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後珠璣巷”學術研究再度昇温——《江門日報》2007年11月5日報導



  “後珠璣巷”學術研究再度昇温:明後兩天,蓬江區委宣傳部和蓬江區文體新局將組織珠江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在江門和廣州兩地舉辦“良溪——後珠璣巷學術論壇”,探討蓬江棠下鎮良溪古村和南雄珠璣巷的歷史淵源,研究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流與傳承。這是近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有關良溪古村的學術交流活動。

  羅貴南遷:終點就在良溪古村

  良溪古村位於棠下鎮北面,具有80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開基久遠、歷史文化内涵非常豐富而且至今保護較爲完好的古村落。據該村委會書記介紹,現在良溪古村有500多户人家,80%是羅姓,少數是謝姓和何姓。據史書記載,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南遷始祖羅貴帶領36姓共97户人家携妻帶子,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良溪村安家落户,並進一步繁衍世世代代的子孫,其子孫又在珠三角以及其它地區甚至海外繁衍。羅貴率衆南遷這一壯舉,成爲我國兩宋時代,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一次較大規模的移民南遷活動。

  多年以來,良溪古村這一厚重的歷史文化現象像披着一層神秘的紗衣,在全省甚至當地不爲人所知。2005年,中央電視臺對良溪古村的關注,引發了各地媒體和學者大規模關注良溪古村的熱潮。2005年1月,中央電視臺《千年珠璣》攝製組在拍攝完南雄珠璣巷後,來到良溪古村,進行爲期兩天的專題拍攝,通過影像藝術首次完整地講述中華民族南遷的這一史實,而良溪古村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首次在國内各大電視臺得到推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學者觀點:良溪村是“後珠璣巷”

  很快,學者的關注接踵而來。2006年8月,6名珠江文化研究會學者、國家一級作家組成的采風團到良溪古村考察。學者們驚喜地發現,良溪古村和南雄珠璣巷兩地歷史淵源較深。一位作家指出,兩宋時期,我國歷史曾經有兩次較大的移民南遷,一次是北方漢族人南遷到廣東的南雄珠璣巷;另一次遷徙則是羅貴帶領36姓共97户人家從珠璣巷南遷至良溪古村,他們從北方遷徙而來的一大批移民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耕作技術和文化,爲珠江三角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他們的子孫繁衍不息,搆成珠江三角洲居民。

  2006年10月,以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黄偉宗爲領隊,帶領省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組成省政府參事室調研組對良溪古村進行調研。在調研中,黄偉宗根據史料、實物和古迹提出,良溪村是繼南雄珠璣巷之後,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海外文化交接的一個重要中轉站,並提出“後珠璣巷”一説。他認爲,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非常重大,值得進一步挖掘。當時黄偉宗還表示,他將會向省政府建議,在江門舉行學術研討會,論证“後珠璣巷”一説。

  2007年6月,省文化廳廳長曹淳亮一行冒着大雨來到良溪古村考察,曹淳亮認爲,良溪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藴和完好的古檏風貌,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保護開發價值,必須切實保護利用好。

  良溪古村在學術界引起的大規模關注也引發了當地政府對良溪文化挖掘的高度重視。蓬江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惠紅表示,此次學術論壇和去年的專家作家采風活動均是蓬江區策劃的良溪古村系列宣傳活動的一部分,對良溪古村文化的挖掘和推介活動一直在進行,相關的保護開發計劃也正在制訂。

  記者探訪——驚喜:我們見到了羅氏族譜

  在良溪村,我們一直想尋找一份比較完整和原始的羅氏族譜。可即使在村委會,也只保存着從海外複印回來的族譜。良溪古村,歷經動盪之後,難道没有保留下一套族譜嗎?

  幾經詢問後,突然柳暗花明,没有想到留在良溪村的最爲完整的一套祖譜居然保留在謝姓人家裏,而且是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良溪村村委會主任謝良杰家裏。

  謝主任很小心地從屋裏搬出一個古舊烏黑的木頭箱子,打開箱蓋,裏面整整齊齊地撂着十本泛黄的綫裝本,每本書的下側邊寫着“一”至“十”的編號。翻開編號爲“一”的族譜首頁,桔紅色的扉頁上寫着“羅氏族譜蓢底本原堂藏板”的印刷體字樣。這是清朝道光乙酉年間一位字爲“龍勝”的羅氏族人修訂的,他在前言中説:“我始祖琴軒公由珠璣南遷肇居蓢底(即現在的良溪),自宋迄今六百餘祀,綿綿延延支蕃(繁)脈衍,不有全譜易以考世系而明宗族乎?我蓢底各房舊有小譜,勝自弱冠讀書之暇,每得小譜莫不悉心稽考,見其諱號年月多有缺略,亦且傳鈔互异,不無憾焉。”從中可以看出,羅氏族譜各房向來有多個“小譜”,傳世的族譜也因此各有不同。

