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的歷史傳承和現代開發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一個地方的特點,從總體精神上説,實則是文化特點。其特點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地理條件(尤其是水的條件)和氣候條件,使得人們有不同的生存方式、生産方式與生活方式,而長期造成的不同的精神意識、思維方式、人情風俗和道德觀念等等。這些屬於文化範疇的特徵,既决定着又體現於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地域、每個地方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實體、措施與形態,以及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文學藝術的創作與研究中。”〔1〕

  在廣東,過去人們習慣於用嶺南文化來概括本土的文化。近幾年,以黄偉宗爲代表的專家們提出以珠江文化來表述廣東的文化更準確。其理由是當今世界各國通行的是水文化理論,作爲中國兩大河流的黄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已得到舉世公認,作爲中國第三大河流的珠江文化,學術觀、學術體系正日漸成熟,已得到國内外學者的認可和肯定。但在粤西地區,因爲缺乏一條代表性的河流,而不能像粤東因爲有東江而形成客家文化,因爲有韓江而形成潮汕文化,粤中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因爲有西江而形成廣府文化,粤北因爲有北江而形成客家文化與廣府文化交融的文化現象。

  近幾年來,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的一班專家們考察發現,發端於信宜,流經羅定、雲安、鬱南等縣市的南江,其影響輻射及至粤西的湛江、茂名、陽江、雲浮四市,提出南江文化可以作爲粤西文化的主要代表的觀點。此觀點一經宣傳,粤西四市反響熱烈,普遍認同,紛紛通過舉辦各種活動打造南江文化品牌。

  一、南江文化研究概况與評析

  黄偉宗認爲,南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文化進入地帶,而又是海上與陸地絲綢之路的對接要道,起到了中原文化與粤西南文化、内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中轉和交匯的作用,既在嶺南文化的框架上,具有填補從未受到注目的但却具有鼎足意義的嶺西或廣南文化空白,又在珠江文化的結構和特質上,具有重現其在中轉和交匯作用中顯示的江、海、山共體的文化特色,並以此增添和豐富珠江文化江海一體文化特質的重大作用和意義。

  黄偉宗指出,在對區域文化的研究上存在多種區域劃分方法,在這些方法中按照水系來劃分區域文化更符合實際。例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文化、德國的萊茵河文化、埃及的尼羅河文化、印度的恒河文化等。按照這種思路,中國的文化應包含黄河文化、長江文化、珠江文化等多流派。其中,黄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母親河文化,其始祖是黄帝。如果説,黄河像條龍,長江像只鳳,那麽珠江就像光芒四射的珍珠。黄河文化代表了農耕文明,長江文化代表了工業文明,珠江文化代表了改革開放文化。

  黄偉宗表示,過去人們用嶺南文化來表述廣東的文化,這種表述並不準確。嶺南是春秋戰國時期地域劃分的結果,到唐太宗時代,全國共分十個道,嶺南道是其中的一個道,它包括了現在的廣西和廣東的大部分地區。因此,珠江文化與嶺南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不同的學術系統,珠江文化包括了嶺南文化,應該以珠江文化擴大嶺南文化的内涵和優勢。〔2〕

  珠江水系是由來自四面八方的多條江河共同搆成,具有開放、兼容、多元的形象和特點。南江流域與廣南地區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地區,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較完整的地區。南江的存在和被再次發現,讓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氣質更加完整和明顯,以南江爲代表的廣南地區的文化淵源與特質,更顯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結構的多元性和深遠性。南江的發現,也明確了從肇慶封開的古廣信到南海的通道,即是海陸兩條絲綢之路的對接通道。史志記載及考古發現證明,南江是楚人和中原漢人進入雷州半島海港徐聞的要道。這進一步説明,海陸絲綢之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的、對接的。

  因此,黄偉宗建議,要爲南江正名,並確立、研究、整合、開發南江水系的經濟文化,並進行以南江水系爲代表的南江文化帶跨境合作,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戰略進一步具體化、實體化、地域化。

  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認爲,南江文化作爲珠江文化的一個子系統或者地域文化概念是成立的。這裏有早期的荆楚文化、駱楚文化,後來有中原文化、外來西亞文化,以及宋代以來的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等。文化積澱深厚,地層文化保存豐富。作爲珠江文化的一個部分,南江文化有自己的地域個性和風格,故在地域文化的命名上,應以南江文化爲宜。

