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件舊事和一件新事——黄潔峰編著《從守望到引道》代序



  20世紀60年代,我在《羊城晚報》當編輯的時候,尚未到而立之年,在新聞單位工作,時時接觸新聞,事事都感新鮮,但也感到新聞都是事先未料到發生的事,發生後記者報導,編輯編發,都是被動的。由此感到新聞工作,似乎無規律可循。這看法直到1965年才得到糾正。

  那時《羊城晚報》剛歸中南局直屬領道。第一書記陶鑄是《羊城晚報》的創辦人,一直關心晚報工作。這年他被懷疑患有癌症,要在從化温泉療養並檢查身體,他便决定在這段期間直接過問《羊城晚報》的新聞報導工作。在他親到報社宣佈自己來“垂簾聽政”的小型會議上,他引用當時香港一個刊物《新聞天地》扉頁印的話:“天地間皆有新聞,新聞中自有天地”,以説明新聞報導要主動的道理。當時正在學習毛主席著作熱潮,他要求晚報注意報導他即將陪同賀龍、葉劍英兩位元帥接見海軍戰鬥英雄麥賢得,以及同陳毅元帥一道談長篇小説《歐陽海之歌》的新聞。事後這兩條事先策劃的主動新聞,果真效果甚好。由此我領悟到新聞工作不完全是被動的、不是無規律可循的道理。

  這件舊事,是我最近遇到一件新事才想起來的,這就是讀到中共廣州越秀區委宣傳部出版的《從“守望”到“引道”——城區新聞工作新思考新實踐》書稿。因爲這書稿所列的事例,正就是主動新聞的事例,“守望”是被動,“引道”即是主動;他們的“新思考新實踐”,就是從被動到主動。可見這件新事與陶鑄的舊事异曲同工,精神相通。

  雖然如此,但也有新與舊的不同。“舊者”,陶鑄所要報導的兩條新聞,雖然是他的職務要做的事情,但仍有“製造”新聞之嫌。而越秀區宣傳部所列的幾件新聞事例,則無此疪詬。如:2005年11月28日《羊城晚報》整版新聞:《流花地區大整治,十大硬招掀狂飆》,突出報導了在新越秀區成立後,采取標本並治的硬招,使令人擔驚受怕的刑事案頻發地區(廣州火車站)的發案量,一年内壓减三分之一,令人拍手稱快。這樣的新聞,是群衆盼望已久、特别關注的,可謂主動的“百姓新聞”;尤其是整治火車站的舉措,是切實爲保一方平安的政府行爲,可謂主動的“安民告示”;這樣的舉措,决不是爲宣傳報導的需要而采取的,但對這舉措的宣傳報導,是宣傳其積極效果的主動新聞,是其效果的擴大、延伸,也當是這舉措的有機組成部分。顯然這件新事與舊事有明顯的差异,有新的發展。這些差异和發展,這正是他們“新思考新實踐”的主要所在。由此,我更深領悟到:新聞的主動和主動的新聞,都是發展的,新聞工作的規律也是發展的,正是:天地間的新聞時時有,新聞中的天地時時新。

  (2006年6月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