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白先勇文化範式”·青春版  《牡丹亭》經驗,具有重要價值值得關注、學習、倡導和借鑒



  黄樹森

  五月十一至十五日,我受白先勇先生邀請,前往北京參加由中央文化部主辦、由文化部藝術司、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廳、蘇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劇協、北京大學等承辦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百場慶演。

  所聞、所讀、所感,深覺“白先勇文化範式”、青春版《牡丹亭》所展示的崑曲魅力,踐行社會認同原理,在社會中的功能變成一種巨大力量,已成爲傳統經典接受時代風潮重新創造的象徵和中華文化標誌性的品牌。足以與迦梨陀婆的《莎恭達羅》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比美,其成就、理念與經驗,對復興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乃至新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啓示和價值。值得認真總結、學習、倡導、傳播。

  青春版《牡丹亭》,其經驗有六點。

  (一)選擇了一個具有普世價值,適應“社會認同原理”的經典作品。湯顯祖深具普世精神價值的“情觀”,在《牡丹亭》的神話原型象徵結構中,得到了若合一契的高度彰顯。美與情兩股文化救贖力量,應驗《影響力》一書總結的六大心理秘笈之一的“社會認同”原理。感動深化了千萬中華兒女,是青春版《牡丹亭》在兩岸三地及美國獲得廣泛贊譽的主要因由。反觀我們確立重點作品時,忽視普世價值尺度,忽略社會認同趨勢的預測,不經過論证,不量化得益,許多是即興偶得之作。我們也生産了一些精品力作,但演了幾場或得了個什麽奬,隨即束之高閣,難以有廣泛的社會認同。

  (二)消弭了商業與藝術的邊界。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蘇志武指出“《牡丹亭》架構傳統藝術與當代傳播的文化橋樑,消弭了商業與藝術的邊界”。青春版《牡丹亭》不僅保持崑曲藝術的典雅寫意,精美細緻的表演,而且與當代觀衆審美訴求相調適。迄今演出102場,參加過中國藝術節,歐洲藝術節,澳門藝術節衆多影響力的藝術節慶演。據中央文化部藝術司的調查,在青春版《牡丹亭》觀衆中,第一次觀看崑曲演出的觀衆占觀衆總數的30%,每場演出年輕觀衆達到觀衆總數的60%,通過品牌劇目的打造,成功培養了以大學生爲主體的年輕觀衆群。商業與藝術邊界的消彌,這不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崑曲普世價值評定的一個印证,而且這批勢成燎原的大學生“火種”也是中國未來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點和杠杆。

  (三)架構了政府與民間共同擔負的模式。青春版《牡丹亭》不僅是國家文化部、財政部“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的重點劇目。而且也是民間鼎力承擔的得意之筆。百場慶演,江蘇省省長樑保華寫了賀信,蘇州市委、市政府發了賀函。美國國會頒發了美國國會的特别認定证,洛杉磯市長給白先勇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以特别嘉奬。美國寶業集團,趨勢科技文化,香港何鴻毅基金,五年來,長期給予贊助,上述贊助商不只是給錢,而且一直派人跟隨劇團,演到哪跟到哪,這次百場慶演,還寫了文章助興。此次白先勇邀請赴京的幾十嘉賓全部自費,在莫斯科餐廳慶功,在故宫夜宴雅集,既無官員講話,也無文人研討,一方面答謝、鼓動,深化感情,另一方面宣揚“要讓中國每一個大學生都能看一次青春版《牡丹亭》”的理念,深化文化使命感。百場慶演特刊,厚達200頁,匯集了五年來海内外演出盛况和評價。與會者佩戴牡丹圖飾像章,盛裝出席,娓娓絮讀,感懷啓悟,别開生面。

   
崑曲的興衰,經歷兩次高潮,一次是《十五貫》,那是來自政府的提倡或政治需要,其結果稍瞬即逝。一次是青春版《牡丹亭》,則得力於民間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訴求,更具群衆基礎、底氣和活力。十五萬中外觀衆,60%年輕觀衆,未來還要普及到中國每一個大學生;《牡丹亭》已三次在北大演出,二次在南開大學演出,南開大學原校長侯自新説:要讓《牡丹亭》三進南開;今年《牡丹亭》將突破西部,到四川大學和西安交大演出,挺進中原,到武漢大學和石家莊中國科技大學演出,凡此種種,都旨在孕育了崑曲潜在旺盛悠長的生命力。我們有些劇團也做過“校園演出“,但却是零敲碎打,時斷時續,缺少章法,不成陣勢,積累不了關注,自然效益也不明顯,許多劇目進京鍍金後便銷聲匿迹了。

