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加坡華人新移民及其社團



  新加坡政府力推多元文化和多元種族和睦相處,長期實行吸引外來人才政策,對中國新移民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這爲中國新移民的進入創造了有利條件。隨着中國新移民數量的逐年增加,聯繫新移民和協助他們融入社會的組織—新華僑華人社團也應運而生,給新加坡華社帶來了新力量和新氣象,增添了活力。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07年9月29日報導,截至2007年6月,新加坡現有人口46806萬人,比前一年增加44%,華族占了75%,約350萬人,其中,約有30多萬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以下簡稱“華人新移民”)。新加坡華人社團歷史悠久,從1819年第一個宗親會館(曹家館)成立至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目前,新加坡的華人社團有500多個,成爲世界性華人華僑社團活動的重要舞臺之一,其中,華人新移民組成的社團主要有3個。

  2007年8月6日—12日,筆者赴新加坡出席新加坡中山會館成立170週年慶典活動,並對新加坡華人新移民及其社團情况作調研。本文根據調研掌握的資料和其他相關資料,試圖從新加坡華人新移民及其社團的現狀出發,解讀新加坡社會出現的一些新變化。

  一、新加坡政府的移民政策

  (一)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吸收新移民

  據新加坡政府推算,如果今後新加坡經濟的年增長率爲6%,那麽,新加坡每年就需要新勞動力87000人,但新加坡本身的勞動隊伍估計每年只能增加52700人左右,因此,短缺的3萬多人只能由外來移民補充。此外,新加坡還面對人口急速老化和生育率偏低的問題。從1976年起,生育率就一直無法達到人口替代水平。爲保证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長遠活力,新加坡政府正在爲今後5—10年時間容納650萬人口進行規劃,約需吸收新移民300萬人,這相當於“再造一個新加坡”。

  2006年8月20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發表國慶群衆大會演説,呼吁國人以寬廣的胸懷接受新移民,讓外來移民成爲新加坡的一份子。李顯龍認爲,社會要保持活力,不但要有健康的人民,也要有足够的人口。然而,隨着世界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衝擊,越來越多新加坡人離鄉背井到國外留學、工作和居住。在與海外新加坡人保持聯繫的同時,爲了確保新加坡繁榮昌盛,並有足够的人口在新加坡定居和工作,新加坡必須鼓勵生育和吸引新移民。李顯龍指出,新加坡現有人口400萬,要保持這個數字,新加坡每年要有5萬個嬰兒出生。2005年,共有36萬個嬰兒出生,距離目標還差1. 4萬個。即使出盡法寶,也很難再添14萬個嬰兒,因此新加坡必須吸引新移民。

  兼任國家人口委員會主席的新加坡副總理兼内政部長黄根成也重申足够人口對國家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他强調,新移民不是競争者,他們的加入將加强新加坡的實力,讓新加坡更有能力面對全球經濟競争。

  事實上,吸引新公民的努力在2006年可以説已經跨越了一道新的里程碑。從2001到2005年,新加坡每年吸引的新移民人數約爲8000人,2006年一年就激增至13200人。新加坡政府希望,今後每年都要吸引10000至12000人左右。 在新吸收的移民中,約80%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

  (二)重視新移民的融入

  新移民的涌入所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的問題。新加坡政府非常認真看待新移民融入社會的課題。2007年8月18日,新加坡政府舉行了有史以來首次全國性的新公民宣誓儀式,邀請新移民代表出席,向155人頒發了公民證書,以表示對這一移民宣誓成爲公民儀式的重視。這個儀式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等於昭告國人,新加坡吸引新移民的努力,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政府正在利用目前的有利時機,加大力度促進新移民融入社會。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06年8月20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化中心發表國慶群衆大會演説時也指出:“新加坡人應該以寬廣的胸懷看待新移民,鼓勵他們在此安家立業,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同時,新移民也應該入鄉隨俗,在新加坡扎根。”

