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民進黨緣何迅速由盛而衰



  一、一個迅速衰敗的黨

  2000年,一個黨員不足十萬、黨齡不足二十年的民進黨,擊垮了擁有二百萬黨員、一百多年黨齡的國民黨,一躍而登上臺灣執政舞臺,一些躊躇滿志的民進黨人曾豪言——“二十年内没敵手”!面對氣勢如虹的民進黨,兩岸均一時語塞,自怯、自悲、自怨的人皆有,而敢理直氣壯地説“臺獨”長不了的人却罕有。然而曾幾何時,不足六年時間,若明天舉行大選,連民進黨人自己,連最緑的群衆也都不得不承認民進黨得下臺了!而葬送民進黨的却是民進黨自己,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民進黨的領導人陳水扁。

  這個不可一世的陳水扁,上臺之初支持率曾高達八成,如今只剩一成左右,這個曾無限榮耀的“臺灣之子”竟成“臺灣之耻”,被系列弊案擊中,成了一只過街老鼠,他那貪得無厭的老婆終於哀嘆:“如今是生不如死”,他的女婿及親信——一個龐大的利益共犯集團——開始一一鋃鐺入獄,也成了全世界茶餘飯後的笑料。

  這個以“民主”、“進步”自居的黨,這個自稱要解救臺灣脱離中國的“摩西黨”,這個以“公平正義”自居的陳水扁,這個將自己扮演成“緑色王國”的“國王”,却肥了自己,將臺灣搞得滿目瘡痍,這個黨的“民主”早已成了陳水扁的“個人獨裁”,這個黨的“進步”早已成了讓“臺灣退步”的代名詞,他們許諾的“反黑金”,却給臺灣帶來了更多更黑的“黑金政治”,他們許諾的“中間路綫”和“全民政府”,早已成了“激獨路綫”和“一人政府”,他們許諾的“改革”,却使人民更加失望。在今日臺灣,“一切都要走後門,官吏將軍都可以買賣,總統府和官邸成了炒股特權中心”,(南方朔:《民主無法阻止無耻與貪腐》,香港《明報》2006年6月5日。)弊案打不勝打,“地面一根不小心突出表象的刺,一經挑起,即牽扯出環環相扣、盤根錯節的天羅地網,掀開表象底下暗藏的百孔千瘡、貪污腐敗的特權政治”。(林琬緋:《阿扁輸掉大半輩子資本》,新加坡《聯合早報》2006年5月21日。)陳水扁與民進黨的“臺獨牌”除了作爲政治遮羞布外,完全失去了正當性,威信隨之掃地,合理性、合法性也盪然無存。

  今日民進黨人正忙着與陳水扁切割,許多民進黨人也忙着與民進黨切割,人們紛紛與一個墮落的黨作切割,民進黨支持率從最高時的五成左右,降低到二成左右。是什麽使民進黨如此迅速地從盛而衰,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抱着幸灾樂禍的看客態度,而應深入去總結盛衰的主客觀因素,去正確地認識臺灣,去開創一個健康的新型的兩岸關係,去建設一個更美好的臺灣。

  二、衰敗的癥結所在

  民進黨的衰敗决不是用“腐敗”兩個字可以解釋得了的,腐敗只是表象,其實它有着更深的因素。我認爲有至少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背離了原有的核心價值和路綫

  民進黨原是國民黨“威權時代”體制外反國民黨的反對黨,他們以追求民主進步,反對專制黑金,提倡改革,主張全民政府,計劃中間路綫……,有一定理想與正當性,他們曾感動過臺灣人民,曾爲臺灣帶來了希望,至於“臺獨”主張是後來加入的。但執政後的民進黨,偏離了自己原有的核心價值和路綫,成了一個“利益黨”和“臺獨黨”,所以首先離開民進黨的恰恰是民進黨創黨的領導人,民進黨三任主席許信良、施明德、林義雄竟先後脱離民進黨就是最典型的例证,與民進黨關係深厚的“國政顧問”和“緑色臺商”竟與陳水扁也漸行漸遠,甚至公開批扁,最具代表性人物如:李遠哲、張榮發、許文龍,這也是最好例证。可見執政後的民進黨如何讓人失望與背離人心。

