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江文化何以能走向世界


  文/司徒尚紀

  珠江文化作爲一種流域文化,是一種多元民族文化搆成的文化體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格局中佔有自己特殊地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珠江文化也是世界性的,而不僅僅是局限於它産生和輻射的地域範圍。它應置諸世界文化之林,讓世人認識,在世界上交流和傳播。

  在當代經濟全球化和空間一體化背景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日趨縮小,而文化的差异則越來越凸現。普遍認爲,而且事實也在證明,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競争,歸根到底是文化的競争。所以具有優勢文化的國家龢民族,有可能在世界競争中贏得勝利,取得支配地位。暢銷全球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作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預言,“在未來歲月裏,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擁有世界上的主要權力”。不管其政治動機如何,這一新觀點擁有很多追隨者,凸現文化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這也昭示,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崛起,必須以高度發達文化或文明爲保障。他也同時指出,當今,“在人類歷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極的和多文化的”〔1〕。在政治格局上如此,在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更不例外,故聯合國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宣言。既然如此,那麽,無論是國家、民族和地區的文化都是這個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都有權利獲得保護、生存和發展。作爲中華文化一部分的珠江文化,也同樣在多極和多元世界文化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從這個定位出發,珠江文化就有了融合和走向世界的可能。

  我國史學大師譚其驤先生在研究了中國文化的時代和地區差异之後,指出“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一種全國共同的文化”,文化“有地區差异”〔2〕。這種差异在於文化特質不同,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特徵越獨特的文化,就越是世界性的文化。故魯迅先生説“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即世界文化是由各個民族文化組成,個性特徵越獨特的文化,就越能顯示自己在世界文化的地位,越爲更多的人所關注和認可,也就越能走向世界。珠江文化作爲一種流域文化,是一種多元民族文化搆成的文化體系,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質和風格,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化格局佔有自己特殊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説,珠江文化也是世界性的,而不僅僅是局限於它産生和輻射的地域範圍。它應置諸世界文化之林,讓世人認識,在世界上交流和傳播。

  一種文化被發現、認識,顯示自己的存在,固然是它佔有一定地位的外在表現,但要對外傳播、擴散,必須具有高位文化勢能,形成文化梯度力,才能走出自己産生地域,輻射周邊,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珠江文化即具有這樣的勢能,可以走向世界。其故有六:

  (1)廣東—世界交通中心地理區位。

  一個地區價值,不僅在於資源多寡,更在於區位價值,廣東處在南海交通樞紐位置上,樑啓超在《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一文中指出:“今之廣東,依然爲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在中國地圖上,廣東是邊緣,但在世界地圖上,廣東却是中西交通的重要樞紐,假道海上絲綢之路,南可達東南亞、澳大利亞,北上日本、俄羅斯,西達印度洋、非洲、歐洲,東至南北美洲,可形成全球性大循環,故樑啓超又指出:“廣東非徒重於世界,抑且重於國中矣”。有位外國學者布羅代爾在考察15-18世紀城市發展模式時十分强調地理區位持久性作用,指出:“可能世界上没有一個地點在近距離和遠距離的形勢比廣州更優越”,通過船舶廣州可與我國内地及世界各地交往。無論商旅、商品都是文化載體,廣東作爲珠江文化和世界性商貿中心。珠江文化藉助於自己獨特區位走向世界,已爲歷史和現狀所驗证。

  (2)珠江文化是一種開放性文化。

  按照系統論觀點,只有開放的系統,才能在不斷地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流中形成耗散結構,才能保持系統中各要素在競争和協同對立統一中趨於有序狀態和良性循環,使“熵”值變小,由此獲得發展生機和活力,珠江文化就是這樣一個開放系統。語曰: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在江海相通地理環境和珠江流域,特别是嶺南歷史上政治環境相對寬鬆條件下孕育、發展起來的珠江文化,不僅是多元的,而且是開放的。廣東主要是廣州無論對内還是對外的文化交流從未中斷,長期保持開放態勢,在文化各個層面處處留下深刻的烙印。自古以來,外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等(如各種作物新品種、宗教、語言、思想觀念、科技等)都可以在珠江文化體系内不斷地碰撞、交融和整合,形成新文化特質和風格。近代西風東漸,珠江文化首受其影響,涌現一大批時代先進人物和思想,使珠江文化躋身全國先進文化行列。當年容閎組織我國第一批學童留美,但“北人應者極少”,“來者皆粤人”,這批人學成歸國,成爲洋務運動的中堅。近年改革開放,廣東尤其是珠三角,成爲我國對外開放基地,珠江文化的開放性由此變得更加寬廣和深入,並以高位勢能、嶄新裝束和姿態,對外輻射,影響所及,達於海内外。這樣珠江文化不僅具有全國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意義的文化,這已爲世所公認。爲此,珠江文化進一步擴大自己的開放性也勢所必然,不可逆轉。

