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低地之國荷蘭風光考



  10月下旬的一天,我們結束了漢堡之行,晨早8時出發,沿北德平原向西南行,在荷蘭東部邊境城市恩斯赫德入境,直達首都阿姆斯特丹吃午餐,行程520公里僅花四個多小時,平均時速約120公里,而且汽車行進相當平穩,在舒適中透出荷蘭地勢平坦的感受來。翻開資料,原來荷蘭1/4土地由築堤填海而成,38%的土地低於海平面(最低點-6.7米),60%的國土海拔不超過1米,全國最高點瓦爾斯堡海拔只有321米,是世界地勢最低的國家。在這個低地之國旅行,看到許多與地勢低平有關的奇景,特此紀行。

  荷蘭“四寶”是怎麽來的?

  到荷蘭之前聽朋友講過,荷蘭有“四寶”——鬱金香、奶酪、風車和木屐,别忘參觀品嚐。聞言有些不解,荷蘭雖是個比我國臺灣大一點的歐洲小國,人口1,560萬人,但工業和運輸業十分發達,煉油、電子、化工、造船、機械製造是其支柱産業。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鹿特丹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三甲港口,擁有世界最大的船隊,荷蘭也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遊艇在全球享有盛譽。2000年國内生産總值達3,650億美元,人均GDP達23,400美元,居世界中等發達國家上游。怎麽把那些經濟不起眼的産品當寶呢?兩天參觀下來,疑團盡釋,原來荷蘭“四寶”是就襯映着獨特自然環境的人文景觀特質而言的。

  一進入荷蘭,只見公路兩旁全是牧場,到處長滿緑油油的牧草,一群群黑白相間顔色的奶牛或低着頭啃草,或休閒漫步,或站着由牧民擠奶。在牧場深處,時而可見三五成群的農舍,周圍種滿紅彤彤的鬱金香。導遊説,荷蘭是畜牧業和園藝業發達的國家,奶牛養殖和花卉是主要農業部門,鮮牛奶、奶粉、奶酪遠銷歐洲和世界各國,鬱金香和奶酪都是荷蘭的國寶。這使我聯想起在大學讀書時,外國經濟地理教授講到荷蘭時的一段現身説法:他年青時在倫敦留學,晨早聽到飛機的轟隆聲便起床,一番洗刷、如厠、再看半小時的報紙後,一瓶從荷蘭空運來的鮮牛奶便放到他的門口,正好趕上早餐飲用。今天親臨其境,才領會到老師所言並無虚夸。

  參觀荷蘭牧場,有一點使我深爲詫异:荷國的草原牧場,布滿方格狀的防護林,大約隔三、四百米便有一條林帶,縱横交織如網。這在我國内蒙古的温帶草原甚爲罕見。原來荷蘭濱臨北海,常年風力很大,營造防護林的目的是降低風速,確保人居安全並爲畜牧花卉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這種集約經營值得世人借鑒學習。

  荷蘭“四寶”中,風車居其首,荷國的宣傳書畫,風車是首選。風車是荷人利用自然風力的創舉,歷史上荷蘭城鄉到處有風車,故又有“風車之國”之稱。我們到埠當天中午飯後,便驅車前往阿市北部15公里的風車村——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名録”的金德代克和埃爾斯豪特。風車村緊靠北荷蘭運河,一進村便看到一派水鄉風光,村裏的風車多安放在河邊,常見的風車有十字架的車翼,安裝在石塊砌成的圓錐形基座上。基座粗壯高大,約有四層樓高,翼片長達20米左右,每個翼片上裝有細木條支架,上面披上帆布,用來集中風力,使之轉動作功。據主人介紹,荷蘭一年四季都有大風從海上吹來,荷蘭人早在700年前就開始瞭風車利用。早期的風車只是從事一些機械勞動,如磨麵粉、鋸木、炸油等。直到17世紀,荷蘭人開始將風車用於發電、排水、灌溉,風車發電還爲各種工業提供能源。後來,隨着歐洲工業革命和蒸汽機的發明,風車的作用逐漸被内燃機、電動機所替代,許多風車相繼消失,數量鋭减。二戰以後,風車不再被用作動力。而今,風車村裏仍有300多臺風車在使用,作爲荷蘭的象徵保留下來供遊客觀賞。作者觀後無限感慨:就我國而言,隨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展,能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風力發電還需大力利用呢!

  在風車村,有個機械化木屐加工廠,熱情的主人爲我們介紹情况並作木屐加工表演。他説,“荷蘭地勢低平,土質粘重,氣候又多雨,一年之中只有幾十個艷陽天。一下起雨來,土地泥濘不堪,木屐是人們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木屐加工廠遍佈荷蘭各地”。啊!(聞言不禁大嘆一聲)世界果真多姿多彩,咱中國是第三世界,沿用千年的木屐早在20世紀60年代先後被各類塑料拖鞋所取代,而作爲發達國家的荷蘭還把它當寶!可細心一看,荷蘭的木屐不像我國往日那種頭部釘條綁帶的木屐,而是木鞋,像廣東人所習稱的“懶佬鞋”,何止是在家居休閒沐浴時穿用,下地勞動,走路更要穿着。這是自然環境使然,千萬不能小看人家。

  阿姆斯特丹是怎麽來的?

