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四邑話特性的探析對“後珠璣巷”文化研究的啓示



  “四邑”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四邑”這一歷史概念,原指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的臺山、開平、新會、恩平四個縣。作爲行政區劃,現已被“五邑”所取代(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後,江門市脱離佛山專區,昇格爲地級市,並增轄原屬佛山專區的臺山、開平、恩平、新會、鶴山五縣,統稱“五邑”)。“四邑話”是一個語言學概念,指粤方言的一種次方言,以“臺山話”爲代表,除通行於現“五邑”地區的粤方言外,珠海的斗門話、中山的古鎮話皆屬“四邑話”系統。“四邑”是我國最早移民海外的地區之一,移民大多集中在美洲。如,早期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大多數爲四邑人,100多年來,“四邑話”幾乎成了美國華僑社區的“國語”。四邑文化,也一躍而成爲“唐人街文化”的代表。“四邑話”是華僑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五邑文化的活化石。

  “四邑話”是粤語系統中跟廣州話差异最大的一種次方言,“五邑文化”如“四邑話”一樣,是嶺南文化的一朵奇葩。五邑的民風、新會的思想、開平的碉樓、臺山的洋樓……無不以其“獨特”而引世人矚目。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研究文化離不開語言特性的分析。在良溪——“後珠璣巷”論证之際,試從四邑話的特性切入探析,對“後珠璣巷”文化的研究不無啓發。

  一、四邑話的特性

  幾千年來,因種種原因,中原漢族南遷不斷。歷史上,嶺南地區經歷了五次大移民。移民的規模越來越大,移民的源頭越來越多,移民的路徑越來越復雜,移民的整體素質呈走高趨勢。因移民的源頭、年代、路徑、人口的搆成、與當地的原住民融會情况等原因,形成了廣府、福佬、客家三大民係,語言是各民係的特徵標誌。廣府民係是廣東最大的民係,又是移民歷史最長、移民的源頭最多、分佈面積最廣、與原住民融會最早的民係,這使廣府話具有了多個次方言,也培育了色彩斑斕的廣府文化。

  兩宋時期的中原移民大規模南遷,使粤北、粤東、珠三角各地人口大增,也引發了珠三角的圍墾熱,五邑地區便是勃發於宋代的圍墾熱。該地區雖距廣州不遠,但潭江與珠江水路不相通,居民大多是兩宋及其後的移民,影響四邑話演變的因素不同於其它粤方言區,這便使“四邑話”成了粤語系統中與廣州話差异最大的一種次方言。“四邑話”以其多元、儒雅、新穎的特徵彰顯着它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下面試作分析。

  (一)多元

  1.語音

  四邑話的語音與廣州話語音差异大,不乏獨特之處。通過分析,不難看出其語音除具有粤方言語音的共性特點之外,客家語、吴語、贛語、閩語等融會的痕迹明顯。

  如:通行於我國東南部的吴語、贛語、閩語、客家語及西江流域的某些粤語點方言(如封開話、懷集話)都全部或部分保留了古全濁塞音、塞擦音(如吴語保留了古濁塞音、濁塞擦音、濁擦音聲母b-、d-、g-、dz-、d 、z-、-、v-、-),並有着相似的演變規律:濁音漸次清化;入聲多有喉塞音(如吴語入聲韵尾有一個喉塞音);聲調保留了入聲(客家語6個聲調,除上聲、去聲外,平聲、入聲分陰、陽;贛語6個聲調,平、去分陰陽,上、入不分;閩語厦門話和福州話均爲7個調,除上聲外,平、去、入三聲均分陰、陽,入聲有塞音韵尾)。

  下面讓我們來分析四邑話語音有异於廣州話語音的幾個特點,通過比較,問題將清晰、明朗。

  (1)把來自中古透母、定母平聲字和部分上聲字讀成喉擦音h-。

  如:拖(ho33)、題(hi22)、透(heu33)、太(hai33)、亭(hen11)、艇(hia21)。

  (2)古端母、定母(去聲、入聲和部分上聲)字,零聲母化。

  如:打(a55)、燈(a33)、鬥(eu33)、稻(au31)、第(ai31)、踱(k21)。

  (原因:應爲四邑話仍保留中古漢語莊組字和精組字對立所致。)