  二、南江文化形成的空間背景

  南江之名,早已有之,自古被列爲搆成珠江水系的四條江川之一,只是到了現當代才被忽略甚至誤識了。著名地理學家、華南師範大學的曾昭璇教授研究考證發現,“南江即羅定江,漢時在交州治所(今封開)西江德慶附近南岸流入得名。……古代以其水多灘急,稱爲瀧水……最早不名南江,稱端溪。因漢滅南越設端溪縣於南江口北,南者端也,故當時即稱端溪”。〔3〕南江上游瀧喉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稱爲瀧水或瀧江,瀧州也因此得名。明萬曆五年(1577年),明軍平定羅定地區的“瑶族叛亂”後,將瀧水縣昇格爲羅定直隸州,南江流域幾乎全部在羅定州轄地内,故後人也稱之爲羅定江。

  清代學者將南江列爲廣東“四江”之一,範端昂在《粤中見聞録》中稱“西江水源最長,北江次之,東江又次之,南江獨短”。屈大均的《新語·水語》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雙江總作西”的説法,並不因其匯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並列的位置。

  主持編審《廣東歷史地圖》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指出:從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圖一直以南江爲標準稱謂,1949年以後的地圖則以羅定江爲標注。因而,羅定江只是今名,南江是原名。而且,至今在鬱南等地,民間仍慣稱之爲南江。

  羅定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廣東與廣西的連接地,古南海郡與蒼梧郡的連接地,古代嶺南南北兩個民族、西甌與駱越、僚族與俚族的交接點。從羅定開始往東北連平縣,沿着羅平山脈,經過雲霧大山,肇慶北嶺山,是廣東山地與珠三角水網地的分界,是熱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羅定西側是十萬大山餘脈,屬單斜重叠山脈,山北陡斜,山南較平緩,山南雨水往往通過岩層流向北面,因此,雲浮的“V”地型中的河流都是從南往北流的,是廣東所獨有的。

  清代廣東有十府,從羅定往東稱“上五府”——廣、肇、韶、惠、潮;從羅定往西稱“下五府”——高、雷、廉、瓊、欽。從東西説,過了羅定稱粤西;從南北説,過了羅定稱南路。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山脈環境,不同的行政區域,不同的民族,東南西北各種經濟和文化都在此交合在一起,又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南江文化江、山、海之間的一個重要接合部。

  以上論述説明,以雲浮地區爲中心,包括周邊湛江、茂名、陽江一帶的部分地區,形成一個以南江爲主流包括諸多支流的南江水系,在地理上形成獨特的空間,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有着共同特徵:南江水系的人,溝通語言和廣州話基本相同,但與周圍地區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種民歌,即連灘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風格、生活習性相近,經濟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時崇拜盤古和天後,這種雙重信仰,體現出南江文化獨特的山地與海洋文化匯合的特徵。

  南江流域四周高山環繞,中間爲盆地,多種民族在這裏雜居,逐漸形成了一個有其地理和經濟文化基礎的文化區域,形成了與廣西地區的八桂文化和廣東地區的廣府文化既相互聯繫又有明確區隔的文化系統,從而成爲珠江文化的一個子系統。

  三、南江文化的歷史考察

  1.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形成

  在秦漢以前,古越族已經開始了南江流域的開發,並建立了自己的奴隸制土邦。在南江上游太平河與羅鏡河地區發現多處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如1971年在羅定太平南門垌出土的戰國初墓,共出土青銅器136件,其中多爲禮器與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銅甬鐘,有“王”字圖象的青銅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

  在這些精美的青銅器當中,銅鑒和銅鐮來自吴越國,銅戈和銅鉞來自中原地區,青銅車馬器來自楚國,銅叉來自夜郎,青銅人首柱和帶“王”字圖案的青銅矛以及越式鼎是當地鑄造。有些青銅器的紋飾、工藝更爲嶺南所獨有,説明它們是當地自製而非中原傳入。

  專家認爲,這些青銅器説明,在當時,南江地區已經出現了越人自己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國家,與其四周國家和地區都有密切的文化交往。在羅鏡鶴咀山一個南朝墓中,出土的金手鐲是來自西亞地區,説明南江流域已經與海上絲綢之路有所聯繫。

