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開拓四項古文化與四個論壇



  2006年上半年,連續發現並論证了四項古文化。具體是:

  一、古巷文化。鑒於對南雄珠璣巷文化價值的最早發現,被珠璣巷後裔聯誼會會長黎子流(原廣州市市長)聘請爲電視片《千年珠璣》(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學術顧問,並任評審組組長。11月,參加了該片在廣州舉行的首髮式。6月間,在韶關爲中央電視臺拍攝《走遍中國》韶關卷珠璣巷集作講解。借此發現並開拓古巷文化。

  二、古道文化。爲促使絲綢之路申請世界文化遺産提供依據,到粤北考察海陸絲路對接通道,發現南雄梅嶺古道、烏逕古道和乳源西京古道,都可列入,並可代表古道文化,即提出在韶關打造古道文化的參事建議。接着又爲中央電視臺在韶關拍攝“走遍中國”欄目論证粤北古道文化,並爲韶關發展馬壩人和大南華規劃提出建議。

  三是古港文化。在洪三泰發現的基礎上,廣東文化組考察了湛江市霞山區海頭港村,確認其是被歷史埋没了打出抗法第一槍的聖地,作出了“百年和諧的抗法英雄村”的文化定位,並提交調研報告,弘揚古港傳統精神。同時又爲胡錦濤總書記關注的特呈島進行調研,提出這海島的發展建議。

  四是古村文化。應肇慶市之邀,到該市考察古村文化,並在香港鳳凰衛視臺“文化大觀園”欄目,與主持人王魯湘對話,以論证這種文化。同時又提交參事建議:《開發古村文化,建設新型農村》。《西江日報》整版發表這建議。

  同在這半年時間先後舉辦了四個論壇:

  一是在廣州市越秀區委舉辦《珠江文化叢書·十家文譚》首髮式,著名學者張磊、管林、曾昭旋等40餘人與會。認爲這套書體現了珠江文化工程有六個“新”:運用新方式,連續新發現,提出新理論,開拓新領域,初現新體系,打出新品脾。

  二是在東莞粤暉園舉辦洪三泰長篇小説《女海盗》研討會,廣州日報整版報導座談記録,通欄標題是:“嶺南文學有了海味”。我在會上的發言及提交的論文題目是:《論珠江文學及其新的典型代表之一洪三泰》。

  三是在廣州南沙區,與中國詩學會等單位共同舉辦:山海相約——南沙珠江文化論壇與紅三角詩歌節。珠江文化研究會《十家文譚》作者均在會上作了專題發言,反響甚大、甚好。

  四是在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舉辦《中國評論》思想者論壇,題目是:走向世界的珠江文化。《十家文譚》作者均爲評論員,分别以所長學科及寫作體會,論述了珠江文化從歷史、地理、特質,到現在、將來,何以能够、又如何走向世界的中心主題。

  (2007年3月3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