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青海高原行



  1997年7月下旬,第四届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在青海省坎布拉風景名勝區召開,筆者前往參加。會議以省會西寧爲集散地,去程參觀了湟中縣蜚聲國内外的塔爾寺,考察了拉脊山海拔3800米的高山丹霞;會議期間,考察了位於尖札縣的坎布拉風景名勝區;會後沿黄河谷地下行,考察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俗風情、參觀藏傳佛教領袖——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班禪的故居,再經化隆縣回到西寧。會議還組織代表專程到青海湖和鳥島觀光,環湖走了一圈。雖然足迹所及僅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沾了個邊,但對於生長在東部沿海,從事自然景觀和河口海岸研究工作的作者來説,此次青海高原行已是一生攀登最高之域,留下了許多終生難忘的記憶,兹按行程順序述後。

  藏傳佛教名刹——塔爾寺

  7月21日上午9時,我們一行來到距西寧25公里的湟中縣塔爾寺。這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格魯派僧人和信徒的活動中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海地區的佛寺,通常是一座廟宇,頂多是三進、五進殿堂院落,而塔爾寺則是像一座小城般的殿宇建築群,它是在幽深的蓮花山坳裏依坡遞築,由雄踞全寺中心的大金瓦殿、大經堂,和周圍各具特色錯落排列的尼勒殿、金剛殿、釋迦殿、文殊殿、祈壽殿、四大經院、護法神殿、酥油花院、如來八塔、時輪塔、過門塔、菩提塔、大喇讓……以及各種活佛府邸、僧舍組成的藏漢民族形式巧妙組合的建築群,占地面積600多畝,相當北京故宫的一半有多。塔爾寺是歷經400多年逐步建成的,全寺有殿堂52座,僧舍930多間,僧人最多時達3600餘人。如此的大寺院,筆者生平從未見過,只能重點參觀全寺的主體建築大金瓦殿和大經堂了。

  大金瓦殿建築面積456平方米,上下三層,飛檐四出,各抱形勢,歇山式金頂,覆以鎦金銅瓦,墻面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殿堂正門上方懸掛干隆皇帝親題“梵教法幢”匾額,可謂金碧輝煌、地位顯赫。殿内紀念黄教大師宗喀巴的大銀塔,被譽爲“世界第一莊嚴”。大經堂總面積2750平方米,經堂内長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掛毯包裹,地上鋪設地氈坐墊,可供3000僧人集體誦經。經堂西邊設有達賴、班禪及本寺法臺座,供有無數佛像、藏文經典,柱間滿掛堆綉的卷軸畫。如此宏大華貴的講經堂,實屬國内罕見。

  該寺知客告訴我們:塔爾寺現存有佛學、藏族歷史、文學和語言方面圖書數以萬計。我問及書的來由?原來該寺明萬曆年間便首建大經堂、創辦顯宗學院,系統講授顯宗經典,建立講經開法制度;此後又相繼建立密宗、時輪、醫明等學院,形成正規的學經制度,學習密宗經典和天文、曆算、醫藥等方面知識,這些圖書是研究傳授藏傳佛教和藏學的珍貴資料。此外,該寺的酥油花、壁畫、堆綉,被稱爲藝術“三絶”,譽滿藏區。塔爾寺不愧爲藏族文化藝術寶庫。

  信徒到塔爾寺頂禮膜拜是不準入殿燒香的。筆者在彌勒殿、釋迦殿看到信徒在正門外兩側木板上趴地膜拜,其程式是:站立(雙手合十)——跪下——趴地——叩頭;邊訴説禱語,邊不斷反復,次數越多,越顯虔誠。各殿前木板,被信徒們經年累月跪趴,已留下光滑凹陷痕迹。青海的同仁説,一些有大難信徒來寺求佛,還先遶佛殿跪趴叩頭一周,然後帶着抹赤的額頭到殿前祈禱。此見此聞令筆者恍然大悟:爲什麽經濟相對落後的藏區,能營造出如此全國頂級寺院,緣由是有如此虔誠、刻苦、奉獻的信衆啊!

