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整合名優資源,凝鑄珠三角文化



  ——佛山市及其禪城、南海、順德文化資源調研報告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廣東文化研究組

  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珠三角文化研究開發項目組

  珠江三角洲,是廣東經濟發達和富裕地區,而其歷史人文資源如何?“家底”怎樣?如何定位?如何整合爲文化軟實力和發展競争力?如何凝鑄出與生機勃勃的珠三角經濟相匹配的珠三角文化?是當今關係廣東持續發展的迫切問題。爲此,我們赴佛山市及其禪城、南海、順德等區,進行了文化資源考察,兹作調研報告如下:

  一、佛山禪城區——中國陶瓷文化之都和南方市鎮文化發祥地

  
按歷史概念,佛山市的範圍是當今的佛山市禪城區,迄今已有五千年陶瓷歷史、五百年陶瓷輝煌!在佛山貝丘遺址中,證實本地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掌握當時較先進的制陶技術;唐宋時期陶瓷業發達,明清時期鼎盛,當時已有陶窑107座,從業者達6萬多人,陶瓷製品分爲日用、藝術、園林等五大類二十四行。在石灣至今仍存明代的南風古竈,并且仍能繼續生産,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久遠、保存最完好且連續使用至今的最古老龍窑,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録,被譽爲500年長壽的“活文物,移不動的國寶”。古有“石灣瓦,甲天下”之稱,迄今仍是如此,其生産規模,占全國陶瓷62%,占世界的25%。所以,無論經濟實力或文化影響力,佛山的陶瓷生産均爲全國之冠,故被譽爲“中國陶瓷之都”。佛山陶瓷文化,尚有:既是經濟企業又是文化産業,産品都有一流藝術又有獨特藝術風格,既有被稱爲“石灣公仔”的傳統陶塑又有現代的藝術陶塑等特點,更使其具有深厚豐富文化内涵,從而亦可並稱其爲“中國陶瓷文化之都”。

  在唐宋年代,佛山已被列爲全國四大名鎮之一,明清時代躍居四大名鎮之首,是南方唯一名鎮。其他三個名鎮,分别是在北方(河南)的朱仙鎮、在中方(湖北)的漢口鎮、在東方(江西)的景德鎮。當時被譽爲“名鎮”,標誌着這些地方的手工業和商業,是全國前列並是各方領先地位的經濟中心,同時也是市鎮或市民文化興起或發祥之地。這在封建社會中,不僅代表着當時的先進生産力,而且意味着市民經濟和市民意識的出現,標誌着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從史料可見,佛山在當時不僅以陶瓷輝煌天下,而且以生鐵鑄造業冠全球,是西方工業革命前,接受中國出口鐵器的最大生産地和出口港,從而可以説,佛山自唐宋時代起,即是工商並茂的名鎮,亦是代表先進經濟和先進文化的歷史名城。從文化學的視角上看,佛山的陶瓷、煉鐵等傳統工業是溶鑄性的,商業是交匯流通性的,其文化也相應是包容性、共時性、通俗性的。所以,佛山陶瓷文化是這些特性的典型體現,佛山禪城迄今尚存的其他名優文化資源,也大都具有這些特性。

  例如,佛山古代生鐵鑄造業的輝煌,雖然已成爲歷史,但與其同類的現代鋼鐵鑄造業——不銹鋼産業已在佛山興起,成爲後起之秀,取代了傳統鑄鐵業在全國和世界的領先地位,近年被評爲“中國不銹鋼名鎮”、“中國不銹鋼商城”,可見工業上的鑄造文化和商業上的共時文化傳統,仍在發揚光大。所以,譽其爲“永不生銹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名正言順的。另方面,在民間文化上,作爲市鎮或市民文化的傳承和體現,以佛山公仔和佛山剪紙兩項民間藝術最爲典型,近年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他諸如粤劇、龍舟等名優文化,都代代相傳,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明初以“我佛山人”爲筆名、著名小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吴趼人。這部小説和這位作家,早以其對社會黑闇的無情揭露,和“嬉笑怒駡皆成文章”的藝術風格,淋漓盡致地體現當時的南方市鎮或市民文化意識,而被寫進中國近代文學史。其所體現的市民文化特質和共時性、通俗性藝術傳統,在前些年頗有影響的《佛山文藝》及其倡導的“打工文學”,以及以韓英爲代表的“微型小説”創作中,都是有清楚和新的體現的。所以,佛山禪城堪稱南方市鎮或市民文化的發祥地和傳承地。

