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福安茶文化交流會隨想録



  一、應來點茶文化啓蒙

  這幾年,茶文化熱,驟昇不降,海峽兩岸在這方面的交流尤爲喜人。我對茶文化完全是門外漢,甚至近乎“茶文化盲”,飲了半世茶,牛飲而已,未嚼出過半點文化味來。盡管鼓吹茶文化的文章時有見報,但像我這樣“茶文化盲”恐還不在少數。這次應命參加福安茶文化交流會,實實在在是去充當南郭先生的。然而一入此轂,眼界大開,茶文化内涵之廣,内容之豐,令我茅塞初開。

  中國自古是茶的王國,茶葉品種之多,種植歷史之久,冲泡飲法之豐,茶具款式之繁,實在是令人蔚之觀嘆。飲茶遍及干家萬户,喝茶被尊爲國飲,這是人皆知之的。然而,喝茶可以喝出文化來,對大多數人來講又是不可思議的。的確,喝茶並不等於茶文化。種茶、採茶、制茶、泡茶、飲茶、茶具等等,都是茶的自然屬性,不是屬於文化現象。然而一群人在飲茶中的情感溝通,以茶爲媒介,抒發感情,而産生的種種社會文化現象,則屬於茶文化的範疇。如,一群知己,一杯好茶,晶茗賞茶,縱論古今,將詩、書、字、畫、文、史、哲盡收湯中,由飲茶人闡發對文化的情趣,由文化環境對飲茶人的熏陶,這種由茶到文化,由文化到茶,對人與人的精神所産生的作用,而發展成爲文化現象,即所謂是茶文化。正如一位學者説:茶從自然功能走向精神與社會功能,便出現了中國茶文化。

  中國的茶,在日本衍化爲茶道,在南韓繁衍爲茶禮,在臺灣形成茶藝……,茶文化成了世界文化研究的對象,在亞洲尤受重視。我國茶的歷史與現狀,决定了應該再多來一點茶文化啓蒙。

  二、一塊少見的净土

  福安位於閩東北,三面環山,南面臨海,地處福州至温洲公路中點。從福州到福安,約四百多公里,路程不可謂短,但途中景色實在迷人,令人興奮,尤其像我們這樣市井居民,是一種難得的意外享受,使人忘却疲憊。

  我們從福州出發,沿途景色,宛如杭州九溪。清末大儒俞曲園先生曾賦詩描寫九溪,謂“重重叠叠山,曲曲環環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樹”,用這詩來形容至福安的景色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車一過寧德,路途過半,景色更加秀美,起伏的巒峰,滿栽林木,山梁亘綿,布滿茶園,谷深峽寬,溪横瀑垂,寬闊賽江,横過於此,霧氣中夾雜着好聞的茶香,一切似乎被什麽净化過似,山顯得更青,水顯得更緑,天顯得更藍。這,真是一塊少見的净土啊!

  福安以盛産茶葉著稱,尤以“坦洋功夫”紅茶與“明前毛峰”緑茶聞名於世,這大概是大自然的恩賜。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寒流不至,氣温濕潤,“雨天滿山雲,睛天遍地霧”,山多、林多、水多、霧多,給茶葉生長帶來了得天獨厚的生態,加上當地人民的勤奮,注重植樹和環境保護,現代化的污染甚微,使風俗、習慣、環境依然如此古檏,顯得山潔水净,林木清翠,空氣馥郁,野趣盎然。即便在福安市還保存了坂中原始森林,這真是難得的净土,茶的樂園,無怪茶味醇香。

  當今,許多人爲追求現代化,不惜犧牲傳統作爲代價。當然我不是説越傳統越好,福安不需要現代工業化了,只是希望多借鑒一點國内外成功與失敗教訓,在發展現代化工業、農業、市政時,要保存自己的特色,保護自己的生態,維護自己的優良傳統。每個地區都要特别珍惜自己的文化特性,千萬不要輕易將自己的特性去賤换現代的時髦。否則,净土没有了,福安也不成其福安了。

  三、應大力提倡茶文化

  中國茶的品種多極了,飲法也多極了,在福安茶文化交流會上,福安茶藝隊就表現了畲族新娘茶——由嫩茶、花生、紅棗、白糖冲沏,以傳統方式冲泡的“明前毛峰茶”、以西式加糖加奶的“坦洋功夫茶”、以“關公巡城”方式冲泡的“茗奇烏龍茶”……,大家一邊品茗、一邊欣賞茶具茶葉、一邊品嚐當地蜜餞,舒心極了。

