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東莞石排人工丹霞地貌奇觀考察記要



  值得開發的風景區

  1988年6月間,筆者參加廣東省旅遊資源開發布局考察,來到東莞補點調查,察看新景點——名揚省内外的“緑色世界”農業觀光園,並按照我國丹霞地貌研究帶頭人黄進教授的推薦,到位於該市東北部的石排鎮實地考察,發現該處的丹霞地貌,很像廣州番禺蓮花山,是廣東又一處人工丹霞奇觀,很有旅遊觀光開發價值,遂仔細進行觀測。

  距東莞市城區不到30公里的石排鎮境内,山嶺東西綿延,巨石林立,奇峰峻峭,泛紅叠翠,景觀秀麗。這就是當地有名的燕嶺古迹風景區。它是東江南岸一列紅色砂岩丘陵的中段,經歷代人工采石遺存在的丹霞奇觀。

  石排鎮東江南岸丘陵,東起下寶潭村北,西至茶山鎮京山村,長約8公里,北東東至南西西走向,大致與東江平行。丘陵寬一般0.3~0.5公里,西端最寬處可達1公里;海拔高程20~40米,燕嶺古石場至中勿頭一帶,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山城高達51.8米。雖都不高,但丘陵突起於東江南岸平原之上,顯得堅挺峻峭。

  從區域地質發展史看,石排的丹霞地貌與廣州蓮花山一樣,是同一地質歷史時期的紅色岩層堆積。只因石排的紅岩地層位於地質歷史上的廣州紅盆地邊緣,受地殻隆起時推動,岩層傾角較大,實測岩層傾向爲北偏西15—30度,傾角20—30度,遠比仁化丹霞山和廣州蓮花山岩層傾角(一般小於5度)爲大,所以石排的紅岩丘崗坡度較大,不像水平岩層、垂直節理(裂縫)發育的仁化丹霞山那樣,出現方山群— 一綫天—巷谷—陡壁—石柱的丹霞地貌發育過程。但上述燕嶺一帶石壁林立,奇峰峻峭,酷似典型的丹霞地貌“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徵,則是歷代人工采石所致,即所謂人工有意奪天工也。

  改革開放後,東莞市經濟發展如虎添翼,早在80年代後期便實現了城鄉工業化。但是東莞市的旅遊業無疑是發展較慢的,全市除西南部虎門砲臺等鴉片戰争史迹、莞城附近的“緑色世界”農業觀光園外,尚缺乏大型和有特色的景區。尤其是東部廣九、廣梅汕鐵路沿綫13個鎮,對外交通最方便,而且常平、石龍是交通樞紐城鎮,鳳崗鎮是珠江三角洲的工業明星城鎮,但至今還没有一個旅遊風景區。作者從全市旅遊開發合理布局考慮,在現有的石排中坑東莞跑馬場、石排食街的基礎上,開發以石排燕嶺人工丹霞奇觀爲核心,結合建設東江鯉魚洲度假旅遊景區,塘尾實驗農場農業觀光園,將石排燕嶺風景區建設爲東莞市東部大型旅遊區。

  石排人工丹霞奇觀

  據史籍記載,從明代開始石排人便着手開采石料資源,燕嶺古石場方圓數平方公里,這裏的紅色砂岩,堅韌耐磨,色澤亮麗,所産石料與當年東莞的青磚、白瓦名揚粤海。附近的舊民居用石,亦取自燕嶺。筆者在附近有6百年曆史的塘尾村見到,該村祠堂、公廳龢民居的墻基、墻角、石柱皆是用燕嶺的紅石砌成。石排鎮黨委書記尹景輝先生告訴我們:廣州解放北路象崗的南越王墓修復時,臨街擋土墻和門面的用石,也是取自該鎮的紅岩。由於歷代的開採,燕嶺古石場遺址,斷崖、絶壁、石柱、奇峰峭峋,石窟、石橋、石窗,千姿百態,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景觀,主要有:

  十八房間

  位於大圍村西部,莞城——石排大道以南,它是古代石匠們向山崗的縱深鑿石,有計劃切割而成的一間間長方形石窟。房間大者數十平方米,小者也有二十平方米左右,共有3層18間,故名。雖經歷年代久遠,但石壁上一道道水平的纖石條痕仍清晰可見。條痕間隔爲20~30厘米,可見古石場的産品是條塊石。現石壁多成直角陡立,部分已成殘垣斷壁;附近還有采石遺存的石柱,柱上長滿灌木草本,丹崖叠翠,美不勝收。十八房間石窟和石柱之下有水淹没,搆成類似番禺蓮花山燕子崖的岩湖奇觀。該景點目前尚屬原始狀態,湖中積水變黑,作爲旅遊景觀,尚需整治。

