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淺談鄧小平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



  江澤民同志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産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如同前兩位偉人孫中山、毛澤東一樣,鄧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視華僑華人和僑務工作,他除了在百忙中抽空接見過不少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歸僑僑眷知名人士,並和他們中部分人成爲摯友外,還對僑務工作作了許多重要講話和指示,形成了他對僑務工作的基本思想。鄧小平的僑務思想,涉及僑務工作的許多方面,包括僑務工作機構的恢復設立、對華僑華人的基本政策、對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等等。而其中,談得比較多、比較突出、具有開創性和對僑務工作發展影響最大、最深遠的,我認爲是鄧小平對華僑華人(含港澳同胞,下同)重要作用的論述。鄧小平對華僑華人重要作用的論述,是鄧小平僑務思想最重要、最光輝的部分,是鄧小平僑務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就鄧小平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進行探討。

  一、“愛國論”——對華僑華人的基本估計。這是鄧小平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的基石

  對華僑華人作用的分析,必然牽涉到對華僑華人的基本評價。當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態度是正面時,其對祖(籍)國的作用也是正面的,反之則相反。同時,對華僑華人如何看待,也决定了對華僑華人政策和僑務工作機構的存廢。“四人幫”横行的年代,一切以階級鬥争爲綱,“海外關係”被認爲“復雜不可信任”,僑務機構被取消。打倒“四人幫”後,小平同志首先在各條戰綫進行撥亂反正,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而在僑務方面,則首先對國外僑胞進行了重新定性,肯定海外僑胞絶大多數是“愛國”的。小平同志這一對海外僑胞的總體評價,在其僑務論述中多次出現。如,他指出:“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心向祖國,愛國主義覺悟不斷提高……”〔1〕1984年6月在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等時説:“凡是中華兒女,不管穿什麽服裝,不管是什麽立場,起碼都有中華民族自豪感。香港人也是有這種民族自豪感的。”〔2〕1990年4月7日在會見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等時,鄧小平説:“中國人要振作起來。大陸已經有相當的基礎。我們還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希望中國興旺發達,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3〕1993年在與上海各界人士共迎新春佳節時説:“中國與世界各國不同,有着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作出了許多貢獻。”〔4〕1986年6月18日在會見來自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榮氏親屬回國觀團部分成員時更表示,“相信在國外的華僑華人是會熱心支持我國的建設的。”〔5〕對華僑回國投資,他認爲“與純粹的外國投資不同”,“絶大多數華僑都是帶着愛護和發展社會主義祖國這個願望來的。”從鄧小平的這些講話,可以看出鄧小平對華僑華人的一個基本評價,就是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絶大多數都是熱愛祖(籍)國的。

  華僑華人爲什麽會“愛國”?鄧小平也作了論述。他1979年在一次會議上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盡管還窮,但他們(作者注:指國外的僑胞)腰杆子挺起來了,人家看待他們也不同了。過去確實是受歧視,低人一等。這是他們的切身感受,覺得這個祖國可愛,”〔6〕在《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若干歷史問題的决議>的意見)中,鄧小平又談到了同樣的觀點。〔7〕在他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大大提高,中國人民在世界上站起來了,華僑在海外不再是“海外孤兒”,不再是“二等公民”,因而對祖國增强了向心力。這是海外僑胞愛國的根本原因。

  當然,華僑華人身處海外,對社會主義、共産黨不一定很瞭解,因此不能像對國内人民那樣要求他們“愛國”,對華僑華人的“愛國”應有另一衡量的標準,而小平同志就提出了這一具體標準。他説:“包括旅居在國外的僑胞也有愛國的問題。他們熱愛祖國,不等於熱愛社會主義。”〔8〕“(對)港澳、臺灣、海外的愛國同胞,不能要求他們擁護社會主義,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對社會主義新中國,否則怎麽叫愛祖國呢?”〔9〕對香港同胞,他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什麽叫愛國者?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只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10〕根據鄧小平同志的論述,判斷華僑華人是否“愛國”,應看他是否擁護新中國,是否尊重自己的民族,是否贊成祖國統一;而不是看他們的信仰。