  執政後的民進黨没能去建立一個廉能政府。這個政府既不廉又不能,不僅没兑現“反黑金”許諾,反比李登輝政權更黑更貪。李登輝是利用國民黨黨産,大發不義之財,涉黑人數有限;而陳水扁政權是見什麽吃什麽,什麽都要,唯臉不要,“幾乎所有的行庫,都可以看到黑金的指紋,幾乎所有的公股事業,都可看到黑金的足印”,(臺灣《聯合報》社論,2006年6月5日。)并且是群體性犯罪。民進黨政權讓臺灣整整空轉六年,從當年亞洲四小龍之首,降爲末位,迄今維持人均年收入1.4萬美元,而韓國從人均7千美元躍昇至2萬美元,香港與新加坡則均超2萬美元收入。

  陳水扁領導的民進黨政府雖不“廉能”,但却個個尖牙利齒,人人能言善辯,他們把一切推給“新手上路不熟路况”,“臺灣人民第一次執政失誤難免”,“在野黨的不配合”,“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甚至是“國共聯手打壓”,什麽“奪權論”、“陰謀論”等等,盡量爲自己開脱。他們從不認錯,反把臺灣引向意識形態鬥争的誤區,以“愛臺與賣臺”的兩分法,把臺灣引向“統獨對决”的死路,他們不拼經濟而拼政治,把臺灣引向“臺獨”的死胡衕,完全背棄了創黨的理想與承諾,也背棄了臺灣人民。

  (二)好鬥成性,惡習難改

  民進黨靠鬥争起家,它當年作爲一個街頭黨,靠的就是不斷攻擊執政黨來擴大它的影響,提高它的知名度,塑造它“清廉”的形象,陳水扁更是“揭弊高手”,養成了他好鬥成性。“鬥争哲學,可謂深入民進黨人靈魂,成爲他們思維的主導方式”,爲此,他們需要製造議題和樹立敵人,不斷在運動中和在鬥争過程中來保持活力,來統一内部,因爲民進黨是一個内部派系林立的黨,一旦失去外部壓力,一旦失去“敵人”,就會内鬥,就會分裂。

  民進黨執政後,他們並没有“因角色轉换與政治環境變化而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爲模式,仍舊把過去那套鬥争哲學用於施政之中”。(《兩岸關係兩種思維方式的較量》,香港《中國評論》2006年5月號。)所以中間路綫等選前承諾都因舊思維束縛而無法轉型,更讓人民失望的是,民進黨對内依然是搞殘酷鬥争,動輒杯葛,動輒上街抗議,動輒戴帽子打棍子,動輒搞割喉,而且要“割喉割到斷”……。對外也是搞殘酷鬥争,在兩岸關係上一味鬥争與挑釁,奉行有你無我政策,使兩岸關係一直處在動盪之中……。

  陳水扁更是把好鬥惡習發揮到淋漓盡致,整天攻擊别人,扯開嗓門大駡,駡到聲嘶力竭,駡到聽衆逃光。他治臺無方,只有靠意識形態鬥争來維護政權。早在兩年前他就該下臺了,所有民調都顯示他的支持率落後10%以上,他却製造了兩顆子彈的“奇迹”來改變選舉結果,當時所有的民進黨人都違心地爲他背書,因爲民進黨人也都戀棧,致使陳水扁“愈錯愈勇”、“愈敗愈勇”性格更加頑固。他的“攻擊式政治文化”性格讓人民忍無可忍,從而使人們集體從他身邊逃走,逃往馬英九旗下,造就了臺灣一個新的政治强人馬英九。臺灣著名學者石之瑜稱“馬英九現象=逃扁現象”,我認爲這是一語道破機關。臺灣之亂,陳水扁之敗,在於未改好鬥惡習,完全違背了時代的精神與人民的期望。

  (三)陷入選舉至上與權力之上的迷津

  民進黨登上執政舞臺不是通過“革命”,而是通過選舉,他們的權力來自選舉。爲了保住權力,他們比誰都重視選舉,使臺灣社會整天整年都處於選舉的亢奮之中。而且民進黨人個個是選舉高手,他們善於製造選舉的議題與激情,拉票拜票手段層出不窮,然而最廉價的選舉工具不是政績業績,而是比誰更“愛臺灣”,於是統獨、族群、省籍成了攻擊對方最有效的武器,民進黨不惜撕裂社會,製造了“藍緑對决”、“統獨對决”,讓臺灣社會淪於意識形態的泥潭,陷政府於空轉之中,這一切僅僅是爲了謀求選票,就是爲自己謀求權力。這一切完全背棄了政黨政治之初衷,也有違兩黨制的民主原則,選舉左右了臺灣社會,政黨成了選舉怪獸。

