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臺資企業與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



  在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我們絶對不應遺忘如何讓臺資在這區域中發揮作用,就像珠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絶對不會忘記香港一樣。長三角對臺資而言是最具潜力的區域,也是兩岸經濟融合最理想的區域。因此,我們提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這一概念,作爲兩岸新一輪經貿合作的突破口,建立起“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區合作委員會”的新機制,作爲兩岸經濟新的融合模式,提高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水平,以改變臺資在長三角自行發展的無序狀態,讓臺資與我們“十一五”發展規劃相結合,使臺資從走向長三角,然後共同走向世界,形成兩岸共同的品牌與市場,化解島内自我封閉的“臺獨”意識,使兩岸經濟乃至兩岸政治在長三角創造一個更新的關係。上海有責任爲臺資在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中去設計一個戰略,就如福建制造“海西計劃”概念一樣,去佔領未來兩岸經貿整合的制高點。

  一、臺資企業是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1.長三角是吸引臺資企業最具潜力的區域

  長三角目前就是臺商最密集投資的地區,江浙滬三地的臺商投資呈現出總量高、規模大、産業種類多的特點。截至2006年底,江蘇省批準臺商投資項目累計達14048個,合同利用臺資310.04億美元,浙江省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全省累計批準臺資項目6440個,合同利用臺資193.6億美元,上海市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計批準臺資6398項,合同臺資164.87億美元。目前,長三角兩省一市吸引的臺資總額已累計達全國吸引臺資總額的50%以上。就規模而言,截至2005年底,江蘇全省批準總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臺資項目已達68家,超過千萬美元以上的臺資項目達2322家,臺灣“百大”製造業企業在江蘇累計投資了197個項目。浙江千萬美元以上的臺資項目也已達到563個。上海2006年新批準的517項臺資項目中,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超過110個。臺商在長三角的投資以第二産業爲主,第三産業和第一産業爲輔。在江蘇臺商投資第一産業和第三産業僅分别爲2.9%和8.7%,第二産業占88.4%,在浙江,臺商製造業投資亦占臺商總投資額的90%以上,服務業僅占3%左右。上海作爲中國大陸的經濟中心和商業中心,成爲臺商服務領域大陸投資最集中的區域,服務領域投資總額近20億美元,占總投資額12%左右。臺商服務業投資比重高於江浙兩省。

  臺資在長三角形成了“前店(上海)後工廠(江浙)”的格局,上海客觀扮演了龍頭角色,上海有責任引領臺資在長三角能健康的發展。長三角吸引臺資製造業有一定優勢,在吸引服務業方面還有廣闊的空間可供開拓,因此,長三角是吸引臺資企業最有潜力的區域。

  2.長三角是兩岸經濟融合最理想的區域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它位於長江入海口,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長三角不僅爲臺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更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因此長三角兩岸經貿關係存在着深化融合的發展空間。近年來,臺商長三角地區投資已呈現出明顯的資金、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産業快速集聚和相應産業鏈日趨完善的發展態勢。特别是近年來臺灣電子信息産業的臺積電、聯電、宏基、華碩、鴻海、臺達、廣達、中芯、宏力、日月光等一大批國際市場知名大企業在上海、蘇州、崑山、寧波及周邊長三角地區落户,迅速吸引了與之配套的數百個上下游中、小企業進入江、浙、滬投資設廠。大陸臺商在搆築相對完善的産業鏈同時,也與大陸廠商加快了産業合作的步伐。據臺官方統計,大陸臺資企業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從臺灣進口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中原材料部分,當地供貨從1992年的32.9%上昇到2004年的47.5%,零部件、半成品從1992年的23.3%上昇到2004年的46.6%。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爲發達的地區,不僅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更有完整先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和豐富的産業人才資源,長三角對臺灣核心産業、支柱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兩岸經濟在長三角客觀形成了一個“兩岸共同市場”的雛形。未來,長三角可以根據自身産業規劃,有目的地吸引一批長三角所需的臺資龍頭産業及配套項目落户長三角,强化長三角臺資産業的集中度和關聯度,同時也要積極培養當地的國有企業龢民營企業躋身臺資産業鏈,以提高産業配套能力,加强兩岸産業融合,充分利用臺資建立長三角全面參與國際産業水平分工的産業體系,帶動長三角整體産業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的提昇。

