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陳水扁再次以“二階段憲改”向我們挑戰
2005年對我們來講是成功的一年。但陳水扁並没有“跛脚”,他在調整了陣容後,2006年伊始,向我們發起了新一輪攻勢。
一、我們面臨陳水扁的新一波攻勢
(一)陳水扁的第一波攻勢以失敗而告終
2004年陳水扁繼掌政權後,主動向我出擊,進一步推動 “臺獨時間表”,把2008年前完成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作爲他的戰略目標。他企圖以“憲改”來掌控兩岸關係的主控權,一時間搆成了對我極大壓力。
我們則以《反分裂國家法》、邀請國、親、新三黨領導人來訪問、主動釋放一系列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措施、加强做臺灣民衆工作來回應。我們對臺灣的壓力减輕了,臺灣民衆對我壓力也减輕了,對臺灣當局的壓力却增大了,臺灣當局内部壓力也開始上昇了,互揭弊案,相互傾軋,以致在“三合一”選舉中慘敗。
這一回合的較量,明顯地我們措施得當,反而控制了兩岸主動權,挫敗了陳水扁“法理臺獨”的陰謀,以他的失敗而告終。
(二)陳水扁開始對我發動第二波攻勢
“三合一”選舉大敗後,陳水扁没有如很多人期望的“吸取教訓”,放棄“激獨”而向中間靠攏,他沉默良久後,發表了元旦文告和春節講話,變本加厲地以“激獨”姿態向我發起新一波攻勢。
這新一波攻勢包括:緊縮兩岸經貿、將兩岸關係從“合作交流”轉向“新憲公投”,公然毁棄“四不一没有”,準備廢除“國統會”和“國統綱領”,要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企圖以“激獨”策略來奪回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公然向我叫板,擺出政治無賴腔調,引誘我們作出强烈反應,使得極其孤獨的他重獲政治鬥争舞臺,迫使島内一致對外,這是他一貫的“置中國於死地而後扁生”策略。倘若我們不理他,他的“臺獨”主張又可以大大推進,能贏得“臺獨之父”聲譽。倘若我們作出强烈反應,正好落入他設的圈套。
這是新一輪較量,與第一波攻勢有許多不同的特點,雖然核心内容仍是“二階段憲改”,但推動的形式、使用的手段、突破口的選擇等方面,都具有了新的特點,本文對這些問題將作一些深入分析。
二、新一輪“憲改”具有三大特點
(一)以體制上的一些弊病作爲“憲改”的突破口,使“憲改”更具正當性
爲化解外界疑慮與壓力,降低修憲阻力,陳水扁不再全面出擊,而側重於外界不很敏感的、民衆意見較大的、朝野較有共識的、現行體制上弊病較明顯的憲政問題,作爲“憲改”的突破口。
臺灣現行憲政體制既非總統制,亦非内閣制,同時也不是典型的“雙首長制”。“總統”得不經“立法院”同意而自行任命“行政院長”,但“行政院長”又要對“立法院”負責;“總統”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却没有否决權,并且只有在“立法院”倒閣之後,“總統”纔可以解散“立法院”。這樣的制度設計實際操作中確有其缺陷,當“總統”與“立法院”多數分屬於不同的政黨並相互對立,就會出現“朝小野大”,政府就面臨憲政危機,也給臺灣政治穩定和政府效能帶來負面影響。
陳水扁牢牢抓住這一點,他反復宣傳説,“整個憲政體制的殘缺不全,不但是改革最大的阻力與障礙,更是造成今日政黨惡鬥、朝野對抗、政府空轉、效能不彰等種種憲政亂象的根源”。與當局關係密切的“臺灣智庫”在2005年8月至10月,就“第二階段憲改的可能性及優先議題”在各地連續召開了六次研討會,學者們討論的焦點也集中在憲政體制改革方面。不僅“緑營”如此,甚至“藍營”也有主張應該進行憲政體制改革,如親民黨籍立委吕學樟就公開表示,“未來憲改也是親民黨一個可以發揮的很好議題,爲了臺灣的長治久安和政治穩定,親民黨應推動内閣制”。(《親民黨、臺聯推動内閣制》,臺灣《聯合報》2006年2月6日。)在“行政院研考會”2005年10月24日“民衆對憲政改革議題的看法”民調顯示,53.6%的民衆贊同“爲了厘清國家正常的體制,避免政黨惡鬥,應該推動憲政改革”,而只有13.5%表示“不贊成”。
從陳水扁推動的“二階段憲改”議題來看,他就從這些議題着手推動“憲改”,使他的“憲政”更有正當性。