  讓選票來决定一切,似乎是民主法則的産物,尤其臺灣在“本土化與民主化”之後,選舉被神聖化了,即使陳水扁靠兩顆子彈當上了“總統”,任何抗争都是無效的,反會被譏爲“輸不起”。這種“唯選舉論”造成任何人或任何黨選勝了,即擁有了四年統治權,“無論多麽無能和貪污腐化,都不可能翻轉‘唯選舉論’的結果。”(南方朔:《爛加上亂,再拖兩年》,臺灣《中國時報》2006年5月29日。)這就使陳水扁龢民進黨長期不拼經濟而拼選舉,弊源蓋出於此。

  造成這種局面,從本質上講,亂源皆出於陳水扁與民進黨權力至上的心態作祟。尤其是“陳水扁執政後,享有過去前所未有的尊榮,掌控數十兆元新臺幣的龐大資産,握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力,誤以爲權力至高無上,掌握權力就掌握一切。因此,所有的作爲都以贏得選舉、鞏固權力爲核心。”(臺灣《工商時報》社論,2006年5月23日。)所以他的團隊核心,無論陳哲男或馬永成,之所以敢爲所欲爲,皆因爲他們輔選有功,有恃無恐。

  (四)金錢至上,道德淪喪 

  當民進黨失去理想失去原有核心價值,剩下的只有拼命追逐利益,就像所有農民革命運動一樣,佔領了京城就拼命享受與掠奪,金錢至上成了臺灣新的核心價值。以“第一家庭”吴淑珍爲榜樣的貪污集團,她收政治獻金、收禮券、收關税費、收金銀珠寶,收股票内綫交易黑錢……,她無所不貪,無所不奪,一旦被揭發,就扺賴就裝病詐死,還對揭發人説:“你去死,你現在就(樓上)跳下去”,歹毒之極。所以才會有她女婿及女婿一家跟了大貪大撈,掠奪了幾千萬幾個億,但她女婿跟吴淑珍及陳水扁核心團隊一伙相比,只是“外戚”、“半子”,只是這“緑色王國”的外圍體系,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臺灣有半數以上人不相信陳水扁對此不知情,不相信他是乾净的。

  2000年民進黨登上執政舞臺,他們説的比唱的好聽,什麽“臺灣優先,臺獨有理”,其實這些漂亮的話詞與民粹主義,只是爲了掩蓋他們大貪大奪,於是臺灣社會“嚴密的政府制度設計,監控機制會出漏洞,供人上下其手;“總統府”門禁森嚴,後門敞開,形成後門文化;知識分子面對股票禮券,睁眼説瞎話,只爲五鬥米出賣靈魂;官員見錢眼花,失去正當理智,甘爲金錢冒風險;無權無勢者,願意爲錢下跪,猛扯裙帶關係;裙帶關係扯不上者,涉險入黑道,寧可三天西裝也不願三年布衣,全臺衆志成城,交織成一幅群魔亂舞的臺灣浮世録。”(邱世長:《金錢至上,臺灣之罪》,臺灣《中國時報》2006年5月29日。)他們將臺灣視爲自己的私産,“讓弄權搞錢的投機分子及小人得道,真正的俊杰人才及賢能之士退避三舍,以致各項建設與大小弊案糾葛不清;龐大的公産及公股金融機構被以各種改革名目轉移到特定財團及人士的荷包;特權人士組成的綿密政商網絡輻射到各個商業的界面,讓行政綱紀、政治倫理、社會正義盪然無存。”(臺灣《工商時報》社論,2006年5月23日。)

  爲了金錢,爲了權力,民進黨内矛盾日益激化,“四大天王”表面揖讓,實則形同陌路,明争暗鬥,各施暗箭,所有弊案皆民進黨内高層人士提供砲彈,相互拆臺,使民進黨陷入瞭高度危機。可以説“駙馬爺”壓垮了“第一家庭”,“第一家庭”拖垮了民進黨,民進黨打敗了民進黨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民主、正義、進步、愛臺”的民進黨。