  爲促進新移民的融入,新加坡政府重視宗鄉社團的作用並提出要求。副總理兼内政部長黄根成2007年8月8日出席新加坡中山會館成立170週年慶典活動致辭時説:“隨着新加坡社會的進步,宗鄉社團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演變。今日的宗鄉社團仍保留和提倡傳統價值觀,這些價值觀爲我國社會提供道德基礎,並加强我們對族群的歸屬感。宗鄉社團早期爲移民提供安全網,現在繼續聯繫和援助社會裏其他貧困人士,促進新移民的融入。”黄根成8月在出席中華總商會“移民聯繫組”的成立儀式致詞時説:“我們在歡迎新移民之際,也必須協助新移民順利融入本地社會。許多國家就是因爲當地的人民與新移民之間出現分化和摩擦,導致社會問題,國家不穩定。”

  爲進一步吸引新移民在新加坡落地生根,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在2007年8月成立了“移民聯繫組”,這個專項小組將扮演吸引來自中國、馬來西亞等地華人新移民入會的角色,同時專注於協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並藉助他們的專長,拓展商機。實力强勁的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不僅吸納潮籍新移民入會並擔任領導職務,關心在新留學潮籍學生,還在2007年7月與新移民社團華源會、九龍會簽署友好合作協議備忘録,加强彼此合作,共同促進新移民的融入。

  二、新加坡新華僑華人概况

  (一)中國人移民新加坡的原因及類型

  新加坡長期推行自由經濟體系,廣納人才,歡迎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和專業人才來新加坡定居,接收新移民的條件越來越寬。從2005年開始,新加坡政府爲招攬中國人才,將全球攬才機構“聯繫新加坡”開設進了上海,並抛出瞭高薪和居留權兩大“橄欖枝”,吸引熟練的專業工人和技師。同時,由於新加坡環境優美、政府廉潔、任人唯才、社會安定、治安良好、重視法治、生活素質高、信息自由,華人占其人口的絶大多數,是中西合璧的雙語社會,既可學習英文及西方制度,又可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加上中國在地理上比歐、美更近,因此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把新加坡作爲移民的理想之地。

  新加坡移民種類分投資移民、技術移民、結婚移民、特殊移民、自雇移民等5類。其中,投資移民、技術移民和結婚移民占了華人新移民的大多數。我們在新加坡訪問時與華源會3位會員交流,他們代表了三種移民模式:秘書長薑勇是技術移民,他從北大法律係畢業,在國内做過律師,以技術移民的方式來到新加坡,開始做律師,後來做投資諮詢顧問,現是一間建築公司的老闆,已成爲新加坡永久居民。常務理事張惠敏是技術移民,1995年獲得新加坡教育部奬學金而赴新留學,1996至2000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就讀,獲得商科榮譽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擔任研究職務,後做過某諮詢公司顧問,2005年辭職後,爲自由寫稿人,並擔任某雜誌編輯。她出版了短篇小説集《在屋頂上散步》等,現已成爲新加坡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執行秘書施海瓊屬於結婚移民,爲夫妻團聚(丈夫也是新移民)而移民新加坡。

  (二)華人新移民的特點

  華人新移民與老一代移民相比,明顯的差别是教育程度普遍很高,許多人是中國優秀的專業人才,具有較强的謀生技能。高學歷、年輕化,成爲這些新移民最大的特徵。

  此外,華人新移民來源地更廣。早期移民以福建和廣東爲主,新移民則打破地理和交通限制,來源廣泛,遠至東北、移居國外者都不在少數。

  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劉宏副教授(也是中國新移民)根據他對中國新移民的觀察,指出和上個世紀初葉的老一代移民相比,新一代中國移民已經跳脱了“落葉歸根”和“落地生根”這兩種情感歸屬,而是游走在兩者之間,試圖在民族國家的情感和全球化趨勢下取得一種平衡。因此,他提出“跨國華人”概念,指出新移民對移居國和原居國都有貢獻。從我們瞭解的情况看,應該説劉宏副教授的觀點是符合知識型華人新移民的實際的。 

  (三)華人新移民的作用

  1.促進新加坡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直以來,新移民在媒體、金融、商業、高科技、教育、文化等不同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特别是留學人員,已成爲科研機構、大學、大公司的重要業務骨幹,有的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果,對新加坡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都有許多來自中國的研究員。