  二、 南海區——南海文化都會

  南海,是南中國海的名稱。秦始皇統一中國時,設南海郡,爲嶺南三郡之一(另兩郡是桂林郡和象郡),其地域大致是今廣東省。漢代以後,郡名及地域均變動甚大,南海雖然不再是郡名,而只是縣名縣治,但其名始終千年仍在,其轄區也變動不大,直到前些年,南海先後改稱市、區,也仍然是名不變、地小變。也許是因爲這個緣故,至今在南海區中,傳承千年前南海郡所開始的傳統歷史文化特色是尤其明顯的。又由於地理上處於南海之濱的優勢,使其較直接而及時地吸取西方現代海洋文化,并且能够將傳統的南海文化與西方現代海洋文化相結合,形成了自成一體的中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内陸與海洋結合的特色文化。以南海文化爲其名稱,是最確切的;稱南海區爲南海文化都會,也是最恰當的。它擁有作爲嶺南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六項名優資源,堪稱其爲六件“南寶”:

  一是“南學”,即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又吸取西方現代文化的嶺南思想學術。南海在古代曾有兩個狀元,一是五代十國時南方政權——南漢國首位狀元簡文會,一是曾著文稱“南海,廣州之首邑也”的明代倫文叙,兩人的經歷與學問都有“南學”特色。最典型的是號爲“康南海”的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學問家康有爲,出生、求學、辦學都在南海,至今南海故居猶存。其代表作《大同書》,尤其是其倡導的戊戌變法改良運動,充分體現其既承傳中國傳統又吸取西方現代思想的特點,可謂開“南學”之先河。樑啓超等歷代嶺南後學之子,其思想學術均源於此。

  二是“南拳”,即嶺南武術。南海是“南拳王”黄飛鴻故鄉,迄今故居猶在。在“黄飛鴻紀念館”,展出從清末至現代先後出版的10多部關於他的傳記書籍,有近百部描寫他的戲劇或影視片,在海外影響很大,開南方武術文化之風。

  三是“南紗”,即以香雲紗爲代表嶺南的絲綢産業及文化。南海自古是“桑基魚塘”的農耕地,盛産絲綢。清代南海人陳啓源利用本地這些特質,研製出特有絲綢産品——香雲紗,並在自己家鄉簡村創辦了中國第一家中國人自己辦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是首家民族資本工業,開創了中國“南紗”生産和文化的新紀元。中國當代著名電影家吴天,在20世紀60年代寫的電影文學劇本《繅絲女》,以及香港電視片《自梳女》等,都是表現“南紗”文化的著名作品,可見其源遠流長。

  四是“南獅”,即嶺南龍獅文化。有史料稱,獅崇拜最早由非洲傳入中國,千百年來已成爲中國一種傳統文化。龍是民族之靈,獅是民族之魂;前者是偶像崇拜,後者是精神體現。在嶺南,往往龍與獅是崇奉一體的,故既有舞獅,又有舞龍,龍獅並舞。南海有劃龍舟傳統,近年又被稱爲“南獅之鄉”,並被確定爲非物質文化遺産,故這也是一種名優文化之寶。

  五是“南道”,即嶺南道家文化。在晋代,南海西樵山曾是著名道教領袖和理論家葛洪修道煉丹的名山之一,當時葛洪來往於粤東羅浮山與西樵山之間,故將羅浮山對稱爲東樵山,可見兩山在道教名山中具有同等地位;葛洪在這裏完成其重要道學理論著作《抱樸子·内篇》,是很有嶺南文化色彩的,故南海也可稱爲“南道”之源。