  2.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

  南江流域及其相連的交通綫,自古是中原直入嶺南而又連接南海的經濟文化走廊,是具有交叉性和中轉性的文化帶。曾昭璇教授在關於南江的文章中指出:南江在漢代是“向爲漢人南下徐聞要道”。曾教授爲何特别指出“徐聞”呢?這是因爲這是漢武帝平定嶺南後,派其黄門驛長從廣信(今封開、梧州)到徐聞,而開始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始發港。這是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在2000年發現和論证並受到舉世公認的學術成果。論证還發現: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開始了陸上絲綢之路,是以長安出發;海上絲綢之路則從徐聞出發,而從廣信到徐聞的南江通道,則顯然是連接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條要道。這就意味着:南江既是中原進入嶺南的要道之一,又是嶺南通往海外的通道之一。所以,南江流域既有古道文化意義,又有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的文化意義;既有山、河、海多元文化交融的課題,又有海洋文化如何進入内陸的課題,這些都是學術上的空白領域,亟須進行開拓性的研究。

  3.文化交流的要衝

  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4—5萬年前,南江流域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羅定蘋塘下山兒洞遺址、飯甑山遺址、封開的垌中岩遺址、羅沙岩遺址、黄岩洞遺址、陽春獨石仔遺址、雲浮蟠龍洞遺址,這些都是在南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而且都是處在南江古道周邊地區的文化遺址,這説明,南江流域的文化發展史完全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

  文化考古發現證實,在羅鏡河支流林垌河口一帶有漢墓存在,從墓葬出土物如銅鏡、金器及南朝青鈾瓷器等看來,大都是由西江輸入的製品,是由此南下高凉的貨物,這一發現説明,該地區從漢代開始就是西江地區與南海文化交流的重要通路。

  從漢代開始的南江上游地區的開發,到晋代已經進入進一步的繁榮時期,晋朝曾在此建龍鄉縣,以此作管理進出口的我國南北交通樞紐。

  隨着南江的開發和内陸經濟的發展,南朝以後在南江流域設置了更多的郡縣。這裏雲集了不僅是古越族以及後來的瑶族、壯族,而且吸納了大量的漢人,成了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地區,由此可以證明,南江這一水道確曾成爲溝通中原與粤西南出海口合浦、徐聞的重要連接通道,是連接西江與中原地區,溝通粤西南地區出口的重要連接通道。

  4.南江文化的基本特質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和整合,南江文化作爲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南江文化由多種地域文化整合而成,具有多元性文化風格;更重要的是相互交融、相互採借,成爲一個整體;南江流域有多條支流,集水面積廣大,起到溝通五嶺上下乃至海外的作用。在以水爲背景孕育的南江文化,一個重要特質是其開放性;南江地區,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各種民間信仰共存,人們既拜媽祖、龍母,也拜盤古以及其他地方神只,展示當地文化兼容性品格。

  根據南江在珠江水系中的地位,南江文化應該作爲珠江文化一個子系統,是廣府文化一部分,在珠江文化或嶺南文化中佔有重要一席。

  5.南江文化在粤西四市的共性表現

  除了從水文化的理論分析可爲粤西四市定位爲南江文化帶以外,從文化區分的三要素語言、風俗、宗教的角度來考察,粤西四市的語言相通、風俗相似、宗教信仰相近,也明顯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帶。

  語言方面,大家都講與廣州話相似的白話。風俗習慣也十分接近,過年過節,粤西各地的風俗習慣大同小异,電白盛行的做年例,鬱南、羅定、高州、吴川、信宜等地也是很普遍,甚至包括民族舞蹈的活化石禾樓舞,也不獨是鬱南縣才有,在雷州、陽江等地也有,吴川的飄色與鬱南等地的飄色如出一轍。説到民間俯仰,粤西各地都有龍母崇拜、媽祖崇拜、北帝崇拜的現象。

  四、南江文化的現代開發

  從以上分析可知,南江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藴,文化資源極爲豐富。如何讓更多的人確認南江文化、承認南江文化,如何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利用南江文化,弘揚南江文化,是擺在廣大專家學者和南江流域有關市縣黨委和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2008年1月召開的廣東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會上,廣東省省長黄華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文化體制創新,增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活力,提昇廣東文化軟實力。”又提出“全面完成東西兩翼文化建設工程”。爲此,黄偉宗建議應當將南江文化提高到“提昇廣東文化軟實力”的高度上來,將南江文化(或泛南江文化)工程作爲“廣東西翼文化工程”的品牌而立項和開展。

  黄偉宗認爲這個建議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據。由於粤西至今尚無一個公認的代表性河流稱謂,又欠缺對這一地域的民係及文化結構與相通性的深入研究,所以是學術上的一個空白。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的專家們經過多次考察,不僅發現南江及其可以作爲西江以南粤西地區主幹流的代表性作用,而且發現嶺南文化之祖的百越文化在這地區有較豐富的歷史與遺存,並可作爲這地區的民係及其文化的主要代表。

