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華寺蘇軾題“齋堂”匾考證



  吴孝斌(吴孝斌,曲江縣博物館。)

  【中文摘要】北宋大文豪蘇軾與南華寺結緣不淺,爲南華寺寫的墨寶也不少,但留存至今者並不太多,所以現留的“齋堂”匾額愈顯珍貴。但關於此匾的來歷無多少文字的記叙,唯有從旁追踪下去始得知來龍去脈。

  Abstract:Sushi, a great litterateur in Song Dynasty, had profound connections with Nanhua Temple and had left there much calligraphy of which not much remains. Therefore, the inscription board “Vegetarian Canteen” is very preciou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cord of this inscription board, and its history could only be revealed by peripheral evidences.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其後半生與南華寺結緣不小,其在紹聖元年(1094年)南貶惠州和元符三年(1100年)由海南島儋州北還中原時,曾先後兩次進南華寺瞻拜六祖真身,並與住持重辯長老和明長老結下深誼。其間蘇軾爲南華寺作有《蘇程庵銘》、《卓錫泉銘》、《南華長老題名記》、《六祖功德塔銘》、《南華長老辯公逸事》等詩文銘記,令南華不朽。然隨着歲月變遷,當年蘇軾留下的墨迹碑刻現多已無存,使得寺内蘇軾手書的“齋堂”匾額愈珍貴。

  “齋堂”一匾現懸掛於寺内齋堂門楣之上,爲紅底黑字木刻,匾正中右書“齋堂”兩個斗大的蒼勁行楷大字,右款小字書“東坡居士書”,左款爲“佛歷二千九百六十二年十月朔旦虚雲重鎸”。查佛歷二千九百六十二年即公元1935年,爲虚雲和尚從福建移錫南華之次年。據説此匾乃蘇軾當年在寺内乘酒興用小掃帚之類工具揮就,並被傳爲美談佳話。然查《曹溪通誌》、《蘇軾文集》、《蘇軾年譜》等有關南華寺史實和蘇軾生平活動的資料。却未見與此相關的片言記載。

  關於這塊“齋堂”匾額的來歷,《曲江縣文物志》和吕良棣《蘇軾三進南華考證》没有盲目沿襲傳説,均認爲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虚雲和尚從雲南祝聖寺携來的,其所依據的是虚雲和尚弟子福果和尚的回憶録。然查《虚雲年譜》,發現其住持雲南鷄足山祝聖寺乃光緒三十年(1904年)至民國九年(1920年)期間事;民國九年虚雲應雲南督軍唐繼堯之聘出任昆明西山雲栖寺住持;民國十八年(1929年)正月,福建省主席楊幼京、前主席方聲濤率官紳到雲栖寺禮請虚雲到福州鼓山涌泉寺主持寺務。5年後即(1934年),經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謀及粤僧的再三懇請,虚雲方决定移錫曹溪,前往南華重興六祖道場。虚雲離開雲南祝聖寺至駐錫南華,前後歷經14年之久,其間還往持過雲栖、涌泉二寺。因而若言虚雲從雲南祝聖寺携“齋堂”匾至南華,則顯與年譜不合,亦不合常理;再者無論祝聖、雲栖抑或涌泉,均爲蘇軾平生未到之處。但可以肯定的是,“齋堂”匾額並非南華舊物,應爲虚雲從外寺携到南華的。

  近讀南華住持傳正和尚《南華史略》,内中言及在虚雲住持福建鼓山時,鼓山涌泉寺與鎮江金山寺關係頗蜜,“一切規模取法金山寺”。“鼓山經板當中,多有海内外所無者,如蘇東坡爲金山寺所寫《櫻伽經》,書寫精美,鼓山後重鑄棗梨,與金山寺本莫辨矣。”至此始悟南華寺“齋堂”匾極可能原爲蘇軾爲金山寺所書,因了金山與鼓山的關係而傳至涌泉寺,後又由虚雲從涌泉傳至南華的。

  金山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西北金山上,東晋時創建,原名譯心寺,自唐時起通稱金山寺,殿字樓台倚山而建,傳統戲劇《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即指此。蘇軾曾先後多次游金山寺,並與金山寺僧寶覺、圓通、佛印等深交已久,相互間常有詩信唱和。

  南華寺“齋堂”二大字,寫得蒼勁老辣,如枯木似蒼龍,與人們一向熟悉的蘇體豐腴扁平、欹側偃卧的特點相去甚運,以致有人懷疑此二字是否真爲蘇軾筆迹。其實,古人對蘇軾早晚時期的書法風格早有評論。《蘇軾年譜》卷三十九《晚香堂蘇貼》有元代郭畀跋雲:“東坡先生中年愛用宣城諸葛豐鷄毛筆,故字畫稍加肥壯,晚歲自儋州回,挾大海風濤之筆,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龍噴浪,奇鬼搏人,書家不可及也。”“齋堂”二字正合此時風格,可見應爲蘇軾晚歲自儋州歸來後所作。又《蘇氏年譜》卷四十《周益國文忠公集·奏事録》干道庚寅閏五月辛巳紀事:“至金山龍游寺”以下言:“寺有雄跨堂,會飯於方丈,”故疑此“齋堂”二字或爲蘇軾建中靖國元年五月那次游金山寺,在寺内齋堂食齋時所作。後因與福州鼓山涌泉寺的關係,此匾被復鎸至涌泉寺。民國二十三年,虚雲和尚從涌泉寺移錫南華寺時又將此匾拓片携至南華,並於次年重鎸。現懸於南華寺齋堂上“齋堂”匾,其前後流傳經過,大扺如此。

  

  (原載《廣東文物》2004年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