  茶,性和,客來敬茶,圍桌而坐,以茶會友,沏壺好茶,恭敬來賓,賓主相親,以茶禮讓,屈膝相對,細細品茗,輕輕相談,氣氛融樂,人和事貴,體現了和平與友愛,把人的距離縮短了,讓心與心溝通了,這大概就是茶的精神與魅力。無怪有人説,茶壺雖小,能容天下,要將“清、和、淡、潔,韵高致静”盡收壺底。飲茶的學問,茶文化的精神,大概也就在此。在品茗中自我净化,自省神境,以茶修德。今天我們不正是要大大提倡這種修養嗎。

  據説,茶文化興於兩晋,當時帝王窮奢極侈,貴族聚斂成風,王家豪富相竟攀比奢侈,一擲千金,於是一些有識之士,提倡以茶代酒,以茶養廉,表現對現實蔑視。以後齊武帝主張以茶餅代三牲爲祭,减輕人民負擔,以茶清政。到唐代後期,政府禁酒,尤其安史之亂以後,糧食驟减,以茶代酒,大大促進飲茶與茶文化昌盛。茶,客觀上在歷史上起過積極作用,至今“清茶一杯”精神還備受人贊。但許多部門還没有真正做到清茶一杯,有時只在春節做個樣子,喫喝風仍有增無减,公費喫喝,動輒宴請,變着名義吃,弄個名義喝,濫吃成風,還相互攀比,每年“招待費”之多,令人咋舌,現在應提倡清茶一杯,以茶養廉。

  茶,在中國被尊爲國飲,這些年茶館陸續在恢復,但與洋飲料比,可樂、芬達、雪碧、奥林……如洪水西來,充斥市場,咖啡、雀巢進入家庭,國飲相形見拙,與咖啡館相比,茶藝館寥若晨星,與滚滚而來的迪斯科、卡拉OK,迪斯尼、電子遊藝、酒巴、舞廳……相比,傳統文化娱樂,形同相吊。這種改革與開放中遇到的矛盾,這種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不足爲奇的。臺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曾遇到這樣的問題,於是一部知識分子起來提倡本土文化,掀起尋根熱潮,建立民族自信性,對傳統文化中的茶文化,予以積極弘揚,提倡喝茶,舉行優良茶比賽,成立中國茶藝館,短短十年,茶藝館達到一千多家,洋飲料與咖啡館得到抑制。這對我們剛剛起步的改革開放,不失借鑒。

  茶中間,正有中國人性格中的“淡泊”與“寧静”,淡泊寧静是中國人性格中最深邃最冷静之處。今天我們要實行現代化,要積極向西方學習,但不應當强行模仿或直接采用西方的近代文明,甚至不顧本國文化的特性,以犧牲傳統爲代價,結果只會喪失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茶-茶文化-茶藝館,就是一種很值得提倡的文化與形式。

  四、没有做不到的事

  福安地處閩東山區,飛機與火車尚不通達,舉辦茶文化交流會,對他們來説是第一回,接待百餘中外賓客,對他們來説也是第一回,但他們勇敢地挑起了大都市都不敢承擔的茶文化交流會,而且前後僅花了四個月,却把會務工作做得如此有條不紊,受到中外來賓一致稱道,這是值得總結和表彰的。

  唐人劉禹錫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只要我們認定目標,依靠人民,鍥而不捨,不懂就學,天下無難事。福安就是如此,整個茶文化交流會期間,如同過節,家家干乾净净,到處熱熱鬧鬧,張燈結綵,“茶文爲媒,廣交朋友”、“茶文化爲我添光彩,我爲茶文化做貢獻”、“當好東道主,熱情迎嘉賓”的彩旗到處飄颺,全市都動起來了,企業捐資,商店延長營業,文藝工作者創作以茶爲題的文藝節目,青年組成了茶藝表演隊,學生獻上了盆花……,似“亞運”精神再現,帶動了方方面面工作,促進了經濟發展,這是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的成功範例。

  當今,作爲茶葉大國的中國,吃茶量遠在國外水平之下,出口量遠不理想,茶文化尚未形成氣候,環繞茶還有許多可做的事,福安帶了個好頭,事實證明,决策對頭,人心整齊,没有做不到的事,這就是我在福安感受最深之處。


  (發表於《農業考古》1991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