  實踐證明,鄧小平同志關於華僑華人的評價是符合華僑華人的實際的。在海外三千萬華僑華人中,絶大多數人對新中國懷有深厚的感情,希望中國强大,並有爲振興中華而出力的願望。改革開放後,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熱心支持我國和家鄉的“兩個文明”建設,據有關方面統計,我省引進的外資中,80%以上是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資金;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捐贈在我省興辦公益福利事業的資金達150多億人民幣,極大地促進了我省各項事業的發展。此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還在溝通海外信息、促進友好往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量事實説明,小平同志關於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是“愛國”的論斷無比正確。這一科學論斷,徹底批駁了“四人幫”所謂“海外關係復雜”,“是反動社會基礎”的謬論,對僑務工作的開展起到子重要作用。鄧小平對華僑華人的評價,是鄧小平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的基石。正因爲基於對華僑華人的科學評價,才使他正確地估計和展望到華僑華人將要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等所産生的重要作用,進而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

  二、“機遇論”—鄧小平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的主要内容

  對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是鄧小平僑務思想的重要内容。小平同志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全局出發,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對華僑華人的作用作了全面、精闢、獨到的論述。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對我國能起到什麽重要的作用?根據小平同志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海外關係”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的關係。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觀點,揭示了華僑華人的獨特作用。

  “海外關係”在“四人幫”横行時期,是被看作“復雜不可信任”而受歧視的。打倒“四人幫”後,鄧小平同志在撥亂反正,批駁關於“海外關係”的謬論的同時,高瞻遠矚地指出了“海外關係”的重要作用。他在1977年會見香港知名人士利銘澤夫婦等時説:“説什麽‘海外關係’復雜不能信任,這種説法是反動的。我們現在不是關係(作者注:指海外關係)太多,而是太少,這是個好東西,可以打開各方面的關係。”〔11〕這段談話雖短,但包含了極豐富的内涵:(1)首先批駁了關於“海外關係”的謬論;(2)然後爲其平反,重新定性,指出其是“好東西”;(3)指出其好在何處;(4)指出這種關係不是多,而是太少,今後應進一步擴大。這一觀點和小平同志關於對外開放的觀點是一致的。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求發展,必須對外開放,加强國際交往,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而關係就是信息、就是資源、就是財富。對塵封已久、剛啓開大門的中國,迫切需要與外界聯繫的民間渠道,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信息。而華僑華人與當地政府、人民有着友好、密切的聯繫,“海外關係”無疑將是一座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橋樑,是中國加强國際聯繫的廣闊渠道。在當時(甚至今後)來説,這種關係是必不可少,需要大力發展和開拓的。改革開放的事實證明,小平同志關於“海外關係”的論斷是正確的。我國實行對外開放,事實上首先是對“海外關係”開放,然後通過“海外關係”的輻射打開海外各方面的關係,增進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往來,溝通信息,引進資金、技術、人才,開展各方面的合作交流,爲我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 海外三千萬華僑華人是中國大發展的機遇。這是小平同志關於華僑華人作用最重要的觀點。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華僑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華僑社會演進成爲華人社會;華人經濟長足發展,一些國家的華僑華人經濟在所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現了許多大財團、大企業家;華僑華人的文化教育水平大大提高,出現了數十萬的華人科技人員。他們既是所在國的財富,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的可以利用的重要力量。小平同志有見及此,始終認爲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表示“相信在國外的華僑、華人是會熱心支持我國的建設事業的。”〔12〕因此,他十分注意發揮華僑華人在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從發揮華僑華人作用的角度謀劃我國的對外開放戰略。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分步驟漸次進行的,從沿海到沿江再到沿邊,然後全國開放。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在謀劃對外開放時,首先把睿智的眼光投到沿海,投到廣東,根據廣東具有“毗鄰港澳,華僑華人衆多”的人緣、地緣優勢,决定給予廣東“特殊政策,靈活措施”,讓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結果不出所料,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創辦經濟特區,也是小平同志倡議的,而特區的創辦,小平同志首先考慮的也是華僑華人的作用。他1991年回憶説:“那一年確定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爲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厦門是因爲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多。”〔13〕當時他没有確定把上海也設立爲特區,主要也是考慮到上海不是主要僑鄉,而忽視了上海在人才方面的優勢。1984年,小平同志視察厦門後又指出:“厦門特區地方劃得太小,要把整個厦門島搞成特區。這樣就能吸收大批華僑資金、港臺資金,許多外國人也會來投資,而且可以把周圍地區帶動起來,使整個福建省的經濟活躍起來。”〔14〕同年4月,國務院確定寧波爲沿海開放城市後,他又指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動員起來建設寧波”。我國設立經濟特區和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後,華僑華人、港澳臺胞紛紛進入投資興辦企業,有力地推動了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和全國的對外開放。