  青海名景——坎布拉風景名勝區

  坎布拉是尖札縣西北部一個普通鄉鎮,因其境内發育有我國西部地區典型的丹霞地貌奇觀,并兼有1000多年曆史的藏傳佛教後弘期發祥地南宗寺和規模宏大的李家峽水電站,成爲一個以遊覽觀賞、宗教朝覲、消夏避暑爲主要功能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我國丹霞地貌研究帶頭人黄進教授先期到這裏考察,發現此地是黄河上游地區最有特色、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丹霞奇觀,遂决定在這裏召開一次研討會,交流學術,集思廣益,促進該地區的開發。

  21日午飯後,我們離開塔爾寺向坎布拉進發,汽車在高原面上奔馳,窗外丘陵和緩起伏,高原草甸一望無際,牦牛成群放牧;平川之地黄色的油菜花盛開,這裏就是農牧業比較發達的青海東部河湟谷地區。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汽車開始加大油門爬坡,是進入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之間海拔約4000米的拉脊山脈了。山原上時有一些水平岩層的丹崖、石柱出露,盡管都是一些高山丹霞的風蝕殘丘,但主人照顧來自南方的代表,時而停車讓我們觀察、照相。至下午5時許終於越過拉脊山口到達目的地——位於坎布拉風景區的李家峽水電站,開始了爲期4天的學術會議。

  會議用一整天時間對坎布拉的丹霞地貌進行實地考察。總的看來,這裏的丹霞地貌以奇峰(石柱)、方山、峭壁、洞穴爲主要特徵。大型的景觀有圓錐形的直立石柱,下粗上細的寶塔形石柱、狀着城堡的方山,像城墻的陡崖削壁,雄偉壯觀,氣勢非凡。如德洪村附近的一座方山,在陽光照耀下,紅色岩層的水平層理和垂直節理清晰可見,遠遠望去,有如拉薩布達拉宫般壯觀。小尺度的丹霞地貌有似巨人的、有似仙女的、似各種飛禽走獸的,個個栩栩如生,形態千奇百怪。如風景區帳蓬餐廳附近的一組圓錐形石柱,名曰“七仙女聚會”,筆者見狀甚是,邀黄進、陳敬堂兩教授一起合影祝福。

  坎布拉丹霞地貌,發育在黄河谷地距今100萬年前的紅色砂礫岩層上,地貌呈頂圓、身陡、麓緩的特徵,地質地貌與我國南方著名丹霞奇觀廣東仁化丹霞山、江西鷹潭龍虎山、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山等相類似。但成因有很大不同,坎布拉地處青藏高原向西北乾旱地區和黄土高原的過度地帶,和我國南方比,氣温較低,降水量少,日照則較長,太陽輻射量大,晝夜温差更大。各種丹霞地貌的形成不是像南方地區那樣靠流水的侵蝕、溶蝕作用,而是熱脹冷縮的物理風化和寒凍風化作用、鹽漬風化作用等。因而岩體的垂直節理(裂縫)比較徹底,所造就的地貌形態在“清秀”方面略遜於南方的丹霞奇觀,但却比之粗獷壯觀。坎布拉丹霞地貌分佈範圍上百平方公里,景點達50多處,結合本次會議,尖札縣提出將坎布拉申報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筆者是在評審會上投了贊成票的。

  參觀班禪大師故居

  班禪這個名字,我國中老年人都很熟悉,他是藏傳佛教兩大領袖之一,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7月25日我們在返回西寧的途中參觀了他的故居。

  班禪故居座落在循化縣文都藏族鄉麻日村,我們先到循化城西4公里的街子鎮,參觀富有神奇傳説的駱駝泉和撤拉族祖寺——清真大寺後,沿街子河上行十多公里,便到達麻日村一座蒼翠古柏掩映的藏式建築物——班禪故居。

  班禪的全名叫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這個名字以前在媒體經常看到聽到,但名稱含義和大師生世,是這次到訪後才知道的。“班”是古印度梵文“班智達”的簡稱,“禪”是藏語“大”的意思,“額爾德尼”是“珍寶”的意思;“確吉堅贊”是班禪的法名,即“法幢”(佛法棟樑)。從名字透析出班禪是一位大智達慧、高貴的精通佛法的藏傳佛教領袖。

  班禪祖借西藏薩嘎縣,上祖元初便遷來循化。他於1938年2月19日誕生在循化文都鄉,俗名貢布才旦。1941年被認定爲九世班禪的轉世靈童,1949年6月經國民政府批準爲十世班禪,8月在塔爾寺舉行坐床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班禪大師致電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致崇高無上之敬意,並疾擁護愛戴之忱”。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確定和平解放西藏方針,大師表示竭誠擁護,誓願在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效忠祖國,並率領堪布會議廳主要官員到北京,積極推動和平解放西藏談判和“協議”簽訂,爲西藏和平解放做出重大貢獻。1952年8月大師回到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此後大師先後擔任過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爲祖國的統一和繁榮奮鬥一生。1989年1月28日班禪大師因操勞過度病逝於西藏,大師一生堅定不渝的愛國行動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

  班禪故居是一座四合院,南面爲平房,其他三面爲藏式三層樓房。整個建築梁棟門檐全部油漆綵繪,窗門全部用高級玻璃裝飾,顯得典雅莊重,富麗堂皇。故居樓下爲大師事迹陳列室,二樓東厢爲大師卧室,西厢爲會客室,北面爲經堂,經堂檐下正中有墨底巨幅匾額一方,上鎸“河源須彌”鍍金大字,兩邊有“九曲安禪愛國早傳拒擄,八方向化護教所以寧邦”的楹聯,是縣城鄉誼1983年10月1日爲恭賀大師新居落成所贈。故居現爲旅遊觀光和佛教信徒的朝拜地。

