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後珠璣巷”携手打造“珠璣巷文化”——《廣州日報》2007年12月14日報導
近日,良溪村再次發現了一本陳白沙作序的羅氏族譜。這本羅氏族譜爲棠下鎮良溪村委會佛寧村的羅沛賢、李慧夫婦家中所藏。族譜均由A3紙大小的厚紙裝訂而成,約0.07米厚,封面、封底皆没有任何題字,裏面收録了《羅氏古譜詩》、《豫章羅族源流序》、《嶺南羅氏譜序》等序言,記録了羅貴一族上至西漢,下至清道光年間的氏族情况。從族譜的署名上看,鈔録者爲羅貴的十六世孫羅山昌所記録。其中《嶺南羅氏譜序》一文落款則爲“成化二十年歲次家辰仲秋吉旦從仕郎翰林院檢討江門白沙石齋病夫黍婿陳獻章拜書”。專家稱,《嶺南羅氏家譜序》一文文筆和文風與陳白沙産國經給其他姓氏族譜所作的序言相似,《嶺南羅氏譜序》一文不僅對研究羅貴南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而且對於完善陳白沙資料,補充陳白沙著作,有一定的價值。
粤北南雄與南國江門,分别被稱爲“前珠璣巷”和“後珠璣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南雄珠璣巷爲中原人南遷的首站,南遷人到珠璣巷後,居住一段時期再度南遷,首先在江門良溪立足、發展一段時期後,再向珠三角及海外遷移”。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指出,南雄珠璣巷是中原人南遷首站,爲“前珠璣巷”;良溪村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即“後珠璣巷”。昨天,記者對兩地進行了探訪,從大量的族譜和史實記載佐证了該觀點。
首站:粤北邊陲,南雄珠璣巷
南雄珠璣巷位於粤北邊陲,梅關之南14公里,是中國歷史上著名重鎮之一,古時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梅關古道穿村而過。現存的珠璣巷是一條古村的古道,長約半公里,南北向,古屋夾道。走進珠璣巷,最常見的就是族譜和祠堂,短短的1500米的古巷兩邊,就有20多個姓氏的祠堂,巷道由鵝卵石砌成。
觸摸古巷、牌樓,歷史悲壯一幕猶在眼前。宋室南遷,給珠璣巷帶來繁榮的同時,也給珠璣巷人帶來了灾難。南宋末年,珠璣巷附近58村的大約70多個姓氏,在一場由“胡妃事件”導致的灾難中,從這裏南遷到了廣州和珠江三角洲。而現在共有153個姓氏的珠璣移民分佈在珠江三角洲的29個市縣,並有數以千萬的人移居國外。“胡妃事件”導致珠璣巷住户因避難又再南遷到珠江三角洲,成了廣東許多族人的祖先,形成了廣府人。目前廣州市西關有一條内街叫珠璣巷,也是由南雄珠璣巷南遷來的人聚居而得名。
中轉:良溪祠堂龢民居保留珠璣巷特色
踏進江門棠下鎮良溪村,古村民風撲面而來。村中有不少半截石脚、半截青磚而建的古民居,門額的磚雕、灰塑十分精緻,山墻邊描草龍,屋樑下盡是水墨繪畫。村中有占地面積2439平方米的“羅氏大宗祠”,是良溪羅姓村民紀念南宋時到良溪定居的先祖羅貴而建的祠堂。大宗祠長聯道出了珠璣巷與良溪的歷史淵源:“發迹珠璣,首領馮、黄、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際間嘗獨任;開基蓢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别派盡同源。”
祠堂磚木結構,面寬三間,進深三進,建築結構爲硬山式、山墻擱檩、抬樑式木結構,前後三進皆爲13架樑,層面船脊布瓦,緑琉璃剪邊,與南雄珠璣巷的祠堂建築風格一模一樣。良溪村主道旁至今保留着一些木板搭拼的古商鋪。清末這裏是一個交易市場,棠下墟、雅瑶等鄰近的商人很喜歡到這裏來做生意,零星遺留的商鋪等建築,可以見证當年的一派繁華熱鬧,從民居來看,大都保留了南雄珠璣巷的古屋建築元素。
據良溪村委會書記羅以宗介紹,現在良溪古村有500多户人家,80%是羅姓,少數是謝姓和何姓。據史書記載,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南遷始祖羅貴是帶領36姓共97户人家携妻帶子,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良溪村安家落户,並進一步繁衍世世代代的子孫,其子孫又在珠三角以及其他地區甚至海外繁衍。羅貴率衆南遷這一壯舉,成爲我國兩宋時代,繼南雄珠璣巷之後又一次較大規模的移民南遷活動。
