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音樂之邦奥地利



  在飽覽了瑞士風光、列支敦士登風情和意大利幾個世界文化名城之後,我們來到了森林密佈、緑地如茵、充滿音符和節拍的音樂之邦奥地利。我們是從威尼斯向北穿越阿爾卑斯山到奥國首都維也納的,觀光後又從維也納沿多瑙河平原進入德國。雖是走馬看花,但奥國秀美的山水林湖,中立的外交國策帶來的繁榮,以及音樂之都維也納,都在我的心中留下鮮明的印象,故紀述以饗讀者。

  山如畫,水如歌

  説奥地利是高山之國毫不虚夸,主峰3797米的東阿爾卑斯山横貫奥國西部、中南部,然後向東,高度逐漸降低,延伸到距東部國境幾十公里的維也納——格萊斯多夫一綫,山地面積約占國土的70%。奥國的阿爾卑斯山,層巒叠嶂、風光旖旎,高山之巔終年積雪,是登山和滑雪運動的好去處。我們從邊境的阿諾爾德施泰關口進入奥地利,由於奥國已加入歐盟,憑代表歐盟的申根簽证便可自由進出,無需驗關。從關口到南部小城克拉根福,汽車要穿過二、三十個隧道,山體多由地質年代較新的三叠紀石灰岩組成,故未見像我國桂林那樣的峰林山水,但高大險峻的懸崖絶壁,奇峰嶙峋,另有一種雄奇的美學特色。

  從克拉根福經格拉茨、泰爾尼茨到首都維也納,汽車行駛在逶迤細浪的阿爾卑斯山東麓丘陵地區。這裏主要是土山,沿途森林密佈。遠處主要是樺樹林,丘陵地帶則是鬆樹、樺樹、楊樹林;野生動物也很多,有鹿、野兔、山猪和野鷄。但未見有山民伐木和持槍狩獵者,它們都被森林法和狩獵法嚴格保護着。據奥國統計,全國森林覆蓋率占國土面積的45%,草地牧場占29%,加上城鎮人工緑化,全國八成以上盡是緑地。奥地利素有“森林王國”美譽,名不虚傳。温帶森林富詩情畫意,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描述的就是這裏森林的優美景色。

  雖説奥國山林多,但没有給人荒凉、原始的感覺。首先,奥地利是發達的工業國,除鋼鐵、石化、汽車等重工業集中在大中城市外,像電子、精密機械、紡織、食品、木材加工業等遍佈各個村鎮。農業機械化的水平也很高,農林牧並重。我們從克拉根福經格拉茨到維也納,沿途看到的是村莊、林地和市鎮相間,農村裏一群群兩三層的歐陸式别墅建於盆地和山谷周圍的山坡上,而且建到那裏公路就修到那裏,人文環境優雅清静。其次,山國奥地利湖泊衆多,旅遊業發達。全國共有80多個較大湖泊和許多著名温泉礦泉,得益於森林保護好,湖水蔚藍清澈,大都已開發爲旅遊避暑勝地。筆者在阿爾卑斯山東南麓的福爾特湖(德文叫WORTHER-SEE)停留過,這裏的天是藍色的,山是緑的,湖水也是藍的,如果没有山,水天便一色了,是個著名的度假避暑勝地。

  但是,奥國最大的湖泊和最著名的水上旅遊區要數與瑞士、德國交界的博登湖,該湖面積541平方公里,沿岸3國有航運交通。筆者在瑞士考察時曾在博登湖觀光,當時約上午八時許,藍天陽光普照,湖上粼波渺渺,美極了!當地居民熱情爲我們介紹説,東鄰的奥地利佈雷根茨市,在博登湖上建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露天舞臺,觀衆的座位多在岸上。聞言甚感有趣,但未能前往觀光。

  奥國北部的多瑙河源於德國南部山區,自帕紹流入奥地利,流經林茨、維也納進入斯洛伐克,在奥國流程350公里,全部可以通航,流域是奥地利主要工農業地帶。筆者等乘車沿多瑙河兩岸平原上行,車窗外一路平川,絢麗的城市,肥沃的原野,尤其是那柔情碧水緩慢流淌着的多瑙河,世世代代滋潤着地靈人杰的奥地利,令團友們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世界名曲《藍色多瑙河》來。

  奥地利的山如畫,水如歌。它那奇山异水吸引着無數的國際遊客到這裏共享大自然的美麗。

  從歷史經驗中找到中立之路

  奥地利是個歐洲内陸小國,面積不到84000平方公里,人口810萬人。但地處從西歐到東南歐和從北歐到南歐的主要交通要道,向來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一個曾幾度被從地圖上抹去的國家。公元前2至11世紀,先後被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和德國佔領,成爲它們的東部疆土,“奥地利”一詞,在德語中就是“東疆”的意思。13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建立了獨立的奥地利公國,並在16世紀和17世紀兩次擊敗土耳其後成爲歐洲的强國。18世紀哈布斯堡王朝實行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度,加强中央集權,推行義務教育。從這一時期起,首都維也納也成爲歐洲的文化中心,匯聚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貴族階層,建立了一批優秀的國立學校,大學也重新建立起來,音樂、藝術、建築等文化事業隨之迅速發展,成爲歐洲的文化中心。今天的奥地利人爲自己國家這段輝煌歷史而驕傲!位於維也納西南部的美泉宫建設成爲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季行宫,就是這一時期輝煌的象徵。我們到達維也納的當天下午便參觀了美泉宫,這是一座傚仿法國凡爾賽宫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築。