  (3)有濁擦音聲母V-。

  如:穩(vn45)、違(vi22)、芋(vu21)、混(vn31)。

  (V- 應由古幫母演變而來,吴語保留了濁擦音聲母V-)

  (4)有介音i、u。

  如:車(ts‘ia23)、短(tun23)、斜(t‘ia22)、簽(t‘iam33)。

  (5)除斗門、江門、新會話外,基本上没有長短元音的對立。

  如臺山話:街(kai21)、鷄(kai33)、挨(ai55)、矮(ai55)、罌(a33)、鶯(a33)。

  (6)聲調均完整保留了陰入、中入、陽入三個調,除恩平話僅七個聲調外(上聲無陽上,去聲無陰去),其餘均爲八個聲調(去聲無陰去),調值與廣州話聲調大同小异(較低,陰平爲:33)。

  (7)古清母平聲字和去聲字讀同一個陰平調。

  如:新(sn33)、信(sn33)、穿(ts‘in33)、串(ts‘in33)、通(ho33)、痛(ho33)

  (8)變調:往往變爲低調,有屈折的尾音變調,多有單音詞變調成雙音詞。如:這兒(k‘oi215)、哪兒(nai215);我們(oi21)、你們(niek21)、他們(k‘iek21)。

  2.詞彚

  多元融合

  (1)中原古漢語、吴語、贛語、閩語、客家語等語詞融會。

  吴語、贛語、閩語、客家語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漢語詞語,較普通話古雅,這一特點在四邑話詞語中同樣明顯。除此之外,四邑話的詞語與上述多種方言的詞語關係密切。下面試對一些常用詞語作比較。

  如,     四邑話                廣州話

  太陽:   日頭 日頭(贛語、閩語、湘語、客家語)     熱頭

  月亮:   月光 月光(贛語、客家語)                 月光

  打雷:   行雷 恨雷(贛語)、陳雷(閩語)            行雷

  下雨:   落水 落雨(吴語、贛語、閩語、客家語)     落雨

  颳風:   起風 起風(贛語、閩語、湘語、客家語       翻風

  叔父:   阿叔 阿叔(吴語)                         阿叔

  (2)外來語彚

  1)番+名詞(或地名+名詞)

  如:番茄、番薯、番瓜、番幫、*番鬼(①洋人、②奇异)、半唐番(①中外混血兒、②雜交的物種)、荷蘭豆、西洋菜、荷蘭水(汽水)等。

  (*此處“鬼”無鬼意。如,生鬼:活潑、風趣。四邑人稱鬼爲“點六”、“點七”)。

  2)漢語+英語(或譯音和譯意混合)

  如:“脱至pile”(光膀子、光身子)、“老緬(man)”(老人)、“老緬(man)婆”(老太婆)、“打搏盛(boxing)”(打拳)、“梳化(sofa)椅”(沙發)、“咖啡(coffee)茶”(咖啡)、“吉普(jeep)車”(吉普)、“喼(cap)帽”(鴨舌帽)、“泡打(ponder)粉”(酵母粉)等。

  3)英語藉詞

  如:骨(good):好,偉裏骨(very good):很好,骨波(good ball):好球,市擔(stamp):郵票,市的(stick):手杖。

  (二)儒雅

  四邑地區是宋代移民重要的聚居地,移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高,其中不乏士人望族。由於該地區的移民大多是自發移民,其行爲是合法的、集體的,羅貴率衆移民就是一個典型的個案。長期以來該地區尊師重教,人才輩出,是我省乃至我國著名的雅文化帶,這便使四邑話儒雅迷人。

  1.用詞儒雅。如:

  (1)修身諺語:

  有花自然香,唔使吹揚(内斂、低調)

