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蒼辣平和 風神超邁

  蔡德林是畫家,又是書法家。他1965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學院藝術係。在校學習國畫,後留校任教,擔任山水與書法教師。我們既有師生之緣,復有共事之誼。往日交往甚密,故對其爲人爲藝,頗爲熟悉。

  蔡德林在全面學習和研究中國畫時,以山水畫爲重點,以寫意爲主調,他有着較厚實的傳統筆墨工夫,故對山石、樹木、房屋的塑造如疱丁之解牛,遊刃有餘。蔡德林之於山水畫,我認爲有着兩個方面的顯著特點。一是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創造的觀念與原則掌握得較爲得當。師造化,是要以大自然爲師。提倡創作要有生活作爲基礎,以便使作品具有生命力、感染力。閉門造車,必導致作品思想與精神的貧血。在這一點上蔡德林極爲清醒。他在教學之餘,總是想方設法深入生活,足迹先後踏入華山、黄山、峨眉、三峽及湘西等名山大川或窮鄉僻壤,積累了頗爲豐盈的對景寫生素材。一旦整理成國畫創作,則又不是照搬原稿,則是融入了對大自然的感悟和自我審美情趣。通過提煉、取舍、概括、夸張甚至變形,移位等手法的處理,使畫面在富有生活内涵的基礎上更加理想化,更具詩意。這就是“中得心源”的作用吧!有人用毛筆在宣紙上做素描效果,師造化是做到了,描繪物象逼真實在,但畫的意境、精神消亡了,畫面也就索然寡味了。也有人作畫,墨團團一片,色團團一片,可就是不見形象,只見墨與色。中得心源是做到了,可“外師造化”却被閹割了。優秀的藝術作品中是要形神兼備的。只求形質,則神采不生;只求神采,而無形質,則這神采也是虚幻而不真實的。齊白石説:“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這是非常精闢的見解,可視爲繪畫創作的基本準則。蔡德林在這方面的認識與實踐都是得體的,他的山水畫創作源於生活、有感而發的,意境是清新的,筆墨是精到的。作品既富傳統筆墨功力,又具此時代審美情趣,二者水乳交融而諧和一致。在畫册中我喜歡《小鎮》、《邊城古渡》、《初雪》、《集歸》、《高柯負日》、《金秋》等作品,完美地體現了“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這一創作原則。

  二是蔡德林以書入畫運用十分妥帖。由於書、畫的同源和中國畫特定的工具材料及中國人的民族欣賞習慣,審美情趣,使中國人在藝術上更强調表現事物的精神和審美主體的感情因素,故在繪畫上不過於追求事物外表的逼真,注重其内在的神韵。“寫”是最便於傳神寫照的手法,因而自古至今在繪畫上中國人非常崇尚這個“寫”字,故提倡國畫家要學習書法,以使畫面的綫條能挺立得起來,使畫面神完氣足。以書法用筆入畫,綫條或蒼渾老辣,或勁拔雄强,或娟秀俊逸,或厚重拙實,都會提昇畫作的品格。蔡德林在表現對象時,不怎麽依賴涂、抹、描、摹等手段,而是憑藉着自己的書法功底,突出一個“寫”字,固以其筆情墨趣清晰濃烈,那種揮運時的痛快,躍然紙素,使觀賞者無不爲之砰然心動。畫册中的《曉風》、《清夏浣溪》、《寒雨落空翠》、《雙橋清音》等作品就是把書寫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好作品。這些作品或筆姿縱逸、或墨氣氤氲,頗耐人尋味咀嚼,甚具風神超邁之致……。

  書畫皆擅者在當今藝壇爲數不多,我殷切地希望蔡德林在自己書畫風格的基礎上,不斷超越自我,取得更高成就!

  (顔家龍 湖南師大美術係教授、原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現任湖南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