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章 前 言
第一節 個案的選擇與研究目的
一、問題的提出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現在,無論農村或城市改革,都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爲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而社會保障是社會的“緩衝器”、“减震器”、“安全網”,是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要建立並完善起一整套社會保障體系,來適應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
對於如何建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對幹部職工及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學術界以及實際工作部門對此討論得較多,且在城市已經建立了一整套相對農村較爲完整的保障體系,各方面爲完善這些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相對而言,對於農村社會保障的研究和探索,重視不够,討論也不多,。在實際工作方面,除原有的民政工作對象的社會保障繼續實施並進行一些改革外,其他項目的農村社會保障,特别是作爲社會保障主要内容的農村社會保障,則很少實施。雖然民政部已選擇了部分市縣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但試點後的推廣工作極慢,相對於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居於農村的現實,農村社會保險幾乎是趨於空白 。總的來説,農村原有的社會保障範圍窄、水平低,落後於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甚至到目前還有人認爲“農村現在没有必要建立社會保障(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第237頁,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這説明目前農村的社會保障問題與人們的認識偏差有關。因此,如何爲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立一整套符合農村現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况的社會保障體系,使農村的社會與經濟同步發展,穩定農村大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擬就這一課題作一個嘗試性的探索。
二、個案的選擇與研究目的
浛洸鎮是行政建制鎮,性質實屬農村,地處粤北,屬英德市(縣級市)管治。這裏以農業經濟爲主,農業中又以種植業占大頭。該鎮1994年人均收入爲1321元,在全國範圍内看,其經濟水平處於中等。它有别於沿海最發達地區的農村,也有别於内地最不發達的農村。因此。筆者認爲浛洸鎮在中國農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爲使本研究的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筆者選擇浛洸鎮作爲本研究的個案,企圖通過解剖這個麻雀,達到了解全國同類型農村的社會保障的目的。
本研究企圖達到如下兩個具體目的:
1、通過社會學的實证考察,瞭解浛洸鎮現有的社會保障狀况及其存在的問題。這是進行農村社會保障改革、構建新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認識基礎。
2、在現有農村經濟水平和社會保障狀况的基礎上,可進一步采取哪些具體措施推動農村社會保障的建立和完善,使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同步?本文擬通過對浛洸鎮的個案調查和研究,就此提出一些建議。
第二節 社會保障的概念
由於人類面臨着各種社會風險,經受諸如灾害、疾病、年老、死亡、傷殘、失業、生育等險難性事件,於是人們就采取一些措施來扺禦這些風險,這就産生了社會保障。簡單地説,社會保障是人類用以處置社會風險的一系列方法或制度,它通過對人們生活的安全保障,發揮它使社會穩定發展的功能。
有人類社會就會有社會風險,因而社會保障具有與人類社會一樣久遠的歷史。社會保障存在於各個社會發展階段中,初級形態的社會保障存在於工業化社會以前,是人類自發地或有組織地采取的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社會保障方法措施。現代社會保障則是工業化社會的産物,是伴隨生産社會化發展起來的。按高靈芝等人的觀點,現代社會保障産生的標誌是1883年德國開始推行社會保險制度。也有學者認爲,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以1935年美國頒佈《社會保障法》爲張本。
現代社會保障有與初級形態的社會保障不同的特點,這就是經濟上的基金化,管理上的社會化、系統化和法律化。由於這些特點,現代社會保障已演化爲國家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手段,通過調節個人收入,保障社會成員由年老、疾病、失業、貧困等各種原因而發生困難時由國家和社會提供最低生活或基本生活保障,進而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使社會安定協調發展。
本研究從以上社會保障概念的理解出發,參照我國對社會保障内容的劃分,即是把社會保障劃分爲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四大部分,同時把農村看成是與城市相對應的地域概念,對英德市浛洸鎮的社會保障進行考察和研究。
第三節 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包括個别訪談和集體訪談)、抽樣調查(結合問卷)法和社會統計法。
文獻法。主要查閲浛洸鎮有關社會保障的文件、統計報表等。通過有關文件和統計表,瞭解到有關浛洸鎮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結構、政策措施等方面的資料。文件和統計表的來源一是浛洸鎮政府各部門,二是英德市對口部門,如民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保險公司等。
觀察法。是筆者親自到浛洸鎮調查,對浛洸鎮人們的行爲進行無結構的觀察,以此來獲得與社會保障有關的直觀資料。本人從7月初到8月底,在浛洸住了兩個月,參觀了敬老院、醫院、學校等社會保障設施,對筆者瞭解浛洸鎮的真實情况,加深對文獻材料的理解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些事情單靠文件檔案是瞭解不深的,可以説没有現場的觀察就得不到最真實的資料。
訪談法。筆者在浛洸鎮期間,訪問了各方面的人士,有鎮領導、鎮幹部、管理區幹部、個體私營業主、農民、教師、保險公司職員等。在處理資料期間,又訪問了對基層情况較爲瞭解的市有關部門領導,包括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離退休幹部。除個别談訪外,在浛洸還組織了兩次座談會,一次是個體私營業主代表座談會,另一次是農民代表座談會。選擇出席的人員充分考了其代表性。兩個座談會的主題都是農村養老保險。重點是兩個問題:農村養老保險能否全面展開?個體及農户交費負擔水平如何?兩個會開得很成功,對筆者瞭解有關人員的所思所想有重大作用,尤其對第六章關於社會保障的建議啓發極大。
抽樣調查。是通過隨機抽取樣本,並對之進行問卷調查的方法。本研究分别以浛洸鎮農户、個體私營業主爲主體,抽取了二百個農民樣本,五十個個體私營業主樣本。在浛洸鎮三位年青教師的幫助下,對這些樣本進行了問卷調查,考慮到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大多數人對社會保障概念的瞭解不多的情况,問卷前面打印有對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概念的解釋,並采用當場發問卷、當場填答、當場回收的辦法。本人認爲問卷有較實在的可靠性。由於有了問卷,擴大了調查面,與座談法相互補充,增加了資料的容量。抽樣問卷所得的資料,藉助英德市電腦中心(統計局)的計算機系統,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
社會統計法。是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數據分析,找出統計數據背後的規律性、百分比等統計形式,對所獲得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本研究於3月選定題目,5至6月是理論學習和調查的準備階段,7月起正式進入全面的調查研究階段,歷時兩個月。自9月起,本人開始對所獲資料進行全面整理,並開始本文的寫作,直到10月底寫成初稿,在導師指導下幾經修改,然後於12月中旬定稿打印。期間,本人爲補充有關資料,再次走訪了浛洸鎮及英德市有關部門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