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支撑泛珠三角(9+2)區域合作



  2003年秋,廣東省領道在提出發展粤港澳“大珠三角”區域合作之後,又提出“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戰略。“泛珠三角”區域與珠江文化區域基本一致(包括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湖南、江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門,唯四川不屬,但可稱其爲幅射地帶)。這此發展戰略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根據社會經濟基礎的和現實發展需要提出來的,又是有歷史和現實文化依據的,并且必須是以這區域的文化(即珠江文化)底藴爲基礎和對其研究開發作支撑的。僅從這個視角,即可看到珠江文化研究開發重要性、迫切性,又可見其潜質可持續發展性。由此,我先後向《人民日報》華南版和《南方日報》記者發表談話,提出《珠江文化是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文化支撑》、《泛珠三角不僅是個經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的觀點。同時,我們又根據新的形勢和昇格爲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需要,制定了《珠江文化工程規劃》,進行了《粤港澳文化交流的回顧和展望》(與香港《中國評論》合作)等課題的論壇,並在“泛珠三角(9+2)高峰文化論壇”上作了專題講演。

  在這個時候,我們還對海上絲綢之路和珠江文化進行新的考察,很快又有新的重大發現。首先是對陽江海底發現的一艘宋代沉船南海Ⅰ號作出文化定位。因爲這是迄今我國水上考古發現中時間最早、文物數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沉船,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現,具有不亞於作爲陸上絲綢之路代表性的文物集中地甘肅敦煌的研究開發價值,文物數量也遠比敦煌多,所以我們將其定位爲代表海上絲綢之路的象徵“海上敦煌”。這定位在媒體公佈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即主動請求我們帶領他們的專家前往考察,考察後也認同我們作出的文化定位,並委托我們繼續從海上絲綢之路和珠江文化之底藴和代表性上,對這古沉船文物和陽江風筝文化進行研究,以争取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著名海洋學家吴京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前教育部長、成功大學校長)從網上知此信息,也主動請求我們邀請他前來考察,考察後也認同我們所作定位,並認爲“世界海洋史要由此改寫”。這些影響,直接促進了國家文物部門和省領道作出爲其投資15億元建造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决定,也使絲綢之路文化遺産更大地發揮促進區域和對外合作的紐帶作用。

  另一件是在粤桂交界的懷集、封開和賀州、梧州等縣市,發現許多文物和遺址,更進一步證實了我們提出的:在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之間,具有交接點或對接通道的觀點。這是迄今學術界尚無人問津的發現,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意義,具有極其深廣的研究空間和開發價值;可能將來不僅在兩廣、在泛珠三角區域,以至全國全世界,會發現許多這樣極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點或通道,從而對此進行研究開發,極有利於促進區域、省際和國際合作,極大地推進珠江文化和對其研究開發工程的持續發展。

  鑒於以上海上絲綢之路與珠江文化的研究開發成果,對建設文化大省和促進泛珠三角(9+2)區域合作起到積極作用,我們於2004年舉辦了“海上絲路與建設文化大省”學術研討會,雷於藍等省領道和專家學者,均充分肯定珠江文化工程的成績。會後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論文集:《海上絲路新里程——珠江文化工程十年巡禮》。2005年初,以我個人名義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寫信,以對海上絲路與珠江文化研究開發的經驗,提出《以自身特性和共通性文化爲紐帶,促進區或和對外經濟合作,促使文化與經濟相互轉化》的戰略性建議,受到了張德江書記和蔡東士、朱小丹等省領道的重視和批示。

  (2006年11月1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