  六是“南佛”,即具有嶺南色彩的佛教。印度僧人多從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洋渡南海而進入嶺南。所以,佛教在嶺南的傳播歷史特久、傳播特廣,而且特有南海色彩,稱普渡衆生的觀世音菩薩爲“南海觀音”就是典型例证。迄今仍在南海區海邊屹立的巨型觀音塑像,就是“南佛”文化的形象化;著名作家歐陽山在系列長篇小説《三家巷》第二卷《苦鬥》中,對南海震南村農民過觀音誕節的精細描寫,也生動地表現了“南佛”文化的特色和普及廣泛。

  三、順德區——南粤水鄉文化都會

  我們爲順德作出“南粤水鄉文化都會”的文化定位,是因從歷史到今天,順德的南粤水鄉特色文化資源全面而豐富,並具有古今總匯的風貌。其名優文化資源繁多,主要有:

  一是桑絲文化,即桑基魚塘和絲綢文化。順德是珠三角最早以桑基魚塘方法而圍海造田的開創地,又是現代機械繅絲的發祥地。據史料載,陳啓源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翌年,順德也創辦了機械繅絲廠,光緒18年即擁有42家,十九世紀末達100家,擁有6萬多産業工人,超過當時上海1萬多人。桑基魚塘成爲順德農村的生産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絲綢生産和絲綢貿易,使順德也是中國三大絲都之一“廣絲”的基地,也是“廣絲”文化之鄉。尤有特色的是,當時繅絲工人以女工占多數,工資較高,經濟獨立還尚有盈餘,於是逐漸衍生出終生不嫁的“自梳女”族群。這是女性對自身價值覺醒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草明(順德人),在20世紀20年代曾撰著長篇小説《繅絲女工》,描寫了這種文化現象。當今這現象已成歷史,但自立意識較强的女性文化傳統仍是在承傳着的。

  二是曲藝文化,包括粤劇、粤曲(含南音、粤謳、龍舟、木魚書)等地方文化藝術,以粤劇最爲輝煌。早在明代民間已有粤劇活動,戲班常乘紅船穿梭水鄉農村演出,所以亦可謂一種水鄉文化。數百年來,粤劇已發展爲南方一大劇種,被譽爲“南國紅豆”,在海内外影響很大,堪稱嶺南文化一寶。值得驕傲的是:在現當代粤劇史上最有影響的藝術家,如:“花旦王”千裏駒、“伶王”薛覺先、“泰鬥”馬師曾、“小生王”白駒榮,以及羅家寶、李香琴等名伶,都是順德人;著名粤劇劇作家徐若呆、望江南等也是順德籍人。在順德城鄉,粤劇活動普及,戲迷極廣,進入千家萬户,具有“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盛况。粤曲的普及面也是如此,幾乎人人都會唱龍舟歌。

  三是武術體育文化。順德古時是南越人聚居地之一,土著人“習於水鬥,便於用舟”,尚武劃舟之風代代相傳。明代時,順德出了113名武舉人,10名武進士,1名武狀元,名爲朱可貞。在清代,全國共出武進士8千人,順德竟有60人之多,其中有一位名列武探花,名叫胡經綸。此外,緑營總兵黄廷彪、水師遊擊樑禹甸,也都是清代有名的儒將。順德在清初也是南拳發祥地之一,兩位順德人將明末蔡九儀所創南拳在順德開宗立派;福建少林寺至善禪師所創的莫家拳、武當道姑五枚大師所創的女子行咏春拳,也自清初起在民間流傳至今。現代旅美華人李小龍在家鄉順德習得咏春拳,在美國獨創“截拳道”,形成“無形之形,無式之式”,“以無限對有限,以無法對有法”的風格,將武術提高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和武術哲學的高度,被推舉爲世界“功夫大王”。李小龍這種承傳民族武術、又吸取西方武術而獨創一道的精神,正就是南粤水鄉文化包容性的典型體現。劃龍舟是南粤人“便於用舟”的體育運動,也是順德水鄉的傳統習俗,群衆性極廣,連年在全國或國際性比賽中都獲前列名次,很有聲望,前些年被譽爲“中國龍舟之鄉”,也是一種品牌文化。

