諾區最終演變爲羅馬城裏的唐人街,正在采取限制措施。羅馬市政府的商業顧問瑪麗娜·阿爾蒂托女士曾公開表示,“我們正努力避免在羅馬城中發展出某一個種族的聚居地,某一個種族不可以佔據整個街區。”她同時特别强調説,“在羅馬城裏,不能有唐人街。”羅馬市政府已明令禁止再在埃斯奎利諾區開設主營批發業務的商店,同時,市政府還規定,凡是經營了某一生意達15年以上的商鋪在易主後2年内不得更改原經營項目。根據此規定,中國人要是從意大利人手裏盤下了一家咖啡館也不得不接着賣咖啡。這在無形中限制了華商的經營自由權。    

  結語:

  意大利華僑社會正處在發展變化之中,但在相當一段時期仍屬於華僑社會。當前的意大利華僑社會可謂喜憂參半。如何揚長避短,更好地發展,特别是避免出現西班牙式的“排華”事件,是意大利華僑華人包括僑務部門必須重視的問題。雖然意大利廣東籍華僑華人極少,但鑒於意大利華僑華人與廣東在經濟上聯繫緊密,廣東僑務部門應重視意大利華僑華人工作,發揮他們的商業網絡優勢,促進廣東與意大利以至歐洲的經貿合作交流。

  

  注釋:

  〔1〕 2004年底筆者率廣東省僑辦調研組到意大利進行僑情調研,到了米蘭、羅馬、佛羅倫薩等城市,訪問了華僑華人社團、華文報紙、華人商店、超市、餐館、工廠,接觸了社團僑領、企業家、貿易業人士、服務員、偷渡者等,對意大利僑情有了初步瞭解。2005年初在廣東省僑辦舉行的“海外新僑情報告會”之“意大利僑情”專題上作《迅速形成的意大利華僑社會》的報告。本文是該報告的一部分。

  〔2〕《文成縣誌》P225,中華書局1996年11月第1版。

  〔3〕傅旭、 陳鵬:《離不開的是中國——意大利華人華僑印象》,《人民日報》2003年5月13日第10版。

  〔4〕《IMMIGRAZIONE DOSSIER STATISTICO 2000》《CARITAS DI ROMA OTTOBRE 2000》

  〔5〕意大利華僑華人的人數,有説15-20萬,有説20萬,有説20多萬,筆者采用比較普遍的説法——20萬人。另外,據我國駐米蘭總領館網站,10多萬進入意大利的中國人,少部分是合法移民,中國在意大利合法移民62810人,排在摩洛哥、阿爾巴尼亞、菲律賓、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黑山、突尼斯之後。

  〔6〕 引自駐米蘭總領館網站。

  〔7〕《意大利總統呼吁意中兩國加强語言文化交流》,新華網2004年12月7日。

  〔8〕  引自駐米蘭總領館網站。

  〔9〕《歐華時報》轉《信使報》10月11日消息,2004年10月14日

  〔10〕 温州僑網。

  〔11〕中國僑網。

  〔12〕《歐華時報》2004年10月14日。

  〔13〕《温家寶總理會見旅居意大利華僑華人和留學生》,中國新聞網2004年05月07日。

  〔14〕 《歐華時報》2004年9月13日13版。

  〔15〕《 歐華時報》2004年9月13日2版。

  〔16〕 本文的寫作還參考國務院僑辦秘書行政司資料室編《各國華僑華人》並引用其中部分歷史資料。 

  (注:本文寫於2004年12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