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華寺明代木雕四天王像
吴孝斌(吴孝斌,曲江縣博物館。)
【中文摘要】四大天王也稱爲四大金剛,佛教的護法神,均雕造於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每尊通高近90厘米,栩栩如生;原料爲整塊樟木,雕工精細,是寺内保存的珍貴文物之一。
Abstract:The four heavenly kings, also known as the four vajras, are worriers protecting the Buddhism. All these sculptures were made in the 17th year of Chenghua Period(1481), with vividness and an average height around 90 centimeters. The sculptures were exquisitely carved from whole pieces of camphor wood, and they are among the precious relics kept in Nanhua Temple.
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的南華寺,位於廣東省曲江縣境内的曹溪河畔,因禪宗六祖惠能曾在此演法36載而名聞遐邇,素有“南宗祖庭”之譽稱,成爲禪宗的主要道場。寺内至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貴的文物,除六祖真身、唐代金絲刺綉千佛袈裟外,雕造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木雕四大天王像亦是寺藏的珍貴文物。
四大天王又稱爲四大金剛,乃佛教的護法神,據《佛話》中記載:“彌山腰有一山名曰羅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守護。”故曰“四大天王”。傳説唐時六祖從湖北黄梅五祖處得法後南來,初住南華寺時,因寺院窄小難容僧衆,便思欲擴建。即偈地主陳亞仙,求施一袈裟之地。得到許諾後,只見六祖將手中袈裟向空一展,“盡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現身坐鎮四隅。”[1]因而寺後之山又稱“天王嶺”。
南華寺現藏的這4尊木雕天王像,均雕造於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每尊通高近90厘米,其中像身高約70厘米,座高約20厘米。四天王均戴冠披甲、身纏飄帶、脚穿雲靴而立於雲頭上。外涂金飾,顯得莊嚴耀目。其中南方增長天王(如照片)竪眉睁眼,形象威武,手持寶劍,謂“風”;東方持國天王表情似喜還嗔,手彈琵琶,謂“調”;北方多聞天王面部豐滿,側身瞪視,一手握一鳥,一手持一寶傘,謂“雨”;西方廣目天王,怒目右視,手纏大蜃,謂“順”,合稱“風調雨順”四天王。
這4尊天王造像係采用整塊樟木雕造而成,雕刻手法集圓雕、透雕、高浮雕、淺雕和綫於一體,雕工精細,比例適度,形象威武生動,體現明代南方木雕工藝手法的如火純真,是當時造像木雕杰作。省文物鑒定組於1995年8月鑒定爲國家一級珍貴文物。
這4尊木雕天王像,原供奉於寺内羅漢樓底層的天王殿内[2]。民國二十六年虚雲和尚移建該殿時,將這4尊木雕天王像收藏於藏經閣樓上,而另塑4尊泥身彩塑代替。從而使這4尊明代造像免遭戰亂和“文革”破四舊的衝擊,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這不能不説是一件幸事。
注釋:
[1]明代德清和尚撰《曹溪通誌》卷一“山川形勢第一”和《曲江縣文物志》第66頁 1988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2]明代德清和尚撰《曹溪通誌》1932年重刊本第一捲之“建制規模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