  三、臺灣政局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民進黨這麽快走向没落,陳水扁榮耀一時,如今落得千夫所指,歷史真會捉弄人,這雖然是必然結果,但由盛而衰週期如此之短,也留下了許多不穩定因素,民進黨與陳水扁是否從此趴在地上爬不起來了?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

  (一)臺灣民衆對“臺獨路綫”和“臺灣主體意識”的危害認識還不够深刻,對這錯誤路綫尚未真正覺醒

  不管陳水扁是被“罷免”或“倒閣”而下臺,還是天天被千夫指萬夫駡捱到2008年,不管民進黨是被拖死,還是被輪替,都是因“非道德化”而致命,並非是人民對他們路綫與政策不滿而下臺,也並非是在野黨的新論述被臺灣民衆廣泛地接受。近年臺灣民調顯示,“統獨的支持比率拉開,臺獨的支持度大幅上昇,許多時候其支持度是贊成統一的1.5倍到2倍,而支持維持現狀的百分比仍在50~60%之間”,“人民對陳水扁政府整體共犯結構式的貪腐高度不滿,但却對民進黨的‘臺灣論述’深信不疑,以獨立爲核心的‘臺灣論述’深入人心。”(張麟征:《臺灣政黨生態面臨重組》,香港《中國評論》2006年6月號。)要改變這一點,要真正走出“臺獨”迷津,仍任重道遠。

  (二)在野黨尚未真正做好重新執政準備

  這次“罷免案”也好,“倒閣案”也好,甚至“揭弊”運動,可以説都不是在野黨有組織有計劃領導的,在野黨没有形成有别於民進黨的“臺灣論述”,也没有形成一個團結的整體,“國民黨現今的氣勢,仍然令人覺得是來自民進黨的衰敗者多,得自國民黨自身的脱胎换骨者少。”(臺灣《聯合報》社論,2006年5月28日。)他們只是跟在“揭弊英雄”與憤怒人群的後面作出被動的反應而已。“國民黨如今看似旺盛的氣勢,主要是來自民間對馬英九的幻想,與國人對民進黨的絶望,這些都是泡沫成分,不足成爲安邦定國的憑藉。”(臺灣《聯合報》社論,2006年5月28日。)國民黨下臺至今,它是不是做好重新執政準備,是不是取得了人民信任,是不是能帶領臺灣人民走出“臺獨”誤區,是不是有足够人才,都不容過分樂觀。

  (三)陳水扁反制能力不可低估

  陳水扁雖然從“臺灣之子”變成了“臺灣之耻”,開始“跛脚”,但只是不良於行的踉蹌,只是暫時的行動不便,他的永不認錯,對抗到底,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律師性格,加上臺灣社會崇尚選舉、敬畏權力、缺乏超越黨派的是非觀,使“罷免”、“倒閣”都不會順利落幕。盡管臺灣“政治内耗嚴重,立法機構幾近停擺,經濟發展不盡人意,但社會没有完全失控,這一切搆成了亂中有序的基本面,也成了陳水扁設定停損點的條件。”(陳子帛:《阿扁停損點》,新加坡《聯合早報》2006年6月3日。)臺灣亂象一定程度將决定於揭弊運動落幕的速度,也就是决定於民進黨内亂的結束速度。

  即使2008年民進黨下臺了,没有執政包袱的民進黨與草根性很强的深緑群衆,會更肆無忌憚地反撲。謙謙君子馬英九能否扺擋?

  陳水扁確實讓美國很丢臉很傷心,但美國會不會放棄陳水扁,誰也不知道。兩岸關係的優勢越來越向大陸傾斜,打破了美國的平衡政策,它會作何修補,也待觀察。

  大陸對臺政策的變化,讓民進黨找不到敵人,於是只好内鬥。大陸的創新思維,首先在臺灣問題上得到了嘗試,顯然是取得了成功,這種追求融合、和解、共贏的政策,正逐步改變臺灣同胞的認同,但它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才能完全奏效,在這過程中依然有衝突與危機,我們能不能堅持不懈及持之以恒,這一切仍然在考驗兩岸中國人的智慧與能力。

  

  (寫於2006年6月10日,發表於香港《經濟導報》第29期,2006年6月19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