  資源總會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但文化需要傳播,只有傳播開去,才能廣爲人知,才能惠及世人。大力發展文化産業,並通過文化産業提昇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這既需要過人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功底等軟實力作基礎,還需要經濟、政治等硬實力作保证。爲此,筆者從國内外衆多的保護、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的成功做法和經驗中,借鑒了若干思路,並結合南江文化的實際情况,提出南江文化現代開發的若干意見,總體思路是:站在提高廣東文化軟實力的高度上,用現代科技和文化手段,弘揚南江文化,做强做大南江文化品牌。

  1.政府携手合力開發

  筆者建議,在我省實施東西兩翼振興工程中,應進一步提高對弘揚龢利用南江文化的認識,把建設西翼文化工程,提昇文化軟實力擺到更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具體可由省文化、旅遊、商貿等相關部門牽頭協調,組織粤西四市共同成立“南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統籌南江文化帶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和指導。其中,在區域文化的開發過程中,必須注意文化資源整合的基本原則:規劃先行、穩步推進、注重傳播。

  任何區域文化的發展都是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在某個區域文化的空間載體上,往往不會與行政區劃完全吻合,同一文化系統會覆蓋幾個地域單元。對這一文化系統的保護和開發不是某個行政區域能够完成的。爲避免開發的隨意性,必須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對南江文化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方案,然後按照方案穩步推進。

  在推進過程中,必須注意幾大結合:

  特色文化産業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南江流域長期文化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一個民族融合的過程,古越族以及後來的瑶族、壯族在早期的文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文化發展的主力,在隨後的文化交流中也吸納了大量的漢人,成了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地區,幾個民族共同創造了南江文化,因此文化産業的發展必須從民族融合的視野來觀察和思考,推動特色文化産業的開發。

  特色文化産業與地域緑色生態文化的結合。南江流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又是當今廣府文化保存較好的地區,由珠江三角洲到廣西南寧這一條帶狀區域内,新興和鬱南這個南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成了廣府文化的中心地帶,一直延伸到廣西,與八桂文化連接起來。南江兩岸,山清水秀、層林叠翠,美不勝收。具代表性的景點隨處可見,如神仙灘生態景區,位於鬱南縣建城鎮冷水、車坑村交接處的大曆山,到處古木參天,急流飛瀑,一派原生態的自然景觀。鬱南縣都城鎮大瑶國家森林公園是人們工作之餘休閒的好去處。南江源頭鷄籠山頂又是另一種風光。這些緑色生態發展良好的地區可以作爲南江文化開發的重要載體,必須對此加以重視。

  特色文化産業與旅遊産業的結合。在我國目前的政治體制中,文化産業管理部門和旅遊産業管理部門分屬不同的系統,如何打破部門分割,協調共進,需要地方黨委政府綜合考慮。

  特色文化産業與招商引資的結合。特色文化産業本身,就是很好的招商題材。

  2.搞好縱向的産業聯動

  一是做强做大特色旅遊産業,將南江文化與粤西旅遊結合起來,打造“絲綢之路——南江走廊”之旅、“古代粤西移民”之旅等。

  廣東省内尚没有一條完整的絲綢之路旅遊綫路,粤西也還没有一個統一的旅遊格局。用南江文化的理念,打造廣東西翼文化工程,是弘揚南江文化、振興粤西經濟文化事業的德政工程。筆者建設,這個西翼文化工程可由省旅遊、文化、商貿等部門協調指導,動員和組織粤西四市携起手來,共同打造一條“南江文化體驗之旅——絲綢之路南江走廊”,相信一定可以改寫廣東文化産業和廣東旅遊産業發展的歷史。

  西翼文化工程又可以分兩種方案實施,一條是“鬱南南江口—羅定—陽春—陽江海陵島”,把探秘南江文化與觀摩南海一號結合起來。另一條是“鬱南南江口—羅定—信宜南江源頭—高州冼太夫人廟—徐聞海上絲綢之路啓航點”,全程體驗海陸絲綢之路對接通道。