   二是指示要利用海外華人資本搞國内的建設。引進外資搞建設,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内容之一。小平同志認爲,任何一個國家搞建設,不引進外資是不可能的;吸收外資是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因此,他提出:“研究財經問題,有一個立足點要放在充分利用、善於利用外資上”。〔15〕他在《搞建設要利用外資和發揮投資者的作用》的談話中指出:“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16〕如前所説,小平同志當初考慮在深圳、珠海、厦門汕頭設立經濟特區,正是基於吸收僑港臺資的考慮。

  三是重視引進華人科技人才。搞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資金,也需要技術、人才。小平同志非常重視科教興國,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教育來發展經濟。因此他十分重視海外衆多有成就的華裔科技人才的作用,他在一次會議上指出:“華裔專家是活的寶貝,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是我國引進智力的重點”。“接受華裔學者回國是我們發展科學技術的一項措施。”〔17〕他關心在海外的幾萬名留學生,“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怎麽樣,都可以回來,回來後妥善安置。”〔18〕他要求對回來工作的華人專家,要提供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親自關心和過問汕頭大學和深圳大學的興辦,認爲“李嘉誠先生出資辦大學是件很好的事”,讚揚李嘉誠先生“爲國家興資辦學是光榮的”,爲國家作出了貢獻。〔19〕小平同志的評價,不僅是對李嘉誠先生一人,更是對所有捐資辦學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改革開放以來,華僑華人、港澳同胞捐資興學的絡繹不絶,大大促進了僑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1992年,小平同志以其八十多歲高齡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講話,推動了我國新一輪的改革、建設浪潮,我國的經濟建設面臨着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如何抓住機遇?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對中國來説,大發展的機遇並不多。中國與世界不同,有着自己獨特的機遇。比如,我們有幾千萬愛國同胞在海外,他們對祖國作出了很大貢獻。”要抓住機遇,就要充分發揮華僑華人的作用,從小平同志改革開放後十多年對僑務工作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小平同志把中國大發展的機遇和海外僑胞聯繫起來,把海外僑胞作爲我國大發展的一個獨特機遇,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基於他對華僑華人本質的準確把握,基於他對華僑華人作用的科學認識,基於他對華僑華人對我國改革開放巨大貢獻的理性總結。如果説小平同志1977年提出的“好東西論”最早從一個方面揭示了華僑華人的作用的話,那麽,時隔15年後他所提出的“獨特機遇論”,則從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層次和更高的高度,進一步揭示了華僑華人的重要作用,顯示了一個智者的遠見卓識。

  3. 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香港回歸祖國,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是小平同志生前爲之花了大量心血的大事。小平同志從香港、臺灣的實際情况出發,提出瞭解决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和解决臺灣問題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這一構想得到了包括香港、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内的海内外中華兒女的歡迎。海外華僑華人與臺灣當局和臺灣人民關係密切,可以對祖國統一發揮積極的作用。有見於此,小平同志對華僑華人寄予了厚望。他1979年2月5日爲《美洲華僑日報》題詞:“……願你們爲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爲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統一祖國大業,做出更多貢獻。”〔20〕同年9月29日,在接見來京參加國慶活動的僑胞代表團時,他又提出“希望大家在爲促進祖國的統一和四個現代化方面盡你們能够儘的力量,做出更多的貢獻。”〔21〕1990年9月15日他在會見馬來西亞郭氏兄弟集團董事長郭鶴年時説:“大陸同胞、臺灣、香港、澳門同胞,還有海外華僑,大家都是中華民族子孫。我們要共同奮鬥,實現祖國統一龢民族振興。”〔2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週年慶祝典禮上,他又發出呼吁:“我們主張對我國神聖領土臺灣實行和平統一……大勢所趨,祖國遲早總是要和平統一的。希望全國各族僑胞,包括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共同促進這一天的到來。”〔23〕