  人生如做戲,一出又一出(恬淡、豁達)

  未到六十六,唔好笑人脚指曲(善良、平和)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揚善疾惡)

  (2)詈語:

  陰功、折墮、殺你的頭、殺錯你的頭(無人身攻擊、株連家族之意,頗有法治意識)

  2.民風儒雅。下面試就“恩平童謡”與“西關童謡”作比較分析:

  *恩平童謡

  

  鴨仔下塘戀水淋,

  梅花跌落菊花林。

  今朝我娘唔喫飯,

  唱條歌仔解娘心。

  

  (這是一首鄉間童謡,把春意勃發的動態、深閨怨婦的寂寞及孝子的體貼,表達得酣暢淋漓,頗得唐、宋詩詞之風韵)。

  *西關童謡

  

  阿四,阿四,

  攞條鎖匙,

  開個夾萬,

  攞兩毫子,

  買斤荔枝,

  要愛黑葉,

  唔愛槐枝。

  

  (這是一首廣州繁華商業之地西關的童謡,充分反映了西關語音的特點:發衣韵時,上下齒咬合,舌面向上;ts、ts‘、s的發音部位往往受後面韵母的影響而發生變化;[a]、[]分級等特點,内容帶有濃濃的商業氣息)。

  3.音韵優美

  (1)變調豐富(有屈折的尾音變調),使話語抑揚頓挫,語韵悠長,頗有低逥淺唱之韵味。如,①陽上昇變調 調值 215。如,這兒(k‘oi215)、哪兒(nai215)、魚(ui215);②人稱代詞單復數的變化,通過變調、變音等語音變化來表達。如,我們(oi21)、你們(niek21)、他們(k‘iek21)。

  (2)用詞喜用ABAB式重叠結構(如,“戀床戀席”:①賴床,②在床上打滚;“憨似憨似”:傻傻的;“飽頭飽頭”:有點飽)。喜用對偶句,使語言音韵美,富於詩意。

  (三)新穎

  由於四邑話是多種方言的融合體,其語言既有不少與吴語、閩語、贛語、客家語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少新音、新詞。又因爲四邑地區的移民時間差距較小,移民源頭多,其文化的融會不同於客家、福佬兩民係的聚族移民的文化融會,容易形成開放性、創新性的特點。加之華僑文化的全方位影響,外來語素進入了四邑話,使四邑話新穎、活潑。

  (1)四邑片七個方言點(江門、新會、開平、恩平、臺山、鶴山、斗門)一致而又有别於廣州話的獨特詞彚較多。

  如:落水(下雨)、禾雀(麻雀)、花棯(番石榴)、眼仁(眼珠子)、頭毛(頭髮)、鑊俐(鑊鏟)、收水(倒閉)、搜凉(乘凉)、交蚍(臭蟲)、散使(零錢)、安人(家婆。又:安人,從宋代始,便是正從六品官誥命夫人的封號)、阿人(奶奶)、上味(鹽)、竇口(住所)、水脚(盤纏)、捐血(獻血)、該時(現在)、恁時(那時)、幾何(怎樣)、憑企(梯子)、地隨(知道)、臀(屁股)、繳(擦)、邦(鋤頭)。

  (2)美國華埠流行的四邑話常用詞語趣致、傳神,有明顯的中美兩國100多年來的歷史印記。

  如:紙(泛指法定文件)、入紙(向政府遞申請書)、出紙(獲准發下的證書、執照等)、旅行紙(旅遊簽证)、出世紙(出生证)、出世仔紙(指父親在美國出生,其在中國出生的兒女所獲得的美國相關證書)、籍民紙(美籍公民證書)、土生(華人在美國出生)、土紙(在美國出生的華人的出生证)、企枱(侍應)、花利(小費)、够鐘(到點)、吃表(早退)、喊綫(電話)、錢八(美國二角五分的輔幣。源於中國的用銀時代,一元是七錢二分銀,一元的四分之一是一錢八分,即二角五分)、出番、通事(翻譯)、好泥(漂亮女子)、逗泥(不漂亮)、車偈(汽車引擎。“偈”,爲“機器”二字的切音)。

