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觸摸良溪人的精神家園——《江門日報》2007年11月6日報導



  村口,是高大的木棉樹、古老的榕樹;稍有空地,就能看到密密匝匝的霸王花;家家户户的門口都有一捆或數捆從山上砍下的木柴;青灰色的明清建築,層層挑起的飛檐,幽深的小巷;祠堂、貞節牌坊、祖廟、羅貴墓……良溪古村,像一個穿越歷史時光的堅硬的“核”,在富庶喧囂的珠三角地區,安静地堅守着一種精神的存在,這種存在有着極大的感召力,不斷地呼唤着遷徙到各地乃至各國的36姓後裔前來尋根問祖。不久前,記者來到良溪古村,觸摸良溪人的精神家園——

  羅氏大宗祠

  羅氏大宗祠就在良溪村的村口,面寬三間,磚木結構,進深三進,一式硬山頂,顯得平實、厚重而又大氣。站在羅氏大宗祠門口,撲面而來的就是“珠璣留厚澤,蓢底肇鴻基”的對聯,言簡意賅地點出了前後珠璣巷的關係。最後一進的山墻上,從上到下一口氣24個字的長對聯,則有力印证了“良溪村是繼南雄珠璣巷後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中轉站”的學術觀點。這幅對聯寫道:

  發迹珠璣,首領馮、黄、陳、麥、陸諸姓九十七人,歷險濟艱嘗獨任;

  開基蓢底,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萬千百世,支流别派盡同源。

  羅氏大宗祠的碑文上詳細記載着祠堂始建和重修年代。該祠堂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咸豐十年重修。站在祠堂的偏殿碑文前,良溪村謝姓後裔謝良杰告訴我們:“文革期間,村民用磚塊把碑文砌在墻裏——當時祠堂是村裏的小學,所以這一切都基本保持完好。我們從小就在這裏讀書,這裏和對面原來分别擺放着一張乒乓球臺。”

  這時記者的耳邊好像聽到“嘀嘀嗒嗒”打球的聲音和孩子們玩鬧的聲音,以這樣一種方式度過一場浩劫,一定是羅貴和其他先人們樂意見到的吧!

  在羅氏大宗祠主廳當中,懸掛着羅貴夫婦的圖像,下面密密麻麻擺放着羅氏27個支派所立的牌位。良溪人告訴我們,“只有縣以上的牌位才放在了祖祠中,如果以村爲單位立牌位,早擺不下了。”最新一塊牌位來自高明,上面寫着“高明市羅氏宗親歷代祖先”:“這是剛剛認祖歸宗的,今年清明期間高明來了500人祭拜。”據介紹,今年清明節間,羅氏大祠堂共迎來各地宗親2.5萬人前來祭拜。

  羅貴墓  

  羅貴墓在良溪村東鳳凰山的半山腰上。秋風陣陣,根根發黄的松針細細簌簌地落滿我們上山的小徑。這塊占地100平方米的古墓周邊遍植松柏,很明顯寄託着後人的敬仰之情。羅貴墓初看上去檏實無華,雖然在1992年重新修葺過,但却整舊如舊,不事奢華。聽陪同我們的羅氏後裔講,文革期間,古墓的許多石頭被拆走蓋生産隊的房子,重修的時候,又一塊塊找了回來,所以這裏的石頭絶大部分是原來的。

  在羅貴墓前,有塊石板上刻着墓誌:“本山坐鳳翮懷中穴。始祖貴……由南雄府保昌縣牛田坊沙水村珠璣裏遷岡州蓢底,爲南遷羅氏始祖也。紹興元年十二月立。”這不由得讓人心生疑竇:“羅貴南宋紹興元年初扺達岡州,難道十二月就去世了?他在這塊土地上只生活了幾個月?”。保存有本原堂版羅氏族譜的良溪村主任謝良杰解釋,族譜上記載,羅貴初到良溪時是46歲,又過了17年他才離開人世。墓誌上之所以有那樣的内容極有可能是他提前修墓立碑所致。是邪非邪?有待專家考證。