  補天石

  位於“十八房間”附近,是古石場遺存的擎天石柱——補天石,相對高度約30米,岩層傾角30度的紅色砂岩層搆成,間含有少量小礫石,因膠結好,石柱上粗下細,成超90°角陡立於石窟水面之上,水體可與“十八房間”相通。巨石柱旁邊又有石壁和石柱,石柱之間由石橋連通,搆成一幅“石柱”、“石墻”、“石橋”、“石窗”的美妙圖景,似是石匠們模仿天然的丹霞地貌而作。相傳女媧在此煉石補天,煉成高12丈,方經24丈的紅石36501塊,補天用了36500塊,爲恩澤此地特賜一塊,故名“補天石”。傳説不等於史實,但它却是此地(燕嶺)石材優良和人工丹霞秀美的寫照。

  燕嶺摩崖石刻

  位於燕窩大圍村西南部,是在古石場采石遺留的石壁上勒刻讚頌燕嶺人工丹霞風光的題詞和詩文。據石排鎮志載:清末年間,鄰近石龍有個叫孫奭的富商,因鍾情於燕嶺的旖旎風光,不僅在燕嶺結廬而居,而且還在一處數丈高的峭壁上勒了《咸欽燕嶺》四個楷書大字,每字0.8平方米,旁附其詩一首48字,每字大約0.09平方米。詩曰:“文卿大雅,身體廣胖。結廬燕嶺,萬物静觀。魚池逐荔,花鳥啼紅。千村明月,叠嶂清風。與人同興,佳景時逢。高山仰止,書贈銘峰。”燕嶺的萬千風光,盡在筆端。該石刻雄渾俊逸,亦有一定的觀賞價值。今天的石排鎮,工廠林立,歌舞昇平,千村萬户,高樓玉宇,一派繁榮的景象,已是孫奭筆下的“與人同興,佳景時逢”。但如何營造人工丹霞風景區的“魚池逐荔,花鳥啼紅”,讓更多人士結廬石排,却是今後還要大書特書的文章。

  塘尾舊圍屋村

  位於燕嶺東南三、四公里處的石排鎮區西部的塘尾村,在改革開放前仍住有100多户農家,建有明、清祠堂5座,公廳10多間和大量的民居宅院。這些古建築的墻基、墻角、石柱、門樓,皆用燕嶺古石場的紅石砌成,墻身和屋頂則用東莞青磚和白瓦。改革開放後,石排鎮經濟迅速發展,村民紛紛在舊圍屋村外面建築别墅新村,舊圍宅屋除部分有老人看管外,大多已閒置。它是東莞市保存最好最大的舊圍屋村之一,不僅反映了石排各個歷史時期經濟文化的狀况,而且也是燕嶺古石場優質石材和精緻加工工藝的見证。建議設法修整,開發爲旅遊點。

  旅遊開發建議

  修整現有古石場遺址幾個景點

  上述“十八房間”、“補天石”、“《咸欽燕嶺》”幾個景點必須首先整修:(1)修築通往各個景點的石級路或遊客通道;(2)道路兩側、景點周圍種植風景樹種、花木,緑化、美化古石場遺址旅遊環境;(3)擴寬“十八房間”、“補天石”景點水面,建設出入水口,變死水爲活水,搆成岩湖景觀,湖面架設曲橋,方便遊客進出觀賞;(4)在主峰高山城建設以觀景亭閣爲中心的山頂園林小區,近觀本景區人工丹霞秀色,遠眺東江秀水和石排鎮城鄉繁榮景色。

  結合紅石開採塑造更多更美的丹霞奇觀

  石排紅岩丘陵大部分未開發,結合東莞市城建用石需要,開發本鎮優質的紅石建材資源,有意識的營造更多的、題材更新穎的丹霞奇觀。一則可以塑造大量的新景點,二則可增加城建用石和用地。但開採哪個山頭?建造什麽樣的景點?如何防止水土流失?需要做好旅遊區的規劃設計,方能實施。

  整修塘尾舊圍屋村,開發紅石古建築觀光點

  塘尾舊村是東莞市保留最好的舊圍屋村,該村的民宅、祠堂、公廳普遍使用燕嶺的紅石建材已如上述。這些建築的紅石色彩亮麗,工藝精緻,反映了石排鎮和東莞市歷史上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目前塘尾舊村已基本無人居住,部分已成危房,再不維修管理將會先後倒塌。建議政府采取“民辦公助”方式,組織村民整修舊圍屋,政府負責村内道路、給排水、供電等整修,村民按權屬誰維修誰使用或租賃受益,將塘尾舊村開發爲紅石舊圍屋村的觀光旅遊點。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