  在省的層面做好統一規劃後,要求南江文化帶各縣區嚴格按規劃的要求開展相關工程的建設和配套,同時也要注意調動和發揮各縣市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筆者曾專程前往被黄偉宗教授稱爲“南江文化的心臟和腹地”的鬱南縣考察,該縣在挖掘和整合南江文化資源,打造南江文化品牌方面已率先起步,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譬如該縣已連續五年舉辦南江文化藝術節,挖掘、整理、加工、提昇了民族舞蹈活化石禾樓舞、連灘山歌等獨具南江文化特色的代表項目,用規模效應打響了南江文化品牌,創造了鬱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輝煌。2007年,最能體現南江文化的“禾樓古舞”、“張公廟會”、“連灘山歌”被廣東省人民政府確定爲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特産”。2008年1月24日,國家文化部公示完畢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録推薦項目”中,鬱南“禾樓古舞”榜上有名,成爲廣東省五個入選的推薦項目之一,從而大提高了鬱南縣作爲南江文化發祥地的歷史地位,打響了“神秘南江文化之都”的品牌。

  現在,在打造南江文化品牌上傾注了大量心血、打下堅實基礎、取得了顯著成就的鬱南縣,還可以繼續捷足先登,進一步研究和規劃打造南江文化品牌的系統工程,以起步早、起點高、底藴深、優勢顯的特色,謀劃“以南江文化爲支撑的經濟社會發展新規劃”,特别是在做强做大旅遊産業方面有所作爲,争當廣東省西翼文化工程的龍頭大哥。在這方面,鬱南除了繼續做好“南江風情游”、“西江生態游”這些“神秘鬱南之旅”的項目外,還可以學習廣西陽朔“印象劉三姐”和河南開封“禪宗少林”這兩個項目的做法和經驗。這兩個項目都是名導張藝謀的得意之作,其特點就是把文化旅遊産品的集約化經營與産業整合搞活了,因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十分顯著。鬱南可以邀請著名的導演或表演藝術家等牽頭,在南江流域物色適當的地方,以現場實景作爲背景,以獨特的南江文化神韵的主題,策劃、創作涵蓋了禾樓古舞、連灘山歌等品牌内容的大型實景表演項目,一定能够成爲一顆名動全球的“文化月亮”。

  二是大力發展有南江文化特色的文化産業。挖掘南江文化中獨特的文化内容,大膽運用現代的科技和文化傳播手段對其進行包裝。例如,可以“禾樓古舞”、連灘山歌等作爲基本元素,向全社會徵集好創意、好點子,改編爲歌劇、舞蹈等作品形式,然後用動漫、影視等現代化的手段加以傳播,必能形成一個新的産業。

  3.搞好横向的區域聯動

  在文化建設方面,粤西四市應加强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打造廣東“西翼文化建設工程"。文化的推廣可從舉辦論壇等活動開始,各市可在整體的地區推介中聯合推廣南江文化。譬如,雲浮市及所屬各縣、市、區,可以輪流舉辦南江文化論壇;湛江、茂名、陽江各市,可以稱“泛南江文化"而共同或輪流舉辦論壇,或者依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而作自身的文化定位。如:茂名市可以鑒江流域面廣而稱爲鑒江文化,湛江市可以廣洲灣和湛江港的優勢而打造海灣文化或海島文化。陽江市可以海陵島和“南海一號”的輝煌爲中心而打造海洋文化。

  在經濟建設方面,四市可以進一步加强合作、整合資源,在區域經濟規劃中,共同打造“南江經濟帶”,使之成爲珠江三角洲向粤西地區進行産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平臺。

  還是以鬱南縣爲例。明確了“南江文化之都”的定位後,鬱南應該進一步加强與鄰近市縣的合作聯動。例如,與鬱南隔江相望的德慶縣,近年來大力發展旅遊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光是一座龍母廟,其門票收入已過億元,成爲該縣財政收入的支柱。如果鬱南成功營造了南江文化工程的亮點——類似於“狂歡節”之類的大型實景表演後,相信每個到龍母廟拜龍母的人都會有興趣再多走二三十公里,來領略一番南江文化的獨特風采,這樣的話,鬱南縣的旅遊産業便能躍上一個全新的高度,拓展出全新的境界。

  

  注 釋:

〔1〕黄偉宗:《珠江文化叢書》總序,見《珠江文化係論》,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第1頁。

〔2〕黄偉宗:《以珠江文化擴大嶺南文化的内涵和優勢》,見《珠江文化係論》,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第11頁。

〔3〕曾昭璇:《西江流域南江水系的人文地理概述》,見《羅定史志》2002年第3期。

  (吴仕高,廣東科技報社社長、總編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