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出版研究 >> 詳細内容

市場呼喚中國的“華爾街日報”

http://www.CRNTT.com 2007-12-19 07:25:45 洪玉華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令世界矚目。但是在國內,財經報刊發行超過10萬份的卻不足10家,記者隊伍中懂經濟的不懂傳播、懂傳播的不懂經濟的情況比比皆是,相關制度也尚未建立健全,和經濟相匹配的財經媒體並沒有形成——
 
  首屆財經媒體與全球經濟論壇近日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和歐洲的財經新聞傳媒學界、業界的領袖人物、學者及清華大學部分師生參加了本次論壇。論壇的主題是:財經資訊提供者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受眾市場、如何持續創新、如何進行組織變革等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迅速發展中的國家需要什麼樣的財經資訊和服務也是本次會議關注的重點。
 
  世界級經濟需要世界級財經媒體
 
  據介紹,過去30年內中國經濟已經從占世界經濟5%上升到17%,融入到全球經濟的大經濟體中,現在中國的購買力居世界第二。中國經濟的復蘇和崛起令世界矚目,但和世界級大國經濟相匹配的財經媒體並沒有形成。目前國內財經報紙大約100份,但是市場佔有率超過10萬份的不足10家。大部分財經媒體都存在著專業性太窄,報導宏觀、政策性的經濟資訊較多,而微觀具體的資訊、資料太少的特點。沒有一份可以走進千家萬戶,為社會、投資人、經濟界提供全面資訊,形成市場影響力的專業化財經媒體。
 
  而中國經濟的發展恰恰需要、期待這樣一份財經媒體。
 
  新華社對外部主任嚴文斌指出:“世界級的經濟需要世界級的財經媒體來實現國際話語權,讀者也需要與中國實力相匹配的財經媒體,在市場發展的關鍵時刻發出自己的聲音推動決策,在客觀報導中為經濟發展助一臂之力。”
 
  據統計,2006年我國出版各類報紙1938種,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報業大國,但綜合性、都市類報紙較多,沒有主流的商業化財經媒體。有學者做了一個形象比喻,在中國尋找市場佔有率75%的財經媒體,至少要找10家媒體合在一起。而在日本,《日本經濟新聞》發行量為300萬份,發行比率則相當於在中國市場發行3000萬份的份額。日本經濟新聞電子媒體公司常務董事吉岡昇(Noboru Yoshioka)在交流中談到“日經”已經形成了報業、數位媒體、出版、電視四大集團的立體化經營。“日經”傳媒建立的Needs、telecom21、日經網三大網站和資料庫可以為企業提供自1976年以來日本經濟發展的各項可靠資料,目前日本2/3以上的企業都是日經傳媒的用戶,“日經”已經成為日本經濟發展中一支獨立的力量。
 
  縱觀全球經濟和財經媒體發展,嚴文斌和《中國財富》雜誌總編席文舉、中國證券報常務副總編杜躍進共同呼籲:未來發展中我們應該致力於財經媒體的突圍之路,打造中國的《華爾街日報》,發揮財經媒體對經濟發展的服務和推動作用。
 
  受眾需要實用的財經媒體
 
  書店裏財經專業類書刊長期暢銷而財經類媒體的市場份額卻始終沒有突破,與會專家認為找不到產品設計和市場發展思路是目前中國財經媒體發展的瓶頸之一,財經類媒體還在傳統綜合性媒體的發展思路中打轉轉,沒有走上專業化發展的道路。
 
  受眾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財經類媒體?席文舉用兩個字回答:“有用”。他說,“財經媒體要提供服務性,服務于讀者和投資者,關注他們的利益。”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催生了部分有資產性收入和投資需求的白領階層、企業管理者和關注財經動向、收入有盈餘的群體,他們需要通過財經媒體獲知有效、可信的資訊以減少交易中的不確定性。“財經媒體要服務于人們願意創造金錢的價值觀念,向受眾傳達如何進行投資如何獲得回報的資訊,而不是讓他們僅僅把錢放在銀行裏”,《紐約時報》前總編西摩•托平(Seymour Topping)在發言中這樣表示。
 
  資訊服務是財經媒體的定位,那麼這樣的資訊去哪里找?席文舉認為,要從市場中尋找,尋找那些受眾感興趣的新聞,只有實現大眾化和市場化才能塑造一份走進千家萬戶的財經媒體。杜躍進認為這樣的財經媒體要體現實用、實效、前瞻、預測、準確、客觀公正、專業、服務等諸多功能。
 
  “懂經濟的不懂傳播,懂傳播的不懂經濟,兩個都懂的去證券、投資公司賺大錢了。”在談到財經媒體的人才隊伍狀況時,席文舉這樣感歎,缺乏優秀的財經傳媒人才是財經媒體發展的另一個瓶頸。日本新聞界認為培養一個記者需要2年時間,而培養一個財經記者需要8年時間。財經記者要提供恰當的資訊服務必須具備專業知識、表達能力、新聞倫理等多項綜合能力。“內容專業但不能表達晦澀”是受眾對財經媒體的要求。
 
  新聞倫理不建立就沒有百年大報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民眾通過電視媒體瞭解了這場戰爭的性質和局面,從而推動了戰爭的結束。”《紐約時報》前總編西摩•托平用這一事件表達他對媒體功能的認識,他說,“媒體是提供一種讓大眾瞭解資訊的方法,是為大眾服務的。那麼現在財經媒體所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為大眾提供真實、可靠的資訊。”莫斯科大學新聞系教授雅•紮蘇爾斯基(Yassen N.Zassoursky)認為媒體是服務社會的一面鏡子,它應該成為第三方獨立的力量並且承擔自己的責任。
 
  那麼財經媒體是否承擔了這樣的職責?CCTV-2經濟半小時製片人高先民指出,部分財經媒體在股票市場的走向、上市公司分析中扮演了“追漲殺跌”的角色,媒體追捧股票走勢、製造吸引眼球的新聞帶來的是投資者的累累傷痕,“受眾手中的股票可能正被媒體所操縱”。他舉例說,《羅傑斯探訪中國股市》播出第二天股市大跌5%、中石油上市財經媒體一片叫好聲,媒體沒有提醒大家在行情看漲中應該注意規避風險。他說,“市場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得多,沒有人可以預測全部的市場走向,財經媒體的價值在於提供理性的觀點,提供一種反作用力,讓投資者對市場有更全面地認識。”
 
  國際公約規定財經記者不可以買股票,這一制度在我國的財經媒體還沒有建立,財經市場的資訊披露制度尚不健全,財經網站認為自己是媒體卻又不願意接受媒體倫理約束,這些都是目前財經媒體發展的不協調因素。《財經時報》總編輯紹穎波認為,“市場給了財經媒體很大的發展空間,財經媒體也應該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新聞倫理不建立就不可能有百年大報”。
  
  來源 :中國新聞出版報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