  高原明珠——青海湖

  波瀾壯闊的青海湖風光

  26日代表們專程到青海湖遊覽,我們一早從西寧出發,車過日月山口不久,像蔚藍色海洋般的青海湖便呈現在面前。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湖,大家嘖嘖稱羡,我不禁吐出一聲:這就是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有位同伴馬上質詢:我國最大的湖泊不就是鄱陽湖嗎?有備而來的筆者馬上回應: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青海湖是鹹水湖,湖面最長處106公里,最寬處63公里,平均水深19米,環湖周長360公里,面積4583平方公里,比鄱陽湖還大1000多平方公里,既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也是全國最大的湖泊。

  青海湖成爲鹹水湖,説來還有段古:椐地質學家研究,距今200萬年前,青海湖地區還是古老的地塊,現在流入青海湖的最大河流古布哈河自西北向東南穿過這裏流入黄河。後來經過多次地殻運動,中心地帶斷裂下陷成爲盆地,四周强烈隆起成爲山地,堵住了古布哈河流入黄河的水道,從此布哈河倒流成爲内陸河,在盆地中積水成爲青海湖。由於這裏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年久日多,湖水鹽分不斷增加,青海湖也就成爲鹹水湖了。

  今天的青海湖水面海拔3195米,四周爲海拔4000~4500米的高山所環抱,北面是宏崇壯麗的大通山,南面是逶迤綿延的南山,東面是巍峨雄偉的日月山,西面是峥嶸嵯峨的橡皮山。站在青海湖畔眺望,蒼翠的遠山合圍環抱,青緑色的湖水波光瀲灧,一望無際的湖面上,碧波連天,雪山倒映,魚兒歡躍,百鳥翱翔。湖光山色宛如一顆巨大的藍寶石鑲嵌在青海高原之上,人稱“高原上的明珠”。青海湖濱地勢開闊,四周是茫茫的草原,水源充足,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夏秋季的湖濱草原,緑茵如毯,牧民的帳蓬星羅棋佈,一群群的牛羊令青海湖更顯生機,而連片的金黄色油菜花,迎風飄香,充滿詩情畫意。筆者在湖南岸的帳蓬賓館休息時,到湖邊漫步,倍感心曠神怡。

  誘人的鳥島

  青海湖最誘人的景觀是馳名中外的鳥島,它在湖的西北部,面積0.8平方公里。每年四、五月來自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國的候鳥飛到這裏來栖息,營巢産卵,孵幼育雛。到九、十月,西伯利亞寒流開始入侵,幼鳥們一個個長大了,翅膀也硬了,便隨着它們的父母向南飛去,尋找越冬之地。據鳥類專家研究,候鳥有斑頭雁、棕頸鷗、魚鷗、鸕鷀、燕鷗、黑頸鶴、天鵝、赤麻鴨、玉帶金雕(猛禽)、戴勝(攀禽)……以及百靈、雲雀等小鳴禽163種,分屬14目35科,總數最多時達10萬只以上。筆者踏上鳥島,頓覺眼花繚亂,群鳥驚飛,或翱翔於藍天之間,或嬉戲於碧波之上,或飛到沙灘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青海同仁告訴我們:如果是在鳥兒的孵育季節五月,你最好别走近去打擾它們,只消用望遠鏡在一二百米之外觀察,你便可以看到鳥島數以萬計的鳥巢,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無法統計,鳥兒五光十色之美,難以用言語來形容。我問爲什麽有這麽多鳥到這裏來?答曰:青海湖水草豐美,食物充足,氣候温和,天敵又較少,鳥兒都喜歡到這裏生活、繁殖。難怪人們把青海湖稱爲“鳥類的天堂”啊!

  鳥島由兩座小島組成,西邊叫海西山(小西山),東邊叫海西皮,兩島之間有一坡脊相連。有趣的是鳥類亦以種群分居:海西山島是斑頭雁、棕頸鷗的世襲領地,到了産卵季節,島上的鳥類一窩連一窩,遍地是鳥蛋,故又稱蛋島;海西皮則是鸕鷀的王國,它們年年到此,大大小小的鸕鷀窩巢布滿山頭,故又稱鸕鷀島。

  青海省現已建立鳥島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也將鳥島列入《國際重要濕地手册》,同時加入《水禽栖息地國際重要濕地公約》,這對青海湖鳥島的保護和科學研究,提高青海湖和鳥島國際知名度有重大意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