  荷蘭以圍海造陸盛名,世界最著名的須得海大壩工程,堤長37公里,建成後須得海變成淡水湖,沿湖圍墾了23萬公頃的土地,成爲荷蘭新興的工農業區和居住區,創造了蜚聲全球的荷蘭奇迹,盡人皆知。可是,北距大壩60公里的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也是荷蘭人從海中造出來的,却是鮮爲人知。

  阿姆斯特丹在中世紀時地處沿海,史載當時有兩位漁夫在捕魚時遭暴風潮襲擊,船隻失事了,他們在阿姆斯特丹的河口沼澤地上建造起避難小屋謀生。河口地區魚蝦資源豐富,於是引來衆多漁民遷居於此,爲了家園免遭洪潮侵害,他們築起堤防(荷文叫dam,中文譯音丹),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意思就是阿姆斯特河的堤防。可見堤防對阿姆斯特丹是何等重要。

  這個城市就是荷蘭人沿着阿姆斯特河口地段築堤圍墾起來的。經過幾個世紀的勤奮努力,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爲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商船聚集的大貿易港。17世紀的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最大的港口,擁有不可取代的“海上女皇”地位和發達的造船業,市區3條主要運河:皇帝運河、太子運河和紳士運河就是這一時期開挖的。今天歐洲最大的港口轉移到鹿特丹并發展爲世界大港,續寫着荷蘭人“靠海吃海”的輝煌。但阿姆斯特丹依然是歐洲的工業中心之一,保留着許多“低地之國”風情。

  阿姆斯特丹的都市風情

  參觀完風車村回到阿姆斯特丹市區瀏覽,才發現阿市是個精緻的網河城市。除了3條主運河外,支汊河涌與主幹運河交織如網。市區面積不大,很少有寬闊街道,但兩旁的五六層樓荷蘭式建築整齊劃一,建築風格獨特。樓房的“山墻”朝外臨街,顔色赭紅,横向三窗爲一組,窗户很大,通常被涂成亮白色,掛着半透明的窗幔,與深色的山墻形成鮮明對比,看上去和諧柔和。

  阿市的街道很難分出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更不分大、小車道,一條普通的街道要分出四分之一面積來停放車輛。沿河涌而建的街道更加狹窄,往往不到10米寬的街道要拿出三分之一以上面積停放車輛,汽車只能單向行駛。好在這裏的汽車大多是小型和中小型的轎車,據説阿市政府爲了鼓勵市民購買小型車輛,采取按體積大小征收車税的辦法,可謂用心良苦。

  阿市街道還有個世界絶無僅有的奇觀,就是每幢樓房的頂層,有一根突出1米多的樑,崁着一個帶滑輪的鐵鈎子。據説以往的税務部門征收商店營業税或房産税,是按門口大小計費的,故沿街的店鋪和住户都把底層的大門盡可能修的窄小些,而二樓以上的窗門往往比樓下的大門還要寬闊,方便吊裝貨物或傢具上樓。

  阿市名勝古迹不多,堤壩廣場是遊客必到之地,甫扺一覽,不見有什麽堤壩,周圍樓宇與一般街區雷同,而且隨着時光的流逝變得黑舊。爲何名聞遐邇呢?筆者品味起來有三點吸引魅力:一是堤壩是阿市興起的象徵,城市廣場以堤壩命名,顯示堤壩對城市的重要意義和獨特風格,如果廣場往昔有堤壩經過,就更實至名歸了;二是廣場是荷蘭王宫所在地,盡管這座王宫是一座很普通的五層樓宇,談不上什麽金碧輝煌,但它畢竟是一國之君的宫殿,歷任女王每年元旦都在這裏向聚集在廣場的臣民發表新年演説,到訪遊客總是慕名而來,攝影留念;三是王宫對面的洛今街(音譯)矗立着最受荷蘭人愛戴的古耶敏那女王(1890~1948)年輕時的騎馬雕像,是阿市著名古迹。

  阿姆斯特丹聞名海内外的倒是那公開經營娼妓的“紅燈區”,盡管荷蘭的任何一本旅遊手册都不會把“紅燈區”作爲景點標上,但全世界的觀光客都知道阿市有那麽一片特殊的地方。出於好奇和增長見聞,在我們的計劃中到埠當天夜晚有參觀“紅燈區”的安排。隨團的導遊都先生,深諳我們的目的僅是“看看而已”,於是在參觀堤壩廣場後,就順路把我們帶進了那個由幾條街巷組成的所謂“紅燈區”。到達之後,才覺得事實並非想像的那麽神秘。

  所謂“紅燈區”,就是每間房屋的門上或“紅燈女”坐臺的厨櫃頂上安裝一盞紅燈,發出粉紅色的光,而門内或窗内站立或坐着摩登艷麗的“紅燈女”。我們參觀的時候,因還不到營業時間,門窗都敞開着,裏面的設施一目了然:一張床,兩把椅子,一個盆洗池和一面鏡子,有的墻上還掛着渲染氣氛的色情畫,充滿商業氣息。“紅燈女”來自世界各地,有白妹、黑妹、泰妹、俄羅斯女郎,以年青少婦爲主,也有中年婦女。也許她們看出我們的行裝不像是顧客,表情冷淡,毫無招攬生意的表現,但若用英語與之諮詢,多會熱情應對。對於阿市的這般景觀,世人樂於此道者贊曰:開放,自由。但不少荷蘭人認爲是國耻,經常有教會在這裏散發傳單,勸導人們遠離“紅燈區”。大千世界,總有正面和反面,也許這就是阿市的另一側面吧!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