  4. 增進我國同華僑華人所在國的友好關係。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中國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國。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小平同志深知華僑華人同居住國政府和人民的密切關係,因此他反復强調華僑華人在發展我國同居住國的友好關係,增進我國人民同所在國的友誼,促進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並對華僑華人提出希望。1978年1月30日在接見仰光華僑代表時,小平同志指出:“保護僑胞的正當權利,鼓勵華僑與住在國人民搞好友好關係,這是我國發展與住在國友好關係的重要一環。”1978年4月30日,他在接見來京參觀的華僑華人代表時説,加入外國籍的華人“還會起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加强我們國家同住在國之間的友誼,人民之間的友誼。過去是這樣,今後也是這樣。”〔24〕1979年9月29日在接見參加國慶的僑臺港澳同胞旅行團時説:“加入外國籍也可以爲祖籍國服務,還有個更好的條件,可以加深兩國的關係。”〔25〕他1978年在泰國記者招待會和接見泰國華僑華人代表團時,“希望旅泰僑胞繼續爲增進中泰友誼,爲泰國的經濟、文化、社會公益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他爲《美洲華僑日報》題詞:“願你們爲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做出更大的努力。”〔26〕他還希望僑胞多回來看看,更多瞭解國内的情况,以便在國際上向華裔和外國朋友介紹國内的情况,做些解釋工作。

  以上是小平同志關於華僑華人作用論述的基本内容。總的説,小平同志基於對華僑華人歷史和現狀的透徹瞭解,得出了對華僑華人的基本評價,又由基本評價産生了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斷,進而作出了我國對外開放和僑務工作的有關决策。基本定性一作用論述一實際决策,三者之間是一個互爲因果的關係。如果没有對華僑華人本質的準確把握,就不可能有對華僑華人作用的科學認識;如果没有對華僑華人作用的科學認識,就不會有恢復僑務機構和在什麽地方創辦經濟特區等相關的决策。小平同志對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既是對孫中山、毛澤東等偉人的僑務思想的繼承,更是在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發展,體現了鄧小平理論“實是求是、解放思想”的精髓。鄧小平對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不僅是對既有事實的認定,更是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理性的前瞻,它除了與前兩位偉人一樣具有科學性外,還具有前人所没有的全面性和前瞻性,這也是鄧小平僑務思想的一個重要、顯著的特點。

  三、貫徹鄧小平僑務思想,開創僑務工作新紀元

  鄧小平同志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將産生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後,我國陸續恢復設立了各級僑務工作機構,對僑務工作進行了撥亂反正,落實了各項僑務政策,廣泛争取了僑心,加强了同華僑華人社團和許多知名人士的聯繫,引進華僑華人資金、技術、人才,爲我國和我省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僑務工作取得的成就,是不斷實踐鄧小平僑務思想的結果。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共産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制訂了跨世紀的宏偉藍圖,按照這個規劃,我國將在二十一世紀中期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作爲全國主要僑鄉的廣東省,也制訂了201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規劃。要實現這些宏偉藍圖,除了依靠國内人民的團結奮鬥,還必須緊緊抓住華僑華人衆多這一獨特的“機遇”,充分發揮華僑華人在關係、信息、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優勢。貫徹鄧小平的僑務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一個方面,我們要深刻領會、廣泛宣傳、認真貫徹小平同志的僑務思想,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形成全黨、全社會重視僑務、支持僑務的大氣候,把僑務工作推向新的紀元。

  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的時刻。時代昭示着僑務工作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做出更大的成績,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何把僑務工作推向新的世紀,發揮更大的作用?筆者在此提出一些淺見:

  1.開展華僑歷史和華僑作用的再教育,使全黨、全社會知僑史、懂僑情、愛僑胞、重僑務,爲僑務工作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華僑的歷史是苦難史、辛酸史、奮鬥史、愛國史、光榮史。改革開放後,我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宣傳華僑的歷史、作用和黨的僑務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仍有一些人對華僑華人缺乏瞭解,甚至存有偏見;同時,由於幹部新老交替,一批年青領導幹部走上領導崗位,一些人對僑史、僑務瞭解不多。因此,有必要結合廣東改革開放二十年的總結,在全省開展一次規模較大的華僑歷史和華僑作用的再教育,使全社會知僑、愛僑、護僑、助僑、聯僑、引僑,形成重視僑務、支持僑務的良好社會氛圍。如果僑鄉的幹部、群衆都能像八十年代那樣認識到“每業必僑,有僑必快,傷僑必失”的道理,如果僑鄉的領導幹部都像一些地方那樣以“不做好僑務工作,就不是稱職的幹部”的標準來考核,那麽,新世紀的僑務工作不僅會重現八九十年代初的輝煌,甚至會有更大的發展。