  3.長三角對臺資企業具有多元的吸引力

  長期以來,臺資對大陸,包括長三角的青睞主要是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但隨着社會發展綜合水平的提昇,長三角對臺資企業的吸引力正逐漸從單一的廉價生産基地轉向多元化的企業運營基地。隨着愈來愈多的臺灣大企業集團投資長三角地區,他們正把上海作爲他們在大陸企業的投資總部,統籌企業集團在大陸的投資經營活動,據統計,上海目前已有臺資企業設立的地區總部8家、投資性公司9家。隨着臺資企業在長三角的發展不斷深入,在長三角地區長期居住和工作的臺灣人士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長三角地區健全的法治環境、穩定的社會形勢、安全的社會環境以及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前景對他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雖然兩岸金融開放受政治因素制約仍步伐緩慢,但臺商仍把長三角看作其未來在大陸發展重要的資金和技術運籌中心,這是由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所决定的。目前,已有2家持股身份的臺資銀行分别設立於寧波和上海,2002年批準設立代表處的7家臺資銀行中有4家設在上海和崑山,14家臺資證券公司代表處設於上海。未來兩岸金融業一旦相互開放,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毫無疑問將成爲大陸臺資企業最重要的資金運籌中心。隨着長三角地區臺資製造企業産業結構的昇級,臺資也愈來愈把長三角作爲重要的生産型服務業基地。目前,臺資運輸業的投資以上海爲重,至2005年比重高達53. 76%,專業技術的服務,如中介機構、研發設計、營銷通路等在長三角地區也有一定的發展,如上海臺商正在籌劃建立全球最大的生産資料與工業裝備連鎖賣場,預計將在大陸主要工業城市開設52個大型交易市場,爲機械製造業及原材料業臺商提供新的流通與購銷平臺,長三角未來有望從臺資企業的生産製造基地轉化爲一個涵蓋籌資、研發、營銷、生活多方面功能的綜合運營基地。

  4.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也離不開臺資

  臺資的大規模進入對長三角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定動力,臺資企業不僅對長三角的社會經濟固定資産投入、工業增加值、出口創匯、税收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對增加本地區的就業人數,提昇本地區産業技術研發和管理水平,優化産業結構,構建先進産業集群和推進社會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也離不開臺資。臺資(目前尚作爲外資)位列大陸引進外資前第四位,港資爲第一位,臺資在浙江爲第二位,在江蘇與上海爲第四位,實際上港資中有相當多是臺資,所以臺資實際數量在長三角是位列前二位的,這不僅爲我們改革開放帶來了資金,也帶來了技術,同時帶來了先進管理經驗,是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目前長三角臺資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長三角對臺資有着巨大吸引力,但目前存在的問題也是衆多的。

  1.各自爲政與局部競争過度導致長三角吸引臺資的整體優勢難以充分發揮

  在一定程度上,長三角各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布局雷同,缺乏特色,經濟運行帶有明顯的行政區域利益特徵,區域合作和摩擦并存。長三角一些地區在招商引資中,采用“傾銷式”的競争方式,以比照政策優惠方式來吸引臺資,區域間横向競争過於激烈,甚至在局部時間、局部範圍内表現出無序化競争態勢,不僅導致招商成本過高,加重了財政補貼壓力,而且影響了長三角招商引資要素的優化配置,制約了長三角吸引臺資的整體優勢效應的充分發揮。各自爲政成長三角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諸多行政性障礙,涉及海關監管體制、財政税收體制、高額交通收費體制、勞動保障體制等。例如,江蘇的貨物大多從上海口岸進出,而上海和江蘇却分别隸屬兩個不同的海關關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在向南京海關辦理有關手續後,貨物到上海後還要經過上海關開箱抽查,增加了企業的商務成本,並延長了通關時間,經常出現“貨比單快”的現象。

  2.長三角臺資企業與長三角本地重點産業的戰略聯繫不足

  長期以來,長三角吸引臺資僅僅只是作爲招商引資工作的一個部分,盡管在某些省份,把臺資企業也納入了地方經濟總量的統計,但臺資企業仍以自我營運爲主,與本地産業體系的戰略聯繫度並不深,臺資企業未被納入長三角産業發展規劃之中,基本上是你歸你,我歸我,競争大於合作,没有形成合力。導致了大陸臺資企業還難以真正具有核心競争力,從根本上擺脱臺灣母公司代工的角色。長三角臺資企業只有真正融入長三角産業發展體系,形成共同的研發能力、核心技術和市場營銷主導權,才能改變在兩岸産業鏈中的被動地位,扎根大陸,與長三角本土企業進行戰略聯盟,開展面向國際的競争。

