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唐鈺明

  一、大學處於轉型期

  1. 精英教育步入大衆教育

  高等教育大衆化理論認爲:適齡青年進入大學的比例在15%以下時,屬於精英教育階段;15%—50%爲大衆化教育階段;50%以上爲普及化教育階段。20世紀60-70年代,西方各國都陸續進入了大衆化教育階段,代表了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與潮流。爲了適應經濟高速發展、提高全民教育素質,中國大學招生由1998年108萬人、毛入學率9.8%(毛入學率是指高校在校生總數占相應年齡段的人口的比例),發展到2006年413萬人、毛入學率22% ,正式跨入了國際公認的大衆化教育的門檻。 

  2. 近年跨越式的發展

  1977年我國高考録取率僅爲4.7%,2007年高考録取率超過60% 。2000年之前全國大學生每年的入學數一直保持在100萬以内,近幾年開始突飛猛進、連續大幅度擴招:

  2001(年) 114(萬人)

  2002(年)   145(萬人)

  2003(年)   212(萬人)

  2004(年)   280(萬人)

  2005(年)   338(萬人)

  2006(年)   413(萬人)

  2007(年)   495(萬人)

  完成精英教育到大衆化教育的歷程,英國用了1213年,美國用了40年,日本用了近20年,中國幾年就完成了這一轉變,堪稱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的奇迹。

   
二、轉型期的就業問題

  1. 精英教育時期的就業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前後,都處於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養治國精英和學術精英,大學畢業生是社會稀缺資源,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大學畢業生就業實行的是由國家“統包統分”的分配制度,分配後就成爲終身聘用的“國家幹部”。

  2. 轉型期就業的困難

  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大幅增加,大學畢業生逐步出現就業困難的局面,“一次就業率”逐年下降:

  2001年  80%

  2002年   80%

  2003年   75%

  2004年   73%

  2005年  72.6%

  2006年  70.2%

  3. 就業難的原因

  經濟高速增長,爲何就業却越來越難?高校連年擴招無疑是直接原因。近幾年大學平均就業率爲70%,約30%的學生找不到工作,這30%正好是大學擴招的比例。但如果僅僅是畢業生過多,那何以會“有人無崗”和“無業可就”的同時,出現“有崗無人”“有業不就”的現象?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産業結構快速調整,而教育結構調整相對滯後,换言之,是教育結構不能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專業技術人員爲例,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全部從業人員的5.5%(只相當於發達國家的1/4),全國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僅占總數的17.5%;全國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85%集中在國有單位,其中大多集中在東南部地區;專業技術人才中,在國有事業單位就職的占60%,而在企業的不足40%,非公有制企業中的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

   三、就業面臨的諸種因素

  1. 發展前景。能發揮自己的才能是畢業生擇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一項,有99%的畢業生選擇了“很重要”、“比較重要”或“重要”三個答案,是選中率最高的一項。 “機會均等、公平競争”、“單位在大城市”居第二、三位,此外是興趣愛好、培訓機會、福利、晋昇機會、收入等多種因素。“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爲畢業生擇業的首要標準,這説明畢業生在擇業時並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錢和物質利益,而是更注重個人才能的發揮與特長的施展,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長遠的人生發展目標。

  2. 單位性質。一般順序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外資企業、國營企業、私營企業。男女生在選擇理想職業的重要標準時,有些項目在排列順序上有所差异。在個人發展因素中,男生比女生更看重職業是否自主性大、没有約束;女生比男生注重工作的機會均等、公平競争。在經濟報酬因素中,女生比男生看重職業是否穩定,職業環境是否優雅。在職業聲望方面,男生比女生重視職業的晋昇機會。女生更青睞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其中56.7%的女生選擇國家機關,16.4%的女生選擇事業單位;男生則比較青睞外企、國企、私企。

  3. 地域因素。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在大中城市就業者占總數的80.8%,而在縣鎮和農村就業者僅占19.2%。即便是來自縣鎮和農村的畢業生,也有70%選擇在大中城市就業。畢業生以“經濟發達,機會多,平均收入比較高”爲選擇工作地區的標準,上海、北京和廣東成爲2006年應届畢業生最願意工作的地區,其次爲浙江省和江蘇省。“寧要北京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有畢業生這樣表述自己的决心。

  4. 薪酬水平。據四川大學所作的一項高校畢業生擇業調查顯示,分别有93.66%和89.89%的畢業生認爲“經濟效益”和“發達地區大中城市”是確定工作單位時最重視的因素。薪酬預期方面,66%的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至2000元之間,但占1.58%的“零工資”出現,反映出大學生對個人發展機會的極度渴望以及對就業窘境的無奈。 
四、解决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思路

  1. 調整大學的結構與規模。作爲政府,要努力促使經濟結構和教育結構的平衡。2006年全國高校在學人數2300萬人,規模已超過美國而名列世界第一,但毛入學率僅處於世界上第60位。根據規劃,到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25%,在校生達到3000萬人。教育部長周濟在2005年亞洲教育北京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中國還將繼續推進高等教育大衆化,到2020年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的目標,對此,應在强力支持的同時,逐步改變大學的規模和專業設置。例如:穩定大學規模,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穩定大學的傳統專業,大力發展應用型的新專業,等等。

  2. 改變就業的觀念。就學生而言,應努力改變就業觀念,要認識到:在大衆化高等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是提高民衆素質的手段。大學畢業生就整體而言相應地進入了一個“大衆化就業”的時代。社會精英崗位與大學畢業生數量相比,明顯不足甚至短缺。中國大學生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包統分的“寵兒”,變爲與普通老百姓一樣公平地參與社會競争。部分大學生通過競争進入社會的精英崗位,部分大學生則須從事與大衆化相適應的“藍領”工作。在高等教育已經大衆化的國家,如美國、德國,已成爲一種普遍的就業現象,大學生所從事的就是基層的一般性工作。

  3. 采取具體的措施。一是西部以及老、窮、邊遠地區采取優惠的政策,吸引畢業生前往服務。二是制定畢業工資的最底標準,杜絶“零工資”的出現,保障畢業生的利益。三是利用科技手段,把每位畢業生的資料制成光碟輸入電腦系統,提供給用人單位挑選。四是堅持畢業見面會,鼓勵畢業生盡早與用人單位聯繫,利用業餘時間到用人單位進行先期的實習。五是進一步改革户籍、住房、用人等多種制度,系統地改變畢業生所面臨的工作選擇的窘境。 

  

  (2007年11月26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