  (四)羅織了一個跨行當跨國度的循環不息的文人群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成事的秘訣。在我省召開的《牡丹亭》研討會上,一位教授説“《牡丹亭》成功的原因是名人效應。”這話没錯,白先勇作爲名人,是個异數,但我覺得最爲關鍵而我們又缺乏的正是白先勇的文化使命感。我們不缺名人,缺的恰恰是這種一以貫之的文化使命和親和謙恭的和諧氛圍。五年時間,白先勇不僅自掏腰包,而且事必躬親,白先勇無處不在,我看許多企業家寫的文章,都是因爲白先勇的文化使命訴求而慷慨解囊,寶業集團主席劉尚檢説:看到白先生殷切熱誠的精神,全身心呼吁大家幫忙促成的美國文化之旅,於是我説,算我一份。此次被邀請的嘉賓雅集,有來自美國的、中國臺灣的、香港的,内地的;有太極拳高手、美學教授、舞蹈家、書法家、攝影家、商人、服裝設計師、演員、出版家約五、六十人,開會的路費住宿全自理。除了旅遊,唯使命感使然。這個龐大的義工團人力、智慧、藝術以及資金的大量挹注,極大支持了《牡丹亭》的高峰凸現,而白氏對每個人的貢獻均已銘刻於心,都當成《牡丹亭》成事的一筆財富。他對我説:很感激你在廣州爲《牡丹亭》策劃的宣傳攻勢,還望以後繼續支持我。白先勇營造了一個文化使命的磁場,視野、魅力和方式,都值得我們借鑒。這較之我們的一些劇團,隔行如隔山,只在熟人的專業圈子裏打滚,請人看過戲之後便棄之若履,頗具啓示意義的。所以,才有了北京大學學生的網上留言:“現在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種是没看過的”和臺灣政治大學一位女同學説的,看了青春版《牡丹亭》,我感到作爲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五)探求一條東方文化進入西方的通途。青春版《牡丹亭》,是通過真情、純情、至情,通過風流倜儻、舒展灑脱“二十一世紀柳夢梅“,通過優美藝術、普世價值等等元素,而進入西方世界並獲得巨大成功的。它使得美國主流派報紙《紐約時報》、《舊金山經濟報》、《洛杉磯時報》,大篇幅報導。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立即開設崑曲課程,由音樂係與東方語言係合辦,把崑曲當作世界歌劇來研究。明年《牡丹亭》劇將往歐洲倫敦上演,再轉荷蘭參加阿姆斯特丹藝術節。美國加州大學四位校長給中央文化部長孫家正寫了長信,希望蘇州昆劇團能得到“循環不息”的援助,邀請再度到美國演出。此次進京,看到有評論説: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態度之認真,值得國人反思。不由人感慨係之。

  (六)制定崑曲保護、繼承、弘揚的綱要和條例。蘇州文化局制定了《蘇州保護、繼承、弘揚崑曲遺産工作十年規劃綱要》、《蘇州市保護崑曲條例》,搆築了“節”(中國崑曲藝術節)、“館”(中國崑曲會館)、“所”(中國崑曲傳習所);建立了中國崑曲研究中心,申辦了中國崑曲學院,崑曲網站,崑曲演出傳播,海外交流中介機構,從政府層面設置了制度法規上的保证。

  謹以以上零星感想,爲發展我省戲曲改革,促進文化大省建設作如下建議:

  (一)促進“蘇昆粤韵”的對口交流,取經。由文化主管部門組織文化界人士“赴百戲之祖,取創新真經”,虚心地學習蘇昆的全套經驗。或請蘇州昆劇團來粤傳經。

  (二)搆架政府與民間共同擔當的模式。運用“社會公認”原理。通過研討,網上點擊選拔,傳媒衆聲喧嘩,將人才培養、藝術傳承、劇目打造三者結合,確定我省各劇種的王牌劇目,主要是傳統、經典、社會認同的傳統劇目,借鑒青春版《牡丹亭》的經驗,“循環不息”地推出能够走向世界的二三頂級品牌劇目。

  (三)策謀“粤劇、潮劇、漢劇三船齊發”。現在粤劇、潮劇均已籌劃大量資金,建議:通過調查研究,確定若干社會文化精英與專業藝術團體的聯合,采用海外資金與政府投入,以及現代運作方式融匯,促進戲曲遺産保護和海内外普及傳播,量化演出場次,建立健全强有力的資金激勵和傳播演出機制,讓更多海外粤籍華僑和各界有識之士參加到振興繁榮我省戲曲事業和文化大省建設中來。

  (四)反省和檢查“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我們確實花很大的力氣引進也培養了一批藝術人才和文化人才。但人才的嚴重萎縮確是不争的事實。引進的人才,許多走了,引進的人才,許多融不進我們的文化事業。引進的人才,嘖有煩言,無處傾訴,鋭氣漸漸被磨損,無法施展才能。建議有關單位召開專門座談會,聽從他們的意見,檢查引進人才的生存、發展狀况,健全人才機制。

  

  (2007年6月12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