(二)采取民間包圍政黨、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使“憲改”更具危險性
在新一輪“憲改”中,陳水扁抛棄了“政黨協商”的途徑,而試圖利用基層群衆的力量向國民黨和“立法院”施壓,來突破“修憲高門檻”。在他看來,“只要民間的力量够大,就足以突破政黨的門檻”。去年八月份臺灣第七次修憲就是最好的例证。“單一選區兩票制”及“國會席次减半”這些原本頗具争議的“憲改”議題,在社會强大壓力下,未經充分討論,很快就通過了。這次陳水扁在元旦文告中明確宣佈,“憲改”的推動模式“必然是由下而上,由外而内,先民間後政黨”,先推出民間版“新憲”。
目前一些民間團體和政黨已陸續提出各種“民間版本”或一部分章節,如“21世紀憲改聯盟”提出了它的第一版“人權清單”,引入了西方國家第二代、第三代人權觀念;“憲法原住民族政策制憲推動小組”推出了“臺灣新憲中的原住民族專章”;“民進黨立院黨團憲改小組”召集人之一尤清按“總統制”提出了臺灣憲政體制的制度框架;臺聯黨爲了本黨的生存,也將提出按“内閣制”設計的憲政框架。
這些版本涉及的議題多元,也未形成共識,但這正是當局所希望看到的。民間提出版本越多,就越能引起廣泛争論,民衆對“憲改”的關注也越大,用“總統府憲改辦”主任李俊俋的話説,對於各種版本,“憲改辦公室都予以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也期待更多民間團體發聲,促成公民討論風氣”。(《民間吁政府體制修憲,總統府:人民最後决定》,臺灣《東森新聞報》網站,2005年12月24日。)游錫堃也表示,民進黨一定會提出新憲版本。但要晚些提出,“因爲執政黨版本提出得太早,會影響民間推動憲改的意願”。(《3月起下鄉》,臺灣《中國時報》2006年2月12日。)
陳水扁仍是利用民間力量,追求一個“憲改”的過程,搆成“去中國化”和追求“事實獨立”的過程,這是十分危險與應引起重視的。
(三)抬出“臺灣主體意識論”,使“憲改”更具威脅性
李登輝、陳水扁主政17年,其在“臺獨”道路上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臺灣主體意識”,他們給了臺灣民衆一個全新的“國族觀”。“臺灣主體意識”幾乎成爲臺灣朝野各界的最大公約數,這比“臺獨”意識更有凝聚力,連在野黨都缺乏反制能力。陳水扁這次又抬出“臺灣主體意識”,把它作爲“二階段憲改”的核心内容。
1.在“憲改”定位上凸顯“臺灣主體意識”。新近出臺的“總統府憲改説帖”公開寫道,“憲改”的緣由就是要“讓國民意志得以透過憲法而彰顯,讓人民的期待得以經由憲法而滿足”,這份“説帖”還把陳水扁原先所講的“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進一步明確爲“合時、合身、合用、屬於臺灣人民自己的憲法”(《憲改説帖》,臺灣《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
2.在“新憲”版本上體現“臺灣主體意識”。“21憲改聯盟”在討論“憲法與國家定位”,許多學者都主張“憲盟版新憲”要體現出“臺灣獨立的現實”。“民進黨立院黨團憲改小組”召集人之一陳金德,在提交給民進黨立院黨團的新憲版本中,區分了“主權現狀變更”、“法律案及重大公共政策”、“修憲”三種公投類型,降低“公投”門檻,擴大公投的作用範圍,(《總統應成爲虚位元首?陳金德:内閣制有助穩定政局》,臺灣《東森新聞報》網站,2006年1月1日。)企圖借此彰顯“臺灣的國家主權屬於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臺灣的前途只有兩千三百萬臺灣人民才有權决定”。 臺聯黨的版本甚至將出現激進的“正名”主張。
3.在“憲改”過程中進一步實踐“臺灣主體意識”。陳水扁把“憲改”過程看得與“憲改”結果同樣重要,他要通過“全民參與新憲”來實踐和提昇“臺灣主體意識”。在元旦文告中,陳水扁宣佈要“以全民共同的智慧與力量”,按照“由下而上,民間主導”的模式來推動。“總統府憲改説帖”進一步將這次“憲改”明確爲“審議民主的憲改”,意思就是要讓普通民衆主動參與,“親自擔任新憲法的催生者,親手繪製國家前進的藍圖”。並説“第二階段憲改議題在尚未達到普遍的民間共識之前,絶不可能過關,所以同時是個凝聚共識的社會運動龢民主學習過程”。