  2. 促進新中兩國的合作交流

  華人新移民與中國大陸聯繫密切,關係廣泛,他們在促進新加坡的發展,共享新加坡繁榮的同時,也爲新加坡與中國搭建了交流的橋樑,使兩國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促進了新中兩國在經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據新加坡中國商會會長潘國駒介紹,該會有一半以上的會員是新華僑華人,他們組織了新加坡大量商貿代表團前往中國,廣泛開展投資貿易活動,並協助中國有關方面在新加坡舉辦過上千次展銷會、招商會和洽談會。潘國駒會長表示,商會將加强同中國有關政府部門、大學或科研機搆合作,盡快在新加坡建立起新中經貿數據資源中心,讓新加坡更多的年輕人瞭解中國、認識中國。同時,商會也要不斷自我更新,吸收更多的年輕商家入會,並吸收中國的中小企業加入到商會來,推動雙邊的合作與交流。

  3. 推動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承

  新移民在國内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受優秀中華文化的熏陶,在他們移居新加坡後,對中華文化仍然具有强烈的需求,他們積極宣傳中國,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推動了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傳承。在新加坡,每逢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新移民都會聚集在一起舉辦慶祝活動,還會邀請政府要員與及當地民衆參加,逐漸營造一個弘揚中華文化的社會氛圍。此外,新移民的增加也帶動了華文教育在新加坡的發展,以及中國音樂、藝術等的傳播。

  三、新加坡華人新移民社團情况

  (一)新加坡的華人新移民社團

  1.華源會。華源會是由中國新一代移民組成的非盈利性社團組織,也是新加坡目前最大的新移民組織,2001年5月7日由當時擔任總理公署兼衛生部高級政務次長的曾士生先生揭幕宣佈成立。目前有會員近3000人,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從中國移民至新加坡定居的專業人士。2007-2009届理事會的理事及管理會成員共46人。設有會長1人,從創立至今由來自福建泉州的新移民王泉成擔任,另有副會長2人、秘書長1人、常務理事1人。 

  華源會的宗旨是“協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加坡多元種族社會;促進會員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發揚互助友愛精神;促進會員與其他社團的友誼及交流;通過各類活動豐富會員及家人的業餘生活;促進新加坡和中國兩地商貿往來。”

  爲了更好地履行宗旨,華源會設有九個職能工作小組,包括:商業貿易組(企業家俱樂部)、文化組(藝術團)、教育組、會員發展組、社會服務組、活動策劃組、公關組、科技信息組以及體育組。

  華源會自成立以來,已開展了300多項有意義的活動,包括:華源藝術團爲同濟醫院義演籌得12萬新元的科研經費;與《聯合早報》等機構聯辦“第四届全國華語演講比賽”;爲陪讀媽媽主辦“免費英語學習班”;參與“環球華商論壇”等本地大型商貿活動;接待中國浙江、重慶等多個省市代表團;組團參與“昆明出口商品交易會”“汕頭東盟商品展”等海外商貿活動等。在幫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促進新移民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新中兩國友好與合作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 天府會。天府會是新加坡第一個由中國新移民組成的社團,它的宗旨是“聯繫鄉情、交流信息、尋求發展、求得安定”。自1999年12月9日創會至今已有超過1000名會員,會員以上世紀90年代後南來的新移民居多,其中80%以上大學畢業,擁有博士學位的理事也有10多名。

  爲了加强發展新中兩地商務活動,天府會在2006年10月成立“天府商會”。“天府商會”除了讓所有天府會的會員自動成爲會員外,也歡迎非四川籍的中國新移民及新加坡人入會。

  天府會在促進新加坡與四川省的友好往來與經貿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受到了新加坡和四川省政府的重視。天府會每年都獲得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或國務院僑辦邀請,作爲優秀海外專家學子,帶着投資項目、有專利的項目,回四川進行學術交流和項目投資。爲促進合作交流,新加坡和四川省政府成立了“新川工作委員會”,經常舉辦招商會、科技交流會、投資項目等等,天府會都是這些活動的積極參與者。