  (3)珠江文化擁有以華僑爲主廣布世界的傳播載體。

  人是文化主要載體,珠江文化覆蓋地域除了珠江流域,還包括它輻射的其他省區,就嶺南而論,即有廣府係全部、客家係和福佬係一部分。嶺南是我國著名僑鄉,在我國3000萬華僑中,2/3左右爲廣東人,散佈世界五大洲各個國家和地區,不管他們分屬那個族群(民係)文化,都是珠江文化組成部分,這部分以華僑爲載體的文化形成華僑文化。華僑文化具有反映西方近現代文化重要成果、信息靈通、更新快、經濟基礎雄厚等特點。它以各種方式注入珠江文化,不但使它增添新的血液和養分,使之更具活力,而且加强了它的開放性。故樑啓超説:“廣東旅居外國者最多,皆習見他邦國勢之强、政治之美,相形見絀,義憤自生”。又説“廣東言西學最早,其民習於西人游,故不惡之,亦不畏之,故中國各部之中,其具國民之性質,有獨立不羈氣象者,惟廣東人爲最”〔3〕。這説明近世廣東具有愛國和開風氣之先河的文化特點。一部中國近現代文化歷史,因爲有了華僑的參與,才上演得有聲有色,波瀾壯闊,也表明珠江文化開放性離不開華僑文化參與。華僑文化根在内地,但分佈在海外,這些文化板塊鑲嵌在僑居國,與當地文化發生對撞、交流、磨合,乃至整合,實際也是珠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種方式,這在過去和現在都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説,珠江文化走向世界,不是一種可能,而早已成爲歷史事實。

  (4)珠江文化是一種海洋文化,能融入世界文化潮流。

  珠江是外流河,注入南海,僅在珠三角出海口即有8個之多。江海一體,使珠江文化可以毫無阻礙地與海外交流。自秦漢以來興起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曆久不衰,它以各種方式深入沿海和内地,聯結海外,使内陸、沿海和海外搆成一個不可分割地域體系,不同文化交流、互動也在這個體系内發生。珠江文化自古以來就藉助於海上絲綢之路,保持與海外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吸收有益養分,使之成爲自己的一部分,所以珠江文化一個最顯著特質是它的海洋性。華南師範大學曾昭璇教授曾説:“嶺南親海,熱帶民風”,即説明嶺南人物質和精神文化與海洋文化有深刻淵源關係。黑格爾在《歷史哲學》裏高度評價海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裏感到自己心底無限的事後,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同時也鼓勵人類從事商業與正當的利潤”。樑啓超在《地理與文明之關係》一文中也指出,臨海“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超然萬裏,行爲、思想皆得無限自由”,比陸居優越。而廣東“其與内地交通,尚不如與海外交能之便,故其人對内競争力甚薄,而對外競争力甚强”。嶺南人民也如黑格爾和樑啓超所指出那樣,自古就假道海洋,走上與世界交往的道路,在海洋資源開發、海上貿易、中外文化交流層面上取得豐碩成果和經驗,融合爲珠江文化一個主要成份。嶺南人耕海爲生,海上貿易致富,使用帶有大量外來語(英語、馬來語等)的語言,崇拜媽祖等海神,傳入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是珠江海洋文化一個充分表現。餘秋雨先生曾形象地描繪和欣賞廣東人:“面對大海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與中國千年的封建傳統搆成了逆反。千裏驛馬來到這裏已疲憊不堪,而遠航南洋的船正時時準備起錨出發”〔4〕。這其中包括了珠江文化對外傳播。上述嶺南2000年海上絲路史,也是珠江文化對外交流、傳播歷史。我國出産絲綢、陶瓷、茶葉等産品早就從沿海各港輸往東南亞、西亞和歐洲,明清時又遠達中南美洲和澳洲。近世西風東漸,在傳入西方文化之同時,也把中國文化,包括珠江文化傳到歐洲。利瑪竇1615年在德國出版《利瑪竇中國札記》,後改名爲《基督教遠征中國史》刊行,其所介紹中國文化有相當一部分屬珠江文化範疇。如其中關於肇慶、韶關、南雄人文、風俗。又據統計,16—18世紀,耶穌會教士翻譯中國典籍及撰述漢學著作有82種,都是通過澳門在傳佈歐洲的〔5〕。著名嶺南才子書《花箋記》、《二荷花史》、《粤謳》等説唱文學在明清時就譯成多種文字,傳到海外,至嶺南工藝、園林、飲食、技藝、飲茶、戲劇、風俗等通過各種途徑外傳,有些被結合爲當地文化一部分。這都是舉世皆知的不争的歷史事實。

