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課程改革中學校管理的探索與創新



  容山中學校長    吴劍平

  摘 要:2004年秋起,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廣東全面啓動。高中新課程改革在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育,促進高中教育發展方面有着深遠的意義。實踐證明,實施新課改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强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到方面有着積極的作用。本文對學校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學校管理等如何適應課程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學校管理;探索;創新          

  2004年秋,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首先在山東、廣東、海南龢寧夏四個省(自治區)啓動。高中新課程改革在全面推進學生素質教育,促進高中教育發展等方面有着深遠的意義。作爲第一輪新課改的實踐者,我們對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學校管理等如何適應課程改革進行了探索和創新。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課堂氣氛逐步輕鬆,學生學習興趣日漸廣泛,新課程改革初見成效。

  一、探索:引領師生走向新課程

  (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帶領老師走向新課程。

  新課程標準調整了諸多課程形態和内容,要求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由此帶來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這對當前教師群體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作爲學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長,如何引導教師轉變教育觀念,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使目標變成現實,對校長來説是一場智慧的考驗。筆者認爲,應轉變的觀念有:

  轉變教師的學習觀。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嚴格分學科進行的,教師學科角色一旦確定,很多教師便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教數學的不研究數學在物理、化學、生物學科中的應用,教語文的也不聯繫歷史、地理、政治等實際環境進行講解。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既然新課改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那麽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及時更新知識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有位學者説過:"教師要向學生釋放知識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豐富的庫藏;要散佈陽光到别人心裏,自己心中必須先有一輪太陽"。新課改要求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具備課程開發的能力、增强對課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作爲校長,必須建立合理的培訓機制,制訂激勵措施讓老師不斷充電和補充營養,特别要不斷向教師灌輸終身學習的觀念。

  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實行課改後,“一言堂”“滿堂灌”等現象不再出現,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如何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能力,成爲了教學的主旋律。教師從過去僅作爲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不再把知識傳授作爲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是成爲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不再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教師成爲了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爲了不教。同時,教師成爲學生人生的引路人。要求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着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要求教師不再作爲“道德説教者”,而是擺脱舊課程體制下的束縛,重新激發自身活力,成爲學生個性發展的催化劑、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的促進者。作爲校長,首先,要以民主和科學的觀念對待新課程的教學,還自主給學生。其次,引導教師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獲取新知。第三,督促教師盡快采取啓發式、討論式等被實踐證明了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果。

  轉變教師的學生觀 。過去認爲優秀學生就是學習成績良好的學生。但在新課改後,我們認識到:學業成績僅僅是衡量學生的其中一把尺子,但並不是唯一的。正所謂人各有所長吧。新課程認爲學生是發展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校長必須引導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尊重他們的經驗,尊重他們的見解,致力於建立充分體現着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教師的學生觀。教育首先是賞識教育,教師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樂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潜能,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樹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其次教育是個體化的教育,教師變得更爲主動、自覺地爲每一位學生設計“因材施教”的方法,以配合其智力發展的特點,促進其優勢才能的展示和發展,實現個人價值。在教師眼中,或許有些學生成績不太好,或許有些學生很調皮,但每一位學生都有着自己生動、鮮活和優秀的一面。這並不等同於老師把“你真聰明”“你是能幹的”等讚揚的話掛在嘴邊,而是要求老師們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肯定。特别是在遇到智力發育遲緩、學業成績不良、被孤立和拒絶、有過錯的、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的時候。尊重學生同時意味着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求教師對學生做到不體罰、不辱駡、不冷落、不嘲笑、不隨意當衆批評學生等。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走向新課程。

  對於應把學生培養成怎樣的人才,新課改給了我們明晰而正確的答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擺在了主要的位置。轉變原有的“吸水式”的學習方法,成爲必然的事情。

