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秦代對嶺南的戰争與開發
在西漢初期的重要著作《淮南子》中,第一次記載了秦代對嶺南的戰争。
《人間訓》:“秦皇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爲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嶷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使監禄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泰族訓》:“戌五嶺以備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五路大軍進攻越人。佔領嶺南後,分别設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秦代對嶺南的戰争和開發,其價值在於:
其一:以秦朝爲代表的中原先進的農耕文化,與南方處於部落社會的農耕和漁獵文化的有機結合。秦代的官制、禮制、宗法、教育、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在嶺南開始建立,對嶺南走向封建社會的門坎,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二:古老的北方蒙古人種後裔與南方古老的蒙古亞人種(馬來人種)後裔的有機結合,倡導漢、越通婚,使南方土著人群的體質特點有所改變,更能適應當地惡劣的地理環境,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其三:中原較爲成熟和先進的科技成果,南傳進入尚處於蠻荒狀態下的嶺南。如水利開發,舟船製造、交通工具、建築技術、鐵器的使用,度量衡制度等,都在嶺南地區得到廣泛推廣運用,推動了經濟開發和社會進步。
其四:以中原語音爲基礎的上古漢語傳到了南方,與古粤語相融合,成爲傳播、保存和弘揚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紐帶,對粤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礎,由於推行書同文政策,有利於嶺南越人接受漢文化。
其五:秦代龍川縣令趙佗(即漢代南越王趙佗)倡導“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使漢、越民族既保存了各自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而又互相融合,取長補短,促進了各民族的共同發展。
其六:極大地擴充了秦朝的疆域。秦朝政治勢力主要自西向東(經靈渠)進入嶺南。而南江流域也就最早成爲秦國統治版圖的一部分。從而使當時處於分散狀態下的百越各土邦小國,全部成爲秦朝領土。對奠定中華民族的古代南方疆域,起到了一個關鍵性的作用。
(陳廣忠,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淮河傳》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