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痛並快樂着



  高三(9)班  陸穎

  題記:有人説,思想總是痛苦地活着。林林總總的思想在頭腦的熔爐中歷練,在定型之前,就已濺出不少碎片來……

  (一)

  朋友越來越多,但寂寞却不曾因此而减少。送走了滿座高朋,屋子裏,腦海里皆是空盪蕩的。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困擾着哲學的三個問題充塞於我的腦中,想到這數以萬計的星球上有生命,我不禁毛骨悚然。張楚在重金屬的吉他、貝斯中高唱“孤獨的人是可耻的”,其實人的本質是孤獨。交友、集會、結社這些“扎堆兒”現象,只不過是人類在給孤獨的自己壯膽,至少我這樣認爲;而我則能細細體味這獨處的妙處。想想自己曾經有的真誠和僞善,曾經的執着與退縮,曾經的奮鬥與逃避……

  我常常在深夜捫心自問,希望自己在這份難得的孤寂中能看到真我的影子。

  (二)

  隨着閲歷的增加,發現自己不懂的東西越來越多,畢達哥拉斯曾用圓打過比方:所識越多即圓越大,而圓所接觸的外部空間也越大,未知的部分也就越大。這種不懂,絶不是某些學者“關於正在解構的後現代主義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種强勢的文化互证”之説的不懂。

  我總忘不了這兩幅畫面:《重慶森林》中,王菲一次又一次地把玩具沉進水中;《東邪西毒》中,林青霞一次又一次地讓鷄蛋墮落在黄沙漫天的路旁。王家衛執導的電影就給人這種感覺,看似簡單重復的畫面,輔以大量的弦外之音,不知道其所雲的同時,又讓人若有所思——其實每個人都是井底之蛙,區别在於口井的直徑。

  (三)

  在這個不變的只有變化的世界裏,Beynod樂隊在追問:“天空海闊,你與我,可會變?”

  那仿佛是從曠野中傳來的和聲却是:“誰不在變?”

  有時感到自己是由許多真真假假、好好壞壞的木條拼成的。隨着時間的推移,真的、好的也許正在變成假的、壞的,而假的、壞的是否能變成真的、好的呢?

  想到哈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i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那是一個問題。)”我有些害怕了。

  (四)

  自詡身經百戰的我在期中考却接連地犯下不少低級錯誤,想到有位仁兄“半分人生”的説法,我竟産生了“草菅人命”的感覺。韓寒他可以“閑來就寫小説賣,不考人間煩心試”,而絶大多數的“我們”却不得不一如他所説的“穿着棉襖洗澡”。望望教室裏的同學們,都在奮筆疾書,堅决而執着。即使有一時的頽廢或片刻的牢騷,也不過是讓自己喘息片刻,隨後便又投入奮鬥中。

  十七世紀歐洲有位租馬商叫托馬斯·赫勃森(Toman Hobson),他規定顧客只能租用最靠近門口的馬,若不接受則不予出租。後來英語俚語中便用“Hobson's choice”借指“别無選擇”。——也許存在就是合理的。那條被無數人走過的路也注定是我們的“Hobson's choice”。

  難忘《鐵達尼克號》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愛在船邊的窮畫家杰克很燦爛地對露西説,“享受每一天。”

  於是我常想:奮鬥的日子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想到這,便惟願在高中時代的“尾巴”上痛並快樂着。

  (指導老師:秦志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