三、新一輪“憲改”的形式和手段
爲了“二階段憲改”能够獲得突破,實現其“新憲公投”的時間表,陳水扁采取了多種措施和手段。
(一)府、院、黨全部出動,分工合作
陳水扁親自掛帥推動“憲改”。“總統府”專門成立了“憲改辦公室”,由李鴻禧的兒子李俊俋擔任主任,陳水扁幾乎每個星期都親自去“憲改辦”與李俊俋交談,並要求他每周交出一份推動進度報告,有時還會詢問,“有哪個民間團體還有又去接觸?”,今年以來更是“一個禮拜好幾次”地找李俊俋,關注“憲改”進程。(《陳水扁閉門苦讀美制憲史,爲“修憲”作參照》,鳳凰網,2006年1月17日。)據報導,今年陳水扁不排除親自下鄉推動“憲改”。
“行政院”負責全力配合“憲改”。要求各機關成立“憲法公民教育小組”,並對各部會進行了責任分工。如“内政部”負責“輔導各社區發展協會推動憲改講座;推動各縣(市)成立憲改聯盟,辦理‘憲改到村裏’活動;辦理警校之憲改演講或討論”。“教育部”負責“各縣(市)社教館、社教站憲改議題之推動工作;辦理全國159所大專院校、473所高中職校園巡逥演講”。新聞局負責“憲改”文宣工作,印製文宣品、拍攝短片、組織重要媒體舉辦“憲改”座談等。此外,國防、法務、經濟、交通、財政、人事、青輔會、勞委會等分别負責所屬單位憲政講座。而研考會則“每月統籌匯總各機關配合憲改工作的進度”。
民進黨負責整合民間版本,提出民進黨的版本。民進黨立院黨團成立了“憲政改造小組”,先在内部凝聚共識,該小組已開過6次會,目前將進入實質討論版本階段, 6月份以後會正式提出民進黨版本。游錫堃在接受“中央社”的采訪對外表示,“民進黨一定會提新憲版本”,但要等到民間版本出爐後,執政黨再參考提出黨版。
(二)舉行萬場座談會,鼓動民衆參與“憲改”
陳水扁把公民宣傳教育作爲“憲改”的首要任務,並制定了到2007年底舉行一萬場“憲改座談會”的目標,做到“資訊到户,宣傳到裏”。
“總統府憲改辦”重點負責“落實憲法公民教育,促進全民參與”。去年8月份成立後,“憲改辦”與各民間團體接觸合作,共同舉辦憲改座談會,目前已舉辦了300多場。春節以後,“憲改辦”計劃開始第二輪宣傳教育工作,重點是“積極下鄉,鼓吹全民對憲法有更多討論,盼達到遍地開花的效果”。(《3月起下鄉》,臺灣《中國時報》2006年2月12日。)
一些民間團體也自發性舉辦憲改座談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輔導各地社區大學開展“憲政論壇”系列課程。僅去年10—12月,全臺的社區大學就舉辦了六、七十場“全國公民憲政諮詢論壇系列”。由澄社、青商會聯合50多個民間團體成立的“21世紀憲改聯盟”計劃在2006年采取“學者論壇、憲改俱樂部、巡逥演講、種籽教師、憲普書籍的出版、電子報、網站建置等等方式”同普通民衆對話,凝聚全民共識。(21憲改聯盟網站http://www.21cra.org.tw)
(三)以各種形式加强宣傳,争取普通民衆接受“憲改”
爲了讓各階層的人都來關注“憲改”,讓各個階層的群體都覺得“憲法攸關每個人權益,絶非純粹政治議題”,“憲改辦”計劃與民間團體合作,推出廣播劇、DVD,並將推出“憲改形象代言人”。宜蘭縣民間憲改聯盟針對“憲改座談”計劃,采用了傳統的説唱藝術“答嘴鼓”,由兩個演員你一言、我一語,把人權、基本國策等嚴肅的議題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呈現出來。北投社區大學在當地的濕地保護區舉辦“由濕地保育、原生物種復育談環保權”憲改教育活動,讓普通居民直接感受環保權入憲的重要性;永和社區大學還專程前往馬祖的北杆島,在過去的戰場上,向民衆宣傳“和平權入憲”的重要性。(蔡佳容:《民間憲改論壇在各地展開,千村萬户争相七嘴八舌》,臺灣《新新聞》週報第984期。)
面對陳水扁“來者不善”的攻勢,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等着我們去回應!
(發表於《東亞專報》第8期,2006年2月16日。收録於2006年上海東亞研究所《持之以恒》一書,本文是與李秘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