  在羅貴墓前極目遠眺,忽然能感受到墓址的“好處”所在——整個良溪古村均在目光所及範圍之内,一覽無遺,安謐自然,一種被庇護的感覺油然而生。遠在他鄉的遊子也時時能感受到祖先“庇護”的目光,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前來祭拜羅貴墓的人越來越多,今年清明節期間更有約4萬人前來祭拜。

  五部堂  

  五部堂與羅氏大宗祠在地理位置上呈對角之勢,守護着良溪村的另一個村口。1998年的《重修五部堂暨新建牌樓碑記》中清楚地寫明,“五部堂乃良溪村羅、謝、葉、廖四姓之祖廟。”廟口立着兩根華表式的漢白玉的柱子,上面的字迹表明,這兩根柱子這是清朝嘉慶年間的遺迹。

  五部堂内供奉着6尊神仙:上元大仙、中元大仙、七手八脚大仙、赤脚大仙、觀世音菩薩和龍殊菩薩,道教和佛教神仙共處一室。門口東廳對聯則是典型的儒家風格“型仁講讓,敬老尊賢”,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特徵在這裏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在6尊大的神像前面,還擺着許多小神像,密密麻麻擠滿了神臺。6尊神像也各有6個小神像,據稱,每隔三年的正月十五,是這些神像出遊的日子,小神像會代表大神像被請出,分别到良溪村下屬的五個村子巡遊和看大戲,保佑良溪村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五部堂也是良溪村傳統的“法庭”所在。“過去如果有人違反族規,就會在五部堂接受族人的審問。”良溪村人告訴我們。

  五部堂門口左側,是一個鼓架;右側,是一個鐘架。今年春節大年初二,鑄於干隆年間的古鐘不幸被盗,所以那天我們只看到空空如也的鐘架。不由得讓人嗟嘆在物慾横流的今天,對傳統之“堅守”的難與可貴。

  貞節牌坊  

  在排列緊密的民居之間,我們的向導忽然停住了脚步,清干隆元年留下的貞節牌坊到了。與别處牌坊立於空闊處不同,這個牌坊顯得异常低調,甚至緊貼着牌坊外包了一層墻,似乎要把自己藏起來,藏得更深一些。如果是我們單獨來有意尋找這個牌坊,即使站在它的門外,也不可能發現它的存在。也正因爲如此,這個牌坊保存得非常完好,上面有着“旌表節婦羅門吴氏”的字樣。

  樑真君觀  

  良溪人是兼容並蓄的,這從村中的樑真君觀即可看出。

  穿過一條霸王花聚集和不知名野花盛開的古巷,路過幾間用木板拼搭的古商鋪,上行一個小山坡,即可看到“樑真君”三個大字的門楣。没有房子,只有簡易的棚子被隔成兩間,一邊是樑真君的畫像和旺盛的香火,一邊則是村民轉抄的各種醒世格言。

  樑真君在村民的傳説中實有其人。傳説不知是何年何代,有位神秘老人翩然而至,向村民宣稱自己是追逐龍脈一路到此。不知道爲什麽,這位老人到了良溪村後不再前行,而是在這裏行醫教書,贏得村民的尊重。某年的6月13日,老人自知大限已至,向村民要求留這一塊地方做爲自己的道場。村民答應了他的要求。從此,每年的6月13日,村民們都會舉行隆重的祭拜活動。村裏每有孩子到了入學年齡,也必要去拜樑真君的,據説拜過樑真君的孩子會格外聰明。

  想來這位樑真君,不知是哪個朝代的逃亡或隱居的高人。讓羅氏後人感動的是,他像羅貴一樣,把自己匆匆前行的步伐停留在良溪村這一方寶地。

  良溪奇觀:近4萬人清明拜墓

  拜山祭祖,瞻仰先祖,祈禱來年順利……今年清明節前後,近4萬來自珠三角各地、港澳地區乃至國外的羅氏後裔紛紛携妻帶子,浩浩盪盪來到良溪古村拜祭羅貴,這也是良溪古村一年一度的奇觀。