  (3)獨具特色的“臺山英語”通行於五邑地區及美洲華僑社區。

  二、對“後珠璣巷”文化研究的啓示

  語言形態源於文化形態,文化形態源於人們的生存狀態。多元、儒雅、新穎的四邑話與五邑的文化形態及其生成、發展密切相關。研究四邑話獨特的個性,使我們沿着珠璣巷——良溪——五邑——珠三角——海外,一路走來,通過對珠璣巷文化——“後珠璣巷”文化——廣府文化的探析,啓發良多。尤其是承上啓下的“後珠璣巷”文化,對廣東精神、嶺南文化、中國思想、中國文化的研究意義深遠。

  (一)“後珠璣巷”文化是我國海洋性商業文化的萌芽

  廣東北有五嶺横亘,南面大海,地理位置獨特,少有戰亂波及,自唐以來便是躲避戰亂的理想之地。

  南雄珠璣巷是學術界認可的中國三大移民源頭之一,也是一個重要的移民中轉站,尤以宋代以來,大量的北方移民由此進入嶺南,使嶺南人口快速增長。如,嘉定之前,南雄州的户數是17366,嘉定年間(1208-1224年)則增長到了33639户。净增16273户,近乎一倍。而南雄州下轄的始興縣,淳熙間户1366,嘉定間則爲2086户,也呈上昇趨勢。〔1〕移民的形式有軍事移民、流放移民、戰亂移民,還有追求發展的自發移民。南下的移民經過一個時期的居住、繁衍後,繼續遷徙,他們大多是從人多地少的窮鄉僻壤遷往地廣人稀之地的自發移民。南遷的移民經過珠璣巷,向珠三角、粤中、粤西南繼續遷徙,他們大多定居在珠三角,若干代之後,又遷往海外。根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分佈在今珠三角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是宋代經南雄遷入的,占了總數的98%。羅貴便是七代前移居南雄珠璣巷的中原人的後裔,他帶領33姓97户移民告案集體移居江門蓬江的良溪赴邊圍墾,後轉散珠三角各地,繼而走向世界,使良溪成爲珠璣巷人南遷的定居點及中轉站,便是一個典型的個案。今天我們研究良溪的“後珠璣巷”定位,其文化意義重大,研究“後珠璣巷文化”的特性,使我們對“廣東精神”淵源的認識更清晰。

  1.重商重利,勇於開拓

  秦漢以來,中國的正統文化是重農抑商的中原農耕文化,而漢代的嶺南人就已經“習於水鬥,便於用舟”,爲了生計,遠涉重洋。北方的移民由以秦漢的軍事移民爲主,到唐宋以來的流放移民、戰亂移民、自發移民,移民性質、移民源頭愈發多元,移民整體素質較前高。外來移民的遷入不但使嶺南人口迅速增長,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生産技術,對嶺南的經濟、文化産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嶺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嶺南人的海洋意識和獨特的生存形態,爲移民提供了多種謀生的啓示和空間,爲新文化的産生提供了條件。

  宋代珠江三角洲開始大規模圍墾,良好的自然資源,中原的先進生産技術,“後珠璣巷”人的自信開放及文化的多元薈萃,使廣府地區商品經濟初露頭角。“珠江三角洲人具有南遷的北方士民和土著俚人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獨具特點的珠璣巷人的氣質。他們繼承了中原文化的精華,又吸取了‘越人擅舟’,擅於海上活動的傳統。他們寡於保守,多於進取,對經濟機遇具有較高的敏感性。”〔2〕四邑俗語:“寧生敗家崽,勿養蠢鈍兒”就頗有反傳統色彩。

