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關於我省山區、農業地區的調研報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科技組
最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重申,把解决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位。省參事室科技組一直關注我省的“三農”問題,並對粤東、粤西和粤北山區的部分縣域經濟進行了跟踪調查。近5年來,我們先後對高州、信宜、電白、茂名、廉江、羅定、雲浮、新興、高明、清遠、英德、韶關、媽興、南雄、連山、潮州、河源、梅縣、五華、平遠、惠東等縣市進行了20多次的考察和調研。現將有關情况匯報如下。
一、 山區、農業地區工業化問題
在我們調查中,絶大部分縣市都提出“工業立市”,“招商引資”是重中之重,他們期望按照珠三角的模式,優先發展工業化。因爲工業産值高,容易拉高GDP,政績也較明顯,更重要的是可解决地方財政壓力,没有工業的支持,縣市財政確實存在不少困難。但是這些地區的工業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收入少,許多縣市靠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資金、技術、人才缺乏。由於距中心城市較遠、交通欠發達,多年來,這些地區的工業化並没有取得很大進展。工業的發展有着本身的規律,一種是以本地資源開發爲基礎的工業模式;另一種是以區位優勢、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生産成本低廉,承接産業轉移,如早期珠三角就承接了香港和臺灣的來料加工工業,屬於這種模式。當工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上下游産品的積聚效應,又使工業有量和質的飛躍,造就了珠三角製造業的發展,實現了工業化。但地處山區和農業地區,不具備這種區位優勢,加上産品配套,外來加工能力和環境等因素,很難在競争中受益。此外,想從珠三角産業轉移中受惠的想法也没有得到明顯的效果,反而出現污染、高能耗等行業向這些地區轉移的尷尬局面,值得我們反思!如果想把山區和農業地區都按照珠三角發展模式,首先實現工業化,不考慮地區差别,結果年復一年,粤東、粤西和粤北山區和農業地區並没有達到實現工業化的目標,相反與珠三角的差距愈來愈大,“三農”問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山區、農業地區的農業産業化問題
山區、農業地區都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面積多,水資源豐富,多處在廣東主要河流的上游,自然環境好、農業資源豐富、大部分屬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地區還有不少“净水”、“净土”、“净氣”的良好生態環境,充分具備發展現代農業、有機農業和農業産業化的區位優勢。因此,這些地區要揚長避短,優先發展農業,實現農業産業化。發展特色高效種植業和養殖業,一方面直接增加農民收益,另一方面延伸農業的産業鏈,將農業向工業延伸,將農産品深加工,發展以農林産品爲原料的工業,將農林、養殖業和相應加工工業形成産業鏈,以及開發本地資源的工業,這才符合這些地區的發展規律,才符合中央解决“三農”問題是重中之重的國策。今年11月21~23日,我們再次赴南雄和始興調查,看到了這些地區,大力發展農業的美好前景。以南雄市爲例,該市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緊緊圍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業,通過實施“科技興市”、“農業立市”等戰略,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使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良好態勢,初步呈現現代農業的雛型。據統計,2006年南雄市全市農業總産值完成20.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46元。該市在鞏固傳統農業,發展黄煙、優質稻和竹業三大産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土特産,打造粤贛邊最大農土特産的加工銷售基地,到2010年,全市發展農土特産加工企業將達100家以上,同時加大養殖業,在5年内農村達到户平均養牛3頭,麻鴨30只,山地鷄50只,人均養猪2頭以上。在山、田、土上大做文章,“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圍遶“上山大種,田裏大調,圈裏大養”的發展思路,推行“果—牧—禽—漁—沼”立體種養的農業生態園區,大力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促進農林經濟持續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從南雄市近年來的發展,再次説明把農業作爲重中之重是山區及農業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山區和農業地區必須把發展農業放在首位,才符合這些地區的實際,才能使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從根本上解决“三農”問題。
建議:
1. 切實加强農業基礎的地位,增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活力。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要落實在行動上、措施上。政府領導要真正把“三農”問題作爲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用心抓好農業生産,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2. 制定全省經濟分區發展規劃、分類指導。由於各地區的區位、資源、環境等差异,導致地區發展不均衡,不能一提工業化,各地都搞工業化,要制定科學的全省經濟分區發展規劃,對不同地區,分類指導,才能做到縣域經濟的均衡發展和持續發展。
3. 山區和農業地區一定要把發展農業放在“重中之重”,不要再奢望采用珠三角發展工業化的模式來解决這些地區的經濟問題。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位。
4. 鞏固、完善、强化支農惠農政策,加大統籌城鄉的發展力度,加大省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尤其是山區和農業地區,在政策上予以照顧,在財政上予以傾斜。
5. 改善以水利爲重點的農業生産條件,建立水資源環境補償機制,對上游地區實施環境補貼。
調研組成員:
成 員:王智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委員
馮志新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導
周浩華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彭惠普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農科院研究員
樑鐮鑾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化工係教授、環保專家
侯培滬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調研員
執筆人:馮志新 周浩華
(2007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