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



  澳門位於珠江口伶仃洋西南端,與其東南端的香港互爲犄角,東距香港42海里(78公里),北距廣州145公里,範圍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總面積28.3平方公里,人口近50萬人。

  由於歷史原因,澳門在許多方面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有着豐厚的歷史積澱,是一座飽含辛酸與屈辱,又充滿現代文明和成就的神秘都市。改革開放後,筆者多次到澳門考察或出席學術會議,在澳門政府環境委員會、澳門經濟學會、澳門大學的專家教授熱誠幫助下,使我順利完成了對澳門鐵路、港口、海涂圍墾等基礎設施與發展路向的系列研究。2007年11月,筆者再次到澳門旅行,深感澳門回歸祖國後,社會穩定,經濟文化長足發展,旅遊觀光業已成爲新興産業。作者現將歷次到澳門考察旅行的收穫和觀感寫了本文,入編本書,冀望對觀光者比較全面認識澳門有所裨益。

  澳門名稱的由來

  澳門這塊土地,歷史上有過多個名稱,如香山澳、濠江、濠鏡、鏡海、蓮花、馬交等。這些名稱的由來,大多與這塊土地的自然演變和一些人文歷史有關,而最出名並沿用至今的要數“蓮花”和“馬交”(MACAU)了。

  澳門在最新地質歷史時期(第四紀),還是珠江口西側的一群小島。自北而南是由望夏山、青洲、東望洋山、大砲臺山、崗頂、西望洋山組成的澳門島群,由大氹山、觀音閣、小氹山組成的氹仔島群和路環島三大部分。進入人類歷史以來,珠江口古海灣泥沙堆積盛行,澳門島群的幾個小島逐漸相連,而後又在望夏山和珠海拱北水灣頭之間發育了一條連島沙堤,使澳門成爲與大陸相連的半島;氹仔島群亦連成一個大島,與路環島一起成爲澳門半島岸外的兩個離島。我國東南沿海,古時把能靠泊船隻並有淡水供應的港灣稱爲“澳”,如福建的三都澳、臺灣的蘇澳、粤東的南澳、淺澳、惠州的澳頭港等。據1870年古地圖,當時澳門全境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澳門半島像是向北凹入的港灣,灣頂在大砲臺山,東、西望洋山像是港灣的兩扇大門,故稱澳門。澳門在葡萄牙侵佔之前爲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所轄,又稱香山澳。連島沙堤形成後,澳門半島像是大陸伸向海中的一朵蓮花,沙堤像是蓮莖,故又稱蓮花(或叫蓮島);蓮花一名在澳門流傳甚廣,今澳門特區區旗,區徽都以蓮花爲標誌,特區政府環境委員會創辦的雜誌亦以“蓮花”爲刊名。至於“馬交”一名則另有一番來歷,據説16世紀初,葡萄牙商船首次停靠澳門時,在西望洋山下的媽閣廟登陸,水手們一上岸,急忙向當地人打聽:這是什麽地方?當地居民以爲他們問的是這座媽閣廟,便用粤語答道:媽閣。葡水手跟着學舌道:MACAU!從此葡萄牙人便稱澳門爲“馬交”,並逐漸傳遍歐洲以至整個西方。

  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文化名城

  自16世紀葡人藉口船隻觸礁破裂需要上岸維修後,腐敗的清廷一再退讓,容許葡萄牙人在澳門港口定居,進行貿易。但在此後的300多年間,中國政府還在澳門行使主權,形成既屬於中國管轄又以廉價租借給葡人居住和經商的特殊制度。鴉片戰争後,葡萄牙實現了攫取澳門爲其殖民地的野心。盡管如此,歷代中國政府都没有割讓澳門給葡萄牙,澳門仍然是中國領土。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堅持香港、澳門都是中國領土的原則立場,隨着中國的日益强大和“一國兩制”的英明政策,繼香港回歸後,澳門也於1999年回歸祖國,成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别行政區。

  由於歷史的際遇和變遷,數百年來澳門逐漸成爲東西方文化匯聚、交流和發展的地方,形成了互相包容、共存的現實。當你走進澳門,中西交匯的特色建築和諧并存的景觀,會立即吸引你的眼球。昔日華人和洋人共處的舊城區,包括議事亭前地、大堂(主教座堂)、大三巴牌坊、大砲臺、亞婆井前地、以及媽閣廟、鄭家大屋等25處歷史建築的歷史城區,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2005年7月,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産名録》,成爲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産。