  3.産業分佈失衡,投資區域不均,影響長三角臺資的整體效應

  當前,長三角臺資企業主要分佈在蘇南、上海以及浙東地區,這些地區是長三角區域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無論是投資政策、産業配套體系、市場條件、社會法制環境都屬於比較好的。但是長三角還存在着相當大的欠發達地區,包括蘇北、浙西等地,這些地區雖然投資軟環境有所欠缺,但擁有長三角其他地區没有的優勢經濟要素,而長三角臺資企業的不均衡分佈導致了這些優勢經濟要素不能得到充分發揮。當前,臺商投資領域的不均衡性,還表現在投資過於集中在加工製造業,重復建設,過度投資,比比皆是,造成惡性競争,浪費資源,也比比皆是。在農業、服務業等領域吸引臺資的力度和成效還遠遠不够。這就和經濟發展對於建立健全多元、合理的産業結構的客觀要求存在着較大差距,也給長三角在今後如何再持續地擴大利用臺資的集聚效應,帶來了很大壓力和隱患。

  4.長三角臺資企業的梯次化發展缺乏規劃引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最低成本、最快的速度去争取最大的利潤,這是所有企業追逐的目標。以加工製造業爲主的臺資企業而言,無疑表現得更加明顯。目前長三角臺資企業的梯次轉移朝着三個方向發展:一是向大陸的新開發地區轉移,如向長三角以北遷移;二是向成本更低,遭産品反傾銷較少的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經濟較落後的國家,以及有“相當投資潜力與市場需求”的印度轉移,尤其是以紡織、成衣等傳統産業最爲典型;三是在臺灣當局的政策鼓勵下,在大陸投資的一些中小企業臺商開始返回臺灣投資,臺商回流已經成爲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産業梯次發展是客觀經濟規律,長三角要做是的如何充分挖掘自身優勢,使這種梯次發展的節奏和方向變得可調節,不至於造成本區域臺資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和斷層現象。

  綜述以上存在問題,説明在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我們不可忽略臺資企業存在的問題。

  三、用一個戰略目標引領臺資企業在長三角更好發展

  因此,我們有必要爲臺資企業與長三角的共同發展提出一個戰略概念,用一個新的戰略概念引領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並建立起一個新的機制,來統合兩岸經濟在長三角的新發展。這個概念即是:“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設想(名稱可議,此爲暫用名),即利用長三角的優勢社會基礎條件和經濟資源優勢,通過制定區域戰略規劃和完善政策體系,在現有兩岸産業區域分工合作基礎上,提昇合作層次與規模,吸引和鼓勵臺資企業以長三角爲製造、研發基地及全球性的營運合作中心,以資本、技術、市場爲紐帶,與大陸的企業構建廣泛的産業戰略聯盟,從事跨國性的、高附加值經濟活動,從而形成長三角在兩岸産業分工合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在中國外向性經濟活動中的重要角色功能,進而打造一個兩岸經濟共同發展的示範區。同時,我們設計一個新機制,這就是建立一個“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兩岸産學研各方代表人士共同組成,來共同規劃“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總計劃,並下設兩個配套中心,每個中心都建立起自己的專業委員會,來規劃每一個領域的投資與發展,將分散的無序的兩岸經濟在長三角整合成一個新的機制水平。

  具體設想如下:

  (一)以“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戰略目標規劃長三角吸引臺資工作

  “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概念來自臺灣,來自臺灣當局1995年設計的“臺灣亞太營運中心計劃”,當時蕭萬長爲首的國民黨智庫一大批專家學者爲臺灣設計了一個經濟發展方案,這個“營運中心計劃”有相當大的合理性,可惜臺灣當局這些年由“經濟掛帥變爲政治掛帥”,不拼經濟拼政治,從而使這樣一個很好的計劃流産。今天我們就是要將臺灣熟悉的概念與語言,移植到長三角,去實現兩岸同胞的共同理念,打造成兩岸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示範區。

