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議論文分論點的提煉與表述



  容山中學高三備課組

  對於一篇議論文來説,在很大程度上,分論點的有無、當否,直接影響到思路是否清晰,説理是否透徹,結構是否合理,最終影響到文章的整體效果的優劣。在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中,很多同學深感苦惱的一個問題是不會圍遶中心論點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分析説理,文章常常表現出思路狹窄、閉塞,内容膚淺、單薄,説理寬泛、蒼白,表達模糊、籠統的毛病。學會圍遶中心論點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構設分論點,鋪展行文,這是克服上述毛病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怎樣提煉分論點

  論证某一方面觀點、某一事理,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去展開,這每一層、每一面就是一個“分論點”。分論點是對中心論點的展開與説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因此,提煉分論點的前提是先確定中心論點,並用一個句子的形式表達出來。提煉分論點的常用方法有:

  1.追問原因法——即問一個“爲什麽”

  追問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爲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産生的條件和原因,或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或揭示問題産生的原因,從而形成分論點。由於因果聯係是存在於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一種普遍聯繫,因此,運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論點是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 

  例1:2005年高考北京地區高考作文題爲:以“安”爲題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寧”、“安逸”以及“安於”……等意思,自行選定角度寫議論文。字數:不少於800字。

  提煉: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中心論點),如: 安全是生産得到保障的前提。再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於是得到分論點 : ⑴没有安全,生産將受到威脅,;⑵没有安全,勞動者生命得不到保障;⑶没有安全,長期贏利的目標無法實現。

  例2:古訓説:“不以規矩,難以成方圓”。現代人説,如何創新,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框框,突破規矩。請以“規矩”爲話題作文。 

  分析: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中心論點):   没有規矩,難成方圓。再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於是得到分論點 : ①没有規矩,個人不能成才;②没有規矩,集體不能穩定;③没有規矩,國家不能發展。

  例3:2000年的高考話題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提煉: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本身就是一個句子(中心論點),無須擴展。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於是得到分論點:⑴世界千變萬化,事物是復雜的;⑵人們看問題的方法、角度不同;③評判事物時所持的標準不同。

  2.追問辦法法——即問一個“怎麽辦”

  所謂追問辦法法,就是解决論证中的“怎麽辦”的問題,提出解决問題的具體措施和途徑。這些具體措施和途徑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論點。采用“追問辦法法”提煉分論點,也必須先確立中心論點。

  例1:05年江西高考,話題“臉”

  提煉: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即中心論點):城市的“臉”(即外顯的給外人的整體形象)要美化。然後追問美化的方式:⑴美化自然環境;⑵改善城市治安;⑶提高市民文明素質。

  例2:06年湖南高考,題目“談意氣”

  提煉:先把題目“談意氣”中的關鍵詞“意氣”擴展成一個句子(即中心論點),:人要有意氣,然後追問:人怎樣才能有意氣?於是得到三個分論點:⑴堅韌不屈,不畏風霜,不畏冷雨 ;⑵勇敢不懼,勇往直前,不怕犧牲;  ⑶自信樂觀的,幾多風雨陰霾,總能撥開雲霧見陽光

  例3:命題作文《學會欣賞别人》。

  提煉:標題就是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圍遶“怎樣學會欣賞别人”提出解决問題的三個具體做法(亦即三個分論點):學會欣賞别人,要求自己有胸懷坦盪、虚懷若谷的作風;學會欣賞别人,就是要努力發掘别人身上的閃光點,學習並借鑒,不求全責備,不嫉賢妒能;學會欣賞别人就是要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3.追問結果法——即問一個“會怎樣”

  追問結果法,就是把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作爲前提,去推想在這個前提下將會産生的結果(意義、價值、影響)。 

  例1: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提煉: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爲前提,可以去闡發“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意義(結果)。這樣我們可以想到:⑴在思維領域,正因爲答案的豐富多彩,才有那麽多發明創造,才有“百家争鳴”的局面;⑵在文學藝術領域,正因爲答案的豐富多彩,才有風格的多樣、創作方法的多樣,才有“百花齊放”的絢麗多彩;⑶在經濟領域,正因爲答案豐富多彩,我們經濟才繁榮,社會生活才豐富多彩。

  例2:以“擁抱生活”爲話題

  提煉:話題“擁抱生活”即爲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用推想結果的方法提煉:⑴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就會樂於爲生活付出;⑵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就會有奮鬥的力量;⑶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就會創造美好的生活。

  例3:題目《這山望着那山高》

  提煉:題目《這山望着那山高》即爲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用推想結果的方法提煉:①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會永不滿足; ②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會精益求精; ③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會進取開拓; ④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會力争上游。 

  4.追問對象法——即問一個“關涉到哪些人事物”

  追問對象法,就是先將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再看這個句子的謂語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後補出來或者具體列舉出來,即成爲分論點。

  例1:06年廣東高考,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煉:將話題變具體一點爲“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爲它作中心論點,謂語“雕琢”可涉及的人有:  叢飛,李春燕,洪戰輝等,於是可以組合成文章主體部分的三個内容:⑴叢飛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⑵李春燕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⑶洪戰輝等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

  例2:以“最美的顔色”爲話題作文

  提煉:把話題補充爲“什麽是最美的顔色”,於是可得到分論點:⑴緑色是最美的顔色,因爲它是生命的顔色;⑵紅色是最美的顔色,因爲它象徵熱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顔色,因爲它象徵純潔。