  本原堂版羅氏族譜裏有一篇《珠璣巷南遷紀略》,談及羅貴南遷,却没有提及廣爲傳説的“胡妃之亂”,而是説“貴祖遭時事之變,由珠璣南遷岡州,蓢底是爲不祧之祖厥,後分居廣肇惠韶潮各郡,根深實茂,源遠流長。”“琴軒公適遇事變,居民轉徒,因與同裏諸姓患難相顧,有志南遷者首領三十六姓九十七人望南而渡,凡跋涉關津,備嘗險阻,惟公是賴。”八百餘年前的“時事之變”究竟是什麽,依舊是一個謎。

  從族譜中可以看出,羅貴是北宋開國功臣羅彥環的第七代孫,羅彥環當初南行三千裏,從河南開封祥符遷至珠璣巷;而若干年後,他的七代孫又帶着三十六姓九十七人再度南遷。族譜中還詳細寫下了南遷的九十七個首領的名字。

  良溪村委會書記羅以宗向記者證實,這是良溪村現存最爲完整的一套祖譜。在記者看來,羅氏族譜保存在謝姓人家,這個細節頗具象徵意味。

  “我是羅氏的女婿。”謝良杰解釋:“我的岳父母只有三個女兒,我的妻子是大女兒,所以祖譜就保存在我們家。” 

  876年前,當羅貴一行人扺達蓢底的時候,這裏已經有兩姓人家,一家姓謝,一家姓龔。現在良溪村506户人家中,有80%以上姓羅,約有10%左右姓謝,龔姓人家聽村裏的老人講不知從什麽時候起漸漸改姓了羅,還有小部分姓何和姓葉。“村裏的幾個姓氏間一直相處很好。”羅以宗介紹:“解放前不興自由戀愛的時候,我們同一個姓之間是嚴格不能通婚的,所以羅姓和謝姓之間一直互相通婚。”這麽説來,經過800多年的融合,這幾個家族之間早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相關鏈接:南遷始祖羅貴在良溪扎根

  兩宋時期,大批中原人出於逃避戰亂等原因,大規模舉家經南雄珠璣巷南下,珠璣巷作爲我國南北的重要通道因此名揚天下,更因南遷始祖羅貴,率衆南遷的壯舉而銘刻於千萬後裔心靈之中。

  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羅貴率36姓97户南下,最終選擇在棠下鎮良溪古村定居。他帶領的其他姓氏以及羅氏子孫在珠三角代代繁衍,對開拓南疆作出了重大貢獻。良溪古村和南雄珠璣巷雖是兩地,却因羅貴這一領袖人物而緊密相連。

  據良溪古村一村民的族譜記載,羅貴諱以達,字天爵,號琴軒,祖籍太原,出身於南雄珠璣巷官宦世族。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十六,羅貴帶領36姓97户人家,從珠璣巷啓程,馬不停蹄一路南下,於4月16日扺達新會,行至良溪村時發現,這裏四面環山,溪水清甜可口,土地肥沃,認定這裏是風水寶地,於是携妻帶子定居良溪古村,而其他姓氏人家,在大隊伍南下沿途中,分散走往珠三角其他州府,安家落户,開枝散葉。

  至於當年羅貴爲什麽會率衆南遷?該族譜只是一句簡單的“起禍事”,並没有詳盡的記載。其他後人族譜記載提及的更多原因是避胡妃之禍。相傳南宋度宋咸淳八年,後宫胡妃被貶冷宫而出逃,後被南雄珠璣巷黄姓人收留。皇帝知道後行文緝拿,黄姓家人泄密,爲保性命,衆人便商量南遷。後來有學者認爲,胡妃之禍發生年代和羅貴率衆南遷之事相隔100多年,不合時理。有的族譜認爲,羅貴率衆南遷是因金兵追殺,大批中原人越南嶺入南雄,造成當地人滿爲患,加上天灾地劫,糧食短缺使居民不得不南遷求生。

  羅貴率衆履險南遷這一壯舉,盡管起因不一,但却是嶺南民族遷徙史上光輝的一頁。南遷使得36姓人家得以繁衍後代子孫,搆成了粤中珠三角一帶的廣府人,而他們帶來的中原先進的耕作技術,爲開拓珠江三角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推動了嶺南經濟文化的發展。

  (作者:馮瑶君、王亞方,江門日報社記者;區志勤,江門日報社通訊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