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章太炎與報業



  章太炎作爲一個“有學問的革命家”,“七次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的事迹,早已膾炙人口,他“在近代中國學術史上,是自成宗派的巨人”,“在近世他是第一個博學深思的人。”(侯外廬《近代中國思想學説史》。)也爲世所公認;但在他一生中,還曾作爲記者,有着一段很長的從事報業工作的生涯,却很少爲人注重。

  青年時代的章太炎,曾問師於著名的經學大師俞樾,系統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成爲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但甲午戰争失敗的慘痛現實,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和日益高漲的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潮,使他毅然擯棄書齋,投身到社會革命的洪流。

  1897年1月,他從杭州來到上海,被《時務報》聘爲記者,參加編輯工作,這是他一生所從事的第一個職業。

  《時務報》創辦於1896年8月9日,由樑啓超等人發起,是資産階級改良派的機關報。章太炎在《時務報》上發表了《論亞洲宜自爲唇齒》、《論學會大有益於黄人亟宜保護》,指出中國應該“發憤圖自强”,“不能惟舊章之守”,主張亞洲人聯合起來,對付他洲的侵略,“以革政挽革命”。這些主張和康、樑的改良主義觀點基本一致。雖然章太炎與康、樑治學方法不同,學術淵源不同,一個是古文經學派,一個是今文經學派,“論及學派,輒如冰炭”,但爲了改革現狀,實行變法圖存,“論學雖殊,而行誼政術自合”,他可以不守“師説”,甚至在文章中援用今文經説,表現出一個記者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氣度。

  由於《時務報》操縱於康、樑師徒之手,章太炎雖然認爲“變法維新爲當世之急務”,但對他們“倡言孔教”,“煽動教禍”,“不能輕於附和”,這終於導致章太炎離開《時務報》。

  1897年8月2日,《經世報》創刊於杭州,章太炎擔任了《經世報》編輯,發表了一系列的要求變法的文章,有《變法箴言》、《平等論》、《讀管子書後》、《東方盛衰論》等。與此同時,他又爲《實學報》撰文,發表了《實學報叙》、《後主》、《儒道》、《儒兵》、《儒法》、《儒墨》、《重設海軍論》、《儒俠》、《异術》等,宣傳變法維新。1897年10月26日,《譯書公會報》創刊於上海,章太炎又擔任了該報主筆,撰寫《譯書公會叙》、《讀日本國志》、《論民教驟增》,鼓吹改良,以達到“開民智,廣見聞”的目的。作爲一個報紙的記者,章太炎説:“夫報章者,誠史官之支與餘裔也。”他正也是以史角自爲,用他學識淵博的筆,直書了許多鼓吹改革的文章。

  1898年春,章太炎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聘,去武昌幫辦《正學報》。張之洞當時假裝維新,在兩湖兩廣實行“新政”,却又不喜康樑公羊説,聽説章太炎精治左氏説,“之洞以其尚《左氏》而抑《公羊》,故聘主筆政”,(劉成禺,《世載堂雜憶》。)欲叫章太炎“爲書駁難”。但章太炎並没迎合其意,反“抗唇力争”。這時張之洞《勸學篇》剛完成,以詆擊康樑改制學説,特將其著作展示章太炎,欲得附和。章太炎毫不客氣地指出,“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不過乞助帝國主義以維護封建統治而已,對書中效忠清室的保皇思想尤不能表示苟同。這使張之洞等“聞者皆怒”。章太炎在《正學報》僅寫了個發刊詞,就被趕走了。報雖没有辦成,但他這種不趨附權貴,不迎合人趣,敢於堅持真理的精神,體現了一個報人最可貴的品質。