  21世紀是海洋世紀,現在海洋已成爲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開發領域,世界上臨海國家都把開發海洋定爲一項基本國策,作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事業。我國更不甘人後,作爲《聯合國海洋公約》的簽署國,已經把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産業作爲國家重大戰略加以實施。嶺南擁有我國最大一塊海洋國土,廣東提出“海上廣東”,海南確定“以海興瓊”、建設海洋大省,廣西制定“藍色計劃”等,這説明海洋事業在全球方興未艾,成爲一種時代潮流、社會進步一個方向,大勢所趨、不可逆轉。與海洋事業相應,海洋文化也成爲世界文化一個主流,爲海洋産業、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强大支柱。珠江文化順應這種新形勢需要,在繼承自己海洋文化傳統特質基礎上,及時調整自己發展戰略、目標和决策,不僅是走向世界,而且成爲世界海洋文化一部分,也是無可置疑的。

  (5)珠江文化具有擴張力很强商業文化品格,可以達到它一切商品流通之處。

  100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商品生産的洪流冲破一切束縛它的界綫,造就了一個巨大的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産和消費都成爲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龢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産是如此,精神的生産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産品成了公共的財産”。當今世界已發展爲一個由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聯繫起來的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互通有無的統一的大市場。商品經濟或市場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和開放性,由此决定了現在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商品世界。一種具有發達商品文化風格的地域文化,也就有可能隨着商品交换和流通,進入世界市場。

  明清以來,珠江文化重商風格已經形成,經商成爲一種社會風氣,席捲各個階層和城鄉。屈大均《廣東新語》説廣東“無官不賈,且又無賈不官”,“民之賈十三,而官之賈十七”,又“廣州望縣,人多務賈以時逐(利)”,以致“粤中處處有市”,這些民賈、官賈“遍於山海之間,或坐或行,近而廣(東)之十郡,遠而東西兩洋,無不有也”〔6〕。在商品流通中形成“廣州幫”、“潮州幫”、“客家商”等三大地域商人集團,除在國内活動以外,還遠涉鯨波,“至於紅毛、日本、琉求、暹羅斛、吕宋。帆踔二洋,攸忽數千萬裏,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贏利”〔7〕。清干隆時一位外商對廣州印象是“中華帝國與西方列强的全部貿易都聚會於廣州,中國各地物産都運來此地,……也都薈萃於此城市”〔8〕。由此商品、市場、價值、信息等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成爲嶺南人的重商民性,並隨着商品流動擴布海内外。

  改革開放以來,嶺南人商品意識空前覺醒,很快在廣東建立起商品經濟體系。近年又利用世界産業東移機會,大量利用外資、技術、人才,建立起外向型商品經濟。這是屬於一種高度文化凝聚而成的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它必將隨着改革開放深入擴大,尤其中國加入WTO機遇和運作,將它所承載珠江文化風格帶到世界各地。

  (6)近現代珠江文化是一種時代先進文化,具有强大輻射力。

  明清以來,經過歷史長期積澱,珠江文化吸納海内外文化精華,使自己得到提昇、脱羽、成熟,發展到近現代,已成爲一種時代先進文化。這在文化各個層面上充分顯示這種時代特色,從洪秀全,經康樑到孫中山,乃至當代改革開放,特别是珠三角成爲全國經濟高峰區、泛珠三角龍頭,當今又是世界産業轉移一個重點地區,以及匯聚各種“創新”一個基地,完全表明珠江文化發揮巨大支持作用、領潮作用,無愧爲一種時代先進文化。這個時代先進文化根植於强大經濟基礎,具有豐富内涵、鮮明特色、高位勢能、强大梯度力,故能全方向、多層面對外傾瀉,這已爲改革開放以來珠江文化在全國崇高地位的確立所證實。而隨着廣東經濟進一步增長,泛珠三角經濟區形成和運作,廣東和泛珠三角經濟必將達到一個新高臺階,與東盟和世界其他地區經濟關係也必將進一步緊密。作爲這種區域經濟格局强大支柱的珠江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進而積累更强大能量,借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大循環之機,走進世界文化潮流應是一種順適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即孫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也是珠江文化前途。

  當然,珠江文化要走進世界,也充滿了競争,或曰“文明的衝突”,爲了適應、贏得這種競争,珠江文化必須現代化,應發展爲一種創新而不是守舊、前進而不是停滯、高雅而不是粗俗、開放而不是封閉的文化。只有這樣,一種朝氣蓬勃、具有高度發展水平才有足够能量在競争中立於不敗之地。珠江文化進入這種文化層次,即可冲出亞洲,走向世界,達到自己發展巔峰。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享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文版序言.新華出版社,2002。

  〔2〕譚其驤:中國文化的時代和地區差异.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1986(2):4~7。

  〔3〕樑啓超:世界史上廣東之位置,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七册,中華書局,1932。

  〔4〕轉見葉春生:區域文化研究的現代視角——評朱崇山:珠江文化的歷史定位。

  〔5〕黄啓臣:澳門通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137~139。

  〔6〕屈大均:廣東新語.卷9,事語。

  〔7〕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貨語。

  〔8〕轉見司徒尚紀:珠江傳.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240。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