  在内外貿易比較發達的大背景下,正統的中原文化、土著俚人的淳檏民風、北方移民的圖存求强精神,多樣的生存方式與求生實踐,經過長期的碰撞融合,逐漸孕育了重商、重利,勇於開拓,敢於拼搏的精神,形成了既保留較多的古越族文化,又重商、開放、務實、兼容等商業文化特質的廣府文化,並以其鮮明的特性區别於其他民係文化,在全國獨樹一幟,是我國海洋性商業文化的萌芽。

  2.自信開放、兼容并包

  (1)羅貴——廣府英雄的獨特性

  兩宋時期由南雄南下珠江流域的移民,人數多,規模大,分佈廣,大多爲幾代前中原南下移民的後裔。他們以珠璣巷爲中轉站,求發展,自發向地廣人稀之地遷移,最終多聚居珠三角,使在珠三角、西江和漠陽江流域的族群成爲廣府族群的主體,廣府民係逐漸形成。羅貴率衆移民個案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羅貴率衆移民個案使我們看到兩宋移民與廣府民係的早期移民及客家民係、福佬民係的聚族移民(被動、族群行爲;文化特質:對内開放,對外封閉)不同,他們打破了舊的樊籬(主動、團體行爲——後形成民係;文化特質:對内開放,對外開放)。羅貴並非族長,但因有勇有謀,倡義扶危,是能團結民衆、同舟共濟的組織者,衆望所歸,後被尊爲先祖當屬自然。羅貴帶領南移的33姓97户,非族群,而是志同道合的异姓團體,可見宋以後移民的生存理念、生存方式、組織性質已發生了變化,羅貴的英雄傳説,無論是文學記憶、歷史記憶或是二者合一,其自信開放、兼容并包的文化内涵至爲珍貴。

  (2)四邑話獨特個性的形成

  四邑話以其多元、儒雅、新穎的個性在粤語系統中自成一體,尤以語音、語彚的特色鮮明,並在珠三角呈帶狀分佈(珠三角粤方言内部較復雜,語言如此接近的帶狀分佈罕見),且100多年來,在美洲華僑社區通行至今,其形成的原因除了上文分析的中國多元地域文化碰撞融合外,中外文化的碰撞融合不容忽視。

  早期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四邑人占大多數。五邑(現行政區劃)僑鄉面積爲9288平方公里,現有人口39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爲215萬多人,相當於僑鄉人口的57%;如果再加上149萬多五邑籍的港澳同胞,這個比例則高達96%。在215萬五邑籍華僑華人中,有155萬集中在美洲,占該僑鄉海外移民總數的72%。尤其集中在美國和加拿大(132萬),當地華僑華人社區中,不論從人口數量還是政治、經濟實力,五邑籍華僑華人都居前列,所以五邑有“美國華僑之鄉”、“加拿大華僑之鄉”的稱譽。〔3〕

  由於五邑華僑與家鄉關係密切,自然成爲東、西方文化的傳播者。西方文化對五邑地區的長期影響,滲透了社會的各個階層,深入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四邑話成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五邑僑鄉各階層的語言都融入了外語元素,這一點在全國其它僑鄉是罕見的。尤其是臺山,至今流行着很多獨特的語彚。如,“臺山英語”,一直沿用至今,這種“臺山英語”大多不合語法規範,反映了當年老華僑的文化水平。民間流傳着許多反映僑鄉人民特殊心態的歌謡,這種現象在重點僑鄉尤爲突出。

  (3)中西合璧的僑鄉風物

  生存理念决定了生存形態,生存形態决定了文化形態。四邑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無不抹上濃濃的僑鄉色彩,中西合璧的僑鄉風物無不透出自信開放、兼容并包的光芒。如,獨領風騷的新會緑化歷史悠久,白玉蘭、蒲葵、棕櫚等外來品種的路樹見证了僑鄉100多年的歷史;亦中亦西的開平碉樓,悠然挺立於古檏的村落中,搆成田園牧歌似的畫面,蜚聲海内外;别致奇巧的臺山洋樓,獨特的“臺山英語”,使臺城平添了濃濃的异域風情,令多少徜徉街頭的遊客陶醉……