  這些年來,兩岸經濟整合思考已漸入人心,臺灣提出“統合論”及“兩岸共同市場論”,大陸福建緊接着提出“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區”(簡稱“海西計劃”),這概念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而“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構想,將使兩岸的經濟整合大大突破“一國兩制”、“邦聯”或“聯邦”、“大中華經濟圈”、“兩岸共同市場”舊有模式,出現“共同發展,共創雙贏、共同繁榮、共締一中”的新趨勢。

  建立“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在政治上可以實行某種特殊政策,條件成熟時可以邀請臺灣人士共同參與組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委員會”,以及各專業分會,以一種新的合作機制,提昇兩岸經濟合作的水平,吸引臺灣精英來參與共同管理,吸引臺灣同胞來共同參政。我們也可以給予這合作區更多特殊政策,如:下放兩岸人員往來審批權,擴大兩岸雙向交流權,允許更多的文化交流自主權等等。通過“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這個平臺與新機制,改變臺灣民衆認同混亂和破除“臺灣主體意識論”的禁錮,使臺灣民衆享受到小臺灣没有的空間與成就,享受到偉大祖國“一個中國”的尊嚴與榮譽。

  (二)“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主要内涵

  1.以“兩岸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兩岸現代服務業中心”爲總目標

  “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主要包括“兩岸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兩岸現代服務業中心”兩大主體。“兩岸先進製造業中心”是指能够吸收兩岸高新技術成果,並將先進製造技術、製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綜合應用於研發、設計、製造等全過程的機制性平臺。包括進一步在長三角地區擴展臺資企業産業鏈,拓展長三角臺資企業的研發與全球營銷環節,在核心技術研發及溢出、技術標準制定、市場開發、企業生産運營管理諸方面加强兩岸産業合作等。“兩岸現代服務業中心”則是指充分利用兩岸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提昇長三角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兩岸消費,向兩岸社會企業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生産服務和生活服務。

  2.以這兩大中心爲基礎下設若干配套服務機構

  (1)兩岸金融合作。上海作爲中國大陸和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要加快吸引兩岸各類金融機構集聚上海,逐步完善兩岸金融市場聯繫機制,鼓勵臺灣金融企業參與長三角證券市場,企業債券市場和再保險市場,在大力發展長三角金融衍生品市場、擴大産權市場交易輻射力的過程中吸收臺資金融企業加盟,加强兩岸金融機構、金融産品創新合作,增進兩岸金融合作與聯動,推動上海、臺北試辦互設金融機構及進行國際業務合作,進行大陸臺商融資機制試點,向臺資開放證券期貨、保險業務、兩岸合股新設金融機構開展國際金融業務等。

  (2)兩岸航運物流合作。以長三角地區和臺灣大型港口的策略聯盟爲基礎,構建兩岸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增强兩岸航空、航運服務産業聯繫,把長三角建成兩岸産業全球物流體系中重要的集裝箱樞紐港和航空樞紐港,進一步推動兩岸特定區域、特定類型的海空直航的措施安排,制定兩岸人員進出長三角兩岸自由貿易區的便利措施,加快針對兩岸自貿區需求的金融、通關、物流、倉儲諸配套設施的建立等。

  (3)兩岸總部經濟合作。長三角地區通過税收上的减免奬勵措施、政府管理體制改革、設立總部功能區及配套的海陸空基礎設施建設、無障礙通關機制以及産業全球運籌的電子化支持體系建設等,創造兩岸企業運行的良好環境,吸引臺資大企業的全球和區域總部入駐長三角地區。

  (4)兩岸社會文化創意合作。通過構建兩岸創意産業基地,開放臺資參與建設跨媒體集團和新興創意産業骨幹企業,建設跨兩岸文化創意産品流通網絡、開展全方位兩岸文化創意活動交流與合作等措施,使長三角成爲兩岸創意産業、創意機構的集聚區。

  (5)兩岸現代農業合作。通過建立長三角兩岸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提昇兩岸在農産品精深加工,精品農産品培植、農産品規格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建設、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層次與水平。

  以上設想,僅僅是一個戰略概念,僅僅是一個構想,不免粗糙,難免有紙上談兵之嫌,但一旦一個概念被人們接受,就會給予更多的内涵,會提出更多可行的辦法。

  四、推動“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具體部署

  推進“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是一個逐步落實的過程,從樹立概念,到形成各個委員會,産生一整套新機制,制訂各個中心的發展規劃……,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個領域發展也會有先有後,但它的最大意義是改變了産業與投資的無序與重復,今後每一個項目的投資,將由這些委員會來引領,這將造就一個新局面。但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當前長三角兩岸經濟整合有幾個問題應先予整改。