  2.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僑務工作的發展規劃。我省改革開放以來的僑務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從全省看,還缺乏對僑務工作的統籌規劃。應組織力量,在深入調查研究、反復論证、科學决策的基礎上,制定我省僑務工作的  中、短期規劃(目標、任務、措施),作爲省委、省政府的文件下發,避免僑務工作的零敲碎打,動員各方面的力量開展僑務工作。

  3. 堅决依法保護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的合法權益。改革開放後廣東僑務工作的最大貢獻是花了大量人力、財力落實了各項僑務政策,消除了華僑的怨氣,理順了華僑的情緒,争取了僑心,調動了僑胞愛國愛鄉的積極性。這也是僑務工作的最主要的經驗。今後,要繼續根據國家和我省的法律、法規,加强對華僑華人、歸僑僑眷合法權益的保護,及時制止和處理侵犯僑益的事件。

  4. 加强引進華僑華人資金、技術、人才工作,充分發揮僑力爲我省經濟建設服務。重要的是,要改變目前各部門“單兵作戰”的做法,由省政府出面,整合各有關部門的力量,做到統分結合、分工合作,發揮整體效能。在做好引進工作的同時,重視做好省内投資者的跟踪服務工作和協導省内企業到海外投資(或技術輸出)辦企業的工作。

  5. 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創造更多新的“海外關係”。作爲“好東西”的“海外關係”,現在依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而且原有的“海外關係”有逐步减少的趨勢。原因是有濃厚祖國、家鄉情結的老一輩華僑華人,隨着自然規律的作用將會逐步减少,而土生的華裔許多人對中國和祖輩家鄉不甚瞭解,民族意識淡漠。面對這個情况,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創造更多新的“海外關係”。一是要有意識地加强對有出國意願人員的引導,使之趨利避害,讓有需要出國的人士循正當、合法途徑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二是加强“新移民”的工作,加强與他們的聯繫,關心他們的生存發展,盡可能爲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使他們落地生根。三是做好土生華裔的工作,通過舉辦華裔青年學生夏冬令營等有效形式(今後應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唤起他們的中國心、民族情、故鄉誼,使他們生根不忘“根”。

  6. 要千方百計造就一支熱愛僑務、瞭解僑情,具有堅定政治立場、精通僑務政策、熟悉僑情業務、樂於爲僑服務、富於開拓進取的僑務幹部隊伍。

  

  注釋:

  〔1〕《鄧小平選集》第2卷186頁。

  〔2〕《鄧小平選集》第3卷60頁。

  〔3〕《鄧小平選集》第3卷358頁。

  〔4〕《人民日報》1993年1月23日。

  〔5〕《鄧小平選集》第3卷162頁。

  〔6〕《鄧小平論統一戰綫》第158、159頁。

  〔7〕《鄧小平選集》第2卷299頁。

  〔8〕同〔6〕。

  〔9〕《鄧小平選集》第2卷392頁。

  〔10〕《鄧小平選集》第3卷61頁。

  〔11〕《鄧小平論僑務》(廣東省僑辦編)第6頁。

  〔12〕《鄧小平選集》第3卷162頁。

  〔13〕《鄧小平選集》第3卷366頁。

  〔14〕《鄧小平選集》第3卷52頁。

  〔15〕《鄧小平選集》第2卷199頁。

  〔16〕《鄧小平選集》第2卷156頁。

  〔17〕《鄧小平選集》第2卷57頁。

  〔18〕《鄧小平選集》第3卷278頁。

  〔19〕《中央對廣東工作指示匯編》(1979-1992年)。

  〔20〕同〔11〕〔13〕頁。

  〔21〕同〔20〕

  〔22〕《鄧小平選集》第3卷362頁。

  〔23〕〔24〕《鄧小平選集》第3卷71頁。

  〔25〕同〔11〕17頁。

  〔26〕同〔11〕15頁。

  〔27〕同〔11〕22頁。

  〔28〕同〔11〕21頁。

  〔29〕同〔20〕。

  

  (注:本文原載廣東華僑華人研究會《華僑與華人》1998 年第1期,原題爲《充分認識華僑華人作用  開創僑務工作新紀元——淺談鄧小平關於華僑華人作用的論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