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章太炎與他的篆書墨迹



  先祖父太炎先生謝世整整六十年了,甲子瞬逝,恍又一世,然而,還有許多人紀念着他,他的業績及對中國文化的貢獻,仍被視爲一份精神遺産,爲後人重視,他的《章太炎篆書墨迹》,在海峽彼岸適時印行,就是對他絶好的紀念。盡管小學今已近乎絶學,而這册用先秦文字書寫的《詩經》、古詩、唐詩、佛經、周易等篆書集,文體篆風與他慣寫的小篆迥异,取法款識,也許過於曲高,未必有多少和者,但我們仍能從中感受到他高大的人格與博大的學問。

  先祖父被公認爲近代“小學大師”、“國學大泰鬥”。他畢生以弘揚傳統文化和振興民族精神爲己任,視“小學”(今稱語言文字學)爲語言文字之根和立國保種之本,對於“小學”頗有建樹,在近世救亡圖存運動中始終高揚小學旗幟。他的弟子周氏兄弟對他評價相左,魯迅先生以爲他留在革命史上的業績要比學術上大得多,而周作人認爲他主要業績在學術,尤以小學成就爲大,乃觀問題角度不同然,但對其語文文字學貢獻認識無异。一個世紀來,人們對語言文字學作了種種研究、改革、創新,如今重睹先祖父當年關於語言文字學立論,驚訝發現他的見解具有如此豐富内涵和驚人價值,有些研究甚至回到了他當年的論説,的確,即便在電腦時代,漢字不僅不可棄而且大可發展。先祖父治小學,不欲滯於形體,强調通音韵、明訓詁、辨形體,他精研《説文》七十餘過,卓然見造字之秘,他的書法則是得益於他深厚的小學功底,尤其作篆,不是單純追求字形筆趣,而是注重文體符合六法,他反對任意拼凑,力求字字有本源,個個合六書,這是他書法上的獨到之處,也是歷代書法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即厘正文字,這也是一般書家無法望其項背的。

  作爲古文經學家的先祖父,他平素除了寫楷書外,一般作篆只寫小篆,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李斯與趙高受命統一的文字,許氏《説文》所録是矣,皆取史籀大篆,這是秦對中國一大貢獻,小篆也便成了法定文字,所以他一般只寫小篆,於是人們誤以爲他排斥大篆、鐘鼎、甲骨,成了他“保守”罪名之一,其實並非如此。

  誠如先祖父所説,“求文字之根本真先於古文”,而“謬誤亦莫甚於古文”,作爲一個古文經學家,他不得不遵守家法,以《説文》爲準,對外只能書寫小篆,以維護小篆的嚴肅性,而作爲一個學者,他私下臨集古於大篆的古文,作爲研究,亦無可厚非,表面上,他非禮莫視,近於頑固保守,私底下,他並不排斥异説,實在是學風嚴慎。盡管如此,他還是要求“汰讀此册”,“殆欲自付焚擲”,怕自亂家法,但作爲研究,他又感到“是册在世亦聊勝於覆瓿也”,可見他人格之嚴肅,因此這册篆文在他生前一直没有流傳於世,直至他去世一甲子後得以問世,也許不違他的心願。

  1981年,爲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也爲紀念這位民主革命的先驅,我出版了他小篆千字文一册,字字合小篆家法,運筆檏茂,受到學界重視;1987年我欲出版先祖父此册篆古文體墨迹,以便世人得窺他篆書全貌,獲很多前輩和朋友們支持。首先是得到學耆顧廷龍先生支持,他花了很多力氣,將篆文内容一一譯出,並加注篇名。同時用他著稱於世的楷文將全文一一録清,費時年餘。

  有了這些出典與釋文,天書可讀,使我們可以順利覽閲這些古代文獻的精義,可一窺先祖父文學取舍之口味,同時可以欣賞先祖父篆文筆趣和顧老楷書的韵味。當時顧老已年逾古稀,尚有許多公務纏身,仍不辭辛勞完成釋文,顧老其一絲不苟精神躍於滿紙,令我感激莫名。《前言》我恭請書法大家沙孟海先生書就。我携先祖父原稿拜訪他時,他讀之再三不忍釋手,連連説:“何不早日拿出來,何不早日拿出來”,鍾愛之情溢於言表,迄今猶歷歷在目。耄耋之年的沙老用他蒼勁老辣的“沙體”(自成一家之行書),一氣揮就洋洋前言,文高字美,是沙老書法作品中精品之精品。沙老認爲清代篆書大興,可分爲四派,即錢玷、洪亮吉、孫星衍的經小學派;王澍、鄧石如、吴熙載、趙之謙、吴俊卿的書家派;吴大澂、羅振玉爲古器物派,先祖父則是古文字學别派,自成一家,是“篆學園苑中一朵斗大的鮮花,值得我們推崇與學習”。沙老的前言,顧老的釋文,先祖父的篆書,篆、行、楷兼備,是書法中極品,薈萃於一册,使這册《墨迹》更添生命力,使我心懷感激。而沙老竟先書而逝,顧老也時時催詢此書命運,令我難以應告,適有臺灣聯經出版社願精印此册,並很快印出了這册不賺錢的書,使我如釋大負,可遥告先人矣:你們播下的文明種子,將贏得更多知音,中華文化的香火將不絶於海峽兩岸!


  (發表於上海《文匯報》1996年5月2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