  1.上海應在構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中要率先發揮龍頭作用

  “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成形需要長三角兩省一市以及長三角廣大臺商的共同努力,而上海在其中應率先發揮龍頭作用。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上海一直是長三角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尤其是浦東的開發開放,不僅帶動了上海的改革進程,也極大地促進了整個長三角區域的改革開放步伐。現在中央確定在浦東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先行先試,着力轉變政府職能,在政府管理創新、資源整合上取得實際進展,這就爲構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提供了體制創新的機會。從本質上講“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就是機制創新的過程,上海要在構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進程中發揮體制創新先行作用。率先在區域大通關建設、臺胞落地簽证等方面試點,加以突破。上海要運用自身的優勢,在構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進程中以金融和物流爲抓手,充分發揮上海服務長三角的作用。上海是長三角區域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擁有數量可觀的中外資金融機構,上海要加緊開拓异地金融服務,要將金融業務的觸角遍及長三角各個城市,爲臺商在長三角的産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爲“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建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同時,上海也是長三角最重要的國際性港口城市,是兩岸物流的重鎮。以現代化的物流體系帶動現代化的生産,是構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要有計劃地加强兩岸物流業合作,爲兩岸經貿合作打造一個順暢的運輸平臺。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的標誌就是資金、信息、商品和人才等經濟要素的無障礙流動,而金融和物流是這些經濟要素流動最重要的載體,通過兩岸金融、物流的合作,將有助於促進這些要素在長三角及兩岸間的自由流動,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益,進而從另外一個側面推動長三角經濟的一體化。最後,上海要通過構建完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在構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的進程中,上海要首先成爲一個市場高地,成爲一個配置資源要素的國際性市場節點,上海要建成金融市場、産權市場、技術市場、航運市場、物流市場、人才市場和信息諮詢市場等爲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市場體系,並爲臺商企業參與這些市場的創設和運營留下預設通道。

  2.以加强長三角各地對臺招商的分工合作爲基礎

  長三角各地長期以來處於各自爲政的態勢,在招商引資中存在着以低税收、低地價、低成本惡性競争和重復建設的問題。未來長三角兩岸營運中心的建設,應加强溝通,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形成綜合效應。事實上,長三角各地在多年的經濟發展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優勢,江蘇是臺資製造業群聚之地,上海的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定位更適於臺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浙江則是中國大陸市場建設領先地區,臺資製造業和服務業在這裏可以更緊密地與整個中國大陸市場緊密結合。未來三地應加强協商,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以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全面合作。“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可以采取多點設置專業特區,合理分工的方式進行合作,在對臺經貿合作中,充分發揮區域整體優勢,通過建立招商信息互通、優勢資源互補、利益共享的長三角對臺招商一體化機制,使兩岸的資金、人員、貨物流通在長三角區域内達到高度自由化。

  3.以建立長三角兩岸産業合作對話機制爲主軸

  構建“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是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的中長期規劃,要求兩岸經貿交流從單向、間接、局部向雙向、直接、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兩岸經貿關係有一個正常化的大環境。從兩岸目前的政治形勢看,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還需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長三角兩岸經貿營運合作區”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過程。兩岸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經貿營運中心,涉及到兩岸技術、資本、人才、商品的自由流通,需要建立一個WTO無歧視原則的、境内關外的、多功能綜合性的開放性自由貿易區,以及相應的金融開放等配套機制和政策,這就需要兩岸間有一制度性協商平臺,建立兩岸産業合作對話機制,初期可以是兩岸行業龍頭企業之間的協商,中期可以是以行業對行業之間的磋商,最後需要兩岸當局以適當的形式授權或間接介入協商。這就爲兩岸開創了一個制度性協商的新平臺,有利於兩岸經貿關係突破兩岸政治因素的制約,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朝着兩岸制度性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總之,本報告僅僅是提出了一個新概念與新機制,但這構想不免粗糙,提請政協審議,並請各方專家學者多多匡正。

  (寫於2007年7月12日,本文係上海市政協“臺資企業與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課題報告,由我與鐘焰合撰。發表於《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