  漫步澳門歷史城區,筆者最深刻的印象是天主教堂衆多,僅明清建成的就有10多座,這是西方文化首先在澳門登陸的緣故。教堂建築大多爲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建築風格,莊嚴秀麗。但多數到澳遊客參觀的僅是一道作爲澳門標誌的教堂遺存前壁——大三巴牌坊(爲何成爲“標誌景點”和“遊客必到”容後叙述)。澳門現存最美麗優雅的教堂應是玫瑰堂,它位於大三巴牌坊南面,因供奉玫瑰聖母而得名,教堂的門窗柱子寬闊,門柱和門額浮雕活現、富麗堂皇,充滿歐洲文藝復興建築風彩;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再往南跨過新馬路便到達聖若瑟修院、聖奥斯丁教堂和聖老倫佐教堂,因地近昔日的高尚住宅區,教堂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奂,在古典的基礎上具有明麗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聖若瑟修院還是培養中國和東南亞教會人才的資深學府,有200多年曆史,有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之稱。

  漫步澳門歷史城區,就像跨越歷史時空,當你來到市中心的議事亭前地(市政廳廣場),呈現在你眼前的黑白色碎石帶相間鋪設的波浪形圖案地面,襯托着百年曆史顔色鮮艷的南歐風情建築,行走其間,恍若淩波而行。據説,廣場的設計凝聚葡萄牙人的大海情結,是大海承載他們來到澳門,實現了他們的夢想。但如今檣櫓煙飛灰滅,只留一個銅球静立在廣場中央的噴水池中,而那麽多的教堂和一代代的神父和傳教士,也没有把澳門的臣民改造成爲上帝的信徒。

  葡人入侵的數百年間,澳門堅持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承,澳門城區明清時代所建廟宇有30多座,最具中國名山古刹特色的普濟禪院和媽閣廟,古色古香,華麗壯觀,前來上香求福的善男信女,古今絡繹不絶,向來是澳門的名勝古迹。澳門著名商家的舊居盧家大屋是用青磚建造的中式大宅,是晚清時期粤中民居温婉纖細的典範。整合中西建築風格的鄭家大屋,氣派不凡,其主人鄭觀應倡導的維新變法,發出“政治不變革,實乃難興盛”的呼吁,影響着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此外,近現代許多中國知名政要和學者如林則徐、丘逢甲、康有爲、孫中山、冼星海、高劍父、關山月等都曾在澳門工作生活過,留下許多動人史迹。

  澳門歷史城區見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及至遠東的發展,也見证了中國民間宗教向西方傳播的歷史淵源。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産,也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是中國諸多歷史文化名城中最具中西文化交融特色的城市。

  主要觀光景點

  筆者多次去澳門,明顯地看到,自上世紀70年代起,澳門利用自己的優勢,積極吸引港資,80年代起(尤其是回歸後),大量中資公司進入澳門,經濟迅速發展。半島新城區、路氹新區一群群商住大厦、跨海大橋、觀光景點拔地而起,與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城區互相輝映,使這座典型古城更加壯觀,更富現代氣息,旅遊業突飛猛進。主要觀點景點有:

  三巴聖迹

  位於大三巴街西邊山崗上,原是東方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禄學院附屬教堂,建成於1637年,時稱聖保禄教堂。教堂建築揉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長期受到中外建築、文物和藝術家贊賞,歷來是澳門的標誌。可是1835年一次大火,將學院和教堂燒燬。僅剩教堂正面前壁及堂前石階。因爲前壁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的牌坊相似,故名“大三巴牌坊”。你看那恢宏高峻的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下端被天使和鮮花環繞的聖母雕像,充滿着濃郁的天主教氣氛;而文藝復興建築精美絶倫的藝術雕刻,將大三巴牌坊裝飾得古檏典雅,具有獨特的風格和迷人魅力,是世界聞名的聖保禄教堂遺址,成爲世界各地旅客必游之地。

  大三巴牌坊東邊的大砲臺山,原是聖保禄教堂的砲臺,有300多年曆史,酷似歐洲的古城堡,氣勢雄偉。大砲臺是當時澳門防禦系統的核心,與東、西望洋山砲臺搆成覆蓋東西海岸的砲火防衛網,可供遊覽。

  媽閣紫煙

  媽閣廟座落在西望洋山下,已有500多年曆史,沿岸修建,背山面海,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是澳門最古老和文物建築保存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澳門三大禪院之一。媽閣廟原名媽祖廟,媽祖原型林默娘,公元960年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自少聰穎好學,深諧内經諸典,爲民治病;精於觀察天象,爲漁民引航消灾;還經常單身出海,救助遇難漁民商賈,屢建神功。後人感其恩德,尊奉爲“媽祖神”(閩南語媽祖是母親之意),歷代朝廷敕封她爲“天妃”、“天後”、“天上聖母”,使媽祖事迹傳遍四海,祀奉爲“海神”。澳門和我國東南沿海及世界各國華僑一樣,自建澳之日起便立廟祀奉媽祖,歷來香火興盛,尤其每年春節及農曆3月23日天後誕期,無數善男信女,穿着西裝革履、短裙長靴,頂禮神前,有的還叩頭至腫。這種虔誠的情景,與筆者在九龍黄大仙祠所見堪稱伯仲。游媽閣廟,見证澳門同胞傳承中華民族傳統。

