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在“世界讀書日”(4月23日)到來前夕建議廣東率先倡行“讀書日”活動
李鐘聲
據悉,在今年3月剛結束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新聞出版組31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設立“全國讀書節”,倡導全民多讀書。
筆者認爲,這是一個對國民精神素質提昇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提案。但遺憾的是,廣東參與政協報導的媒體,對此提案没有一家作過報導。故此,筆者特建議,在聯合國“世界讀書日”(4月23日)即將到來的前夕,廣東應調動傳媒、出版、教育和公衆文化等力量,大力加强倡導閲讀的宣傳,提倡讀書風氣,使“讀書日”能率先在廣東倡行。
聯合國“世界讀書日”的淵源可追溯至17世紀初。1616年4月23日,英國的莎士比亞、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和維加等相繼逝世,西班牙人爲了紀念他們熱愛的文學巨匠,每到4月23日這一天,當地婦女就贈給自己的愛人一本書,男人們則回贈一朵玫瑰。這種習俗逐漸在歐洲乃至全世界流傳。1995年11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的4月23日正式定爲“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並在1996年更名爲“世界讀書日”。至今,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此項活動。它表現了人類追求知識的共同理想。
然而,據筆者所知,廣東民衆中知道“世界讀書日”的人極少。對此,媒體負有一定的責任。改革開放日見深入,隨着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國與世界文明接軌,媒體對聯合國設定的如保護婦女兒童、關注環境、改善人類健康等各種“世界日”的報導很多,如3月剛剛過去的“世界睡眠日”、“高血壓日”等,各地各種媒體都有連篇的報導。這是好事。但爲了中國的發展和國人素質的提昇,有必要大力倡導讀書,大力加强“世界讀書日”的宣傳。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傳統。但在生活節奏加快、物質日益豐富和生活方式多元的今天,國人的“書香情結”越來越淡。不久前,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實施的第4次“全國國民閲讀與購買抽樣調查”,以識字者總體樣本爲基數,2005年閲讀率比1999年下降了11.7%。全國有閲讀能力的人有讀書習慣的大概只占5%左右。每人每年平均閲讀量只有4.5本,不到猶太人的64本、前蘇聯的55本和美國的50本閲讀量的十分之一。閲讀率連跌6年(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新聞出版報》3月13日報導)。
不管這個調查數據是否完全精確,但其傳達的信息却令人深思。當今國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方式多元,旅遊、健身、影視、網絡等,搶佔了人們的文本閲讀時間。許多人强調“没時間讀書”。許多基層的政府官員和發了財的富人忙於應酬、夜夜笙歌而疏於閲讀,疏於經典。最近,易中天、於丹講經熱現象,從某方面折射出國人閲讀功利的短視,是閲讀死亡的回光返照。生活節奏加快也許是少讀書、不讀書的客觀原因,但市場經濟下世人心態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才是不讀書的真正原因。
不讀書帶來的心靈沙漠化,是值得我們擔憂的。人的成長離不開閲讀,一個人的心靈發育史就是閲讀史。我們只追求昇學率的教育體制,嚴重地傷害了青少年閲讀習慣的培養。筆者在一些學校圖書館看到,多數學生都在埋頭做習題,真正進行素質閲讀的學生很少。筆者接觸的一些官員承認日常閲讀只關注報紙和上網,越來越少接觸紙質經典圖書。這最終肯定會影響我們民族的未來。
要改變這種狀况,筆者認爲,首先要政府和有關部門重視。廣東有條件走在全國前面,率先倡導實行“讀書日”活動,與世界文明接軌,在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後,應大張旗鼓地倡導讀書。各級領導應該以黨中央對領導幹部思想建設的要求率先垂範,“多一些書卷氣,少一些烟酒味”。第二,傳媒應該加大這方面的宣傳力度。據筆者所知,廣東主流媒體如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每周都專辟有“閲讀”版面,推介新書,宣傳讀書。但總的是聲勢不够、合力不够、影響不大。應該像宣傳消費者權益保障那樣的聲勢來宣傳讀書,我們民族的素質提高才有希望。第三,學校、出版和其他相關的文化單位、社會團體等要共同努力,加强指導,使全民閲讀質量逐步提高。出版部門要提高圖書質量,降低圖書成本,降低書價,使讀者買得起書。圖書館可經常向社會發佈閲讀人氣指數和重點書目推薦報告。共青團、婦聯也可以在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總之,動員各方力量,政府與民間聯手,培養風氣,就一定能將國民的素質閲讀推動起來。
(2007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