  3. 九龍會。該會雖以香港“九龍”命名,却是全香港新移民的社團。1989年間,一股新的移民潮興起,由香港移民到新加坡的人數頓時激增。新移民多了,融入新加坡社會的問題亦隨之增加,如一些有關就業、兒童教育以及日常起居生活的問題等等。有見於此,一批熱心的香港移民,在1990年4月成立了“九龍會”,把香港移民聚集起來,守望相助,互相交流生活上的新經驗。

  九龍會成立的宗旨是協助香港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更從容適應新加坡生活。另外,會方也竭力爲會員謀求福利,提供意見交流,分享經驗的機會,從而促進家庭和社會及工商的效益。

  九龍會創立時只有十多名義工委員,現在會員人數已達約3000個家庭,其中活躍的會員大概有1200個家庭。隨着人數的增長,九龍會的架構亦漸漸完整,負責不同活動的功能小組亦紛紛成立,有體育組、兒童組、婦女組、樂齡組、康樂組、醫療專業組、文化教育組、法律諮詢組、工商組和電腦組等10個小組。

  現在,九龍會每個月大概舉辦10個内容和對象不同的活動,除了爲新移民免費舉辦語言培訓班和就業講座,提供指導之外,亦朝着另一個新目標進發,舉辦一些慈善性質的活動,例如“愛心義走”、“探訪馬來回教兒童院”、“探訪老人院”及義務獻血等等,借此促進新移民更好融入新加坡社會,更有歸屬感。

  九龍會會長鐘庭輝認爲,由於該會會員是香港移民,而香港在義工服務等方面開展得較早,較有經驗,因此,較之於其他中國新移民組織,該會在義工服務等方面較有優勢,可爲其他新移民社團提供經驗,形成互補。

  (二)華人新移民社團之間開始加强合作

  華人新移民社團成立背景相仿,時間較短,宗旨相似,會員的特點相近。隨着社會的發展,這些社團都感覺到勢單力薄,影響力微弱。爲更好地維護共同利益,擴大自身在新加坡社會的影響力,新華僑華人社團之間逐漸加强交流,在多方面開展合作,會務也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爲此,九龍會與天府會結成了姐妹會,雙方的某些活動互相開放。2007年9月23日下午,這兩個會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所首次聯合舉辦了“新舊移民慶中秋”活動,並在會上舉行義賣,所得全部捐贈給仁慈醫院,回饋新加坡社會,這也是歷史上新華僑華人社團舉辦的最大規模一次活動。

  (三)新老社團求同存异,逐步加强聯繫和交往

  傳統社團在新加坡扎根長的達一兩百年,短的也有幾十年時間,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社會。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傳統社團的實力和財力都比較强,他們的經驗值得新移民社團學習借鑒,新社團也要藉助傳統社團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新移民社團代表的是新生力量,他們成員年輕、學歷高、思想觀念先進,具有巨大的發展潜力,傳統社團要通過他們吸收新鮮血液。因此在多元化的新加坡社會中,新老社團的團結意識越來越强,開始注重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加强交流合作,促進不同時期移居新加坡華人之間的團結友誼。

  2007年3月初,成立8年的天府會和有106年曆史的三江會館聯合舉辦“新老移民新春交流會”,讓500名新老移民歡聚一堂,搭建聯繫網絡,在元宵節擦出温暖人心的火花。

  2007年7月11日晚,創辦於不同年代、由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移民組成的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天府會及九龍會簽署友好合作協議備忘録,希望促進三家會館的會員、歷史與文化之間的交流,並推動展覽及表演等活動。各會館也將開放自己的活動,讓來自不同籍貫背景、在本地生活的新移民參與。這三家會館代表着從中國大陸和香港移民來新加坡的三波不同移民浪潮。而它們的“結盟”,意味着在這三波浪潮中到來的移民有意識地在新加坡這個匯集點相互融合,相輔相成。他們的這種新探索爲今後新老社團間開展更大規模、更廣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注:本文與樑金安、鐘春光合作,原載吕偉雄主編、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9月出版《海外華人社會新視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