  皇宫前的英雄廣場上竪有皇帝躍馬姿態的銅像,後面建有一座十多萬平方米的大花園,由花壇、噴水池、拱廊組成。噴水池後面的山坡上,建造一座希臘式的觀景亭,氣勢恢宏,象徵哈布斯堡王朝的興盛。團友們爲這座皇家園林所吸引,不顧天色將黑,登上觀景亭欣賞這一皇宫美景。

  19世紀60年代,奥地利兼併匈牙利成爲奥匈帝國,但不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奥軍作戰失利,奥匈帝國便瓦解。戰後的1918年成立了奥地利共和國,領土從君主國時期的76萬多平方公里减少到8.3萬多平方公里,經濟衰退,社會動亂,並於1938年爲德國法西斯吞併。第二次世界大戰奥地利成爲戰場,1945年德國戰敗以後,奥地利和首都維也納分别爲蘇美英法四個戰勝國佔領。

  筆者在參觀考察中得知,奥地利人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二戰之後,幾個主要政黨認真謀求恢復國家的獨立,從1947年組成聯合政府之日起,就致力於早日締結和約,結束外國佔領的談判。但蘇聯爲了保持對奥地利的長期佔領,同時也作爲逼迫美國在德國問題上讓步的手段,在同美英法的談判中設置種種障礙,使談判長期陷入僵局。最後奥地利政府聲明“實行永久性中立”,换取蘇聯讓步,四大國終於接受奥地利保证,於1955年5月15日在美泉宫簽訂了《關於恢復獨立龢民主的奥地利的國家條約》。從此,奥地利成爲永久中立國,獲得國家的獨立和經濟的恢復發展。

  50年來奥地利恪守獨立和中立的《國家條約》,取得了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1974年聯合國大會决定,把維也納作爲聯合國紐約、日内瓦以外的第三個會議城市。奥地利政府投資九十億先令在維也納建造了一座總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的聯合國城,長期象徵性租給聯合國(每年租金一先令)。現在聯合國的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工業發展組織、國際貿易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國際毒品監督組織……等常設機構設在那裏,使維也納成爲聯合國第三總部,聯合國城成爲維也納的觀光熱點。

  音樂之都維也納

  奥地利是舉世聞名的音樂之邦,在這塊萬木葱籠、繁花似錦的土地上,曾經孕育出許多音樂大師。如“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的天才”莫扎特,“歌曲之王”舒伯特,“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以及許多歌劇、戲劇作家,當代世界杰出的著名指揮卡拉揚也是奥地利人。

  早在18世紀初,奥京維也納早已成爲古典音樂大師雲集的“音樂之都”了。海頓在這裏探索了歐洲古典音樂發展之路,神童莫札特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有12年在維也納度過,他在這裏寫成了《後宫的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等不朽歌劇和大量的舞曲、歌曲、鋼琴協奏曲、芭蕾舞曲和交響樂。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父業,在這裏創作了聞名遐邇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多首熱情歡暢的華爾兹,被稱爲“維也納的圓舞曲”,爲圓舞曲和輕歌劇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德國非凡的作曲家貝多芬,也在維也納度過了他輝煌的35年,他的《田園交響曲》、《命運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等名作,都在維也納完成的。維也納這座音樂之都,18世紀以來一直是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是華爾兹舞曲的故鄉。

  維也納是個名不虚傳的音樂之都,全市有5座國際一流的歌劇院,最顯赫的就是國家歌劇院。它始建於1861年,是一座高大的方形建築,正面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對應有5個落地窗户,窗裏立着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在門樓頂上的兩邊矗立着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青銅塑像,是維也納戲劇發展的象徵。

  維也納音樂的普及更是令人稱羡。據説,平均每二位市民擁有一部鋼琴,市民的鋼琴擁有量多過小汽車,一到維也納,立即會使人感到音符在跳動,受到節奏的感染。無論是漫步街頭或在餐館進餐,耳邊都會聽到悠揚的樂曲。在維也納,凡是公共集會甚至政府會議,會前會後都要奏一曲古典音樂,喜慶筵宴和結婚典禮,更少不了高奏那歡快的華爾兹。維也納有大小公園百多處,其中不少立有大、小約翰·施特勞斯、舒伯特、貝多芬……的塑像或紀念碑,筆者在斯塔德公園觀光時,有拍下上述各位音樂大師的英姿留作紀念,限於篇幅不能一一刊出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