  普濟禪院

  俗稱觀音堂,坐落在望夏山東南部,有近400年曆史,是澳門三大禪院中規模最大、占地最廣、建築最爲雄偉的一家。禪院深入三進,横連多座,門前石階寬廣。前座正中是大雄寶殿,二進爲長壽佛殿,後座正殿爲觀音殿;大雄寶殿的西偏,首座爲天後殿,次座爲地藏殿、後座爲語清堂、龍華堂、静樂堂等;東偏首座爲關帝殿、次座爲大客堂、後座爲檀越堂、方丈廳、藏經樓等。後邊還有廣闊幽深的後花園,“普濟尋幽”是澳門新八景之一。是一座具有佛教特色又海納中國歷史上正義化身的關公媽祖的佛寺建築群。筆者參觀後印象最深的是歷代住院高僧不少是剛正不阿、不諧流俗且能書能詩的仁人志士,留下許多警世墨寶;東偏次座大客堂,廳堂高敞,懸掛許多名家書法寶繪,如嶺南畫派大師高劍父、國畫家關山月等畫作和名家書贈歷代住持的對聯,突顯澳門的嶺南文化特色。禪院東面的後花園,有一張石桌和四條石凳,是1884年清廷與美國簽訂使我國喪失領事裁判權的《望夏條約》的地方,禪院在石桌之後建有碑亭,作爲毋忘國恥的紀念。

  東望洋燈塔(包括東砲臺和小教堂)

  東望洋山古稱松山,是澳門半島最高的山崗,1664年在山頂建有一座燈塔,是我國沿海及遠東最早的一座燈塔,也是澳門自16世紀至19世紀曾是我國國際貿易中繼港和互埠市標誌。因聳立於松濤之上,故稱“燈塔松濤”並成爲澳門新八景之一。燈塔與旁邊修建於1622年的東望洋砲臺和聖母雪地教堂,合稱“松山三古迹”。於此遠眺,澳門全景和珠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鏡海長虹

  鏡海是澳門古地名之一,泛指澳門半島與氹仔之間的海面,幾百年來一直是澳門對外貿易的航道。繼1974年建成3400米的澳氹大橋後,回歸前後又在澳氹之間新建友誼大橋和西灣大橋,三橋似“長虹”横跨“鏡海”,不僅是澳門交通大動脈,也是澳門極爲壯觀的一處美景。筆者每次坐車跨越澳氹大橋,心情都會被眼前的景物擦亮:新建的友誼、西灣大橋飛架南北,伸長着優美的曲綫,潔白如玉,海天相接;屹立在海邊的觀音塑像姿態飄逸,在陽光中閃着聖潔的光芒。此時你會涌現出在海天中飛馳的感覺,領略到澳門的景色分外美好。

  觀光塔

  位於南灣湖和西灣湖之間的新填海區,占地13360平方米。工程包括高338米的觀光塔和總建築面積42190平方米的娱樂中心。2001年底建成開業後成爲澳門新的旅遊景點和標誌性建築。它超越巴黎埃菲爾鐵塔,成爲東南亞最高的觀光鋼塔、全球的十大觀光塔之一。是集觀光、娱樂、會議、餐飲、購物於一體的多功能觀光塔。站在塔頂觀光回廊,澳門、珠海盡收眼底,晴天還可遥望香港大嶼山島,盡賞珠江口萬山群島,是澳門旅遊新熱點。

  氹仔新韵

  氹仔島借三條大橋與澳門半島相連,環境優美,著名的澳門大學和澳門跑馬場都在這個島上。氹仔新韵包括中式的商住新區和葡式的歐陸風情建築區。前者是指大、小氹山之間鱗次櫛比的高層商住樓宇,街心也不忘安個“四面佛”,滿足居民拜佛和旅遊觀光的需求;後者是指氹仔島後背灣一帶的萄式建築區,該處臨海,傍海的一條碎石路旁,五座一列的葡式建築頗具歐陸情調。而且島上葡式餐館很多,香港和内地的一些遊客常到這裏品嚐葡國大餐。新區也延續着澳門歷史城區的中西文化整合的特色。

  路環黑沙灣

  坐落路環島東南部,爲一天然海濱沙灘休閒度假區。路環島早有路氹連貫公路與氹仔島相通,近年公路兩側大片填海造地,實際上與氹仔島已陸地街區相連,有多路公共汽車通往氹仔和澳門半島。黑沙灣坐西向東,南北兩側丘陵岬角環抱,山林茂密,灣内沙灘綿延寬闊,是現今澳門爲數不多且面積最大的天然海灣,因沙灘含有較多黑色礦物而得名。海灣遠離都市喧鬧,空氣清新,海水湛藍,風景秀麗。現沙灘内側設有遊憩區、公園、燒烤場;丘陵岬角上建有水庫公園、燒烤公園和高爾夫球鄉村俱樂部;高星級的威斯汀度假酒店建於海灣北側丘陵坡地上,依坡建築,别有建築風格,充足和完善的服務設施更使黑沙灣成爲澳門最佳度假勝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