  讓學生在自主中學習。環顧周圍,我們的教學中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却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内容,却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實踐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讓學生在探研中學習。圍遶“專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通過開展專題調查報告、暑期小論文、校園文化建設小提案、學習方法大家談、學科小論文、校園案例評説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獲得能力發展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並延伸知識,掌握解决問題的方法。學校充分開發一切有助於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教育和課程資源,發揮校園網、圖書室、閲覽室等具有個性化、創新性學習平臺的作用,讓學生去發現和思考,去探索和研究。學校充分發揮教師在自主學習中的指導作用,增强對學生學習意義和價值觀的指導,目標和計劃的指導,思考策略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加强對學生的信心支持、情感支持和意志支持。

  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學校成立了各學科或學習興趣小組、文學社等學習群組,課堂教學廣泛運用分組學習法、討論法、辯論法等來推動互助性學習、促進性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競争意識以及彼此信任、共擔責任的良好品質。充分利用讀報活動、課外活動、班會活動、暑期活動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小記者行動、社區文明建設參與、警校共建、敬老院慰問演出等活動,讓學生接觸生活、回歸自然、開闊視野、開啓心智,培養學生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充分發揮《中學生心理與交際》、《演講與口才》等校本教材的指導作用,讓學生瞭解自我、理解他人、認識社會、認同自然,從而學會與自己、他人、社會、自然和諧共處。

  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所謂“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加强學生對社會、生活和課堂知識的理解在新課改中尤爲重要。加强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重視現代技術的應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重視活動課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培養有特長鮮明的創新人才;加强藝術教育,張揚學生個性。實踐活動課中,着力培養“三項能力”,即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及創新能力。體育藝術課中,提高“三種素養”,即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心理素養和藝術素養。通過“一項研究任務、一次專題采訪、一個調查報告、一件用品製作、一次公益活動、一場匯報演出、一個主題繪畫、一套攝影作品、一年一度的體育藝術節”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創新:搆築新型的和諧的校園關係

  (一)校長與老師的服務關係。

  新課程要求現代學校的管理理念是以人爲本,核心包括:在某種管理制度下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個人在這種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重和有價值。作爲校長,在觀念上必須克服傳統的"教師服從我"的陳舊意識,牢固樹立"我爲教師服務" 的思想。在新課改中,校長由發號施令者變爲研究者,從决策者變爲設計參與者,從行政領導變爲專業指導,應尊重廣大教師,激勵他們不斷自我發展,熱情爲他們服務,從而保证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比如新課程設置了綜合課程、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課程,對教師素質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極大挑戰。教師需要"充電",需要更廣闊的教學空間,需要更先進的教學條件和更豐富的教學手段來增强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這些都離不開校長的支持和幫助,作爲校長,必須竭盡所能爲教師創造培訓的機會,架設豐富多彩的舞臺,爲教師提供"道具",努力向教師提供舒適的工作環境、民主寬鬆的校園文化氛圍、科學合理的教師培訓體系、剛性管理和以德治校相結合的激勵機制並及時解除教師在提昇、晋級、評優、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後顧之憂等。

  (二)教師與教師的團結合作關係。

  新課改加强了學科間的横向聯繫,需要教師之間緊密合作,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靠教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必須改變各學科教師之間各自爲政,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現象,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將打破班級界限,根據課題的需要和興趣組成研究小組,由於一項課題往往涉及到語文、地理、歷史等多種學科,需要幾位教師同時參與指導。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與實驗員、圖書館員之間的配合將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爲重要。校長要在其中起到"黏合劑"的作用,倡導"結對子""課題組"等合作形式,引導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與研究緊密結合。做到結合實際,人人有課題,個個參與研究,學校定期展示,對研究成績突出者給予表揚和奬勵。

  (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

  新課程强調,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師生之間是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内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着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參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着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换: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的學校管理是一個紛繁複雜的動態管理過程,不會一勞永逸,其間挑戰和機遇并存,在解决諸多難題的過程中,校長的管理水平必會走上一個新臺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