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瑞士的求知之旅



  瑞士聯邦三天行

  瑞士是歐洲一個内陸小國,全國分26個州,面積42200平方公里,人口720萬。境内山地約占七成,高原占三成。中南部阿爾卑斯山崇山峻嶺,山頂終年積雪,高原上衆多的湖泊終日水霧迷蒙,到訪者無不發出“風景這邊獨好”之嘆!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立的外交國策,引來好多個國際組織在此落址,各種國際會議長年不斷地在此召開,更吸引衆多的各國遊客到此觀光、滑雪。

  筆者隨團乘機到達瑞士最大工商業城市蘇黎世,當天參觀了當地知名勝迹,考察了該市BCD(商業中心區)。第二天由蘇黎世沿瑞士東北部高速公路經温特圖爾、聖加侖繞瑞德奥邊界的博登湖到列支敦士登公國參觀,然後由列國首都瓦杜兹沿瑞士中部高原經首都伯爾尼到達聯合國歐洲總部的日内瓦。在欣賞柔美的日内瓦湖畔風光、參觀萬國宫(聯合國歐洲總部)、日内瓦大學後,爲縮短第三天進入意大利的里程,當晚連夜趕到伯爾尼西南50公里的小城弗裏堡住宿。第三天由弗裏堡東南行,穿越多列東西横亘的阿爾卑斯山幾十個隧道,進入意大利最著名的自然風景區—科莫湖。短短的三天,走遍瑞士東西南北,瑞士聯邦那青翠欲滴的山林,緑地如茵的鄉村原野,那僻静非常的工商業城市和典型國際城市,尤其是瑞士經濟走着“靠山不吃山”的獨特人文之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許多有益的啓迪。可以説瑞士三天行是一次求知之旅。

  瑞士人靠山不吃山的秘訣

  瑞士國土分爲三大部分:西北部是瑞法交界的汝拉山地,面積約占全國百分之七;中北部是波狀起伏的高原,面積約占全國百分之三十三,是瑞士工農業最發達、人口集中區;南半部是寬闊綿延的阿爾卑斯山系,占全國面積百分之六十。可以説,瑞士是個地道的山國。阿爾卑斯山不少山峰高逾4000米,最高的杜富爾峰4634米,有“歐洲屋脊”之稱。但瑞士又是一個富甲天下的富國,近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四萬餘美元,超過世界頭號、二號經濟大國美國和日本。我國也是一個山地和高原占大部分面積的國家,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内,我們提倡“靠山吃山”,即山區百姓要靠經營林業、林副業和林果加工業爲生。直到改革開放已有25載的今天,雖然没有那麽强調,那麽絶對化,但多數山區依然没有擺脱“靠山吃山”的發展經濟路子。其結果是森林砍伐過度,水土流失嚴重,礦山過度開發,礦井坍塌,瓦斯爆炸的事故時有發生。我國山區大多較窮,時至今日,我國絶大部分貧困縣,多分佈在山區。是故富甲天下的山國瑞士致富的秘訣,便進入我考察的視野。

  我們從杜瓦兹驅車經盧塞恩、伯爾尼去日内瓦,從東到西400多公里,盡興領略瑞士風光,吸取外國成功經驗。從瓦杜兹到瑞士夸弗爾斯,要穿越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崇山峻嶺。其時10月仲秋,天高雲淡,藍天與白雪一起籠蓋着一座座山峰,雪綫之下至公路兩側,緑色林海連綿起伏,隨着車的前進,雪山和林海不斷延伸,仿佛如入林海雪原的仙景。車窗之外,時而見到遠道而來的各國遊客在此滑雪,三五成群的滑雪隊伍在半山雪坡上舞動,使山區景色更加壯觀。據説,在阿爾卑斯山主體各山峰,建有輪齒軌鐵路、登山專綫鐵路、電纜吊車、滑雪電纜吊椅,讓遊客登山滑雪、賞雪。旅遊業是瑞士山區的支柱産業。

  過了夸弗爾斯到日内瓦,汽車奔馳在平坦寬闊的高原面上,公路兩側,時而一望無際的鄉村原野,時而平湖漭漭粼波浩渺,令人心曠神怡。瑞士的農村,是一座座容積率很低的别墅群,一棟棟兩三層的歐陸式小樓,座落在面積比它大好幾倍的庭園之中,庭園花木修剪有序,原野的園地連片經營,或是麥田,或是葡萄園,看來産業化專業化程度很高。我問導遊陳小姐:這裏的農民挺富裕吧?陳答:這裏雖叫農村,但居民收入主要是靠鐘錶和各種儀表加工業,哪有不富的人。在日内瓦大學,瑞士學者介紹説:瑞士人根據資源緊缺的國情,走高科技人文之路,實行高工資、高福利、高消費政策發展經濟,是一個高度發達、技術先進的工業國。主要工業有精密機械製造、精細化工、醫藥等,鐘錶馳名世界,金融和旅遊業十分發達。三天考察下來,我終於明白,山國瑞士致富秘訣有四:一是國民文化素質高,居民過半受過高等教育;二是重視發展高科技,1990年全國已有電腦150多萬臺,平均每4人有一部電腦,現在應是人手一臺了!三是“三高”(高工資、高福利、高消費)政策擴大内需,刺激經濟發展;四是長期奉行中立外交國策,爲國家經濟發展創造和平環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認爲,盡管我國與瑞士國情不同,但它的成功經驗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寧静的工商業大都市——蘇黎世