外遷:散佈珠三角的羅貴後裔回良溪認祖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曾昭璇在他多年前出版的著作中曾道出了珠璣巷人遷移路綫。他認爲,羅貴家族南遷南雄珠璣巷至羅貴已是七代,而羅貴等36姓遷到江門良溪後,在珠三角等地分居,這從各地的族譜資料得到佐证。珠璣巷人在珠三角開發一段時期後,還向海外新加坡、馬來西亞、歐、美、澳等地發展。羅貴後裔皆有海外開拓精神,新加坡開埠初,雄踞中街“七家頭”之一的羅奇生,是羅貴第23工孫,於1841年在新加坡創業,生意越做越大,糧油雜貨、紅煙傢具、五金瓷器、絲綢布匹、日常用品,無所不包。
“良溪的本源在珠璣巷應該是可以肯定的。”南雄市政府駐廣州辦事處主任黄儉明介紹,雖然良溪“後珠璣巷”的歷史文化地位尚没有最終確定,仍停留在學術研討階段,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民間,對良溪源於珠璣巷這一歷史早已形成了共識。良溪與珠璣巷的民間交流由來已久,每年的清明、重陽節等重要節日,都有不少良溪及五邑地區的民衆到珠璣巷尋根問祖,而近年來,也有大量的五邑籍華僑到珠璣巷尋根問祖。
良溪村書記羅以宗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有來自廣東各地羅家“兄弟”專程來良溪村探親拜山,1992年開始每年都有新的羅家兄弟,通過族譜或老人介紹,紛紛回到良溪古村尋親,每年清明來拜山的羅家兄弟也呈上昇趨勢。今年清明節前後,約有4萬來自廣東各地、港澳地區的羅家兄弟拜羅貴墓。羅以宗的一本通訊録詳細登記了佛山、東莞、南海、清遠、陽春等地的羅家兄弟的電話,“除了清明拜山,每年春節年初一到年初八,也有羅家兄弟回鄉拜年。”
佛山高明市三洲街道辦事處孔堂村村長羅鏡財告訴記者,高明三洲街道辦事處幾條村有很多羅姓人是羅貴第三代的後人。據村裏18本族譜記載,800多年前,羅貴率衆南遷,經過新會到良溪古村安居落户,700多年前,羅貴的孫子來到高明生活,並進一步繁衍羅氏後人。去年下半年,得知祖宗墓地在江門良溪古村後,羅鏡財迫不及待地帶領500人回到家鄉良溪古村找親人。羅鏡財表示,找到親人後,每年清明,他們村裏羅姓兄弟都會回來拜羅貴墓。
保護開發:兩會擬確定“珠璣巷節”
昨天,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大量事實論证,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原來是經在良溪立足、發展一段時期(約200年)後,才再向南海、順德、番禺、中山等珠三角城市及海外遷移的。良溪村是珠璣巷人第二次南遷的一個重要中轉站,即“後珠璣巷”,珠璣巷與良溪共同組成了“珠璣巷文化”。黄偉宗建議,江門市成立良溪“後珠璣巷”人海内外聯誼會,並與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建立密切聯繫,合作開發珠璣巷文化;南雄珠璣巷與良溪後珠璣巷建立兄弟合作關係,携手發展海内外聯誼和尋根文化旅遊;同時,黄偉宗建議由兩個聯誼會共同確定一個“珠璣巷節”,可參考以羅貴南遷的日期(正月初十或十五)爲節日,或者於每年的清明節或重陽節合並舉辦。
南雄市政府駐廣州辦事處主任黄儉明表示,國外很多五邑華僑都認爲良溪是他們的根,所以在團結海外華人方面,良溪有着更獨有的優勢。良溪在保護和開發上,可以借鑒珠璣巷的經驗,努力挖掘良溪“後珠璣巷”的歷史文化内涵,將良溪打造成凝聚海外華人的“後珠璣巷”。
江門市蓬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惠紅對良溪開發提出了具體措施,她説:“首先要挖掘良溪的文化内涵和亮點,通過學者專家進行論证,請專業策劃公司對古村進行包裝和推廣,把文化與旅遊結合起來,在明、後兩年時間内,圍遶良溪的保護開發有一系列措施實施,把良溪打造成爲文化旅遊的品牌。”
(作者:黄健能、黄文生,廣州日報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