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七章 結 論



  浛洸鎮是中國農村的典型,其産業結構以農業爲主,農業又以種植業爲其主要成份。近幾年來,經濟獲得了高速的發展,財政收入也以年超20%的速度增長,農民人均收入高於全國農村人均收入水平。這對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農村社會保障是有利的條件。但同時,由於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村經濟的經營單位是以家庭爲主,個體經濟占了優勢,集體經濟除個别管理區外,大部分已不復存在。這樣的經濟狀况,又制約了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

  伴隨着農村經濟的增長和經營方式的改變,農村社會保障有了一定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新的保障形式的出現,如互濟基金會,用於扶貧的移民村、優撫及五保户錢糧統籌、還有救灾商業保險和養老商業保險等。二是保障標準有了一定的提高。

  不過,農村社會保障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項目少,保障覆蓋面不寬,保障方式落後,保障標準不高。總的來説,農村社會保障已經不適應當前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的轉變,不利於生産向社會化方向發展。由於廣大的農民没有納入社會保障“安全網”,必然障礙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當前,由於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農村家庭及親友群體不得不擔當了最重要的社會保障責任主體角式。在農村,生、老、病、死、殘由家庭及親友解决,家庭及親友群體發揮着重要的保障功能,我們在構建新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到這個現實。

  基於對農村經濟水平和社會保障現狀的認識,要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社會保障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我認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現有保障項目的標準。擴大保障面是以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爲突破口,把農村各業農民納入社會保障“安全網”内;提高保障標準主要指在現有財力下,要擴大五保供養面,增加對貧困户的救濟金。

  二、積極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基金。這方面,農民既有參加的意願又有繳費的能力,只要繳費檔次適當,不與城市看齊,就可以建立起養老保險基金和醫療保險基金。

  三、發展集體經濟,爲農村社會保障提供足够的資金。農村社會保障落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集體經濟的實力不强,不能爲農村保障提供資金。集體經濟發展了,有了資金,什麽事情都好辦。

  四、基於我國的傳統和現實,我國的家庭功能較爲齊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居於最重要的地位,加之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項目齊全、功能全面的農村社全保障。所以我們要適當提倡“家庭保障”和社會化保障相結合,不能照搬國際上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模式。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