  1898年8月17日,《昌言報》在上海創刊,由章太炎主持筆政。在《昌言報》工作期間,正是光緒實行“百日維新”時期,變法很快殀折了。9月21日慈禧再度出來“訓政”,光緒被幽,六君子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章太炎在《昌言報》發表了《祭維新六賢文》、《書漢以來革政之獄》等文,表達了對慈禧爲首的頑固派專制横暴的極端讎恨。不久清政府下達“鈎黨令”,章太炎不得不避地臺灣。

  1898年12月4日,章太炎扺達臺北,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在臺灣,他沉痛地總結了變法失敗教訓,寫下了大量詩文,絶大多數發表在《臺灣日日新報》上,有些發表在日本樑啓超主辦的《清議報》上。其中《書清慈禧太后》,對慈禧一伙禍國殃民的統治者作了盡情譏刺;《俳諧録》對出賣維新派的袁世凱,譬之駝鳥,盡加挖苦;對康樑和維新派志士,則表示了極大的同情。這時章太炎的思想雖還停留在改良主義的階段,還没有劃清‘革命”與“革政”的界綫,但主張變法圖存,是代表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具有進步意義,還是屬於“先進的中國人”。因此,這期間他的文章,表現出渴求將祖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的愛國激情,和熱愛真理、追求真理的氣概。

  1899年4月,章太炎離開臺灣,扺達日本,在横濱結識了孫中山先生,“相與談論排滿方略,極爲相得”,稱孫中山先生“浴血之意,可謂卓識”,章太炎的思想也隨之起了變化。1899年9月,章太炎回到祖國,入《東亞時報》,任編務。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清政府“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面目日益暴露,使章太炎認識到不革命,救國只是一句空話。當唐才常發起“自立軍”勤王,他便“革辮示决”,開始擯棄改良主義道路,走上反清的革命道路。1901年,他爲《國民報》撰寫了《正仇滿論》,這是中國近代批駁改良主義的第一篇論文。1902年,他進一步清算自己改良主義思想,删訂了他的論文集《訄書》,爲我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1903年,他以更鋒利的文筆,在《蘇報》上發表了《序〈革命軍〉》、《駁康有爲論革命書》,導致了“蘇報案”的發生。他雖然因此下獄,却大長了革命派志氣,有力地動摇了清王朝的統治。

  1906年6月,章太炎監禁期滿,被逐出租界,流亡日本。在日本他加入同盟會,擔任了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主編,繼續從事辦報工作。

  章太炎從接辦《民報》,到《民報》遭受禁封,這兩年間共發表了八十三篇文章。《民報》主要環繞着“走革命道路還是走改良的道路”,“建立民主共和國還是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土地國有”等等重大的革命理論問題,跟保皇派的《新民叢報》開展了激烈的論戰,起到革命喉舌作用。論戰結果使創辦六年之久的《新民叢報》詞窮理屈,被迫關門停刊。爲辛亥革命作了輿論上的準備。

  章太炎在《民報》工作的兩年,是他一生中爲報刊寫作最勤的一個時期,也是他一生中聲光炳然最有影響的時期。正如魯迅先生所説:“我愛看這《民報》,但並非爲了先生的文筆古奥,索解爲難,或説佛法,談‘俱分進化’,是爲了他和主張保皇的樑啓超鬥争,和‘××’的×××鬥争,和‘以《紅樓夢》爲成佛之要道’的×××鬥争,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民報》時期,章太炎一面要和保皇派、清政府和日本政府鬥争,一面要從事繁重的寫作和講學,而且生活上也極端困苦,“寓廬至數月不舉火,日以百錢麥餅以自度,衣被三年不浣,困厄如此,而德操彌厲。”(黄侃《太炎先生行記》。)這種一心爲公,不謀私利的精神,可稱報業史上的一段佳話。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説:“發刊《民報》,鼓吹三民主義,遂使革命思潮彌漫全國,自有雜誌以來,可謂成功最著者。”

  縱觀章太炎的一生,他留在報業史上的一段經歷,亦可謂熠熠耀輝。

  

  (寫於1984年4月10日,發表於《編輯記者一百人》,學林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419~423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