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上海對臺工作宜在“住”字上下功夫的建議



  上海對臺工作怎麽落實做好臺灣民衆工作的方針,尤其在全國統戰部長會議召開之後,上海的對臺工作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我認爲應在“住”字上多下功夫。

  二十年前,兩岸交流交往開啓,臺胞開始回來探親、旅遊、投資,也有人回國定居,但我們當時的政策是“不鼓勵臺胞回鄉定居”,意識到定居是個復雜而敏感的問題。而二十年的交流交往結果,僅上海就集中了二十多萬臺胞定居,“住”成了臺灣同胞在大陸發展的首要問題,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了。

  一、上海國際大都市特點决定了“住”的地位

  上海作爲國際大都市,它的地位决定了更適宜臺胞在上海的居住,上海的製造業與加工業的成本决定了它們將在上海式微,取而代之的則是第三産業與總部經濟在上海的興起。未來上海更適宜臺灣大集團、大企業、中小企業者與專業技術人員到上海生活、學習、工作,他們將上海作爲現代營運中心的集散地,落户上海,他們人居上海,而將投資與企業安放在長三角,甚至更遠的地方,就如臺灣企業喜歡將總部設在臺北,習慣生活在條件舒適的臺北,而將他們的企業設在新竹、桃園,形成“前店後廠”的生産格局一樣。上海比臺北更適宜臺灣同胞居住,上海安全、舒適、安寧,有先進的現代服務業,更便於他們把上海作爲研發、運籌、指揮、休閒中心,他們舒服地住在上海,安心地居住在上海,然後將資金、技術、産業通過上海輸入内地,形成與祖國大陸共同發展與共創雙贏的格局。上海這種獨特優勢是國内其他地方難以比項的,因此“住”成了吸引廣大臺灣同胞來到上海投資與創業的重要因素,他們在上海能否住得舒適、便捷、安全,我們對居住在上海臺胞的關懷與瞭解程度,都决定了上海對臺工作質量,這是新時期做好對臺工作的一個新特點,值得我們加以重視。

  過去我們的對臺工作,重在招商引資,見了臺灣同胞就説“歡迎來上海投資”,今天我們對臺工作應改爲“歡迎來上海居住”,因爲居在上海,就會帶來消費、帶來投資,即使住在上海投資内地,也是上海對臺工作的重要内涵,我們應該建立起這新概念。

  二、上海離臺胞“住”得滿意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上海的綜合優勢决定了“上海熱”在臺灣持續不降,决定了“住在上海”成了臺胞的首選,但長三角其他城市也在迅速發展成吸引臺胞居住的樂土,而我們上海離臺灣同胞住得滿意還有不少可改進之處,因此要更重視臺胞在上海“住”的情况。上海高檔、優秀的住宅已比比皆是,硬件豐富,文化市場與信息設施也非常豐富,但還有不少軟件還跟不上,例如——

  “住”首先應納入國家的有效管理之中,從入境、到報關、到申報户籍、到求職、求學、到納税……應建立起有效的統計制度,這是起碼的國家安全,也是社會關懷的需要,而如今這一整套制度竟是空缺;

  “住”從來與“衣、食、行”是結合在一起的,上海的“行”,尤其是市内交通要進一步改善,上海的高層次保姆隊伍也供不應求;

  “住”與小區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的小區管理尤其是居委會管理與物業管理,還要進一步健全。現在有些小區的臺胞根本無人管,而住在高檔小區的臺胞,這些小區成了“國中之國”,也妨礙了我們與臺胞的接觸,成了一個一個“死角”,既無法送去關懷,也無法掌握動態;

  “住”與就業、就學、就醫也是緊密相連,臺胞的就學與就醫也尚待進一步完善,關於上海的生活信息服務也有很大改善空間;

  “住”與接觸社區接觸社會也有着緊密關係,廣大臺胞希望能參與社區乃至融入社會,能够廣泛參與公益活動與社會管理,能體現當家作主精神,有些臺胞希望獲得“公民權”,這方面我們似乎還可以提供他們更大的參與度;

  “住”得安寧,住得安全,還需要我們提供更有效的投訴渠道,居委會聯繫渠道,社會服務渠道……;

  “住”得有人關心,讓他們感受祖國的温暖,這方面我們更有許多差距。一個社區,至少應該配備一個統戰幹部,而現在有不少社區還没有落實這樣的政策。

  總之,只有讓臺胞在上海住得滿意,他們才會“安居樂業”,臺資也才會源源不斷而來,臺灣民衆對我們的認同也才會逐步建立,才能使他們成爲“反獨促統”中一支穩定的力量,這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我們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做,尤其對臺胞的出入境和户籍、暫住、借住制度都需要完善。

  三、讓臺胞在上海住得滿意幾點建議

  1.首先應摸清家底,確切掌握居住上海的臺胞人數,從而進一步掌握他們的投資狀况、生活狀况等,應建立起一整套相關制度。

  長期以來,我們講不清上海地區到底有多少臺資企業、有多少人在上海暫住或長住,所以一直概稱有五千家臺企和二三十萬臺胞,根本不掌握實際數字,説來實在是遺憾的,是不合適的。要搞好對臺工作,起碼要掌握有多少臺灣人在上海居住,有多少臺灣企業在上海落户,因此我們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統計方法,要創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臺胞在上海“居之有人關懷”的制度,將臺胞納入上海社區網絡化管理之中,做到“家底清楚”,知己知彼,讓工作有的放矢,將做臺灣人民工作更好落到實處,落實到人,在這方面上海應爲全國作出表率。

  2.臺辦應會同公安、邊防、海關、社區……等部門,建立起一整套對臺胞的管理制度來,從而確切掌握出入境人數、界别、職業等,確切掌握他們住在何處、從事何種職業……基本情况,進而掌握他們的税收等情况,這是一個主權國家必不可少的制度。

  3.要建立一整套讓臺胞參與社區和社會的制度,讓他們住在上海有主人翁感覺,從而將他們對臺灣的認同變成對上海的認同,乃至對中國的認同。

  在滬臺胞普遍感到我們對他們的主動關懷不够,使他們對自己居住的社區與社會參與度不够。我們千萬不能讓他們感到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國人”,要設法讓他們融合到我們社會中來,來建設我們的“共同家園”。我們首先要讓他們參與社區建設,要尊重他們,進而讓他們參與社會建設,給他們創造公益活動機會,如:義工、慈善、傳統節慶日等項活動……。上海現在有個别社區已積累了一些好經驗好辦法,要交流總結。要發動人大、政協及工、青、婦等組織,專門研究此項工作,創造經驗,逐步推廣,逐步健全。

  4.要加强對社區統戰幹部的配備,要提高社區幹部的素質。

  我們要把做好臺胞“住在上海滿意”的工作作爲統一大業的重要抓手,去研究探索一套工作方式。現在還有許多社區還没有配備專職統戰幹部,應盡量早日給予配備,對臺胞較集中的社區甚至應多配備一些,在經費上也多一點傾斜,對這支統戰幹部隊伍要注重培訓,提高他們綜合素質,這項工作的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總之,臺胞“住”的問題,已上昇爲上海對臺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希望市委市府主要領導能予以關注。

  (寫於2006年11月10日,本文係專題報告,寫於2006年11月10日,發表於2006年上海東亞研究所《持之以恒》。)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