  良溪古村村委書記羅以宗告訴記者,很久以來,一直有來自廣東各地羅家“兄弟”(代指羅姓人)專程來良溪古村探親拜山,其中1992年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1992年前拜山的人數少,規模也小;1992年,香港的羅氏宗親會捐錢重修了羅貴墓之後,每年都有新的羅家兄弟,通過媒體或族譜或老人介紹,紛紛回到良溪古村尋親,每年清明來拜山的羅家兄弟也呈上昇趨勢。今年清明節前後,約有4萬來自廣東各地、港澳地區的羅家兄弟拜羅貴墓。清明節當天,約有1萬人拜墓。羅以宗翻開一本通訊録告訴記者,這裏詳細登記了佛山、東莞、南海、清遠、陽春等地的羅家兄弟的電話,“除了清明拜山,每年春節年初一到年初八,也有羅家兄弟回鄉拜年.”

  “佛山高明市三洲街道辦事處孔堂村村長羅鏡財,去年通過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專題片《千年珠璣》得知羅貴墓在良溪古村,年底便率領附近幾條村500多羅姓人浩浩盪盪來到良溪古村尋親。”羅以宗指着其中一個電話告訴記者。

  昨天,記者專門給羅鏡財打了個電話。羅鏡財説,高明三洲街道辦事處幾條村有很多羅姓人是羅貴第三代的後人。據村裏18本族譜記載,800多年前,羅貴率衆南遷,經過新會到良溪古村安居落户,700多年前,羅貴的孫子來到高明生活,並進一步繁衍羅氏後人。去年下半年,從電視上得知祖宗墓地在江門良溪古村後,年底羅鏡財迫不及待地帶領500人回到家鄉良溪古村找親人。“我們的心情都非常激動,大家都很高興”電話裏,羅鏡財聲音顯得很激動,“家鄉的親人很熱情,尋親,讓我們找到精神家園。”羅鏡財表示,找到親人後,每年清明,他們村裏羅姓兄弟都會回來拜羅貴墓。

  鶴山一家鞋廠負責人羅老闆從2001年開始回良溪古村拜山,探親。在接到記者電話采訪時,羅老闆説,聽家裏的老人説,他是南遷始祖羅貴的後人。羅貴生了10多個孩子,在廣東各地開枝散葉,幾乎整個廣東的羅姓人都是羅貴的後人,清明節前後很多羅姓人回良溪古村拜山,因此,恪守傳統的羅老闆在2001年也開始帶着孩子回到良溪古村拜山。“盡管來自各地拜山的羅家兄弟很多,有老兄弟,也有新兄弟,但是村裏的親人都很熱情。拜完山,我們都會給村裏封個利是,很多彼此不相識的羅姓兄弟都聚在村裏的祠堂裏,熱熱鬧鬧地吃圍餐、叙鄉情。”羅老闆特别强調的是,拜祭先人後,大家一整年都覺得事事順利,生活安定。

  記者手記:我存在,我完整

  在前往良溪古村的路途中,有同行發問:“據説羅貴之所以在良溪停下脚步,是因爲這裏風水好。現在800多年過去了,有什麽證據能够證明當初羅貴的選擇是正確的?”

  只有良溪村才能回答這個問題。進入良溪村,會發現村子的四周遍佈魚塘,這些寬近百米的魚塘就是傳説中護城河的舊址,當年護城河的寬闊可想而知;村子的兩個入口處各有一座碉樓,易守難攻。據説,日本侵華時經過良溪村也只是繞村而過,文革浩劫也没有給這裏的建築和文化帶來致命的傷害;即使在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仿佛是一種默契,新式建築也只是散落在古村的周邊,良溪村的中心地帶依然保持着清代建築的風藴。祠堂、五部堂和羅貴墓的一修再修,更讓我們感受到一種一脈相承的文化的力量,根的力量。

  這塊地方,歷經戰火劫難,依然可以頑强地保有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並引起越來越多世人的關注,也許,這就是羅貴選擇這裏的理由。

  (作者:王亞方、馮瑶君,江門日報社記者;許鎮偉,江門日報社實習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