  3.從容淡定、崇尚實業

  偏安一隅的嶺南,長期以來遠離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自然條件優越,面向大海,有着與海外溝通的悠久歷史,宋代的廣州就是全國最大的貿易港之一。民風淳檏,越漢相處和諧,如,趙佗、冼夫人堪稱楷模。生存環境改變了生存理念,加之北方移民是下行移民,對傳統有較强的批判性,對政治有較强的遠離心態。經過長期的融合,孕育了從容淡定、淡泊虚名、易退難進的文化精神。如,崔與之不戀高官厚爵,數次力辭參知政事、丞相等要職,甘於鄉居;李昴英在朝任職時間11年,先後四次返故里閒居長達18年,就是典型的例子。這種文化精神,爲商業文化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們謀生途徑多、生存空間大,便篤學思辨,澹薄了正統的官本位思想。隨着五邑華僑經濟、文化的影響與促動,海洋性的商業文化得以萌芽,西方現代工業社會的先進技術與思想得以傳播。崇尚教育,崇尚科學,崇尚實業蔚然成風,近現代的五邑可謂人杰地靈,創多個全國第一,是我省乃至我國著名的雅文化帶。江門院士路所彰顯的深厚的文化底藴、華僑創辦的實業就是明证。廣東在近現代得以領風氣之先,“後珠璣巷”文化功不可没。

  (二)“後珠璣巷”文化是廣府文化蜕變的記録

  從廣府民係的發展看,良溪無疑是南雄珠璣巷的繼續。珠璣巷移民的生存理念及生存方式促進了珠三角的大發展,使廣府民係進入了新的發展期,迎來了廣府文化的蜕變。今天,研究“後珠璣巷文化”對廣府文化蜕變的貢獻,以下兩點尤當記取。

  1.承前啓後的作用

  南雄珠璣巷被大多數廣府人奉爲發祥之地。《廣東通誌》載:“相傳廣州諸旺族俱發源於此(珠璣巷)”。黄慈博遺稿《珠璣巷民族南遷記》所載,有家譜族譜可查,先後在南雄珠璣巷南遷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有76姓、166族。又據《南雄珠璣巷人南遷氏族譜誌選集》〔4〕所載,還有27姓,31族,合計爲103姓,197族。具有800多年曆史的古村良溪是羅貴南遷定居之地,被廣府諸姓視爲祖居,到此憑弔者無數,僅2007年清明期間,從珠三角各地、港澳海外回良溪祭奠羅貴的羅氏後裔便達40000人。南遷始祖羅貴是廣府民係極富史詩色彩的英雄,族譜大多把羅貴集體移民載入史册。深入探析,這種現象實爲廣府民係對新文化的認同。

  良溪,是嶺南移民的一個中轉站。在此,廣府民係開始了挑戰傳統、走向海洋的新征程。良溪,是“後珠璣巷文化”的誕生地,廣府文化迎來了重大的蜕變,進入了從傳統到反傳統,從農耕到商業,從内陸到海洋的蜕變。在此蜕變過程中形成的“後珠璣巷”文化,有着明顯的承前啓後特性。宋以來,五邑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大發展,人才輩出,其中不乏社會科學領域承前啓後的領軍人物。如:

  (1)明代大儒陳白沙,廣東江門人,是明代思想解放的先驅。他在明初士風頽廢的學術背景下,批判地上承宋儒理學的影響,主張完整準確地理解儒家真精神,古爲今用,洋爲中用,大膽吸取人類文明的成果,把佛學思想吸收、融會於儒學中,振興了儒學。下開明代心學的先河,獨樹一幟。在明初學術滯凝狀態中另辟新徑,對明代陸王心學的建立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2)戊戌維新運動領袖樑啓超,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啓蒙思想家、資産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那膾炙人口長達6萬餘言的《變法通議》,在《時務報》上連載43期,系統地闡述了變法改革的主張,成爲維新派綱領性的文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史。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是清末民初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人物,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闢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1901~1902年,先後撰寫了《中國史叙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在文學理論上引進了西方文化及文學新觀念,首倡近代各種文體的革新,並付諸實踐,爲新文學的真正發展開闢了道路。

