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永遠的寫作規律,變化的命題形式
——兼議2007年我省高考作文怎麽考
練建華
從命題形式上看,近三年來特别是今年,話題作文一統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全國高考作文形式,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各種形式豐富多彩,而這三種命題形式也相互滲透,本身也正在發生變化,甚至産生了新的作文形式。2006年廣東高考閲卷總結會上,命題專家也提出了對廣東高考話題作文進行改革的構想。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都在思索:明年我省高考作文怎麽考?還是考話題作文嗎?或者話題作文會有什麽樣的變化?似乎人人都在關注,但又個個心中無底。其實,高考作文會怎麽考,或者不怎麽靠,表面上難見端倪,但是其内部却有着很强的規律性。
一、變化的命題形式
縱看近三年,横比各個省(市),作文命題形式每年都在發生變化,各個省(市)各有特點。表現爲三種形式自身不斷完善,又互相融合,形成新的作文形式。
第一:命題作文回歸,由2004的兩省和2005的4省,到2006年的7省,分額逐漸增大,并且出現了“材料+題目”的非傳統的命題作文形式,如06年北京市作文《北京的符號》和江蘇《人與路》。
第二:話題作文由關係型話題占主導逐漸演變爲獨詞型話題、短語類話題等多種形式,且産生了那種不給具體話題,要求考生以材料的中心内容爲話題的話題作文形式。如:山東省以一首哲理詩所闡釋的哲理爲話題寫文章。江西省根據故事以“雨燕减肥”爲話題,盡管有具體話題,但是話題“雨燕减肥”内涵必須來自材料的哲理,對考生的思維要求加高。話題作文的限制性有所加大。
第三,材料作文復活,但無論是材料本身還是立意要求,都與傳統意義的材料作文有差别。從材料本身看,立意是多向的,甚至是相反的。全國卷一作文,故事爲“烏鴉學老鷹撲食羊而致死”,從材料本身的傾向上看,既可以贊成烏鴉的行爲,也可以反對烏鴉的行爲。材料的立意不給考生設置障礙。不象傳統的材料作文考生往往因爲把握不了材料而滿盤皆失。這種作文還借鑒話題作文設置提示語的方法,給考生審題立意以一定的啓發和暗示。全國卷二那則關於讀書的材料的作文就是如此。另外,這種新型材料作文仍然保留了話題作文“三自”的開放性要求。
由此看來,高考作文堅持開放性的同時,也注意了一定的限制性,并且不會局限於傳統話題作文這一種形式。站在全國的大背景下看廣東,從前面意義上講,廣東省明年命題形式或許會有變化。
二、不變的命題思想
話題作文的本質,應該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形式。作爲一種理念,話題作文的出現有着鮮明的時代背景:一方面,就寫作的具體背景而言,過去的命題作文或供料作文,一般對内容和形式都要求得過死,束縛了學生的寫作實力的發揮。所以,在此背景下出現的話題作文應該是對過去作文命題過窄、過死的一個校正。 另一方面,從教育的大背景來説,素質教育更加重視綜合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視開放的、多元的個性發展的教育觀念,是話題作文出現並异軍突起的根本原因。在這些背景下出現的代表進步和發展方向的作文命題方式,必須體現擴大開放性,增大自由度,便於考生發揮才華,展示個性的思想。因此,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進行的高考,無論考那種形式的作文,都會體現上述思想。
綜觀近幾年特别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北京的“材料+題目”式的命題作文《北京的符號》,江蘇的《人與路》,遼寧的《肩膀》等命題作文,雖然這些題目中都没有使用“話題作文”的提法,但其本質和話題作文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形式上少了“一自”,即“題目自擬”,立意和文體仍是開放的。還有全國卷一捲二的材料作文,作文材料指向寬泛,角度廣,立意寬;在行文過程中可不嚴格要求照應或暗扣材料,在文章結構上不一定講究“叙、議、聯、結”,有利於同學們寫作能力的正常發揮。所以,我們應該堅信,只要素質教育思想的導向不變,以後的考試作文,即使具體的命題形式發生一些變化,即使具體命題的名稱和提法不叫“話題作文”,其本質也是和話題作文相一致的。
因此,對於作文備考而言,完全不必把心思花在考不考話題作文的猜測上,只要抓住實質,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從這個意義上看,强化基本功訓練,豐富素材儲備,才是我們作文備考的重點所在。
三、以不變應萬變的備考策略
總起來看,作文命題堅持開放的大方向,這點不會改變,但不會局限於話題作文這一種形式,作文的訓練應着重於基本文體、基本能力,以不變應萬變。 應主要抓三點:
第一是“文體訓練”:有效地串起作文訓練的多方面的能力。 以文體爲綫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訓練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是綱舉目張的作文復習思路。許多人認爲,考試作文“文體自選”了,就不要在文體訓練上下功夫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爲一方面“文體自選”必須有所憑藉,如果能掌握多種文體,就會有多種選擇的餘地;另一方面,在教學中聽任學生選擇文體,就有可能逥避學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
第二是“素材設防”:應注意作文命題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加强素材積累。葉聖陶先生説過:“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來。”高考作文,許多同學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矯情,根本原因就是强爲無米之炊。 作文備考的“横”是一條緯綫,可以貫穿在以文體訓練爲經綫的“縱”中進行,這樣,命題時就不僅要考慮文體的問題,還要兼顧題材的範圍。利用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開放性和兼容性,素材準備的過程還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不同範圍素材的變通問題。比如,把平時多用於德行的素材變通到談教育的文章裏,不僅能擴大素材的使用範圍,增大素材的相對儲量,而且,由於改變素材的使用範圍,常常能給人以新的啓發。其二,是建立“題材根據地”的問題。一般情况下,大家對某一範圍素材掌握多停留在常規的層次上,如果每個學生能深入地對某一領域作一些關注和研究,掌握到他人没有掌握的材料,作文時就能寫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比如足球、流行音樂、文學等等,如果我們能在某一方面有高人一籌的積累,不論是寫“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寫“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寫“誠信”,還是寫“心靈的選擇”等等,都可以把題材引入自己熟悉的“根據地”,從而使文章呈現出鮮明的特色。
第三“各個擊破”:進行局部訓練,以提高訓練效率。主要適用於後期的作文復習。一是訓練的内容是分點進行的;二是方法靈活機動,一般不要求寫整篇的文章,只要求進行局部訓練。在内容上可分四個環節:第一是審題和入題訓練,關鍵是要解决審題的準確性和入題的獨特性;第二是擬提綱訓練,關鍵是要培養在擬提綱過程中的修改和優化能力;第三是擬題訓練,訓練在與内容相符的前提下擬出别致、精彩的題目的能力;第四是片段訓練,一篇文章如果有一兩處甚至幾處精彩的局部,就會顯著提高作文的檔次。片段訓練可以改變學生浮華的作文習慣,培養他們寫出精彩片段的習慣和能力。
明白瞭高考作文命題的内在規律,作好相應的備考準備,廣東明年高考的作文怎麽考?這個問題也許並不那麽重要。因爲寫作規律是永恒的,變化的只是命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