  例3: 如“理想”話題

  提煉: 文章的中心論點可以是“奮鬥是理想的階梯”,對主語“奮鬥”一詞的内涵和外延,進行具體分分解,分析概念“階梯(奮鬥)”的能指和所指,即可形成分論點:①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 ②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 ③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

  5.追問内容法——即問一個“關涉哪些方面”

  追問内容法,就是先將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用一個句子表達出來,再看這個句子的賓語可涉及到哪些人(事,物),然後補出來或者具體列舉出來,即成爲分論點。

  例1:05年江西高考,話題“臉”

  提煉:將話題擴展爲一個句子:三國戲是一部“臉”戲(中心論點),再對謂語“臉”戲,内涵和外延,進行具體分分解,即得到三個分論點:⑴三國戲是一部關於“姦絶”曹操的“臉”的戲;⑵三國戲是一部關於“智絶”諸葛亮的“臉”的戲;⑶三國戲是一部關於“忠絶”關羽的“臉”的戲。

  例2: 06年廣東高考,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

  提煉:將話題補充爲一個句子:一代大家蘇軾雕琢心中的天使。然後對賓語“天使”具體化,即得到分論點:⑴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愛國的天使(國家危難時);⑵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樂觀的天使(受貶時)⑶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詞壇的天使(文學上)。

  例3:《拒絶窩囊廢》文題

  提煉:題目即爲中心論點。對“窩囊廢”進行分析,分析它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形成三個分論點:(1)拒絶平庸無能者(提倡德才兼備);(2)拒絶怯懦無聊者(提倡敢作敢爲);(3)拒絶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遠)。

  值得説明的是:⑴没有明確的話題的作文,如材料作文以及話題隱含的作文,都可以先將觀點用一個句子表述出來,然後再根據以上方法提煉分論點;⑵在具體作文時,上述五種有時要同時用到其中的幾種,如:06年湖南高考作文“談意氣”(命題作文),有一篇滿分作文所提煉的三個分論點爲:舍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潜能的金鑰匙。這三個分論點就使用了第一和第四種方法。再如:廣東考生一篇優秀作文,四個分論點爲:洪戰輝責把自己雕琢成具有責任之心的天使;徐本禹把自己雕琢成具有報恩之心的天使;李春燕把自己雕琢成具有執著之心的天使;邰麗華堅强把自己雕琢成具有之心的天使。四個分論點運用於了第四和第五種方法。


  二、分論點的表述

  使用分論點的要求是:扣得住、分得開、排得順;同時要求語言表達警句化。

  1.“扣得住”,是説所列的幾個分論點應該從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如果是有的從“是什麽”的角度説,有的從“爲什麽”的角度説,又有的從“怎麽辦”的角度説,就是没有“扣得住”中心觀點,這樣寫文章實際上論點就難以集中了。比如有的同學以“讀書樂”爲題列瞭如下的論述提綱:讀書是苦的,但苦中有樂;讀書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得其樂;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所以其樂無窮。這三條,每條回到一個問題,而不是從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就是没有“扣準”。

  2.“分得開”,是説所列分論點之間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關係。某同學以“讀書樂”爲題列的如下提綱就没有分開: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充實頭腦,一樂;讀書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活動,二樂;讀書可以提高素質,陶冶情操,三樂。第三條所説的“提高素質”實際包容了第一條的“增長知識,充實頭腦”,而“陶冶情操”與“高雅的精神活動”也有交叉:這就造成了邏輯混亂,思路不清。

  3.“排得順”是説分論點的先後順序要合乎邏輯,合乎情理。也是以“讀書樂”爲題,某同學的如下提綱就有排得不順的毛病:讀書能使人解煩惱,振作精神;讀書能給人豐富的知識,高度的智慧;讀書能使人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讀書能使人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情操。這幾個分論點都是從“爲什麽”的角度闡述“讀書樂”的,所以是“扣得準”的。但它有“分不開”的問題,第1和第3似乎可以合併,現在開説必交叉。這裏還有順序的問題,第1、第2,應該先説哪一條?恐怕得先2後1;第3、第4,應該先説哪一條?恐怕得先4後3。如果1、3合併,那麽比較合理的順序應該是:讀書能給人豐富的知識,高度的智慧;讀書能使人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的情操;讀書能使人精神振奮,熱愛生活,熱愛工作。

  下面的提綱就符合“扣得住”、“分得開”、“排得順”的要求:

  ⑴針對青年人,從“爲什麽”的角度回答問題:讀書可以增加知識;讀書可以明辨是非;讀書可以增長才幹;讀書可以陶冶情操。

  ⑵針對曾經失去過讀書機會的某些中年人,從“爲什麽”的角度回答問題:讀書可以增補知識;讀書有助於工作;讀書有益於教育子女。

  ⑶針對老年人,從“爲什麽”的角度回答問題:讀書可使老有所養(神);讀書可使老有所長(智);讀書可使老有所爲。

  ⑷針對不善於讀書的人,從“怎麽辦”的角度回答問題: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要注意“博”與“深”的結合;要注意學以致用。

  ⑸針對不愛讀書的人,從“是什麽”的角度回答問題:讀書之樂在於“學而有思”;讀書之樂在於“每有會意”;讀書之樂在於“學以致用”。從上面的論説提綱我們還可以看到,同樣是回答“爲什麽”,因爲針對對象不同,回答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所謂“扣得住”,如果嚴格要求,就應該是這樣的。如果從“排得順”的方面看,分論點之間是有並列關係,有的則是遞進關係。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