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下南洋



  沙井的華僑以壆崗、步涌、新橋、萬豐爲多,其他村也有,但數量較少。最早離鄉過埠的具體人和確實的年月已無從考究,但整體來説大約是1850—1860年間開始,第一到達國多爲越南(舊稱安南),僑居海防、西貢、堤岸等地,也有些先到柬埔寨,僑居金邊。在越南的沙井籍僑胞多以建築爲業,上至建築公司老闆、判頭(承包商),下至泥水工都有。也有以經營珍珠手飾小商小販及其他行業爲生的。

  星崗人陳才茂僑居越南海防市,經營建築公司,是當地華僑頗有名氣的首領人物。他在海防市組織有東安堂和辦有東安學校,是當地東莞人和寶安人的華僑社團和華僑子弟學校。海防市有一條以陳才茂命名的街(越南獨立後,據説此街改了街名),在西貢市還有條寶安巷。壆崗人陳東就也在海防市做建築商,多有承包陳才茂公司發包的工程。據説河内的七劃樓(國會大厦)就是由陳才茂的公司承建的。

  璺崗人陳梅生和陳蟾生兄弟僑居越南迪埠(迪化市)。陳梅生少年時原旅居柬埔寨,完成學業後到越南迪埠助其族人從事建築業,並被任爲當地政府之督造官。陳梅生在迪埠組辦珠江學校,使華僑子弟得受教育。後被選爲當地華僑經濟聯合會主席。1931年當選爲國民黨安南總支部代表出席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陳氏兄弟在家鄉建有樓房,建築風格别致。新厦落成時國民政府有關當局送來四幅賀幛,是用紅色絲綢爲底,金綫綉字,長約1.2米,寬約0.45米的刺綉。現僅存兩幅,其綉字爲:

  吾華僑之旅居越南者,叁拾餘萬,設無聲望衆孚之領袖出而維繫之,則奚能團結而收一助之實益。

  陳梅生先生爲旅越南迪埠華僑之領袖,其平生熱心公益,慈善爲懷,努力黨國義務,足爲社會所矜式。兹特略陳其事如左,用誌紀念焉。溯先生未莅迪埠之始,原旅高棉大埠,而其時先生爲拾六齡之童子,只以賦性聰穎抱負超凡,以旅居是幫感覺法文之需要,出乃晝則傭工夜則勤讀,積四載之奮發而學業乃成時,先生族人有業建築,於是幫者覩先生學貫中西,服務勤慎乃羅致之用爲已助其所承建之物,胥爲當地政府之機關督造官,爲法人以先生……請復任,先生以義難固郤因勉從其清。是時迪埠廣幫教育落後,先生深以爲憂,乃組織珠江學校,以教育華僑子弟。各幫華僑以先生熱心公益,乃公推先生爲華僑經濟聯合會主席,先生乃發起宿食儲款以爲救國之預備,迄今尚進行勿替也。至其對於黨務則二十餘年如一日,未常稍懈。自設閲書報社起以迄國民黨改組則倡設黨分部於迪埠及民二十年乃當選爲安南總支部出席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旅越黨國同志之推重可想見矣。

  上述諸端僅爲犖犖大端,於此亦可見先生服務黨國及宅心公益慈善之可欽可佩矣。兹當先生大厦落成,故特記此用菇感佩更爲俚詞而祝日……

  賀幛題頭、落款已不清,綉字中也有部分脱落。

  陳蟾生(1871-1936),名榮桂,字殿熏,號蟾生。在越南從事建築業。喜好醫學,自學成醫並傳醫術給兒子漢蘇爲沙井鄉親診症治病。陳氏兄弟回國後居鄉間,梅生先生曾投資開築寶太公路,是寶太公司股東之一。陳氏兄弟曾在雲林圩開當鋪,但當鋪在沙井淪陷時遭日軍火燒雲林圩時一並燒掉。陳蟾生死後,葬在母猪崗,該墓是其生前設計建造的,碑文和對聯也是他的手書,碑文只有“我塋”兩個行書大字,上款“壬申”,下款“陳蟾生自立”。對聯:造化本無常,天地循環皆幻景;死生原有定,陰陽剥復悉玄機。

  沙井沙頭村有一位華僑,曾與越南王保大的先輩結拜爲兄弟,1957年以前此華僑仍有一幀照片留在沙頭原居,村民可以看到,以後就不知所踨了。據説越南華僑中有一位江姓女士是步涌人,從事宗教活動,在當地華人婦女中頗有影響。

  曾耀添宅位於上星村新沙路旁,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合土、混凝土結構三層樓房,建於民國時期,屋主是越南華僑,綽號“得財改”,故當地人稱之“得財改樓”。座東朝西,面闊15.5米,進深12.62米,占地面積195.6平方米。平面爲傳統方形圍屋式布置,内院式天井,房間沿天井四周排列。整個建築只有一門出入,防衛功能較好。内外墻體全部用三合土夯築。内部樑、柱、板均用混凝土澆注。外觀爲近現代的歐式建築造型;入口處采用巴洛克式樣門柱;拱券頂門窗;三層爲羅馬式外挑拱廊,以及樓頂大平臺及穹窿頂凉亭,外形呈現濃郁的歐式建築風格。其平面爲傳統方形圍屋式布置。房屋中央是内院式天井,房間是沿天井四周排列,每面各三間。整棟建築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嶺南傳統式樣的生鐵鑄造的趟櫳門,底層對外不開窗,有較强的防衛功能。整棟建築保存比較完好,造型優美,具有較高的保護利用價值。是深圳市保存較爲完好的近現代華僑建築之一。2000年6月13日公佈爲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1999年的統計,沙井籍的海外華僑大約有11000多人,僑居歐洲、美加、南美、澳洲、日本和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的大多數人都不是從沙井直接移居的。沙井華僑的形成一是早期從沙井移居印度支那半島,先在越南和柬埔寨僑居,後來向新、馬、泰等地移動;二是印支半島的沙井華僑後裔讀書成才及從事商業活動移居他國;三是沙井的旅港同胞及其後裔從香港移居他國。直接從沙井移居外國的人很少。(馬海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