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卷 前 語
“文革”後我始有文字生涯,寫作内容不外乎兩類,一是近代史研究,二是兩岸關係研究,這兩類文字的代表作今已收録本文集的第一捲(兩岸篇)和第三卷(歷史篇)。但是,這期間我也寫過一點有感而發的文字,這些文字大多是“豆腐乾”式的“報屁股”文章,散落於各報刊雜誌。内容有對生命的感悟、有對事物的感慨、有對人物的評議、有對生活的感想、有對參政的認識、有對親友的懷念……甚至有對花艸的抒懷,這些文章皆源自社會生活,是對社會的觀察,是對生活的感言。這些文字既非嚴肅的學術研究,也非優雅的文學作品,雖不登大雅之堂,但却都是我用真實感情而闡發的一己之見,是我對社會、人生、事物……的一份情感,比起治史學和兩岸關係雖少了點嚴肅,但多了點情趣,是我人生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且最動感情的一部分。
我的學術生涯始於很晚,1979年我才入上海社會科學院,開始獲得與一般人一樣的工作權力與尊嚴,那時我已三十八歲,將步入中年了。我甚爲珍惜遲到的來之不易的新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往往一天當作兩天用,盡量去閲讀與寫作。每日不工作到凌晨一二點鐘是不敢睡覺的,企圖去彌補過去的缺憾。我先後從事的史學研究和兩岸關係研究,都是建立在基礎研究基礎上的,都需要大量的閲覽,必須佔有大量基礎資料,因此幾乎吸走了我全部精力。但是我又畢竟生活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生活在一個改革開放的社會,1983年我即擔任了上海市政協委員,二十多年來有許多參政議政機會,並連續十二年擔任了市政府行風政風監督員,不乏瞭解社會的衆多機會,不免被社會中一些事感動,被一些人激動,被一些活動衝動,寫下了一些有感而發的文字,産生一二篇隨想,也有應社會之約,寫上一二篇體會之類文章,先後發表在各種期刊雜誌上,久而久之,也累積了七八十篇之多。這完全是“不務正業”之作,也是没化多大力氣之作,對一個嚴肅的學者而言,這完全是“戲作”,是“票友”之作。這些文章雖不是正經之作,但我寫作時的態度依然是認真的,如同對待治史與治臺灣研究。一如達摩面壁,始終在探索世上一系列“爲什麽”和“怎麽辦”,我是用我心來虔誠地回答這些問題的。
在我即將退休之前,編一集自己代表作時,我難飾對自己這些“戲作”的割舍之情,特選三十篇作品作爲“社會篇”,也一並編入《面壁集》。也許這些作品會讓我找到另外一些知音。盡管近代史和先祖父太炎先生離我並不算太遥遠,但一旦脱離了研究,是再也寫不出像樣的作品;盡管兩岸關係都是昨日與今日之事,但一旦脱離了基礎研究,就没有發言權了,我深知我最終將與“歷史篇”和“兩岸篇”漸行漸遠。但這些年來許多事與許多人讓我欠下了許多文債,也許有生之年會去償還,會與“社會篇”愈來愈接近,來回報這社會對我的養育。我一點點的知識皆源自這社會對我的吐哺,我無緣踏入高等學府深造過一日,而社會就是我的大學,教會了我奮鬥執著、尊嚴自愛、辨别是非、從善棄惡、感動回報……,在實踐中我付出過高昂代價,也讓我有喜悦與豐收。因此描寫這社會與回報這社會將是一個永恒無盡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