  2.華僑文化的反哺作用

  五邑僑鄉自1848年向北美大規模移民,移民的主體是貧苦農民。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封建專制末期的清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落後,民不聊生。而進入國——美國,則是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迅速、文化繁榮,資産階級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使華僑觀念上受到强烈的衝擊,加之美國對華僑的政治偏見和種族歧視,華僑在遷入國成了弱勢群體,這便使中國傳統文化中“落葉歸根”的意識更强化了,華僑與家鄉的聯繫更緊密了。

  據《五邑華僑的磨難歷史》記載:

  20世紀30年代,美洲的僑匯經常占全國僑匯總數的1/3或1/2,在美洲僑匯中來自美國的僑匯又占67%-76%。太平洋戰争爆發以前,五邑僑鄉的僑匯就多於潮汕和客家僑鄉的僑匯,而且五邑僑鄉來自美洲的僑匯在全國僑匯中的地位也非常突出。太平洋戰争結束以後,五邑僑鄉因戰争而中斷的僑匯迅速恢復,數額巨大。1946年廣東全省僑匯爲245億國幣,其中來自東南亞的只有83億,另外162億則來自美洲。在全國重點僑鄉中,五邑僑鄉的僑匯收入不僅數量大,而且與家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相互依存關係更爲緊密。據研究,廣東不少於90%的僑匯是用在養家糊口上,僑匯完全是僑鄉的命根子。這一點,五邑僑鄉對它的依賴更大。五邑僑鄉在海外的移民絶大多數是勞工階層,數額巨大的僑匯具體分攤到每一個華僑身上並不多。這個特點也正説明瞭時刻情系家鄉的五邑籍華僑之多之廣泛,長期持續不斷的僑匯流入僑鄉每一個華僑家庭,表現了海外赤子與家鄉無法割斷的聯係是那樣的緊密。有一位美國華僑寫過這樣一首詩:“日用行需宜省儉,無爲奢侈誤青年。幸我同胞牢緊念,得些薄利早逥旋。”這正充分表現在五邑華僑身上。

  頻繁的人員往來,緊密的經濟聯繫,使五邑成了中西方文化多方面激烈碰撞融會之地,中外文化交融,深入到僑鄉社會的各個角落,華僑文化對中華文化産生了强烈的反哺作用。如,各僑鄉都有華僑出資開辦的新式學校,西方的教育思想在中國的鄉村社會得到實踐;各種圖書室在僑村出現,使遠離城鎮的農村青少年接受到外界社會的新信息;醫院的創辦,讓僑鄉農村的民衆見識了西醫的治療方法和技術;因一些華僑在海外信仰了基督教、天主教,西方教會的勢力開始在僑鄉發展,教堂尖頂上高聳的十字架在召唤善良的人們對异域宗教的選擇;排球、桌球等西方體育活動走進了僑鄉青年的業餘生活。與此同時,也催生了新文化。如,有“集體家書”之稱的僑刊,是僑鄉一種特有的雜誌,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交匯的載體;五邑僑鄉各階層的語言都滲透了外來語的元素,産生了很多獨特的語彚,使四邑話成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三)“後珠璣巷”文化是構建“廣府學”不可或缺的基石

  近年來,學界呼吁建立“廣府學”的呼聲日高。研究“廣府學”,就是“對廣府民係的源流、方言、民俗、經濟、文化等方面,作出系統的、全方位的研究”〔5〕廣府民係是我國最大的一個移民族群,又是嶺南移民歷史最長、與“土著”融會最和諧、人口搆成最多元的族群。廣府民係人數多,分佈區域廣,經濟、文化發達,廣府文化長期以來成爲嶺南文化的代表,是最“土著”的文化。從文化的視角研究“廣府學”,我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本土文化的發展、變化

  自秦漢以降,廣府民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通過分析,我們大致可把它分爲兩個階段:

  (1)秦漢——唐

  這個時期是嶺南的緩慢發展期,政治、經濟、技術、文化較中原落後。唐代中期以後,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日漸南移,嶺南的經濟得到了大發展,廣州這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僅發展成全國三大商業城市之一(其餘兩個是:長安、洛陽),而且是世界著名的商港。但此時的嶺南地區仍地廣人稀,經濟、文化落後於中原,思想仍是以儒家的農耕思想爲主體。

  (2)宋以後

  清代嶺南著名學者屈大均曾指出,宋以前的嶺南是“蠻荒”,宋以後的嶺南是“神州”,宋代是嶺南從“蠻荒”到“文明”的轉折期。宋朝平南漢後,致力於恢復廣東的經濟,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實行特殊政策,發展海外貿易,遂使廣州成爲“天子南庫”。宋代,大量的士大夫被貶嶺南,大量的中原士大夫避亂嶺南,大量的移民也選擇嶺南,使嶺南的人口大增,荒地得以開發,嶺南的經濟、文化得到了大發展,不再是“化外”之地。

  從珠璣巷史事可以看到,廣府民係的形成,宋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期。以羅貴率衆履險南遷爲代表的宋代移民,翻開了嶺南移民史、嶺南文化發展史光輝的一頁。江門蓬江的良溪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中轉作用,從而使四邑成爲我國多種傳統農耕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的碰撞地,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和海外華人文化交流的中轉站,“後珠璣巷”文化是這一碰撞節點上生成的新文化——海洋性的商業文化。

  2.華僑文化的産生、影響

  海洋孕育了生命、供養了生命,海洋文明代表着現代文明。廣府文化最獨特之處就在於其與海洋文明的“對接”,這“對接”的重要媒介——華僑,將永載史册。廣府人是華僑的主體,華僑文化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廣府學”必研究華僑史;研究華僑史,離不開研究珠璣巷、良溪、五邑,離不開研究“珠璣巷文化”、“後珠璣巷文化”。

  分析廣府文化生成、發展的内因、外因均離不開“後珠璣巷”文化的研究,“後珠璣巷”文化是構建“廣府學”不可或缺的基石。

  綜上,我們看到多元、儒雅、新穎的“四邑話”,是求新、開放、兼容的産物。珠璣巷移民的兼容開放、勇於拼搏、開拓創新促進了珠三角的進步與文明,翻開了廣府民係的新篇章,迎來了廣府文化的蜕變。“後珠璣巷”文化是移民文化主動融合“土著”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産物。“新時期廣東人精神”:敢爲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與“後珠璣巷”精神一脈相承。今天嶺南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移民潮,研究後珠璣巷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和諧廣東,創造新的輝煌具有深刻的啓示作用。

  

  注釋:

  〔1〕朗國華/《從蠻裔到神州》第一版/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0/P43

  〔2〕葉顯恩/《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稻鄉出版社/2001年版/P60

  〔3〕《中國古村文化區》源於:www.uu97.com/newshtml/2007-08-09/17837616 ... 57K

  〔4〕南雄縣政協文史資研究委員會,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聯誼會籌委會合編

  〔5〕譚元亨/《廣府尋根》第一版/廣東高教出版社/廣州/2003-6

  

  參考文獻:

  1.袁家驊等:《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6

  2.鄧鈞:《臺山方音字典》/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4

  3.邵慧君、甘子恩:《廣東四邑方言語音特點》/《方言》/1999第2期

  4.翟時雨:《漢語方言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9

  5.曾昭璇、曾憲偉、張永釗、曾憲珊:《珠璣巷人遷移路綫研究》(第一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10

  6.  朗國華:《從蠻裔到神州》第一版/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10

  7.葉顯恩:《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稻鄉出版社/2001年

  8.《華聲報》2000年05月23日09:57

  9.《五邑華僑的磨難歷史》源於: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 wlog_id=1179564183523409

  (作者:鄭佩瑗,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