  四是書院文人文化。順德自古書院多、藏書多、文人多。廣東文狀元共9個,順德占了3個,是總數最多的縣;歷代名家輩出,如:明代首席詩人孫賁、著名《三字經》作者區適子、畫壇奇士李子長、名列“後七子”的樑有譽、重振南園詩社的歐大任、嶺南三大詩家之一陳恭尹、名列“嶺南三子”的詩人胡亦常、“三絶”奇才黎二樵、杰出畫家蘇六朋、畫壇怪杰蘇仁山、嶺海大儒簡朝亮、詩雄嶺表的北大教授黄節等等,僅從這些文人的桂冠即可見其在嶺南的影響和水鄉特色,所以這也是一條亮麗的文化風景綫。

  五是花卉園林文化。順德陳村是有千百年曆史的花卉之鄉,清暉園是嶺南四大名園之一,典型體現了南粤水鄉的花卉園林文化。

  六是飲食風俗文化。有諺雲:“食在廣州,厨在鳳城(順德縣城)”,點現了順德飲食文化的特色和地位,即善於烹調,歷史悠久,名師輩出,獲“中華餐飲名店”、“中國烹飪大師”等稱號者連年迭增,2004年該縣被授予“中國厨師之鄉”稱號,這是與“魚米之鄉”和文化之鄉的條件分不開的。風俗人情也很有水鄉特色,如:祠堂,自梳女、觀音誕,尤其是日娘誕,即農曆八月廿五,是本地一位名叫日娘的刺綉女誕辰,因爲她教會許多女子刺綉,死後化爲神,所以拜祭她。這風俗特有水鄉文化色彩。

  四、相關戰略性和政策性的建議

  (一)“軟實力”是當今國際研究中的熱點問題,是關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大政方針和前途命運問題。“軟實力”即文化實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良性循環的推動力。所謂文化實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教育、科技、媒體等的生産力和影響力相加的綜合競争力。歷史人文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定位,打造出一定區域或水域特色的文化形態和品牌,是提高文化實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梳理佛山市幾個區名優文化資源,正是爲增强該市文化實力提供參考,也借此向省市領導提出建議:希望將研究開發珠三角文化作爲一個重點項目或課題,列入政府工作日程,撥出專款,成立專門研究機構,首先突出研究:在珠三角經濟已成全省經濟龍頭的形勢下,如何使珠三角文化也成爲文化龍頭?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事。

  (二)請佛山市考慮是否可以用“珠三角文化”爲主題,禪城區是否可以用“中國陶瓷文化”和“中國市鎮或市民文化”爲主題,南海區是否可以用“南海文化”爲主題,順德區是否可以用“南粤水鄉文化”爲主題,分别在適當時候舉辦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學術論壇,以確立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定位,藉以提高知名度和文化實力。對此,省政府參事室(文史館)和珠江文化研究會可以提供合作和協助。

  (三)希望全省各市或區、縣的城市建設規劃部門,應將文化設施的配套建設納入城市化規劃當中。特别是要科學地根據人口分佈,以適當的比例從城市發展規劃的高度設定文化設施的配套建設。如1萬人口的社區應配備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游泳場等各多少個等。同時,應特别注意各地文化資源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並將這些發現和成果,盡可能列入本地建設規劃之中,作爲有機組部分。這將會更大提高本地的文化實力和文化品位。

  (四)加大政府對我省文化産業發展扶持的力度,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和措施。一是爲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文化産業的發展,建議對投資開辦文化産業項目,在税收、地價、規費等各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如參考一些高新技術開發區引入符合條件的項目時采取的“税收免二减三,地價優惠”等。二是爲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支持文化活動的開展,對企業和個人贊助社會文化活動開展的款項,將其贊助的款項視同已向國家納税,在其每年應向國家納税的總額中扣除。

  

  調研組成員:

  領 隊:周 義 省政府參事室主任、文史館館長、黨組書記

  組 長:黄偉宗 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

  副組長:陳其光 省政府參事、華南師範大學教授

  成 員:譚元亨 省政府參事、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黄啓臣 省文史館館員、中山大學教授

  張鎮洪 省文史館館員、中山大學教授

  鄧小群 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副處長

  王鵬程 省政府參事室辦公室副主任

  黄瑩瑩 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科員

  執筆人:黄偉宗

  

  (2007年6月20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