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書不怕多讀



  ——讀《唯一的慰借仍然是書》有感

  高二(3)班  蕭韵欣

  當我看到了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傳記的題目——《唯一的慰借仍然是書》時,我頓時想起了曾經讀過的法國詩人雨果的傳記中,雨果母親説過的一句話:“書總不會害人的。”對於讀書這樣一個問題,我想是值得我們自己去反思的。

  古人説得對,“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許多成大業的人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而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是如此。在他的那個年代,找書讀是件困難的事,更何况貧窮的尼古拉,我想他找到的書也是要歷盡萬苦的。而尼古拉還是不厭其煩地讀書,甚至在他筋疲力盡,飢腸轆轆之際,他做的事情還是讀書。讀書是他唯一的慰借。

  條件不允許,但尼古拉總能讀到書,而且12歲的小尼古拉在没有老師教導的情况下,就能讀出書中的諷刺,並能在現實中找出。這樣或那樣的磨練成就了尼古拉往後的大業。

  談到讀書,其實有很多例子都告訴了我們現今讀書環境的優越性。如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提到了他當時讀書的艱難,但他也能一一度過,而且也講到了現今讀書人的優越條件,最起碼的是你想要讀的書你能容易讀到。當今時代擁有的圖書館、網絡等渠道,這都是我們讀好書的優勢啊。但現今的青少年又有多少人真正能静下心來讀書呢?就連到學校的閲覽室上閲讀課,也有同學坐立不安,要不然就是看漫畫書,要不然就趴臺睡覺。其實我認爲幾個星期才一節的閲讀課應該好好珍惜,這節課並不是爲了消磨時間才上的,而是讓我們的閲讀量提高的好機會,是讓我們動腦思考的好時機,是讓我們動手鍛煉寫作的好機遇啊!

  由於現今中國教育方式的不足,使得學生學習並不主要是爲了增長見識,用於實踐,往往更主要是爲了應付高考,搞到個大學文憑,這究竟又有何意義呢?我認爲,來到學校學習是爲了學會做人,學會合作,並能學以致用。但往往要學到這些,單憑課内的知識並不足够,更多的還需要課外閲讀和社會實踐。

  還有,談到書的質量,到了21世紀,我想雨果母親的那句“書總不會害人的”話已經不太適用了。不良書刊的泛濫,對我們這些青少年有較大的消極影響。但這句話還是提醒我:書不怕多讀,最怕就是有書也不讀。而我們在選擇閲讀的書本方面也應慎重:讀了要有收穫才行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