  蘇黎世是瑞士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歐洲金融中心之一,瑞士國内外交通樞紐。現有人口80多萬人,它擁有全國最多的工業産值,最大的國際機場和最大的火車站。機場每年迎送七、八百萬旅客,火車站平均每天有700列火車進出。如此發達的工業和運輸業,筆者從機場到市中心,没有見到我國大中城市常見的高大烟囱;如此繁榮的經濟但市區是格外的寧静有序。在蘇黎世商業中心區,既無高樓大厦,也少車水馬龍的寬闊街路,即使在大公司和手錶專賣店雲集的班霍夫大街,寬也不到20米,街道兩旁中世紀和現代化建築并存,商店室内裝飾和商品陳列講究,但外觀檏實無華,街邊兩端還擺放着形態各异的石英石,顯得更加自然純真。我們到訪時間是下午二、三點鐘,但街上行人很少,公交車和的士也不多。如果不是一隊隊揹負旅行包的觀光客和那燈光明亮的商店,恐怕會誤認爲走入居民住宅區呢!對於這種出奇的寧静,筆者從一商業主管的訪談中得到釋疑。原來瑞士的市場經濟成熟,商業誠信度高;電子信息業發達,電腦購物、電子商務是普通的事,無怪乎街上如此寧静矣!

  蘇黎世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是僅次於倫敦的世界第二大黄金交易市場。蘇黎世有一條最富有的街道巴荷夫街,瑞士許多大銀行都設在這裏,每年經過這條街道進出的資金比世界上任何街道都要多,故又稱“金融街”。筆者好奇地前去走走,出乎我的意料,如此龐大的金融交易市場,却見不到其他金融市場的喧鬧和擁擠,就像是散了市的街道似的。據説,在瑞士銀行存款十分方便,銀行並不過問存户的姓名、住址,也不要任何身份證明,銀行只給開户人員一個號碼,或自選一個密碼,以後便可照此存取。我很擔心,瑞士在給國際貿易和旅遊提供方便的同時,也許會給各國的巨貪,尤其是那些搜刮民脂民肓的獨裁者轉移贜款,也提供方便。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瑞士銀行如不與國際金融接軌,寧静的蘇黎世可能會使世界不寧静。

  典型的國際大都市——日内瓦

  日内瓦坐落在萊芒湖的西南端,羅訥河穿城而過注入萊芒湖(又稱日内瓦湖)。以風光柔美馳名於世,人口17萬人,但外國人占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國際大都市。有些團友對我這個提法有疑:十幾萬人口的日内瓦算什麽國際大都市?我説,國際大都市不能單看人口總量,還有更重要的指標。紐約、東京、倫敦是世界級國際大都市,人口上千萬,但外國居民所占比例遠没有日内瓦大,日内瓦是外國居民比例最大的國際大都市;再説,日内瓦駐有聯合國歐洲總部、國際紅十字會、國際勞工組織、衛生組織、氣象組織等240多個國際機構,每年有上千個的國際會議在這裏舉行,許多重大國際問題在這裏解决,其對世界的政治影響可與紐約媲美而爲東京、倫敦所不及。

  日内瓦雖然有國際大都市的盛名,可是熱鬧、繁華並不是它的特點。您到日内瓦千萬不要指望看到紐約、東京和我國上海、廣州、香港那種人頭涌涌,車水馬龍和不夜城的景象。它和瑞士其他城市一樣,寧静、優雅是它的突出氣質。我們瀏覽日内瓦市容,總是覺得歐洲深厚的歷史和鮮明的現代化在這裏悄然融合。在羅訥河左岸的老城,有許多中世紀的名勝古迹和富有特色的哥特式建築,五、六層樓居多,樹木夾道,空氣清新,環境衛生極佳;羅訥河右岸,高樓林立,頗具現代化城市風貌。日内瓦湖畔到處緑地如茵,用盆花和大鐘組成的“花鐘”,象徵瑞士是一座“鐘錶王國”,是標誌性景點;而日内瓦湖中的人工噴泉,可噴高415米,水銀般的水柱直冲雲霄,非常壯觀,也是遊客留下鏡頭的景點。

  置身日内瓦,人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世界的脈博,而瀟灑的阿爾卑斯山姿和柔美的日内瓦湖水色,又給它增添了無限的美。日内瓦真不愧爲世界的花園之都,它的寧静、柔秀、優雅、環保和國際性文化,才是21世紀建設“以人爲本”的國際大都市的真正目標。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